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教育原则是钢琴艺术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并贯穿于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始终的理论原则。而能否正确地遵循这些基本原则,直接关系到钢琴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及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对于我国音乐教学原则,部分专家、学者已得出了一些结论,事实上钢琴艺术教育原则与音乐教学原则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细微的差异,因此,结合前人对音乐教学原则的相关成果,结合钢琴艺术教育实际情况,得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审美体验、发现探究、创新发展等多个钢琴艺术教育原则。
一、以人为本
《辞海》对“人”的释义为一是人类二是指某种职业或身份的人三是每人。对“本”的释义为一是事物的根源或根基二是重要的,中心的。这个释义表明了当前学术界的一致看法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所有的人、各种社会团体的个人。以人为本则意味着,相对于世界万事万物,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具体主体地位和意义的,而不是其附属物。它既把人看成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把人看成生物学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既承认人的社会属性,又承认人的自然属性。“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正是在这个科学认定的前提下,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的成长与发展放在第一位。这种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尊重学生在发展中的差异即使是一对双胞胎在发展中都会有差异,因为尊重差异就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总之,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就是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本,以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本,可以说该教学原则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当然钢琴艺术教育也包含在其中,在钢琴艺术教育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对贯彻科学教育观、现代教育思想和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教育原则是钢琴艺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否以满足人的需要和完善人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出人们在教育发展观念上的不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正是因为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以人为本教学原则的内涵就是重点强调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学习者既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教育成果的享有者。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存价值的提高。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既没有意义,也是本末倒置。同样,教学如果不是以满足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完善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必定是不成功的教育。因此,在钢琴艺术教育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首先承认学习者的主体性,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原则必然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在传统的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科体系思想的影响,在处理学生的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方面,一直未能做到和谐、统一。最近几年,又比较片面地将教学发展等同于分数的发展。由此而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学习者对钢琴艺术学习失去兴趣。这种教育是”以学校和家长为本”的教育,直接影响学生整体钢琴艺术学习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必须以“以人为本”为教学原则,这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其次,以人为本教育原则提高钢琴艺术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到第一位,主张以学习者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它强调教育的对象是富有活力而且有个性心理差异的学生,它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它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以人为本教育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前提,这与钢琴艺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相符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塑造现代化人才的基础条件。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尽管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许多历史沉淀,但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教育仍然是以功名利禄为本,这也是素质教育在我国没有得到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学也,禄在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提法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官方教育的本质。这种教育价值观不绝如缕,绵延至今。在目前的钢琴艺术教育中,有的学校、学生、用人部门仍旧把文凭、证书、待遇等衡量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视为比个人素质更为重要的目标。这就凸显了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重要性,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缺的教学原则。
