历史故事 汉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有哪些

汉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有哪些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只涉及调式特征和结构特征两方面,并对南北两大区域的民间音乐风格特征进行比较。汉族民间音乐的这种结构思维特征,从民间音乐的最初发展阶段就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民歌——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这一发展进程不断成熟与完善。

汉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有哪些

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是多方面的。本书只涉及调式特征和结构特征两方面,并对南北两大区域的民间音乐风格特征进行比较。

一、调式特征

我国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的民间音乐都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除了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以外,还有加上4(或#4)、7(或b7)两个偏音构成的“五声性六声调式”和“五声性七声调式”。即使是“1、2、3、4、5、6、7”俱全的七声调式,也是在“五声基础”之上形成的。

在相同的调式中,由于终止式不同,调式的支持音级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调式特征。

先以徵调式为例:《脚夫调》上句终止在宫音,它是宫音——下属音支持的徵调式。上句终止强过下句终止,是一种粗犷豪放型的徵调式。《孟姜女》上句终止在商音,它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爱情主题一样,都是商音——属音支持的徵调式。上句终止柔美,下句终止稳健,是一种细腻柔顺型的徵调式。

再以羽调式为例:《跑马溜溜的山上》是角音——属音支持的羽调式。《农夫怨》是商音——下属音支持的羽调式。而《出嫁歌》和湖北土家族民歌《龙船调》则是羽徵交融的调式。

二、结构特征

我国汉族民间音乐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北方的两句体山歌是基础。南方的四句体山歌及五句体、八句体山歌都是在这种对应式的两句体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起来的。“四句头”的典型形式起、承、转、合结构(a、b、c、d),源于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律,即起韵、承韵、转韵、台韵,主要流行于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这种结构思维特征,从民间音乐的最初发展阶段就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民歌——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这一发展进程不断成熟与完善。

曲牌体,多用于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又称联曲体、曲牌联缀体。曲牌,泛指宋元明以来的词曲,明清俗曲及山歌、小调等。曲牌体基于组曲原则,即以曲牌作为基础结构单位,将若干支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段说唱唱腔或一出戏的音乐。这种结构形式,源于早期说唱艺术唱赚、诸宫调,经过杂剧、南戏的发展与提高,至昆曲达到成熟。在板腔体音乐出现之前,曲牌体是曲艺、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形式,现在,昆曲与各高腔剧种和一些古老剧种都采用曲牌体。

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板腔体基于变奏的原则,以对称的上、下句为基本唱腔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如:节奏、节拍、旋律的扩充或缩减、速度变化等)衍变成各种不同的板式转换,构成曲艺中一个唱段或一场戏的音乐。这种源于梆子腔和皮黄腔的结构体式,以简练的基本音乐素材与灵活变化的发展手法为特点。

曲牌体和板腔体结构手法,在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和民间歌舞音乐中无处不在,在现存中国传统音乐中,是发展得最为成熟和完善的两种曲式结构形式。

此外,还有一种综合曲牌体、板腔体的结构形式,即综合体。

以上简略介绍了汉族民间音乐的结构特征。这些内容还将在以后的《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有关章节详细讲述。

三、南北音乐风格特征的比较

民族音乐特征,包括传统民歌、器乐曲、曲艺音乐与戏曲声腔系统等等,一直在风格特征方面呈现为南北各异的两大属区,千百年来引导与制约着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一)古代南北曲的音乐特征追溯

古代南北曲的音乐特征,古人早有记述,即常说的:南曲“主清峭柔远”,“其变也为流丽”,旋律级进居多;“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字少腔多;南多五声调式;北曲“主劲切雄丽”,“慷慨,其变也为朴实”,旋律跳进多;“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字多腔少;北多七声调式。

古代南北曲不同的音乐特征,实际上是整个传统音乐特征的体现,并始终引导和制约着传统音乐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二)今天南北属区的音乐特征

今天的民歌、曲艺音乐、民间器乐曲、戏曲音乐,大都在音乐特征上较统一地体现为南北各异的两大属区。

1.南方属区的基本音乐特征

(1)没有FaSi的五声调式多。如《孟姜女》、湖北小曲、越剧音乐。如果出现FaSi,则多属清角为宫或变宫为角的调性转换。就是北方传入的七声旋律也常变为五声调式。我们在收集整理民间器乐曲时,发现原来北曲遗留下来的七声调式的曲牌手抄本,湖北的乐人在吹奏时,将Fa全都吹成Mi或Sol,Si则吹成Do或La。七声成了五声。

(2)旋律音程级进居多,尚华彩装饰。一般都以大二度、小三度循序或迂回渐进。旋律线多呈波纹型和坡度较缓的(山)峰、(山)凹型。如越剧、二黄腔、楚剧黄梅戏音乐,大量都是级进。这是因为,南方的地理历史状况、生产与生活条件、人民温顺细腻的秉性所制约的审美旨趣所致。

