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陕北秧歌服饰传承和陕北秧歌的服饰与道具

陕北秧歌服饰传承和陕北秧歌的服饰与道具

更新时间:2025-01-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为了使陕北秧歌艺术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提高陕北秧歌服饰在表演中的地位迫在眉睫。由此可见,陕北秧歌服饰的传承也是陕北民间服饰的传承,合理地改良陕北秧歌服饰,传承其特色、精华,有助于陕北民间服饰的传承和发展。

一、 陕北秧歌的服饰

(一)简介

陕北秧歌中不同的角色都有不一样的特定装饰与打扮。传统秧歌与新秧歌中同一角色的装扮有相似也有区别,下面将陕北秧歌中几个重要角色在新旧秧歌中的装扮做一简单介绍:(1)传统伞头头扎红或黑头巾,脑后打结,身穿长袍、中式裤、扎红腰带,脚穿黑布鞋;新秧歌伞头头扎白羊肚毛巾,额前系结,身穿对襟上衣、中式裤、扎红腰带,脚穿黑布鞋。(2)传统文身头扎大辫、插小串花,男扮女装时头戴大辫假发套,身穿大襟上衣、中式裤,外系长裙,腰扎长围腰,脚穿红花鞋;新秧歌女角头扎长辫、插小绒花,身穿大襟上衣、中式裤,腰扎长围腰,脚穿红花鞋。(3)传统武身头扎白羊肚毛巾,额前系结,再戴纸花草帽圈,身穿对襟上衣、中式裤、扎红绸长腰带,脚穿黑布鞋;新秧歌男角头扎白羊肚毛巾,额前系结,身穿对襟上衣、内套红裹肚、扎红腰带,腰带打蝴蝶结挽于腰右侧,脚穿黑布鞋。从新旧秧歌角色的装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新秧歌角色的装扮更接近生活,也更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点,这反映了陕北秧歌与时俱进的特点。

众所周知,陕北多为黄土高坡,色调昏暗单一,因此陕北秧歌注重浓墨炫彩,男演员头扎白羊肚毛巾,女演员头戴红花,服装多为红袄绿裤,脸上油彩红亮,手持彩绸彩帕、红伞。浓艳的色彩不仅增添了秧歌的艺术魅力,也折射出了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陕北秧歌服饰的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有形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要的 “整旧如旧”,而更多的是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其实是一个传统文化如何面对现代化的问题。根据陕北秧歌艺术自有的特点,并结合当今全新的时代生活,在现代审美意识的驱动下,使陕北秧歌表演服饰更具传承性和时代性,从而为陕北秧歌这一艺术形式增添了魅力,推动了陕北秧歌的进一步发展,是陕北秧歌服饰发展的必经之路。

1.传承

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人,服饰的传承重点在于人的传承。秧歌艺术本就是老艺人口传心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秧歌服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是一代代保留下来。对于现代表演服饰中传统的制作工艺,更是离不开手艺人的代代相传。盘扣、秦绣、头巾等元素是陕北秧歌服饰不可缺少的,把这些技艺传承下来需要年青一代人的热情。另外,对于传统吉祥纹样的传承更是需要年轻人追根溯源,学习其内在蕴含的寓意与文化精髓,而不是依样画葫芦地照搬而不知其意。因此,只有人的代代相传才能保证秧歌服饰保留其灵魂,使秧歌艺术不断代、源远流长。[1]

2.创新

发展离不开创新。现在,电视电脑多媒体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秧歌这种传统的舞蹈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表演者和观众的年龄普遍偏高,无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对秧歌服饰的创新可以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加入一些时尚元素,丰富服装的面料,同时,根据剧情和人物特征设计服装,改变以前一套服装多角色、多场景使用的状况,突出人物个性,不断推陈出新,避免观众视觉疲劳。另外,在表演中可以适当加入些现代化的声光电等设备,使服饰与舞台美轮美奂,整个表演协调有致。

(三)陕北秧歌服饰的传承

1.陕北秧歌服饰的传承现状

在秧歌表演中,秧歌服饰作为这一艺术形式的主要载体,是最为直观的因素之一,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营造气氛和塑造人物性格、表达情感。不同地域的秧歌服饰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在秧歌艺术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秧歌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受戏剧服饰和民间传统服饰的影响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的陕北秧歌服饰经过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新秧歌运动之后,为迎合现代审美观,秧歌服饰趋于舞台化,色彩变得更加艳丽,在秧歌剧中根据剧情服饰款式逐渐简洁,变得更生活化。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陕北秧歌服饰理论研究依然是陕北秧歌这一民间艺术的薄弱环节,能够归纳总结陕北秧歌服饰传承演变一脉相承和规律性,但对陕北秧歌服饰的色彩、款式、材质、纹样、工艺等内容缺乏系统的梳理。另一方面,在一些秧歌剧团中,表演服饰发展良莠不齐,有实力的大剧团可以不断更换新的服装,或者根据表演内容定制服装;但在小剧团,由于资金等原因,表演服饰陈旧,存在着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尴尬问题,或者购买大批量生产的较为廉价的表演服装,不但会影响表演效果,长久下去,自身特色也会逐渐消失。因此,为了使陕北秧歌艺术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提高陕北秧歌服饰在表演中的地位迫在眉睫

