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变化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陕北秧歌作为陕北人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娱乐形式,自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陕北秧歌,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带给人们快乐,所以这种娱乐节目大多会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里出现,尤其是在过年和元宵节最为隆重。陕北秧歌从开始出现到现在,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从化装很浓很逗到演变成年轻后生的农民形象,再到今天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突出其表演性和欣赏性,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秧歌表演形式的变化,更是文化的变化。因此,站在时代变迁的角度,陕北秧歌文化的变迁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的,通过分析秧歌文化变迁,便可以把握陕北文化变迁方向,有利于做好陕北文化建设,使陕北成为文化的陕北。[1]
“作为民间舞蹈,秧歌本身是一种文化的表述方式。”这种文化表述方式更多地带有浓烈的地方特色,而且秧歌文化本身属于草根文化,是草根群体非常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秧歌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热闹,所以闹秧歌在陕北的不少地方叫闹热闹,而看秧歌则被称为看热闹。虽然秧歌一直属于民间,但随着社会发展,秧歌也开始走上了大舞台,不仅成为一种娱乐方式,更成为一种表演节目,这使得秧歌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和闹,而成为一种文化。陕北秧歌的起源是比较早的,从秧歌的演变可以明显看出,秧歌起源与古人的祭祀是分不开的,因为秧歌的这种表演性是带有祈祷意义的,是出于对神秘事物的崇拜而进行的有目的性的跳。现代陕北秧歌则几乎没有过去的神秘性了,更多地成为一种娱乐,或者是健身的方式。所以,“现代陕北秧歌的另一特点就是全民健身性”。每到下午空闲时,陕北很多地方的人,当然主要以城市市民为主,就会在广场跳秧歌,这种方式的跳秧歌,就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舒缓筋骨,为了锻炼身体。由此可见,秧歌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在发生变化,秧歌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 “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地区的南部——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子洲、清涧和延安地区的北部——延川、子长、安塞、志丹等地区,是陕北人民表达自己生活感受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普遍、最热烈的一种表达形式。陕北秧歌不仅具有民间体育舞蹈的艺术价值,而且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民俗文化。”陕北秧歌所形成的秧歌文化成为陕北的特色,也成为陕北文化的主要载体,为了能跟上时代潮流,陕北秧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陕北秧歌越发展越好,而且使陕北秧歌体现出时代特点。因此,陕北秧歌的发展与变化并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而是时代的要求,是文化变迁要求陕北秧歌发生变化,因为陕北秧歌文化属于陕北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 陕北秧歌文化变迁的形式
(一)由走街型转向舞台型
秧歌走街一直是陕北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但凡遇到秧歌表演,其表演的场所主要是大街上,所以秧歌上街在陕北是非常普遍与正常的现象。秧歌走街的好处主要有两个:
一是街面场地大,有利于秧歌表演,因为秧歌队的人数是比较多的,少则五六十,多则上百,甚至更多,所以庞大的秧歌队需要一个宽阔的表演场地,而街面就是一个最好的表演场所;二是街面上人多,而且大家是沿街站立观看秧歌演出,所以有利于人们观看,如果设立专门的舞台,这样会导致不少人进不去,因为场地有限,或者不少人不会刻意专门去看秧歌表演,而走街演出就不一样了,即便是有些人原先并没有想过要看秧歌表演,因为秧歌在街上表演,这样,也会在不经意当中观看了秧歌表演。过去,走街型的秧歌表演是秧歌表演的主要形式,对秧歌的表演要求相对较低。
但是,随着时代以及秧歌这门艺术形式的逐渐发展,原来的走街表演形式的缺点便暴露了出来:表演的目的是为了令更多人参与与观看,但是走街形式导致表演人员并不能体现更多秧歌表演方面的变化,限制了艺术方面的发展,使得其变化形式逐渐减少。鉴于这一缺陷,走街型陕北秧歌的数量逐渐变少,更多的表演人员倾向于将表演场所移动至舞台,将宽阔的走街型秧歌转化为表演型舞台秧歌。这就使得人们对陕北秧歌表演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也需要表演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由于将表演放置于舞台,传统秧歌中基本没有变化的 “十字步”动作便无法满足观众需求,如果表演人员仅仅表演 “十字步”会显得过于单调,必须增加其他更为复杂的舞蹈动作,且不断切换,从而使陕北秧歌这一民间文化内容得到丰富,艺术感更为强烈。
