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自然的歌曲主要源于古人创作的古体诗

自然的歌曲主要源于古人创作的古体诗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古诗词歌曲主要源自古人创作的古体诗词。原有的诗词曲等歌唱形式脱离了人们的生活显得毫无生气。但是由于元末的社会动乱,当时诗人刘基、高启等人创作了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歌作品。但消夏湾因此由自然场所转变成为历史场域。于是消夏湾成为高启反思历史事件、检阅历史人物的场所,一个由文字记载规定其性质的历史场域。

自然的歌曲主要源于古人创作的古体诗

古诗词歌曲主要源自古人创作的古体诗词。是与相应的词曲谱写而成的一种歌曲形式。古诗词是由历代文人创作留下来的优秀作品,一方面,它直接采用古体诗作为一首歌曲的歌词,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丰富的生活情感阅历,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借用千古佳句来抒发当代人的思想感情。

到了明代,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推行封建专制政策,以八股取士钳制人们的思想,所以明代的诗歌已经远远逊色于唐宋。原有的诗词曲等歌唱形式脱离了人们的生活显得毫无生气。所以,明代的文学小说和戏曲为代表产生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牡丹亭》等杰出的小说、戏曲作品。在明初承继了宋元余风,诗坛颇为繁盛。但是由于元末的社会动乱,当时诗人刘基、高启等人创作了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歌作品。同时,词学就更为衰弱了,而散曲却在继承了元代散曲的优势,得以向前发展。但也有零星遗存,下面欣赏明代词文家刘基的作品《感怀》。

1.见【谱例】42

感 怀

2.【词意】

结发事远游,(成年后去远方游历,)

逍遥观四方。(悠闲自在看尽四方。)

天地一何阔,(天地苍茫多么辽阔,)

山川杳茫茫。(山川悠远遥远无边。)

众鸟各自飞,(只见群鸟各自飞去,)

乔木空苍凉。(只留下苍凉的乔木。)

登高见万里,(登到高处放眼远方,)

怀古使心伤。(心生怀古幽思凄凉。)

伫立望浮云,(长久地站着望流云,)

安得凌风翔。(如何才能凌空翱翔?)

3.【作者】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元末进士,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文成)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1],[2]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著有《诚意伯文集》20卷,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如《郁离子》《春蚕》《蜀国弦》《梁甫吟》《感怀》等。

4.【题解】

这首词是刘基“感怀”三首诗中的第三首,是他早年之作,全诗充满了壮志豪情,怀才不遇和择人而事的感慨与报复。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广阔天地茫茫,中原山川以及勃勃生机的大自然的向往情感。塑造了一个不染尘世纷争,看透世事,不贪婪功名富贵,向往自由的贤士形象。尤其“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一句道出了作者感怀的心声。

5.【演唱分析】

音乐结构上看,这是一首旋律豪迈稳健、线条粗犷大气、带有抑扬顿挫的昆曲风格的歌曲。在节奏上紧密协调、音乐跳跃幅度不大。首句演唱要引人入画面,在第二句的演唱上一定要将共鸣腔体打开,保持气息通畅,保持歌唱的流畅性,一字一音,行腔凝重而流畅,咬字准确而清晰,要富有戏剧性地塑造诗人看破红尘的感古情怀。特别是在结尾处由四四到四六到四五拍子的转换,以及空拍的出现,表达了诗人的复杂心理,在演唱上要注意情感的表达,音色要做细致的变化与调整,来展现诗人怀才不遇向往美好大自然的生活的境遇感怀。

在明代诗坛中高启、杨基、张羽、徐贲被称为当时的“吴中四杰”,而成就最高的属高启。下面就欣赏这首高启作诗的歌曲《消夏湾》。

1.见【谱例】43

消 夏 湾

2.【原诗】

凉生白苎水浮空,湖上曾开避暑宫。

清簟疏常人去后,渔舟占尽柳阴风。

3.【注释】

①白苎(zhù):一种草本植物

②消夏湾:位于苏州城西南郊洞庭西山上,是一处适宜盛夏避暑的地方。

4.【作者】

高启(1336—1374年),明代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他的诗质朴真切,能够反映人民生活全部,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词集《扣舷集》。[3]

5.【题解】(www.daowen.com)

消夏湾位于苏州城西南郊洞庭西山上,是一处适宜盛夏避暑的地方。据清人顾禄《清嘉录》的记载:“洞庭西山之址消夏湾,为荷花最深处,夏末舒华,灿若锦绣,游人放棹纳凉,花香云影,皓月澄波,往往留梦湾中,越宿而归。”[4]此诗固然也描述了消夏湾的清凉景观,但“湖上”句的“曾”字很快将目光转了过去。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致,却缅怀着一千多年前的旧事。高启在写作此诗时满怀追忆,他认为消夏湾的主人就是那位曾在此避暑的吴王,虽然他已经逝去得非常遥远。但消夏湾因此由自然场所转变成为历史场域。于是消夏湾成为高启反思历史事件、检阅历史人物的场所,一个由文字记载规定其性质的历史场域。

