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钢琴艺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钢琴艺术教育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1949~1966 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间,是中国钢琴教育和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钢琴艺术教育

1949~1966 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间,是中国钢琴教育和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十七年里,钢琴教育事业赢得了全新的广阔发展空间,为钢琴音乐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大力发展音乐院校的专业钢琴教育

教育是钢琴音乐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长远战略目标,音乐院校以集中教学设备和充实师资力量为前提。办好音乐院校的钢琴系、发展音乐院校的专业钢琴教育——特别是首先办好上海和北京两所音乐学院(当时分别命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的钢琴系——成为发展新中国钢琴教育、钢琴艺术事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953 年起,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由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直接领导,之后,两校又成为了文化部直属的重点艺术院校,从而使这两校的钢琴系发展成为全国钢琴艺术演奏、教学与科研的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是“由原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钢琴组为基础,将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和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钢琴教师和钢琴设备、图书等合并而成的”,后来在贺绿汀院长的努力奔走下,广招贤才,集中了我国第一代的优秀钢琴家和钢琴教师。这些人中不少是在国外深造、学成归国的优秀人才。到1955 年时,钢琴系人才济济,更是拥有了“五大骨干教授”:李翠贞、李嘉禄、夏国琼、范继森和吴乐懿。在他们的带领下,众多兢兢业业的钢琴教师认真负责的教学,使上海的钢琴舞台在这一时期升起了一批钢琴新星,如周广仁、傅聪、顾圣婴、殷承宗、李名强、李其芳、朱雅芬、洪腾、孙以强等,这一大批的青年钢琴家被全国乃至西方乐坛所瞩目,上海市也由此被称为中国钢琴家的“摇篮”。

中央音乐学院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原南京国立音乐院、国立北平艺专音乐系、燕京大学音乐系、东北鲁艺音乐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及(上海与香港的)中华音乐学院等数所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各具特色的高等音乐院校(系)联合组成。”先在天津市,1958 年迁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内的钢琴系在开办之初就集中了丰富的师资力量,著名教授易开基、洪士硅、李昌荪、朱工一等都受聘于此,在各自的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1955 年,学院钢琴系进行教学力量的调整,调入了周广仁,又聘请了三位苏联的钢琴专家,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钢琴专业的整体进步十分显著,更是涌现出大批的青年钢琴家,如刘诗昆、鲍蕙荞、郭志鸿、陈比钢、李淇、石叔诚、赵屏国、潘一鸣、应诗真、杨峻等。顾圣婴、李名强和殷承宗等后来也都来到苏联专家班学习,人才辈出使得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在海内外声誉日增。

1953 年,根据国家文化部所确定的两所音乐学院的办学方针,钢琴系把钢琴专业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放在了首位。在专业上注重对学生从音乐内容到形式、从音乐表现到表演技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此外,为了加速人才培养,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家还在这两校建立了大、中、小学相连接的十四年一贯制教学体系,即:音乐学院附小四年(从三年级起),音乐学院中专六年,音乐学院大学本科四年。这样“一条龙”学制的系列性培养训练和多层次的择优选拔,既可以保证新生的生源质量,又有利于选拔和培养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更有利于整个钢琴专业队伍的建设。

两所音乐学院的钢琴系还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慎重选留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来充实自己的教师队伍,同时有计划地让专家和老教授负责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要求教师们必须树立积极正确的教书育人的教学态度,要以正确的艺术观点来解释钢琴作品,提倡“教学相长”和“启发式教学法” 。

为了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深入开展,两校的钢琴系从五十年代起分别设立了主科教研室和必修课教研室,使非钢琴专业的其他各系学生也能获得必要的钢琴学习和基础训练,并以此各负其责,全面开展立体的教研活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还要求教研室每年须列出当年的科研课题,让教师们以论文专题报告或个人演奏会的不同形势来完成科研课题,以期更好地推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行。

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在贯彻落实国家办学方针的同时,始终把“向社会普及钢琴艺术、提高人民群众欣赏钢琴音乐的水平”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钢琴系一直坚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到基层进行义务演出,到青少年宫或大专院校等单位开展钢琴音乐欣赏辅导。通过自己演奏、自己讲解,学生们不但巩固了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更为可贵的是树立了“以献身中国钢琴艺术事业为己任”的理想和事业心。在新中国成立最初的十七年里,这两所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在艺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为日后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又稳固的基础。