(二)由娱乐型转向欣赏型
娱乐型的陕北秧歌,对于形式的实质性要求是相对较低的,只要能带给大家快乐,那么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越搞笑越好。因为过去一直把秧歌表演当成一种纯粹的娱乐,所以秧歌的表演形式,大多不是很正规,有些甚至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可以在表演过程当中临时发挥,属于典型的表演热闹,而观众则是看热闹。一旦秧歌从街上搬到了舞台,情形则与以往大为不同,因为舞台上的秧歌表演不仅仅要带给观众快乐,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欣赏性。所以,陕北秧歌已经由娱乐型转向了欣赏型。欣赏型的秧歌具有这样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对于秧歌队的硬实力要求很高,这个硬实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秧歌队是否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做保证,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那么秧歌队的服装、道具和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则很难保证;另一方面,对于演职人员的要求很高,既然是欣赏型的秧歌,那么就不是谁都可以表演,这就要求表演者要么是专门的演员,要么是具备表演的天分,需进行相应的培训。二是秧歌队需要较多的时间做准备,表演型的秧歌,要达到舞台表演的要求,自然不像传统的过街秧歌,短时间就可以准备好,而是需要较为久长的时间才能使表演有声有色。三是表演型的秧歌具有浓烈的竞争特征,因为舞台上表演更容易看出各个秧歌队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一方面体现出秧歌队之间的实力不等,另一方面更可以反映出秧歌队之间的竞争很激烈,而本身秧歌的舞台表演就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个目的就是拿第一,争名利。因此,陕北秧歌由娱乐转向表演,由户外转向户内,使秧歌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功利色彩。
(三)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
传统型的陕北秧歌不仅因为它是在街上进行娱乐性的演出,更重要的是它对道具、服装和演职人员的要求都比较低,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秧歌的现代性也有了要求,所以陕北秧歌也紧跟时代步伐,注重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对秧歌表演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现代型的陕北秧歌,其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道具有了新变化,传统的道具在有些秧歌队里已经废弃不用,而是用音乐代替,或者是传统道具与现代音乐相结合,而且音乐的使用,不完全拘泥于陕北自己的地方小调,而是开始采用时代潮流音乐,以符合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尤其是年轻人的要求。二是现代音乐与歌唱的比例增加,传统的锣鼓和唢呐,在秧歌表演里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仅仅依赖于锣鼓和唢呐,则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因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欣赏能力和要求都有提高,所以陕北秧歌表演也要体现出现代艺术发展的特色,要将现代音乐与陕北秧歌的步伐结合起来;另外,过去陕北秧歌里的穿唱,大多是一些年龄大的人唱的一些传统小调,很多人都听不懂,现在穿唱的歌曲是当下流行的一些曲目,既能吸引大家,同时也符合大家的要求。三是将现代舞蹈融合了进来,秧歌其实就是一种舞蹈,但是跳秧歌与跳舞是有很大不同的,跳秧歌,无论怎么跳,其核心和最重要的步伐就是走十字步,而舞台上的秧歌表演如果动作过于单一,则会让人觉得厌烦,所以要提高秧歌舞台表演效果,增加其欣赏性,就需要把秧歌步伐和现代舞蹈结合起来。四是将各地方的秧歌特色糅合起来,秧歌并不是陕北所特有的,很多地方都有秧歌,比如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即便是陕北秧歌,陕北各县的秧歌特色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陕北秧歌要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需要借鉴其他秧歌的特色和长处,将陕北秧歌与其他秧歌糅合起来,使陕北秧歌成为中国的秧歌,而不仅仅是陕北的秧歌,即陕北秧歌要有包容的精神,吸收其他秧歌的特色和长处,同时陕北秧歌要走出陕北,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www.daowen.com)
三、 陕北秧歌的地域文化内涵及其美学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的实践滋润出一方艺术品牌。秧歌景观本身就是民族风格、地方色彩和时代风韵的和谐统一,又是集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艺术载体,也是总体美、真实美和通俗美的水乳交融。
