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诞生之日开始,教育便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出现了,因此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教育存在于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之中,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自觉地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有计划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施加影响的一种社会活动。[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符合社会的要求,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由社会促进人的全面综合发展。
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内容。在古代,人们就发现民俗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周礼》曰 “俗者习也,上所化者曰风,下所化者曰俗。”《乐教》曰 “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其中俗的含义:一是人们的的自我教育,二是大众的互相影响,可见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仁、义、礼、智、信”从古至今都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因此,开展有教育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能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陕北秧歌的教育价值
(一)秧歌的历史教育
陕北秧歌在民间开展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黄土高原最具影响力、最具群众基础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除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与传统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参加秧歌活动还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秧歌的服饰道具、舞步音乐都富有民族特色,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秧歌锻炼可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民族与国家。因此,可以说陕北秧歌是一种最贴近人们生活、与人们感情最亲近、内容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二)秧歌的审美教育
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它所实现的首先是一种审美的教育。而审美教育的结果却可以产生德育效应。艺术活动的德育效应,必须是通过审美教育这个核心环节,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来获得。正如卢梭所说 “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类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正如黑格尔所言:“艺术的目的应被规定为: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它们再活跃起来,把心填满;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
现代民间秧歌与社区秧歌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对个体的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和群体审美精神的养成两个方面来实现。在个体审美鉴赏力提高方面,主要通过秧歌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队形、服装、色彩、配乐、唱曲、演员肢体动作等方面,培育演出队员对于美的爱好,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表现水平。在秧歌民俗审美活动中,进入审美活动的主体都是各自独立的生命体,虽然它在秧歌 “审美场”中又是作为集体性成员而存在,进行秧歌审美的群体体验,但在秧歌民俗审美活动的始终,每个进入 “审美场”的个体都由于各自的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等的不同而充满了不同的审美理想。秧歌民俗审美中的主体人不断地通过主体的审美活动去实现或验证积淀于内在心理的审美样式和较为完善的美的观念,去体验共同积淀并形成的秧歌民俗审美理想。如人们对秧歌形式美的追求,就突出表现了人们对实现心中的审美理想而进行的富于情感性的秧歌民俗审美活动。(www.daowen.com)
同时,还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观看秧歌演出的观众,提高他们的审美欣赏水平和对于美的事物的爱好,有利于和谐人格的养成。在群体审美精神的养成方面,演员通过集中配合演出,既锻炼了集体协作能力,又认识到个人对于集体的不可或缺性和集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获得一种肯定性的精神价值。秧歌作为一种民俗审美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在秧歌民俗活动中,演员通过融入与参与,就由日常生活中的民众变成了一种审美创造中的主体存在,实现一种自我认同的精神价值。
透视探究陕北秧歌的文化内涵,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陕北民间舞蹈艺术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地汉民族宗教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是陕北汉子心态、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艺术体现,也是黄土地民俗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其重心是歌颂陕北人民强烈的生存竞争意识,集中反映黄土、黄河、长城三合一文化的祭礼所显现出来的生活哲理。在黄土地土生土长的艺术世界里,人们用秧歌呼唤人类生命自然形态的主题,人们力图用艺术理想去摆脱一个地域环境山阻水隔的封闭、愚昧、落后与荒芜的世界。其秧歌集体表演的外在动作与内在情感,动作体态与艺术形态无不打上了黄土高原地域特征的烙印。理性思考,深刻认识,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到,黄土地人世世代代的艺术实践,烙印出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黄土艺术人文轨迹,那就是在黄土地广阔的生活舞台上,把广场性、观赏性、娱乐性、剧场性融为一体,凝神聚力建造出黄河中上游一方天地中的人文景观。陕北最普遍的社会心理背景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秧歌让陕北人的人生具有了更广阔的审美意义和人文价值,人的生活就是美美满满、乐乐活活地创造最有生命意义的过程。在这种社会心理导引下,陕北秧歌渲染了欢乐热烈的气氛,激情跃动的画面上总是充满一种生命的象征,总是让人们看到背负历史艰难行进的生命,是忍受了多少痛苦和辛酸的生命,更是充满欢乐与昂扬之气的生命。因此,黄土艺术的情感纠结最终落在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上,秧歌与社火的内涵最终也表现在黄土地上生命的顽强坚韧、聪明智慧,以及陕北人的文化性存在方式与生命价值之上。
(三)陕北秧歌的艺术教育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种类繁多,由此而诞生的舞蹈艺术形式也是形态万千。其中,不同的民间舞蹈都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舞蹈艺术作为一种强调肢体动作的艺术形式,通过肢体不同的运动变化来表现人类的内在精神世界以及对自然、生命理解的外化形式。随着舞蹈教育成为了艺术教育的重要种类,尤其是专业舞蹈教育来说,已经进入模式化、课程化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舞蹈艺术的同时,不仅是技巧本身,更重要的是内在审美价值的领悟,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艺术欣赏能力。高校艺术教育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心理情感特征使学生通过舞蹈的学习达到审美的目标,作为我国民间舞蹈形式中重要的陕北秧歌也同样发挥着审美培养的积极作用。学生通过陕北秧歌的学习实践,提高了舞蹈专业技能水平,增进了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自我的审美意识。
舞蹈艺术的优势是善于表达情感,其本身就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情感通过肢体表现的艺术形式,从中可以感受到它所表达的真善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陕北秧歌就是通过具有独特韵味的舞蹈动作表现黄土高坡人民的思想感情。《毛诗序》中说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从古人的论述可以看出,舞蹈在远古就已被作为抒发感情的高级形式了。从舞蹈的肢体语言来说,借助优美的动作完成象征、模仿、比拟等表达,由于大多没有文字作为载体,只能通过欣赏者的自我体会来获得审美体验。而陕北秧歌的伴奏音乐大多有唱词,这就给予欣赏者一定的背景预设,将文字含义与夸张的肢体动作相结合,如唱词表达思念之情时,男舞者舞蹈动作往往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加强情感的强烈,而女舞者会通过陕北秧歌特有的扭、摆等动作,表达更为细腻的思念之情,陕北秧歌这种美学特征使欣赏者获得了更加直观的审美体验。
陕北秧歌是一种经常以集体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节奏的律动性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律动感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传递给观众,而表演者和欣赏者所体会到的这种律动就是舞蹈的节奏,它是人体所感到的不同时常和强弱的感觉。要想将内在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就需要通过肢体动作的不同快慢和强弱节奏来进行,因此,节奏成为了内心情感的基础,成为了外在的动作语言的载体。当然,拥有歌唱音乐伴奏的陕北秧歌,其音乐节奏、语言情感的强弱都与肢体动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欣赏者立体化的审美体验。此外,陕北秧歌集体形式的演出也有助学习者和欣赏者体会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在完善人格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陕北秧歌与中国其他传统民间舞蹈一样,它们的诞生都有其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陕北秧歌是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它独有的肢体韵味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美学特征为今天陕北秧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创作源泉。它的许多舞蹈动作都和居住在陕北高原的人民生活和风俗习惯有着巨大联系,是黄土地特有的精神象征。由于陕北秧歌的表演形式易于接受,在全国都有无数的拥趸。可是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内容,想要较好地掌握它的舞蹈语汇,就需要充分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需要舞蹈专业学习者去亲身体会,从而掌握陕北秧歌的舞蹈内涵。通过这种形象性与情感性相结合的体验,可以使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陕北秧歌的同时了解不同地域文化,从中获得舞蹈文化美的感受。
[1] 郭丹,宋晶.秧歌 [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