6.【演唱分析】

这首歌曲采用了近似琴歌的韵调谱写而成,在咏叹赞美中,清幽的景色引动了诗人的惆怅,所以这首歌曲在旋律的演唱上要有一定的词采意境。“清簟疏帘”四个字之后出现了一个小的间奏,这是典型的苏州民间乐曲,以此来为“洞庭西山”具体“点题”,演唱时要保持信息的流畅。结尾重复了“柳阴风”三个字,节奏由渐慢转为再慢一倍。似散板而又非散板,第二个“阴”字行腔演唱音要延长,稍顿在唱“风”字。这样演唱就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乐曲结尾的处理手法。

在明代,由于社会政治原因,诗歌的发展并不如意,而此时的民歌、小曲在民间广泛流传发展,说唱音乐也应时发展起来,尤其是元代戏剧文学的发展,为明代的戏曲(南北曲)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戏曲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王济的《连环记》、被称为“昆曲始祖”的魏良辅、梁辰鱼的《浣纱记》等。下面欣赏汤显祖的《阮郎归》。

1.见【曲谱】44

阮 郎 归

2.【原词】

不经人事意相关,

牡丹亭梦残。

断肠春色在眉弯,

倩谁临远山?

排恨叠,怯衣单,

花枝红泪弹。

蜀妆晴雨画来难,

高唐云影间。

3.【注释】

①不经:不合常理,近乎妄诞之事。

②人事:世情世态,包括男女情爱。

③意:意向,情感,意愿。这句说,看来不合常理的梦中之情死生之恋却完全符合人类感情的自然趋向。(《牡丹亭》十四出说白)“断肠春色在眉弯”,缠绵悱恻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情流溢在眉宇之间。

④断肠春色在眉弯:本周邦彦词《诉衷情》:“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⑤倩:请;临:描摹。

⑥临远山:画眉毛。远山:眉毛的一种式样。

⑦“排恨叠,怯衣单,花枝红泪弹”:排:排遣;恨叠:重重叠叠的愁恨。辛弃疾《念奴娇》:“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

⑧红泪:指花上的露水。这里是杜丽娘以花自喻。

⑨蜀妆:蜀地女子装束,指巫山神女。巫山在四川境内,古为蜀国。晴雨:亦指巫山神女;高唐:楚台观名,在云梦泽中,楚襄王梦会神女处。

4.【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年),明代著名戏剧家,字义仍,号海若,一字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万历十八年迁南京礼部主事,因上疏指斥朝政被谪雷州半岛徐闻县典史,后迁浙江遂昌县令。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绝意仕进,告归。居玉茗堂。著有《紫箫》《还魂》(即《牡丹亭》)《南柯》《邯郸》四记,世称“临川四梦”。有《玉茗堂集》于世。

5.【题解】

《阮郎归》又名《醉桃源》,见于《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正好题作《醉桃源》,字句完全一样。【破齐阵】〔旦上〕径曲梦回人杳,闺深佩冷魂销。似雾蒙花,如云漏月,一点幽情动早。〔贴上〕怕待寻芳迷翠蝶,倦起临妆听伯劳。春归红袖招。〔醉桃源〕“〔旦〕不经人事意相关,牡丹亭梦残。〔贴〕断肠春色在眉弯,傅谁临远山?〔旦〕排恨叠,怯衣单,花枝红泪弹。〔合〕蜀妆晴雨画来难,高唐云影间。”《牡丹亭》是汤显祖的呕心之作。这首词曾以《醉桃源》题名,作为杜丽娘与春香的韵白,穿插在《牡丹亭》剧十四出《写真》开篇唱段后,述“写真”(自画像)之不易,抒创作之甘苦,挈入作者独特执着的艺术追求。“牡丹亭梦残”,在《牡丹亭》剧十四出前,杜柳情事毕竟是梦幻中出现的,而梦境是短暂的,因追逐短暂中的永恒,杜女将不久人世,故以自珍自惜心态杜丽娘力求抛却“自手生描”:“若不此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之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积郁心头的相思之苦,但不能如愿;她身形纤细,日渐消瘦,见梅落泪,折柳问天,竟不知是花枝因人而泪,还是人的泪水染红了花枝。“蜀妆晴雨画来难,高唐云影间。”结句用宋玉《神女赋》《高唐赋》故事。

6.【演唱分析】

这首《阮郎归》是汤显祖《牡丹亭》剧中的一段唱腔。曲调是傅雪漪老师专门为王苏芬老师创作谱写的。

傅雪漪老师在创作这首歌曲的旋律时,采用了昆曲演唱的创作元素,对诗句情景有着十分深刻的感悟。构思巧妙,情节清晰,王老师用现代演唱与昆曲演唱结合的方式把女主人公在梦中的思绪演唱得仿佛早已将绵绵情意尚在眉间,心里有些难过,请谁为我来画眉来消除心中的恨长点复杂的情感,让我感到点点悲凉和阵阵酸楚。眼泪不经躺下,就如同娇艳的花枝折断。梦中的熟女,无论晴天雨天,都很难描绘我那漂浮着的梦境,只在云雨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