在黄土地土生土长的艺术世界里,人们用秧歌呼唤人类生命自然形态的主题,人们力图用艺术理想去摆脱一个地域环境山阻水隔的封闭、愚昧、落后与荒芜的世界。其秧歌集体表演的外在动作与内在情感,动作体态与艺术形态无不打上了黄土高原地域特征的烙印。众所周知,陕北人处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制约之中,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因素都置于一个五千年炎黄文化的历史框架之中,以黄土高原为地域背景的人文世界,人们的特质与本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陕北秧歌舞蹈主体的动律特点、内在节奏、外部规律、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总体特质都有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草原文化的血缘因子。黄土高坡塑造了一代代陕北人的艺术风格,其地理特点、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积淀与历史的深远影响,也铸就了陕北秧歌的个性特色。
陕北,秦汉至明清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地居民与游牧民族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军事、思想、风情、民俗长期处于不断交流渗透的状态,互为影响,互为吸收,其基本格调当属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二位一体,既有兼容开放并收的一面,也有封闭保守的一面。在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环境中,易形成粗犷豪放、凝重古朴的艺术风格。山深土厚、人性刚健,在与自然抗争的生活运动中,心理指向则聚焦在生命与生存努力的情感宣泄方面。黄土高原的总体特质在表现形态上有相同的思想倾向,主要是体现在本土上强烈的竞争意识,以此构成近似的艺术特征,从而产生出艺术上独特的精神气质。打社火是与秧歌联袂登场的民众活动,各种形式不同的庙会活动习惯于调动呼风唤雨、吉祥如意的龙神。在全神庙会中总是采用原始、沉重、神秘的仪式,人们以集体的力量向大自然表示顽强的抗争。陕北秧歌往往与社火采取娱神兼娱人的思路,歌颂了几千年来一贯的人文主题 “天人合一”的主旨。通过黄土地人与人自然残酷、悲壮的对抗和统一,人对生命、生存所做的巨大努力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力求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黄土地人生存的原始本能震撼着每个审美主体的灵魂,那激荡人心的唢呐锣鼓声中宣泄着汉民族强烈的生命生存的情感跃动,艺术的高潮一旦出现,鼓的节奏伴随着舞者的感情波动,往往意纵天高、行云流水,动作急骤、呼吸疾徐与心脏跳动都达到了原生状态及生命体验的最高程度,壮观的场面中,红绸飘舞,扇花翻飞,金伞旋转,舞姿飘逸,动地之声奔腾咆哮,舞者人人情绪得到最直接的宣泄,个个的生命力都得到最强烈的张扬,那种文化意义上雄浑壮观的整体力量也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现。[2]
陕北秧歌作为民间艺术产生于自然客体与精神主体的交叉点之上,舞者激越奔放、如飞似跃的气势,重在生动形象地体现华夏民族的气质和神韵,体现陕北地域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气魄。黄土高原地貌的充分表现与民间艺术家的心理感受及情绪反映融会贯通、水到渠成地统一于地方色彩之中。黄土艺术必然包容浓郁的地方色彩,地方色彩则时时影响着文化内容,也制约着人们的心理内涵和价值体系,因此,黄土地是孕育民间艺术——陕北秧歌的宽厚而慈祥的母亲。通过剖析探讨陕北秧歌的艺术源泉,从中可见,陕北民间艺术永远有她独到的血缘容貌、气质秉赋,既有原始古朴的本性,又有自然粗犷和坚韧不拔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强劲气质。我们应侧重研究黄土地滋生而成的文化心态及其衍变,研究她的沉重与魅力、价值与光华,开掘民族文化结构中最为深沉隐蔽的层次,明了其生成、存在、变化、发展的艰难历程,及其演变着的神秘的人文底蕴,以求由此驾驭新的情感指向、心理内涵、价值标准和生存精神。史前艺术—黄土艺术—时代艺术,这种群体性文化艺术链,仍需要我们用足够的学力、运用理性的目力、艺术美学的眼光审视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和灵魂,在整体观照中产生艺术家心灵对客观存在的黄土文化艺术的情感性感应,并依靠真实原貌、原始生态艺术因素产生新的艺术魅力,努力达到对生命和生存的整体把握,重新在新的时代生活中感受黄河子孙、黄土地儿女的生命状态与生活方式。君不见,黄土地男子汉健壮的体魄、丰满的舞姿舞容、粗犷的人性色彩、活泼开放的动作;女子们丰满的体态、修长的线条、光彩照人的容颜、亮丽的舞容英姿,双方交织表演中高扬的韵律,以及特定的表演仪式共同构成了一种属于本土才有的黄土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核。此种内核多方面体现的风骨神韵,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因子。推而广之,在陕北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层结构中,诸种因素如生活、意识、习性、性格、气质、地方语言、特殊情感的表达方式都保持着稳定的生命力,艺术个性之根就潜藏在这些地域文化特性的基因之中。