(3)旋律字少腔多,唱词的各字之间常有程度不同的旋律华彩装饰。因为出字之后旋律继续进行装饰,所以难以运用、也用不着运用过分的强行大跳来画蛇添足,如《码头调》、弹词、南方各地丝弦。(www.daowen.com)

(4)曲调或词曲多板起板落,一气呵成,形成顶板腔式。由于装饰较多而速缓,一般无需在板起还是眼起方面进行过分的变化,即使变了效果也不明显。如昆曲就有很多原北曲遗传下来的眼起腔式,而眼起的特殊效果却远不如北曲显眼,故南方主要在旋律的装饰方面下功夫。所以无论民歌、曲艺、戏曲还是民间器乐,南方多致力于曲牌本身的架构,富于抒情性、歌唱性,而逊于板眼的变化,逊于叙述性与戏剧性。从越剧、沪剧以及赣中采茶戏、四川灯戏、云南花灯到南方的各地戏曲与曲艺音乐、民歌、本地器乐曲,无不如此。

2.北方属区的基本音乐特征

(1)七声调式多。如《赶牲灵》、《绣金匾》、北方鼓书、梆子腔等。就是南方传入的五声旋律也常变为七声调式,诸如《鲜花调》、《照花台》、《进兰房》、《绣麒麟》等,南方是五声调式,北方是七声调式。

(2)旋律音程跳进居多,一般都以四度或更大的度数跳跃进行。旋律线多呈大幅度的或陡峭的峰、凹型,如北方民歌、梆子腔、评剧、吉剧音乐等。这是因为北方的地理与历史状况、生产与生活条件、人民奔放粗犷的秉性所制约的审美旨趣所致。

(3)旋律腔少字多,唱词的各字间较少旋律装饰。因为出字之后旋律装饰少,故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借助跳跃进行以丰富曲调的起伏与美感。如《绣荷包》、京韵大鼓、单弦、梆子腔、二人转等等。

(4)曲调或词曲多眼起板落,形成漏板腔式。由于装饰较少而显得速度快,多需借助于板眼的变化以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对比,而且必须有众多的眼上开口或起音,以调剂换气,增强气势。所以,无论民歌(主要是舞歌和部分小调)、曲艺或戏曲还是民间器乐曲,北方多尚板眼变化,富于叙述性和戏剧性,而逊于旋律的华彩性。山东、河南以北的各地戏曲与曲艺音乐、民间舞歌、本地器乐曲,大都如此。

(三)南北合流,高、昆南化

自北宋以后,杂剧逐渐北方化与南方化,形成音乐特征不尽相同的南宋的南曲与元代的北曲。至元代后期的14世纪,南北渗透,彼此交融。至明代,高腔、昆曲取代了原来的南、北曲。南北渗透与交融,意味着南北音乐特征的统一吗?不是,而只是相互间的影响在进一步发展。海盐腔、昆山腔“入管弦”是学北曲的,此其一;其二,昆曲演唱了许多北曲;其三,昆曲虽字少腔多,级进不少,但不限于五声调式,而有北方七声调式的遗传基因,而且还有大量的北方眼起腔式……很明显,北曲对昆曲的影响与渗入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北曲确实南方化了,而且化得很深、很典型。高腔(含弋阳腔)的锣鼓伴奏、人声帮和、错用乡语、五声调式多,是南曲的特征,“字多腔少,一泄而尽”,以及大量的眼起腔式,则是北曲的特征,说明了高腔具有北方音乐的遗传基因,何况还演唱了大量北曲!然而,它也确实南方化了。所以,高腔、昆曲虽流漫于北国,但盛行于南方。

(四)梆子腔、西皮腔的北方属性和变异

明代后期北方梆子腔的兴起与盛行,是因为它具有北方人民熟悉与喜爱的北方音乐特征。然而,临界南方板块边缘的豫剧、山东梆子与吕剧的音乐,却呈现出具有某些南方属性的变异状态。突出表现有三:其一,四度大跳,特别是连续大跳,较之秦岭黄河以北的音乐明显减少,同时,相应的级进增多,而且音域也降低约五度,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腔等高音re上行到高音Sol的开口腔,变成了豫剧、山东梆子中音Sol上行到Do的开口旋律;其二是在“二八”板和吕剧的某些唱腔中,增加了南方顶板开口的腔式,或者将顶板腔式与漏板腔式有规律地综合应用,“二八”将原来北方的眼起分尾两腔式变成眼起单腔式,南方的顶板单腔式变成顶板分尾两腔式,即两者都是南北交融的腔式形态;其三是唱词的字间有了少量华彩装饰,如豫剧的“三句腔”等,呈现某些字少腔多的现象。因此,整个的梆子腔,实际上分成了秦、晋、冀的北线梆子与豫、鲁的南线梆子。