最后,以人为本教育原则是钢琴艺术现代教育理念的最终归宿。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曾指出“教育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够区别对待地致力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征”。可以看出,现代教育不仅把教育当成一种训练专业性技能的手段,让知识成为“统治者”,把人变成被加工的产品,更关心学生整个人的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根本上说,这种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始终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所以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是钢琴艺术现代教育理念的最终归宿。当前,若不将“以人为本”教学原则作为钢琴艺术现代教育理念最终归宿,将一系列问题,教师是统治者,学生是接受的对象,是教师的“个人专制”和“非人格化的知识专制”的对象。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强制要求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或压力,学生的体验可能是痛苦的。苦学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相反,如果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是幸福的,其乐融融的。乐学不仅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如果想让学生乐学,达到现代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双方都是平等的、独立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承认他们的个性差异,也就是做到“以人为本”,从而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二、因材施教
钢琴艺术活动往往是由创作、演奏、欣赏等多个环节组成,作为中间部分的演奏是钢琴艺术作品变成实际音响,并传达给听众的重要环节。钢琴艺术教育就是将演奏这一部分所需的各种知识及技巧传授给学生,使之传达音乐成为可能。由于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由于个人生活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个性,因而对技术技巧的掌握及对同一部钢琴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表达也就千差万别,因此,在教学中就应特别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并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即因教施材教育原则,其实这也是上述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一种体现,只不过更为细化和具体。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表现于多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因材施教要从多个维度去开展,在此,仅从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做出分析。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含许多方面,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在不同的学生身上组成了独具结构的模式,形成性格差异。如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有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具有稳定的,明确的目的,在学习的漫长过程中,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而有一些学生则相反,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有的学生情绪体验比较强烈,难用意志加以控制,有的学生则情绪体验比较微弱,总是冷静地对待现实,容易用意志来控制情绪,还有的学生情绪容易波动,起伏,有的善于交际,而有的则行为孤僻;有的勤奋,有的懒惰,有的认真细心,有的马虎粗心;有的富于创新精神,有的墨守成规;有的自信,有的自负,有的则自卑等等。总之,性格的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另外,分析学生性格上的差异,还必须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因为气质是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长期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反应特征。它和性格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由于气质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形成过程中和表现上也会产生差异。
例如,两个同样具有勤奋好学性格的学生,因为气质不同就会表现出差异;一个学生开朗、乐观,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情绪情感明显表露于外,且起伏变化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喜欢演奏快速富于激情,豪放有生气的乐曲,但容易缺乏细腻,柔和。另一个学生稳重,反应较慢,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宜外露且起伏变化不大,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演奏比较舒缓,文雅的乐曲,演奏雅致细腻,发音柔和圆润甜美,钢琴演奏往往追求完美,但常常不太能胜任比较快速的民族乐曲,缺乏热情奔放。对这样两个学生,显然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当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目的不是使他们一样,而是使他们各具特色而又能全面的发展,应该允许差异存在,所以在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同时,首先应特别注意保留,发挥他们的优点,在此基础上施以不同的教法;对前一种学生可多采用一些典雅、细腻的民族乐曲,对后一种学生则应多练一些快速、富于激情的民族乐曲,以将他内在的热情激发出来。
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艺,而且应该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在钢琴艺术教育中,会遇到各种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教师正确的判断和发现每一个学生潜在的综合的能力与优势,在教学中予以区别对待,而不能只从完成作业的好坏,得分的高低来教导和评价学生。因为能力和知识,技能虽然是密切相关的,但他们也是有区别的,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是信息在头脑中储存,技能使人们运用以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具体时间中的动作的方式。所以能力又不同于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看到分数所不能显示出来的东西。例如有的学生每次登台或当众演奏时效果都一般,技能可能不如其他学生,但他在学习过程中却能灵活思考,甚至能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这说明他的能力比较强。而另一种学生则相反,对教师的指导不论正确、适合与否都囫囵吞枣地加以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跟在教师后面,自己不主动灵活思考,但有时也表现为技术技巧掌握地较好,每次考试都能得好分数。对这两种学生,教师切忌只看现象而不究实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对前一种学生教师应有开阔的胸怀,不把那些和自己的风格,方法不一样的东西都看成不正确,而加以限制,应看到学生的主流,对他们主动性,创新精神给予肯定及正确的引导;对后一种学生则应对其指出,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分数上,分数只是反映学生的某些方面,而应着重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另外,一个人往往有多种能力,形成一个能力系统,而且通常有一种能力占优势,其他的能力从属于它,区分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对于因材施教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理解力比较强,在民族乐器演奏中能很快地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但由于表现力较差,所以不能将自己理解到的东西充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应正确分析,善于发现,并施以正确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对这种学生,要具体分析他表达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因为性格过于内向,有自卑感,不敢表现,还是因为某种技术技巧没有掌握好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对症下药。
