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的熏陶,与音乐感受力、理解力以及想象力有直接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及想象力是艺术熏陶的一个重要过程。
一、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音乐感受力一般是指人们内心对音乐的直观反映,是一种深入体验、感觉和理解音乐并把它表达出来的特殊能力。一切音乐作品,都是由音高、节奏、力度、音量、音色等一些基本要素组成的。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开始要以视唱练耳、欣赏、演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来培养他们高雅的音乐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就要提高他的音乐综合感受力,包括掌握旋律感、节奏感、音准感、多声部和声音乐感以及乐曲整体音乐感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旋律感,因为旋律是建立在一定调式和节拍、节奏的基础之上的,是按一定音高、时值及音量组成的,又具有逻辑因素,旋律线的跌宕起伏形状表达着一定的情感。
通过对旋律总体特点的感受和表现,可以体验到旋律的美感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所以注意学生旋律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音乐感受力的好坏直接影响音乐艺术的表现力。音乐感受力的培养是一个全面积累音乐美感经验的系统工程,通过音乐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可以得到提高的。音乐感的培养和发展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音乐感受力的好坏也与文化艺术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共同发展、相互影响。因此,扩大知识面,如音乐理论、文学、史地等综合的文化修养,以及丰富音乐感受的积累,再通过联想思维的心理综合活动,才能获得最高雅的音乐感受力。
二、音乐理解力的培养
在对音乐作品有了敏锐的感受以后,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因为不同的音乐作品,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曲家和表演家精神品质的影响,在形式、内容和歌唱或演奏中会有不同的风格。比如说在巴赫的作品中,激烈的断奏是不理想的,理想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半断奏。而在浪漫派那里,特别是在现代音乐中,则经常要求短暂、激烈的断奏。再比如,贝多芬的作品多见英雄性、史诗性,而莫扎特则多以清新、明快为主,凡此种种,都对音乐学习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这样才不会把巴赫表现得具有费德尔的热情,将贝多芬弹得干巴巴公式化,而将莫扎特弹得笨头笨脑。
对音乐理解力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听觉训练和理论知识的学习。音乐作品的风格首先表现在旋律、和声、复调织体及结构等纯音乐的因素方面。因此,只有掌握较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具备必要的听觉能力,才能够在“纯音乐”方面“读懂”音乐作品,这是音乐理解力的基础。其次,要注意音乐文献知识的积累。一方面,从音乐知识的角度来说,要有意识地加强音乐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来龙去脉,显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作品。另外一方面,注重学生自身的积累提高,让学生通过多练、多听、多记的方式,不断学习和积累大量的音乐文献知识。弹过一首巴赫作品的学生和弹过十首的学生相比,不仅技术水平不同,其理解和把握风格的能力也相去甚远。多听与少听的比较结果无疑也是如此,而多记则更具“积累”的意义。总之,只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实现表演中的情感,也能够为下一阶段即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www.daowen.com)
三、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指出,音乐家的想象力愈是丰富,对事物的感受力愈是灵敏,他的作品也就愈能鼓舞人、吸引人。音乐表演艺术不仅要求表演者准确借助音乐想象力来把握和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且还要求表演者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对每一首作品思想情感的体验、艺术再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任何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不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离不开想象。表演者只有深刻准确地理解乐谱所提示的再创造条件,达到与曲作者相应的感受,才能进行再创造想象。
知识是不断积累的,想象力也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逐步形成的。从学生弹奏第一首小曲开始,就应当注意培养其想象力,哪怕是简单的一组音阶,都要让他想象出一种意境,怀着登长城的激动心情去弹奏,使干涩的音阶有了上行情绪的升腾和下行情绪的缓解,或想象成浪涛的汹涌起伏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正确的音乐技法的基础上充满激情,从而使声音富于感染力。比如一首简单的小曲《春之歌》虽然只有五、六行乐谱,可它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音乐情感的角度讲,此曲充满了对春的歌唱和赞美。要弹好这首小曲,除了正确地完成“谱面”弹奏任务外,还必须启发学生想象出春暖花开、大地返青,小树发芽了,小鸟飞回来了,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玩耍、嘻戏的美景,只有带着这样一幅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去弹奏,才能获得优美动听的艺术效果。另外,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想象。教师从音乐教学开始就要通过比喻、解说、示范等多种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诱导鼓励他们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积极地对乐曲进行丰富、恰当的想象,从而获得美感。作曲家是通过乐谱的音乐逻辑语言给表演者传递信息的,作为二度创作的表演者必须通过乐谱的一些特定符号,并带着个人的想象力和真情实感,用恰当的弹奏方法使之变为动听的声音并且传递给听众。因此,在出声之前首先要想象出所要发出的音响效果,如高山流水、小鸟鸣叫、狂风怒吼、吟吟的歌唱和内心的苦闷等。
四、音乐创造力培养
音乐表演不仅要求表演者准确借助音乐想象力来把握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且还要求表演者必须积极发挥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因为音乐作品创作出来的是无生命的音符,通过乐器演奏以及包括智慧在内的多种表演艺术手段,将音乐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传达给听众,必须通过表演者来给予它生命,即再创造。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的思维,使之树立一个正确的理念,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其改变被动形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挥自己的认知水平与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演奏乐曲时,在想象的基础上加入创造成分,再通过技能的表现手段使之成为全新的音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性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并力求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丰富自己。教师要在诱导和激发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建立起符合音乐逻辑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表演更完美。同时教师还应强调学生多听著名的演奏家、演唱家、好的乐团、好的指挥共同演绎的名曲,经过多年的音乐享受和积累作品,在大脑中贮存大量的音乐信息,才能在音乐演绎中准确地判断作曲家要表达的内容和所需要的情感,从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