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陕北秧歌的曲调、音乐与唱词

陕北秧歌的曲调、音乐与唱词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陕北秧歌曲调是指陕北秧歌社火中常用的曲调。陕北秧歌戏的唱腔音乐结构大多为一段体,以徵调式为主,大都是建立在五声系统的徵调式上。这对于陕北秧歌的发展也是一种制约。陕北秧歌以唢呐配以锣鼓来作为开场乐的主奏乐器。

陕北秧歌的曲调、音乐与唱词

一、 陕北秧歌的曲调

陕北秧歌的唱腔音乐多由陕北秧歌曲调、民歌小调和戏曲曲牌三部分构成。陕北秧歌曲调是指陕北秧歌社火中常用的曲调。最常见的类似绥德秧歌 【四六曲】结构的 【沿门子曲】 (群众所称的【秧歌调】)。这种曲调为七言四句体歌词。第二乐句、第四乐句后均有两小节的打击乐过门。第四乐句后加两小节的帮腔,然后再重复第四乐句,后加6~8小节的打击乐。如 《刘三推车》刘三唱的《我推上小车出了门》:

由于在秧歌队沿门向群众拜年的活动中,艺人们现编现唱的拜年词、祝贺词用的这种曲子多了,后来就形成了专门的曲调,所以就叫作 “沿门子曲”。因为它短小活泼,易于即兴配调演唱,又有各种乐器的烘托,使其热烈欢快,故被秧歌队所常用。这种常用的曲调还有 【水船曲】、【跑旱船】、【小放牛】等,都是在秧歌歌舞活动中普遍运用的曲调。因此,群众把这类曲调统称为 “秧歌调”。如 《皮井顶灯》中皮井唱的 《输钱不过七八串》:

这种曲调的随意性很大,它会随着演员的不同、地方的不同、观众的不同和演员嗓子高低的不同而变化。比如,用一支曲子替换很多种唱词来演唱;同一段唱词用不同的曲子来表演,用民间艺人王怀恩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有多少个人唱秧歌调就有多少种曲调,同一个剧目你会唱什么调就用什么调来演唱。”其实,这是民间音乐的一个普遍特点。因为真正的民间艺人没有几个懂得乐谱,因此不能够把自己或当地的音乐规范地记录出来,他们都是随时随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多数是即兴的。

民歌小调,数量较多。最常用的有表现自由奔放情绪的 【信天游】。如 《偷南瓜》中李宏泰的唱段:

表现诉说深情情绪的,如 【绣荷包】:

表热烈欢快情绪的,如 【货郎卖货】:

戏曲曲牌,指的是吸收以陕北早期秧歌戏发展较快且唱腔丰富的兄弟剧种或外来剧种的唱腔曲牌。常用曲牌有陕北道情的 【平调】、【耍孩儿调】等。陕北秧歌戏的唱腔,无固定的专用曲牌和曲牌连接程式,艺人们总是以人物角色 (丑、旦、老生等)的性格和剧情发展而选用。比较简单、原始的秧歌戏是单一曲调的结构形式。即不管是什么角色和人物,同唱单一曲牌,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曲到底”。到了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之后,陕北秧歌戏才有了多曲调连缀结构,即人们常说的 “套曲”结构。如 《兄妹开荒》启用创作的曲调演唱;《夫妻识字》则启用眉户和道情的曲调演唱。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秧歌得到更大发展,先后创作演出了一些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新节目。如 《探亲上路》由绥德韭菜园乡的农民艺术家李增恒用陕北赶毛驴的民间舞蹈形式演出。这时的秧歌已经偏离了实际意义上的戏曲而演变为一种民间歌舞剧的艺术形式,如 《兄妹开荒》中妹妹和哥哥的一段对唱:

这段唱腔中大胆地用了很多偏音 “4”和 “♭7”,为旋律增加了很多色彩,再加上胡琴、二胡等拉弦乐器来托腔和演奏过门,更增强了新秧歌的音乐表现力,使之更加优美流畅,充分地表现出兄妹们那种快乐的劳动场面。但此时的音乐旋律更接近歌曲,或者是民间小歌剧。传统的秧歌旋律已经荡然无存了。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对陕北传统秧歌戏的唱腔及音乐特点做如下总结:

第一,唱腔无固定音高。传统秧歌戏由于演唱时仅有打击乐器而无旋律乐器伴奏,调高由艺人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而定,所以形成了艺人所说的 “曲曲相同,调不一样”的特点。这类剧目,有《偷南瓜》《旋棒棰》《蛮婆算命》《掐草帽》《闹赌博》《大小老婆》《皮井顶灯》等。

第二,曲调选配灵活多样。同一剧目或同一唱词,常因地区和表演艺人的不同,所选用的曲牌也不尽相同,大多是根据唱词的需要选配相应情绪的曲调,或活泼欢快,或抒情优美,或忧伤,或欢快,无固定模式。这就形成了秧歌戏在唱腔上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也就更容易为艺人接受、演唱和流传。

第三,唱腔保持了和陕北其他民间音乐在风格上的统一性。陕北秧歌戏的唱腔音乐结构大多为一段体,以徵调式为主,大都是建立在五声系统的徵调式上。有些也用七声徵调式曲调。其中的7音都是微降7或7,这与陕西其他剧种音乐有相似之处 (这类情况在情绪忧伤的曲调里更为多见)。宫调式和商羽调式较少。其节拍基本都是2/4,其他形式的节拍很少见,这是由于表演时多受秧歌舞步的制约。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陕北秧歌在曲调方面吸收了别的剧种的曲调,但是并没有将其和自己传统的秧歌小调结合起来,是一种完全套用或接演,始终坚持了秧歌小调的本来面目,内容也停留在“二小、三小”的生活小戏上,虽然后来也排演了像 《兄妹开荒》的大剧,但它的旋律也是民歌小调的形式,只是新创作了几个民歌曲调而已。这对于陕北秧歌的发展也是一种制约。

二、 陕北秧歌的音乐

(一)开场乐

高亢悠扬的唢呐声是陕北秧歌开场的前锋,起到了 “未唱先热”的作用。陕北秧歌以唢呐配以锣鼓来作为开场乐的主奏乐器。唢呐是民间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乐器,陕北的乐队一般配两把唢呐,一把为上手,吹高音主旋律;一把为下手,也叫拉筒筒的,负责吹奏低声部。两把唢呐音的圆润,相互和谐统一,气氛热烈,婉转流畅,体现出陕北高原质朴的风土人情。唢呐的基本曲调有 《红旗旗》《得胜回营》《大摆队》等。吹奏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变奏其他曲调,像现在流行的歌曲之类的音乐,但必须突出热烈欢快舒展奔放优美活泼的气氛。如 《大摆队》曲谱:

锣鼓在陕北秧歌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它的配备一般为:一面大鼓,两对大镲,两对中镲,四对小镲,一副大勾锣,两副中锣,四副小锣,也可根据情况添加或减少。基本乐谱有 《长流水》《短流水》《连三锤》《花五锤》《硬七锤》《凤凰三点头》等,在深沉浑厚的鼓声中让人们听到高昂嘹亮的唢呐声。[1]如 《花五锤》的锣鼓谱:

以上的谱例显示出唢呐为陕北秧歌的旋律乐器,而且这种伴奏形式不随腔,只用于前奏、间奏和尾奏,即 “唱时不敲,敲时不唱”。

陕北秧歌的开场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唢呐,锣鼓只有简单的配合,也只是为了烘托气氛,招呼观众,同时也展现乐队师傅的技艺。节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是2/4和3/4拍的交替使用。(www.daowen.com)