梆子腔渗入湖北演变成西皮腔。西皮腔同样具有北方属区的四大特征。然而,由于它已是南方属区的产物,因而呈现了突出的南化变异状态。首先,在梆子腔Sol Do reSol连续四度大跳的主干音的基础上,加进了La Do Mi Sol三度跳进的主干音级,即部分跳度化小了;其次,很快发展了字少腔多的慢、中板,于是级进也增多了;其三,西虞传到皖南徽剧、广东粤剧,其慢、中板则由漏板改化成了顶板;其四,西皮腔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由北方两句体的“一泻式”,隐约地过渡到了南方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四截式”。最明显的标志是,女腔在宫终止的A句与徵终止的B句之后,加入了一个具有对比陛的羽终止C句,形成转的态势,然后又唱B句的变化形式,形成四截式。不过,与二黄腔不同,这种形式在西皮腔中没有形成固定的结构形态,而确是具有某些南方的属性。然而,从遗传基因看,它仍为北方属性,只是具有南方的变异而已。

(五)二黄腔与河南曲子戏的中性型属性

二黄腔产于鄂东北还是产于安徽或江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产自南方则是基本一致的。就其音乐特征来看,则属于南北边缘区上偏于南方的中性型南方属性:它既是七声调式,又具有突出的五声性质,属于五声性的七声调式;它既为板上开口的顶板腔式,又以唱词的第二句逗(腰逗)头眼开口唱为腔式原则,叫分头漏腰两腔式,或曰句中漏板两腔式;它字少腔多,级进不少,以Sol La Do re为主干音,级进为主。很明显,它同时兼有南北的双重属性,所以叫中性型属性,而它更多的、主要的是南方属性,所以叫中性型南方属性。

河南曲子戏的主腔阳调,在南北边缘区偏于北方的地带,其音乐特征属中陛型北方属性。它既为七声调式,又具突出的五声性质;它既有大量眼上开口的漏板腔式,又有不少与二黄腔一样在句中漏板的顶板腔式;它以Sol Do re Sol跳进型关系的3个音为主干音,因而跳进较二黄多,而且呈现出字多腔少的特征。因此,它也同时兼有南北的双重属性,所以也叫中性属性,而它更多的、主要的是北方属性,所以叫中性型北方属性。

(六)定性与活性的双重启示

前述情况至少说明以下两方面问题。

其一,千百年来,我国南北方的音乐特征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即“定”性。不论是唐代的中外音乐大交流,或是宋元时期南北音乐的大汇合,或是清末民初以来,欧洲及世界各地音乐在中国的大传播,都没有能够从实质上改变或基本动摇其原有音乐特征的稳定性。因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文化是极为重要的基本因素。作为美育的音乐文化,自然也是一个民族借以凝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它具有的“定”性本质是极其可贵的,不容怀疑的。轻视或忽视这种“定”性本质的想法,甚而以西代中、崇西灭中的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这不会带来民族音乐的兴旺。尊重这条历史规律和宝贵经验,会使我们的思考更理性、行动更实际、效果更理想,以致发展音乐的速度更快捷。

其二,千百年来,中外音乐、南北音乐的大交流、大传播、大渗透甚而大拼搏,使我国南北音乐特征又具有不断变异的活动性,即“活”性。这就使我们今天已不知道诗经楚辞是怎么唱的,唐宋大曲是怎么唱的,元曲是如何唱的……因为音乐艺术不断在变。一句话,音乐文化在不断地交流、传播与变异着。这与一个民族在不断地发展是同步的,是成正比的。没有这种“活”性,世界万物将在静止中衰亡,地球亦将毁灭。因此,它具有的活“性”本质同样是极其可贵的,不容怀疑的。否定或忽视这种“活”性本质的想法,甚至重古轻今、颂古非今的做法,同样是不切实际的,也不会引导民族音乐发扬光大。尊重这条历史的规律和宝贵的经验,会使我们思路更开拓、行动更勇敢、效果更理想,以至于音乐发展的速度更快捷。

然而,“定”性与“活”性不是各霸一方、平分秋色,而是辩证的、缺一不可的关系。没有活性的代谢,定性将为无力之躯,枯老萎谢;没有定性的维系,活性将为无本之木,一事无成。很明显,定性是本,活性是标。本是凝聚我们民族的重要因子,而标则是繁荣我们民族的重要因子。顾“本”必须思“标”,顾“标”不能忘“本”。

以上四方面特征,几乎表现在我国南北方整个的传统音乐领域。南北接壤区的音乐,既有南北的风格特征的并存,更有这些风格特征的交融体,其中突出的是湖北以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

表1—2 南北方民间音乐风格特征比较

注:此表参照刘正维编著《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关章节编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