黄土高坡造就了黄土地人的自然品性和精神家园,它体现在秧歌这门黄土艺术的人文内涵上,其主导风格就必然显现出了乐观洒脱、明朗奔放、富于生活情趣、充满人文特点的美学特色;艺术形态上始终贯穿着平民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一个根本的主题就是对黄土地人性的呼唤,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文化方式上突出了对自由发展的渴望与自我完善的追求。总是通过土生艺术的形式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与感情宣泄出来,使心灵得到抚慰和升华,以求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这就决定了黄土地人艺术追求的审美情趣上要有大众化的艺术特点,真实地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充分地表达黄土地人的真情实感和心路历程。黄土地人的文化价值观受强烈的乡土意识支配,把人们的审美视觉总是带向古老圣洁的土地,从而使本土文化内涵始终闪现着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光环。事实上,两者的互动交汇与融合总是造成契机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其原始性形态美。黄土地人沿着生活惯性向前滑行总是由一种生活激情融化为一种地域文化艺术传统;并利用秧歌与社火自然形成一定程度的人际沟通方式,从而在文化积淀的作用下加固许多年所养成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对现实世界的达观,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无不体现在秧歌中讲求自然古朴的人性力量美、自然美、原始豪放美之上,无不令人们感受到一种崇尚本土刚强洒脱的黄土气息扑面而来,领悟到黄土艺术摄人魂魄的无穷魅力。
四、 陕北秧歌潜在的人文精神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陕北秧歌蕴含着民间艺术家不屈不挠、坚韧奋斗的精神;广场艺术的活动中隐藏着民间艺术家真切的灵感和深厚的生活实感,从秧歌中可以看到黄土地人坦荡的胸怀、强韧的生存力量及其纯朴的生活方式。乡土文化中的精华可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共鸣,其舞美所体现的艺术精神,总是把大山土地的伟岸神秘与黄土地生长起来的人的顽强与执着联系起来,总是在显示自然力量强大的同时显示人的生命力量的永恒对应。扭秧歌打社火通过黄土地人的眼光与标准促生黄土艺术的宽广视野和思路,要求人们用黄土地的情感心理去评判黄土文化,因而,黄土艺术潜在的人文精神必须凸显陕北人的情感和陕北人的基本人生态度,以及陕北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对黄土艺术的概括最终要落实在本土人强烈的生命意识上,即在艰苦环境中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乐观态度和乐观精神。陕北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在时代紧迫感的驱使下以乐观奋争的精神探寻前行的人生道路,高坡放歌,扭起秧歌,人们正是展开对自身命运、自身生存意义、自身价值的深刻思考与反省。黄土地人在一年的辛劳中与一席的欢乐中亲身感受自己生命的博大与脆弱,也感受时光对生命的约束,感受生命的短暂与艰苦生活的漫长。他们由此增强了感受生命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生命力的责任感。其历史责任就是创造新生活,陕北秧歌就是新生活中最精华的部分。陕北最普遍的社会心理背景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秧歌让陕北人的人生具有了更广阔的审美意义和人文价值,人的生活就是美美满满、乐乐活活地创造最有生命意义的过程。在这种社会心理导引下,陕北秧歌渲染了欢乐热烈的气氛,激情跃动的画面上总是充满一种生命的象征,总是让人们看到背负历史艰难行进的生命,是忍受了多少痛苦和辛酸的生命,更是充满欢乐与昂扬之气的生命。因此,黄土艺术的情感纠结最终落在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上,秧歌与社火的内涵最终也表现在黄土地上生命的顽强坚韧、聪明智慧以及陕北人的文化性存在方式与生命价值之上。
可见,陕北地域性的小社会造就了地域极强的文化艺术。陕北秧歌集中反映了黄土地人对吉祥安泰、纳福迎祥的追求与向往,是有史以来防范或平息外族侵扰的内在心理,抗拒或逃避暴政的肆虐的心理所造成的一种久久渴盼国泰民安的感情表露;更是清除天灾人祸、创造精神幸福的执着追求。这种黄土文化内涵中人文重于神文、气盛在于化神、文明源于情深,显示了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实质。若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概括,陕北秧歌正是人类精神生活在陕北的一个特定的表现方式,是物质创造与行为方式相谐互动的重要表现方式。陕北秧歌的人文精神所张扬出的黄土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在其中得到了最为生动的体现,因而,它是汉民族北方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 孙世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秧歌 [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2] 田耀农.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 [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