2.陕北秧歌服饰的传承意义

(1)有助于陕北民间服饰的传承和发展

陕北秧歌服饰是陕北民间服饰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服饰的不断影响,在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良,但依然沿袭了陕北民间服饰的一些特点。例如,陕北秧歌服饰中的立领、头巾等设计特点就源自传统民间服饰。用于装饰的花纹图案大多采用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吉祥纹样,“花开富贵”“龙凤呈祥”“喜上眉梢”等,这些吉祥纹样传承千百年来一直代表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秧歌艺术的文化精髓相得益彰。再者,盘扣、刺绣是服饰中的传统工艺,是秧歌服饰不可缺少的制作工艺,特别是秦绣作为陕西特有的刺绣工艺,运用在陕北秧歌服饰中,不但为陕北秧歌服饰增添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秧歌服饰,而且有利于秦绣的传承和发展。由此可见,陕北秧歌服饰的传承也是陕北民间服饰的传承,合理地改良陕北秧歌服饰,传承其特色、精华,有助于陕北民间服饰的传承和发展。(www.daowen.com)

(2)有助于促进陕北地域文化

陕北秧歌中深深蕴藏着当地人民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人们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也是他们的灵魂、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从服饰的角度出发探究陕北秧歌文化,更深层次地挖掘陕北秧歌的艺术内涵,反映陕北人民的精神生活,具有历史传承性,是陕北精神文明的深厚积淀的一部分,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甚至,陕北秧歌作为地域符号,有助于进一步探索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宣传黄土文化。

(3)有助于打造陕西民俗文化品牌

陕西悠久的历史缔造出多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把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现代陕北民间秧歌和社区秧歌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样式和活动方式,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调动大众对陕北秧歌的积极性离不开对其进行商业包装,但绝不可胡乱地包装切断其根源血脉,而是要 “原汁原味”。对于民俗文化,只有保护和传承才能使其保留原生态的同时具备鲜活的味道。服饰作为秧歌艺术的 “门面”,是最主要的包装对象,服饰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服饰不仅要光鲜亮丽,还要 “原汁原味”、独具特色,同时,在一些大型节日等固定时间举办陕北秧歌艺术节,这样更有利于陕北秧歌的宣传,从视觉角度提高大众参与的兴趣,形成一定的规模,以点带面,从而发展为陕西民俗文化品牌以增加外来游客的数量。[2]

二、 陕北秧歌的道具

陕北秧歌中不同角色所持道具也不同,而且每一种道具都有特殊的意义与功用,以下做一简单介绍。

(1)日照伞。用木头做成伞的骨架,伞把涂成红色,外罩红布,布上绘黄白图案,四周镶绸边、悬吊黄丝穗。传说汉光武帝刘秀是紫微星下凡,随他一起下凡的还有二十八星宿,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要打 “日照伞”,这与二十八星宿秧歌也有密切的关系。(2)灯笼伞。用木条做成方形灯架,中间穿入伞把,顶端固定在圆木圈里,用白纱布或白纸将灯架四面糊上,依次写上 “风调雨顺”或 “国泰民安”等吉祥字样,圆木圈顶镶满彩色纸花,四周悬吊纸花彩条。

(3)虎撑。铁制空心圆环,环中装铁珠,摇起时 “当当”作响。民间传说秦琼和尉迟恭分别手持灯笼伞与虎撑为唐王李世民驱邪。

(4)彩扇、红绸、彩绢等都是演员扭跳秧歌时使用的道具。

(5)面杖、油烟锅、油葫芦、算盘等都是丑角使用的道具。

蛮汉手持擀面杖有镇恶驱邪的功能,蛮婆手持油葫芦沿街讨油,借着油的润滑特性送上四季平安、顺利的祝福。同时,讨到的油用于正月十五晚上的油灯会。

在陕北秧歌中,伞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舞台道具,它与虎撑都是伞头发号施令的神器,也是伞头在秧歌队权威地位的象征。这与古时伞在民众心中是权贵与威严的象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1] 胡晶莹,刘晓真.中国国粹艺术读本秧歌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0.

[2] 胡晶莹,刘晓真.秧歌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