二、加强建设地区性的钢琴教育基地

1951年4月28 日,上海市兰心剧场举办了一场上海青年钢琴家金石的钢琴独奏会,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的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金石并没有在正式的音乐学校里学习,也没有出国深造钢琴专业,只是跟李翠贞、张碧华和俞便民等国内老师学习钢琴演奏。音乐会获得圆满成功,得到了当时在场的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在国家专业的钢琴教育机构之外,已经开始存在能够培养出优秀钢琴演奏家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除了在许多师范学院和大学里建立音乐系或音乐科,还在一些行政区城市新建音乐专科学校和艺术学院。从 1952 到 1953 年,国家先后成立了三所音乐专科学校,即:在沈阳建立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在成都创办了西南音乐专科学校,在武汉成立了中南音乐专科学校;1956 年,又成立了西安音乐专科学校;1958 年,建立了广州音乐专科学校。这五所音乐专科学校后来都发展成为地区性的音乐学院,即: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和星海音乐学院,加上 1958 年成立的天津音乐学院,六所音乐专科学校都设置了钢琴专业。再加上北京和上海的两所音乐学院,中国当时共有八所专业的音乐院校,专业的音乐教育已经颇具规模。(www.daowen.com)

在这个阶段中,全国各地艺术学院的音乐系也广泛开展钢琴专业教育,如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等,都加大了对于钢琴专业的教育力度。此外,在全国各省市成立有音乐系的师范大学里,普遍开设有钢琴共同必修课,湖南省、四川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及北京、南京、哈尔滨等十个省市地区的师范院校音乐系或艺术系还相继开设了钢琴主科专业教学。这样,钢琴专业教育在全国大范围的铺开,得到许多省市的高等院校积极响应,使钢琴教育得到大力且全面的发展。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央和上海两所音乐学院培养的多批钢琴专业毕业生,陆续分配到全国各地新建的音乐或艺术院校中去,成为当地钢琴演奏、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力量。而由其他六所地区性音乐学院、四所艺术学院的音乐系或音乐科及十所师范院校的音乐系在五六十年代培养出来的大量钢琴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也被充实到全国各地的钢琴演奏和教学队伍中,为普及和提高中国的钢琴教育及艺术的整体水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钢琴教法与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环境趋于稳定,国际往来逐渐频繁。为了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我国钢琴专业教学的质量,由国家出面,定期的为各个音乐学院聘请知名外国钢琴家来华讲学;同时,组织各地的钢琴教师参观学习外国专家的示范教学课,学习新的理念和技术。受聘而来的外国专家,从教法和教材等多方面阐述了新的内容和知识,帮助国内的音乐学院完善教学体制、引进新的国外钢琴教材,从而催生了中国钢琴教师对于新的弹奏技巧和教法的讨论与改革。

1954 年至1960年期间,在中苏友好的大环境下,中央音乐学院曾先后聘请三位苏联的钢琴专家在北京和上海两地长期授课。“他们向中国介绍了整套的苏联教材体系,其中包括成套的苏联儿童音乐学校、音乐专科学校的钢琴教材和音乐学院钢琴系使用的教学曲集。”鲜明的民族性、高度的专业性、严格的系统基础训练和歌唱性训练,是苏联钢琴教材的优点。在这些教材的陪伴下,中国钢琴学生的专业水平(基本功训练、全面的技术技巧以及歌唱性表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演奏风格也日趋成熟。

尽管学生的演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和进步,但在当时,由于中国钢琴界尚未开展对钢琴演奏法与教学法的学术研究,也没有重视钢琴演奏与教学的理论建设,因此,在整个建国初期十几年的音乐艺术研究论文中,几乎看不到有关钢琴这一领域的大量论述,也就无法在国内形成一个钢琴专业理论的学术讨论环境,而这种现象无疑是不利于整个中国钢琴教育和艺术事业的快速发展的。

苏联的钢琴表演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国家钢琴演奏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大批具有扎实科学理论基础的、以钢琴专业理论武装起来的钢琴教育家的工作,而拥有一个探讨钢琴专业理论的良好学术环境,则是造就众多优秀钢琴教育家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因此,中国当时急需的不只是先进的教学、演奏技术,更重要的是一个有中国经验的自主理论学术讨论环境,以及一套中国特色的钢琴教学、演奏体系。

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在“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教学指导方针下,苏联的许多钢琴学术理论著作也先后被介绍到中国,走进各大音乐院校,如《钢琴演奏艺术随笔》(海·涅高兹著)、《肖邦的创作》(阿·索洛夫佐夫著)、《钢琴教学论文集》(阿·尼古拉耶夫主编)等。这些由我国音乐学院的翻译家翻译出版的钢琴理论书籍,为我国钢琴教育界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活力,引发了学术上的新思考。

在教材使用方面,除了苏联专家留下的教材系统,受聘于音乐学院的各位曾在国外留学、后回国任教的钢琴专家也提供了不同的教材选择。他们在教学中推荐使用欧美当时的优秀曲目,再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讲授,无形中既丰富了中国钢琴教学的教材选用,也拓宽了学生对不同学派、不同风格作品的学习及演奏思路,对于提高钢琴专业整体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建国之后中国钢琴界对于钢琴音乐的创作热情也开始节节攀升。一大批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优秀作品,带着其清新纯朴、饱满丰富的民族性音调来到世人身边,在出版发行后立即得到钢琴师生的支持和好评,从而广泛流传。这样,中国钢琴艺术终于开始使用拥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书籍教材,而不再是一味地效仿和学习西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