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陕北秧歌编导的审美方法是什么

陕北秧歌编导的审美方法是什么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形成秧歌审美意识和能力和一个人的文化知识、艺术修养和生活经历等方面是分不开的。共鸣是欣赏者在进行秧歌审美过程中获得美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舞蹈欣赏的升华。任何秧歌作品只有能够引起观众思想感情的共鸣,打动观众,才能产生它的审美和教育的作用。

陕北秧歌编导的审美方法是什么

一、 陕北秧歌的审美方法

(一)形成审美意识和能力

对秧歌作品进行欣赏首先应该具有秧歌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这是进行秧歌赏析的基础。形成秧歌审美意识和能力和一个人的文化知识、艺术修养和生活经历等方面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观赏者具备几个基本的条件。首先是具备一定的秧歌文化知识水平,大致地了解秧歌艺术的特点、秧歌的表现方法等。观赏一个秧歌更要有主观积极投入的心理活动,主动了解要观看的秧歌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音乐选择等,在融合了自己的感受后去体会秧歌所蕴含的情绪和意境

例如,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成为陕甘宁边区首府后,赋与时代精神的新秧歌舞剧多有创作和表演,而颇有代表性的,影响亦大的当推 《兄妹开荒》。

秧歌剧 《兄妹开荒》,由王大化、李波和路由编剧,安波作曲。由鲁艺秧歌队首先演出,后推广于各地。

(二)从视、听感觉感受秧歌

秧歌欣赏最重要的一步就是 “看”,秧歌的表象是由视觉中人体的动态美和听觉中的音乐美所组成的。首先要欣赏秧歌形象,秧歌形象是秧歌作品的主要载体,直观的表露和作用于观众的视觉。秧歌形象通常指具体的秧歌人物形象和广义的秧歌动态形象。在《米脂婆姨绥德汉》中的青青、牛娃、石娃,他们是舞蹈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各具特色,而且符合整个剧情的设定;秧歌的动态形象包括协调感、韵律感、节奏感、高难度技巧等,但这不是零散的舞蹈动作,而是能够传达出完整意义的动作体系,是和谐统一的整体美。其次是要欣赏舞美,包括化妆、服装、道具、背景、灯光等综合元素,它们对烘托秧歌的情景、揭示舞蹈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及推动秧歌情节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还要观察一个作品中,各种表现手段是怎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作品的主题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被表达出来的,从而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三)进行形象思维来解读作品

秧歌欣赏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形象,是理性与感性活动的互相结合,是观众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但欣赏时的形象思维与秧歌作者创作的形象思维的具体过程是相反的。这是因为,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首先是从主观地感受和体验生活后,形成想要表达想法的秧歌,进而形成明确的主题,再用各种舞蹈艺术表现手段塑造出鲜明而有特色的秧歌形象;而观众在欣赏一个秧歌作品时,却首先从对秧歌形象的感知开始,通过舞者在舞台上的动作去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受到舞蹈艺术魅力的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才能体会到作品所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也就是说作者先要把握生活的现实面貌和本质意义然后再创造舞蹈作品和塑造舞蹈形象,而观众进行对秧歌作品的欣赏,却先要把握秧歌形象,认识它所反映的生活的现实面貌,进而再去体会和理解它的本质意义。所以在欣赏者和秧歌编导之间就产生了 “共鸣”。共鸣是欣赏者在进行秧歌审美过程中获得美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舞蹈欣赏的升华。欣赏者深深地被编导所编的作品打动和吸引,两者在思想感情上融洽的结合,以至于欣赏者会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正是自己所要想表达的东西。任何秧歌作品只有能够引起观众思想感情的共鸣,打动观众,才能产生它的审美和教育的作用。例如,《米脂婆姨绥德汉》在剧作家笔下,无论是美丽温柔、敢爱敢恨的米脂少女青青,还是剽悍率真、至情至性的虎子和憨厚朴实、情感炽烈的石娃,抑或是心地善良宽厚的牛娃,以及在一女三男之间构成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悲喜交集的戏剧冲突,人物有性格,情节有看头,冲突有张力,戏里有音乐,场面有色彩。成为不朽的经典性作品,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真、善、美的胜利和假、丑、恶的失败,是符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的。所以说,优秀的作品能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

秧歌艺术蕴含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哲学思想比其他艺术综合性都要强,在舞蹈欣赏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得到心灵的震撼,提升道德和艺术修养;还能够开拓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提高鉴赏者的综合能力。[1]

二、 审美的艺术要领

(一)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生命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功能。艺术想象力主要是艺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整合以认识对象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是进行艺术欣赏的前提。罗宾·乔治·柯林伍德在其著名的 《艺术原理》一书中认为:“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欣赏它的人运用他的想象力所领会、意识到的总体活动。”罗杰·弗赖伊在其 《论审美》一文中指出:“艺术作品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的那种从属性的想象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当我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对达·芬奇名作 《蒙娜丽莎》中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不同的欣赏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读,这除了与欣赏者的艺术素养有关外,与欣赏者的艺术想象力不无密切关系。