个性差异还包括个性倾向性的差异,表现在兴趣、动机、需要等方面的差异,除了钢琴学习外,一些学生对钢琴艺术理论或作曲有较大的兴趣;有一些学生对钢琴艺术史感兴趣等等。对这些兴趣爱好不相同的学生,教师在教他们民族乐器演奏知识的同时,应广泛了解他们,使他们把兴趣爱好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触类旁通,从而加强艺术修养,提高专业水平。
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法上的普遍规律,在钢琴艺术教育中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在钢琴艺术教育中只有根据学生个体发展情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与之适合的教学措施,才能得到好的效果,使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有特色的艺术人才。
三、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也是实施钢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钢琴艺术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钢琴艺术教育则通过对钢琴作品的欣赏、演奏等教学活动,将教育对象带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使他们授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和完善他们的情操及审美情趣,提升他们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钢琴艺术教育作为广义的音乐教育,在“审美”领域,它所实现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开启智能和完美人格”。我们根据这一目标,可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审美体验。
(一)陶冶情感
遵循审美体验原则来教学,实际上就是要发展人的情感层次,人们的情感越是超越感性的自然生理层次,上升至理论的社会文化层次,人类就越进步,人的发展就越全面,美育使人的七情六欲获得丰富的理性内容。黑格尔说:“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养成为本身就是理性的。”钢琴艺术美育陶冶人的情感,使人的感情从本能欲望升华到高尚纯洁的境界。人类的各种情感,钢琴艺术都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它将最严格的理性形式规律(如拉弦乐器的定弦、定律)与最活泼的生命情趣相结合;它在情感的宣泄方式上,以美的规律为规范;它的情感内容也是对感性情感陶冶的产物,因为只有那些带有社会普遍性而非纯粹个人的偶然的情趣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升华审美
健全的审美能力应包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的理解力等。首先,就培养人敏锐的感知力方面来说,在一定的距离内,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比视觉刺激更积极,音乐语言比造型艺术语言更容易影响人的情感,声音没有文字那样有符号障碍,能直接引起人的感官反应,倾听音乐,不是对个别的音响要素进行感知,而是对音乐及其结构形式,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乐曲结构的整体感受。经常进行音乐审美活动,可以训练出音乐的耳朵,还能在优秀的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运动节奏韵律变化,感受到理性社会的和谐、对称、均衡、错综统一,感受到情感的热烈、缠绵、忧伤等。其次,音乐启发人的想象力,它将丰富的情感内容凝结在抽象的形式中,它所表达的情感是朦胧的、深邃的,在欣赏音乐时,人可以运用联想造成通感,想象出视觉形象,所以,这种不明确性正好启发人的想象力。最后,音乐审美体验是对音乐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义进行直观理解,通过感知抓住形式,进而体验其意味,音乐美育能提高审美的直观理解。当音响直接近人心灵时,促使人们以内在体验的感情模式进行审美判断,对那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进行直观的理解,音乐美育不仅培养人们对音乐表现技巧的理解,对音乐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各民族深层意识与时代精神的理解,这是音乐形式的最深刻的意味,音乐的抽象形式本身就积淀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哲学思考。西方音乐的矛盾性、交响性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性、平和性就分别高度蕴涵着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意识。音乐审美需要有较高的直观理解力,经常进行音乐审美活动,能提高直观理解力,从音乐中品味它的深层蕴涵。
除了引导学生在钢琴艺术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走向上述审美体验外,我们还应该采取更为合理的审美体验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音乐感知法。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钢琴艺术教育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钢琴艺术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首先感知与音乐知识相关联的实际音响效果,进而反过来从实际音响效果中感知与理解、认识与掌握那些富有生命和灵魂的音乐知识。感是充分感知和感受音乐语言,感知和感受音乐之美的审美实践,这是审美教育的核心,离开了对音乐的感知和感受能力,其他音乐能力也无法形成,这种感受能力包括对音乐外在的声、形、色的感觉和感知,也包括对行乐内在的情感和音乐美的内涵的感知,音乐的一切审美体验,无不都从感知开始的,只有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善于用音乐语言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感受音乐的美,才能使学生形成审美能力,去体验音乐美的真话。动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重要手段,是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重要形式。动包括耳动,用心听、感知、听辨、分析、理解音乐;眼动,凭借视觉看乐谱,有理解的神、情、意的表露;手动,有情感地体验音乐的起伏变化,即兴表演等;脑动,用脑去感知、体验、分析、理解、记忆、联想、思维,用脑去指挥全身各器官按音乐的规律去感知,做到全身心和谐投入,在音乐美的感染之小着迷地欣赏、动情地演奏。
其次,音乐情感法。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体验,以及指导学生主动表现所理解的真情实感。音乐是情感艺术,表情是音乐艺术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情感教学法的核心是对音乐表情的子要素:速度、力度、音色的感知与体验、理解与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与体验表现乐曲的不同方式;感受与体验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器乐作品在速度、力度、音色运用上有什么不同;要在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控和运用适合不同情绪风格、不同题材体裁、不同音乐形象的速度、力度和音色,正确地表现音乐的情感、意境、风格和特点。在音乐艺术活动中,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表情要素的感受与分析、体验与实践,音乐艺术形象的加工与创造,使学生获得感知、创造及表现鉴赏音乐美的能力。
审美体验原则可谓是钢琴艺术教育中需要注重的最基本的原则,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现阶层的人接触钢琴艺术都需要经过喜欢、爱好钢琴艺术这一初始阶段,所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恰当的审美教育方式,牢牢把握审美体验原则,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直观形象
