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晴雯歌曲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晴雯歌曲

更新时间:2025-01-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到现代,当代作曲家创作的古诗词歌曲更为广大听众所喜爱,尤其是当代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根据清末曹雪芹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红楼组曲深受广大观众博爱。[13]5.《晴雯歌》是王立平创作的13首红楼梦组曲中唯一一首合唱曲目。

到现代,当代作曲家创作的古诗词歌曲更为广大听众所喜爱,尤其是当代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根据清末曹雪芹文学巨著《红楼梦》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红楼组曲深受广大观众博爱。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歌词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对于古典诗词本身意境内涵的把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演唱者对歌曲意思的理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之“曲清”篇中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徐大椿反对只注重声音的好坏而不注重内容感情表达的现象,提出了演唱者要“声”“情”并重,而“情”为尤重的观点。那么由王立平先生创作的红楼组曲中的每一首歌曲,歌唱家的演唱无论从声情还是内涵都活生生地演绎出了剧中的每一人物。如《晴雯歌》。

1.见【谱例】47

晴 雯 歌

2.【诗意】

霁月难逢,(阴雨过后,月亮出来非常难得,)

彩云易散。(彩云也容易消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心比天高,身份却低微。)

风流灵巧招人怨。(因为风流灵巧,招致他人的怨恨。)

寿夭多因毁谤生,(寿命不长是因为诽谤很多,)

多情公子空牵念。(她死了),多情公子(指宝玉)只好思念着她。)(www.daowen.com)

3.【作者】

词作者,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原籍丰润(今属河北),先世为汉人,籍贯辽宁(辽阳),生于南京,后祖父曹寅(yǎn)为满洲贵族包衣(奴仆),隶属正白旗,受康熙恩宠。至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用十年心血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文学作品《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后因爱子夭折,书未完成就悲伤贫病而死。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其风格接近唐代李贺。

曲作者,王立平(1941年—)男,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3年开始从事专业影视音乐创作,30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个性,且词曲兼长。历经四年半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创作全部乐曲和歌曲。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爱好音乐、文学、摄影

创作的歌曲有《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驼铃》《牧羊曲》《大海故乡》《太行颂》《大连好》《江河万古流》等等。曾为电视连续剧音乐:《红楼梦》《聊斋》《徐悲鸿》《花木兰》《火烧阿房宫》等电视剧配乐。

4.【题解】

晴雯,曹雪芹《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贾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虽是丫鬟,但在宝玉房里过着千金小姐的生活,是大观园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也是命运最悲惨的一个。只因她长得比别人标致许多,手又最巧,宝玉的雀金裘烧了洞,满城的织补匠都不敢揽,只有她能补得看不出来,所以她“风流灵巧招人怨”,此歌也唱出了晴雯的红颜薄命。

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主题曲和插曲均是由作曲家王立平完成,所有歌曲曲词皆是曹雪芹书中所写的判词,其中《晴雯歌》是曹雪芹为丫鬟晴雯所写的判词,寥寥几字间,已将晴雯的性格和命运囊括其中,此曲作为晴雯短暂一生的表述,她虽是一个丫鬟,不被很多人关注,但是曹雪芹却对此人物钟爱有加,在晴雯死后,宝玉为其做《芙蓉女儿诔》文,很多人称它与《葬花吟》合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的巨制双臂。[13]

5.【演唱分析】

《晴雯歌》是王立平创作的13首红楼梦组曲中唯一一首合唱曲目。这首歌曲音乐风格在演唱时要表现得轻快活泼,与其他的乐曲相比较,情感基调鲜明,演唱者要突出晴雯这一人物,突出中心音乐在配器、和声、音程等方面的精心设计。首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在女生合唱中开始,道出那晴雯清丽脱俗的品质。至之后的“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一句也是对晴雯性格的刻画描写,继续在二胡和琵琶的相互呼应中以副旋律的演奏来突出歌曲的主旋律,并不断富于变化,和女生合唱相映成趣。尤其在演唱“多情公子空牵念”这一句时。演唱者的情绪一定要情绪饱满,感情激进。用气息连贯的声音衬托情感,唱出主人公那种“有心而无力”的愁绪感。

全曲的第二段反复演唱,其旋律和演唱情绪基本是保持一致的,唯独最后一句结束音不同,渐慢的情感演唱,突出主题。第一段结束到f宫调式上,第二段的最后结束在d羽调式上。演唱者在演唱最后一句时,伴奏,乐器减弱,演唱声音随着乐曲的减弱结束,失在一种无形的牵挂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