(二)领悟作品的情感意蕴

20世纪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其 《情感与形式》一书中,通过审视艺术的各个领域,全面地阐释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创造的理论。她认为,语言的确是人类诞生以来最为辉煌的符号体系,是它赋予了人类以交流的可能。但是它毕竟不能表达人类情感微妙万端的变化过程,于是,艺术才得以成为表达情感最为合适的方式。“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

任何艺术作品都要表达一定的情感。艺术情感是丰富微妙的,既有具体性的情感态度,又有抽象性的情感意味。所谓具体性的情感态度,指艺术作品对具体时代和社会、人物和事件等的道德性、伦理性的情感评价,如爱与憎、赞赏与批判等,它主要体现在具象性的艺术样式中,如具象绘画、具象雕塑、情节性舞蹈、戏剧、影视等;抽象的情感意味主要体现在音乐、书法、抽象舞蹈、抽象绘画、抽象雕塑等艺术样式中,主要为情感力度和概括性的审美情调。情感力度强调主体 (艺术作品)内在情感的强度变化结构,包括高昂、低沉、强盛、轻柔等力度状态,不同的情感力度则显现不同的审美形态,如中和与狂放、阴柔与阳刚等。直接表现情感力度,是抽象情感艺术如音乐、书法等的典型特征。概括性的审美情调是艺术家更丰富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的结晶。艺术家在对自然美的气势神韵、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人的精神气度等的感悟中,升华出宽泛、蒙胧、微妙的抽象审美情调。(www.daowen.com)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的仔细、反复琢磨,领悟其情感意蕴,对于具象性的艺术样式,主要领悟其具体性的情感态度,判别和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是爱还是憎、是赞赏还是批判。对于抽象性的艺术样式,主要领悟其抽象的情感意味,判别和感受作品的情感力度和审美情调。这是解读艺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三)体味作品的艺术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并重,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外在的表现形态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对艺术形式的体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作品的题材和艺术形象

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情感的形象性表现,艺术特定情感意蕴的表达,是依靠不同艺术样式选择特定题材、塑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

从对题材的理解看,既有与主题直接关联的题材,如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农村、劳动者题材,浪漫主义电影中的战争与爱情题材等,也有与主题无直接关联的题材,如西方现代派绘画中的教堂舞女、房屋、天空等,它们所表现的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性质,而是某种象征符号等;从对艺术形象的理解看,有具象形象—— “象形”之象、抽象形象—— “无象”之象,变形形象—— “不象”之象等,并且不同艺术样式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有不同的特性和规律,如具象绘画的艺术形象一般是具体丰富的,具象雕塑的艺术形象一般是单纯简约的,影视依靠自由调度的镜头使艺术形象直观细微,书法则塑造不脱离具体字形的抽象形象。艺术家为了表现个性化、时代性的情感意蕴而选择恰当的题材,塑造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象。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只有把握作品的题材和形象,才能理解作品的情感意蕴。

2.感受作品的表现手段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表现手段,艺术形象的塑造是依靠不同艺术样式的特定表现手段来完成的,如绘画的表现手段主要是线条、色彩、明暗、笔触和构图等,雕塑的表现手段主要是材质、形体、量感、雕痕和环境等,音乐的表现手段主要是节奏、旋律音色、曲式等。在具体的艺术欣赏中,欣赏者不但要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具有的形式美,更要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是如何最充分地传达艺术作品的情感意蕴的,如冼星海的 《怒吼吧,黄河》以层层叠进的复调充分地描绘出波涛汹涌的黄河形象,表达出群情激奋的战斗氛围。

3.把握作品的审美形态

前面提到,艺术作品有不同的审美形态,不同的审美形态有着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要求。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除了充分发挥想象力、领悟作品的情感意蕴、感受作品的表现手段外,还可以从作品的审美形态方面进行把握,以加深对作品的解读,比如古希腊雕塑名作 《断臂维纳斯》、达·芬奇名作 《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戏剧 《哈姆雷特》、我国著名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的欣赏等。

4.了解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创作背景

艺术创作与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是密切相关的,艺术家不同的创作个性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如果对该作品作者的创作个性有所了解,将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解读,加深我们对作品美的特质的感受和理解。比如欣赏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如果欣赏者对西方现代派画的基本特征、毕加索的创作个性及其一生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等没有一定的了解,就很难正确理解作品,甚至连基本的审美感受都无法实现。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特定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背景既包括时时代背景,也包括艺术家创作该作品时个人的生活状况、心境等。对一些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不仅需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还需要了解作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活动。法国近代著名文艺批评家伊波利特·丹纳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最后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的确,如果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所理解,就能够深化对作品的解读,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比如欣赏贝多芬的 《第五命运交响曲》时,如果对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及此曲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就更能被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所深深震撼,产生共鸣。[2]

[1] 陈雅.艺术欣赏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 陈婉娴,蓝天.艺术欣赏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