直观形象原则即在钢琴艺术教育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和过程的清晰表象,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这是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钢琴艺术教育原则。
利用直观形象原则,开发直观形象思维,可以促使学生对理论教学取得最直观的理解,对钢琴演奏动作技能掌握得更加精确。当堂演奏,使学生共同从直观的音响来感受抽象的理论,加深印象,深化理解,通过这样的教育原则,使教学效果更佳。
在钢琴艺术教育中,需要涉及的动作技能教学也是如此,许多原先看似复杂各异的教学技法,归纳其原理,可以通过直观形象思维,运用本能之说来诠释。例如,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站立、行走、跑步、跳跃,是其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在教学时,常常会运用这样的口令,如“站稳、手指立起来、走、跑快一些”等等。实际上,这正是在调动演奏者对于站立、行走、跑步的直观形象思维,从而启发学生利用本能来控制演奏动作,使动作达到精确的程度。
钢琴艺术教育活动中,自始至终都应该是伴随着直观形象教学方式,因为不论是钢琴艺术理论教学还是钢琴艺术基本演奏动作技能教学,都需要以各种动作技巧的学习和掌握为基础,没有直观动作示范和语言的形象讲解,是无法完成的。为了提高钢琴艺术教育质量,需科学而灵活地运用好直观形象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形象描述(www.daowen.com)
语言描述是钢琴艺术教育时常用的教学手段,钢琴艺术学科知识、理论、技能技巧的都需要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形象描述,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认识的表象,进而指导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钢琴艺术教育内容本身具有抽象性,要求教师必须恰当使用形象的语言对所教内容进行形象描述,尽可能将抽象教学内容转化为形象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
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遇到特殊的民间称谓时,千万不要一带而过,而要使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一步描述解释,带动学生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些相类似记忆,从而达到理论直观化效果。如果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了,并不一定很快就能掌握,因为这是一个实际操作问题,需要感性的认识和体验。通过这样的直观形象的讲解描述,多数学生就能较准确地理解钢琴演奏时的正确感觉。
(二)动作示范
动作示范是钢琴艺术基本演奏动作技能理解最重要的直观形象教学手段之一。因为大多数乐器演奏的技能技巧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学习的起步阶段,主要靠的就是动作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做好示范动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动作表象,进行模仿、体会,进而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从掌握乐器演奏动作技巧的角度看,教师必须在语言形象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示范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要对乐器技术动作要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动作的主次特征,提高对所学动作同性的认知,加深和精确动作概念。然后,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把抽象概念形象化,对每一个动作技巧乃至各种微小的细节,都形成清晰的动作表象,使之体会动作要领。
学生在动作要领练习中,开始很难达到教师的要求,出现错误。教师除了做正确的示范外,还应及时把学生的错误动作示范给学生看,学生才能在正误的比较中恍然大悟,强化纠正错误动作的意识。在一些技术动作传授中,通过视觉的观察来理解动作要领,比听觉接收的信息更有效。
四、发现探究
运用发现探究原则教育是基于青年好奇、好学、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出发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示、实践、观察、推测、分析、归纳、解答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探究问题。发现探究教学归属于问题教学法,这种教学顺应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未来社会看待一个人的素质,再不会注重于他学会了什么,而是更注重于他在实践中还会学什么。这里谈的“会学”是指继续追求知识,探求知识,发现知识的心理和能力。这种能力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是非常有价值的。而这方面的素质,就可以在发现探究教学中培养、锻炼和提高。
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发现探究原则体现在师生“教”与“学”的两方面。教师应该采用发现探究原则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发现探究原则强调学生的发现者、探究者地位。通常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理论、欣赏或演奏实践,让他们相互探讨、相互辩论,观察各自的演奏姿势、状态、方式、技法等,思考和探究一些问题,大胆地提出猜想和推测,从比较到归纳,进而概括、抽象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要使学生将教师所教授的“间接知识”变成自己的“直接知识”,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上述的实践和思考过程。
教师要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状态,发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来组织教学,不要使教学过程千篇一律。学生在发现探究原则的运用中起决定作用,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自身去体会和掌握发现探究原则,发现自己、发现音乐、发现知识。“在自己身上发现音乐,证实音乐,说明声乐表演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艺术原则,那就是表演者通过演唱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是表演主体身心统一的结果”。同样,在钢琴艺术知识的学习中,需要学习者从理论文字中去发现音乐,证实理论,用心体验理论,而身则要表现理论所反映的音乐,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悟于衷而变于形之境界;作为学习者身份的人,往往只把目光对准身外事物,却很少甚至从来就不对准自己,也就发现不了自己,正是由于这种忽略,给不少人带来了许多困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重并改进的方面。因此,在钢琴艺术教育中,运用发现探究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清除盲目的主观意识,树立起在客观基础上的学习意识。如在钢琴艺术实践考察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努力挖掘新的钢琴艺术素材,一旦发现新的乐种,教师启发学生发现自己对素材的挖掘深度、入手角度、文化立场等多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不能光凭主观意识中的感受去进行考察,主观的意识不能保证考察的客观性和考察对象的原本性,只有做到客观对待、冷静思索、细心推敲、考虑周全才能得到较理想的考察结果。
其次,教师启发学生亲自发现事物的本质,发现探究教学就是让学生 “再发现”,学生发现的东西在客观上是早已被人们发现的真理,把现成的知识成果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取,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亲自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成为创造知识的发现者、让他们亲身经历从“音乐实践—音乐理论—音乐实践”这一辩证的过程,这正是发现探究教学原则的特点之一。