(二)行进音乐

简单的锣鼓配合着演员在舞台上的扭步是陕北秧歌演出的一大特色。陕北传统秧歌的伴奏,多为打击乐伴奏,主要乐器有小鼓、大镲、小镲、大锣、小锣、板鼓等。但还有一种伴奏形式即唱腔的过门由唢呐和小件打击乐器 (小镲、小鼓或板鼓)来演奏,演员唱上句 (仅两小节),乐队伴奏奏下句 (有两小节和四小节两种)。这类剧目唱腔的调高与所用唢呐的调高相一致。新秧歌戏诞生后,陕北秧歌戏中出现了以小型民族乐队伴奏的第三种形式,主要伴奏乐器有笛子、板胡、二胡、三弦等。后来,根据音乐风格的需要,加进了四胡、管子、四页瓦等特色乐器。这种伴奏形式,既包腔,又包调,使伴奏乐队向戏曲化迈进了一大步,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如 《大小老婆》中豆员外的唱段 《有钱家的公子实难当》:

陕北秧歌的各种角色行当在行进中的音乐伴奏都是跟随主旋律的,锣鼓只在不唱时配以打击节奏。也就是说没有专门为每个角色设计的锣鼓点,都是边走边唱边扭。在行进音乐当中,陕北秧歌始终是一句4/4拍的锣鼓点反复使用。由于他们表演的动作只有扭,所以,始终遵循一唱必扭、唱时不敲的表演形式。

(三)接场音乐

大秧歌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角色接场的时候所用的音乐也有很严格的规定,使人在听到音乐响起就会体味到下一场戏或下一个演员角色的场景氛围或性格。如:

这是演员上场前的一段锣鼓谱,已经加入了拉弦乐器。在这个之前还有一段可有可无的很随意的板鼓演奏,主要是据演员准备的情况而定,起到拖延时间的作用。等到演员马上要出场时才奏起上面的锣鼓点。它的鼓点紧密,音乐在中声区拉奏,体现出一个乡野姑娘婀娜的身姿和轻快的旦角小碎步。当然,这也和古代妇女小脚有关系。陕北秧歌的接场音乐很简单,只用三才板来伴奏,以此来烘托气氛。这样的锣鼓点有五种,可以随机选用。下面列举两种:

锣鼓点 (之一)

锣鼓点 (之二)

以上的乐谱没有传统锣鼓经,所用的乐器均为表演者所奏,各乐器均以象声字代用。为了读谱方便,“锣鼓字谱”以三才板的习惯读法记写。

陕北秧歌的接场音乐对于任何角色都只有上面几种简单的锣鼓谱,但它的乐器是本身特有的。它的音乐风格完全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四)不同角色行当的动作在音乐上的表现

陕北秧歌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吸收其他剧种来完善自己,而是直接转唱眉户、道情、碗碗腔、二人台等剧目、曲调。所以,到现在陕北秧歌戏还算不上一个地方剧种,应该说是一种说唱曲艺。因为只有几出或者几首固定的秧歌调的生活小剧,角色单一,伴奏简单。一个小剧中的演员不会超过三人,演唱中的动作只有扭,而且是一唱即扭。所以,演员扭的时候的音乐是和他 (她)的唱腔音乐保持一致的,一定要遵循 “敲时不唱,唱时不敲”的原则。如 《偷南瓜》的唱段:

三、 陕北秧歌的唱词

陕北秧歌唱词的内容丰富细腻、广泛多样、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也是陕北民歌的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和生活。秧歌唱词主要有伞头演唱,一般有伞头之间的问答对唱和伞头带队领唱两种。除此之外,还有小场子秧歌表演者的演唱。

伞头之间的对唱主要体现在彩门秧歌表演上,双方伞头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唱,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十分广泛。对唱时,如果一方伞头不善随机应变,不能对答如流,就会当众出丑。可以说伞头之间相互问答的对唱方式实际上就是口头上的诙谐对抗。

伞头带队领唱时,众秧歌队员要重复最后一句,称 “接后音”。不同的演出场所,伞头要呈现不同内容和特色的唱词,如谒庙时,唱词内容多以祈祷和对神灵的赞颂为主。排门子时,唱词内容多是吉利、祝福之类。在演唱过程中,伞头不能反复演唱任何一句唱词,否则观众会起哄、喝倒彩。小场子秧歌的唱词由表演队员演唱,多以幽默、风趣的风格为主,有时还会有一些表现男女情爱的“酸曲”出现。

[1] 孙世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秧歌 [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