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中国古典诗词演唱艺术的精华

中国古典诗词演唱艺术的精华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述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元曲及演唱艺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和专业化。马致远的散曲今存120多首,成就为元人之冠。如《双调夜行船》套曲、《天净沙·秋思》等历来被人推为元代散曲中的极品。演唱格调充满思乡愁苦的风格,有一种苍凉凄清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演唱艺术的精华

从上述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元曲及演唱艺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和专业化。并且从散曲的体裁分类上看,小令是单个曲牌的艺术形式,如元代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1.见【谱例】39

天净沙·秋思

2.【词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3.【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③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www.daowen.com)

④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骨瘦如柴的马。

⑤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4.【作者】

马致远(约1250—约1324年),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仕途不得志,后归隐山林。著有杂剧15种,今存《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以及与人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等7种。代表作《汉宫秋》取材于汉代王昭君和亲故事。马致远的散曲今存120多首,成就为元人之冠。内容主要有叹世、咏景、恋情三类。声调和谐优美、语言清新豪爽,善于捕捉形象来熔铸诗的意境,提高了曲的格调,他的作品对散曲的发展与提高做出了贡献。如《双调夜行船》套曲、《天净沙·秋思》等历来被人推为元代散曲中的极品。今人任中敏辑有散曲集《东篱乐府》。

5.【题解】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短短二十八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6.【演唱分析】

有现代作曲家戴于吾先生创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经著名教育家王苏芬老师演唱以后被收集在她的作品《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程》里,成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里面演唱的精华。

著名教育家王苏芬老师对《天净沙·秋思》演唱从情感到处理都非常到位,她把吟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中,特别是每一句的尾音都是在乐谱没有标记的基础上,按照元代散曲的演唱风格方式把歌曲的内容意境以及心情虚实结合地演绎出来。

这首歌曲在演唱时要讲究气息的流畅,音符的流畅,声音干净利落,张弛有度,在咬字和吐字上应该讲究声音圆润清晰、行腔运腔要讲究抑扬顿挫。演唱格调充满思乡愁苦的风格,有一种苍凉凄清的意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