再次,教师在发现探究原则的应用过程中,强调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过程,牢牢把握教学关系,发现探究教学中,虽然自始至终融会教师的智慧,但表现的形式是潜在的、间接的。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提出后,不能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始终。一方面对捷足先登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将问题引申、拓展,向深层次探究;另一方面对束手无策的学生,要诱导他们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哪怕是只能理解问题的一层也是收获;同时对那些思路“出轨”的学生也只能疏导而不能堵。结合问题的初衷诱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出现偏离思维的现象是有的。作为教师的责任是及时地指点迷津,对有代表性的错误要集体会诊纠正。“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克服一种错误的想法,就等于向正确的想法迈进了一步。对创造性的偏离思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些思维若有探究的价值,可以改变原计划,推迟得出结论的时间,让这样的学生讲思维的过程,因为发现新方法的思维过程比得到的结论要宝贵得多,决不能轻易放过,或让它自生自灭。总的说来,发现探究教学原则的课堂要求是“活而不乱,管而不死”。当然教师在提供问题时,事先也要预计学生在思维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或错误,在必要的时候提醒他们不要误入歧途,并在最后做总结和指导。
总之,发现探究教学原则是充分发展人的智力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原则。教师在教育中采用发现探究原则,能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多想多问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索创新精神;发现探究原则指导下能产生一个问题多种思维解读的效果,而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分析和讲解,便可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五、创新发展
创造发展原则,即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曾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所谓创造,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从人类的进步史及人类的文明史看,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民族的发展,国力的提高都与网民的创新创造能力息息相关。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手段的音乐课教学,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为目的的创造发展教学融于钢琴艺术教育中,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情感和自我表现能力,学生满怀希望地盼着钢琴艺术课能给他们带来美感、轻松和愉悦,却发现钢琴艺术课带给他们的同样是冰冷麻木的音乐、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堆砌。但面对的虽已不是那些恼人的数理化符号和晦涩难懂的文字,但面对枯燥的乐理、记谱法。烦琐的识语训练、高深莫测的演奏(唱)技巧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再加上老师乏味单一的说教,使整堂课毫无轻松愉悦可言,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课堂上只好以被动接受和心不在焉的方式进行逃避。
教师采用单向性的知识传递过程,把学生仅仅看作一个被动的受体,而没有一种教学互动的过程,没有真正给学生以音乐的美感。学生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教学的反抗和对音乐本能的挚爱。因此,钢琴艺术教育中,其教学目标面向培养具备“创造能力”的学生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创造发展原则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钢琴艺术作为创造性最强的音乐艺术之一,其理论教育在人的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即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所以,作为教师要敢于打破、改变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要特征,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传统教育方式。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中人心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知识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培养学生希望、善于表达的愿望和能力,从而有效地促成学生学习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由此可见,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树立新型师生观、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同时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加强钢琴艺术教育中的对话交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发挥。使学个自主参与,自主实践与创造。让学生在弹性环境中自然发展和创造。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事实上,这也是以人为本教学原则的体现。
(二)更新教学方法
教育观念的转变促使钢琴艺术教育方法的转变,而教学方法相应更新,才是教育观念转变、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流程,而使用任何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切忌千篇一律,而应该从钢琴艺术自身规律和教学特点出发,有效地、创造性地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新方法、新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变异和创造出更多更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新模式。如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争辩、参与实践活动、参与社会调查,鼓励大胆思维、大胆实践、大胆发现、大胆创造,通过设立各类比赛奖项,正确引导、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甚至是冒险性,培养良好的个性化品质,不拘一格育人才等,从而从本质上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最终达到培养人的目标。
(三)活跃教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它包括观念、品质、情感、习惯、态度、个性、创造力等的评价。钢琴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钢琴艺术、享受钢琴艺术的人,强调钢琴艺术兴趣的爱好与钢琴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钢琴艺术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对钢琴艺术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并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最终的评价中去。
钢琴艺术教育以上原则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并可以相互转化,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时刻把握以上原则,唯此才能为钢琴艺术教育效率的提高提供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