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开始注重对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伴随着我国钢琴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很多儿童都开始学习钢琴,这也是当前我国艺术界的一大壮举。想要让孩子能够真正地学好钢琴,就需要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但是当前我们还没有探索出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对于如何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还不够了解,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只有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才能做好学生学习钢琴的工作。
在钢琴启蒙教学中,教师的科学教学方法很关键,应该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度是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先决条件,它是开启学生钢琴启蒙的钥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轻松地与学生交流,以便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选择适当的教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重要因素。如果布置的曲目超出了学生驾驭的范围,让学生感觉很吃力,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学习钢琴的热情和积极性,以至于最后失去学习钢琴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素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再次,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也非常关键,如采用故事教学、自观教学等方法,它是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必要条件。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身处游戏当中,这样才能更积极地完成任务,才能把枯燥的知识转变成学生感兴趣的点,学生就很愿意、很容易接受。最后,给学生提供舞台表演的机会也是钢琴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之间既可以互相学习,又能给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信,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钢琴学习兴趣
(一)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学生是被传授的对象,两者需要沟通与合作,其桥梁便是语言。由于学前期儿童的大脑和思维的发展有限,加之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的语言能力就成为与学琴儿童相互沟通的关键。这里的语言能力,并不是指“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或刚刚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所以,教师就应尽可能地讲“儿童语言”,即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根据儿童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儿童全都能听懂的,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而有条理,幽默风趣,语速要慢,语调要抑扬顿挫。总之,要能使儿童听清听懂老师的话语,并尽可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儿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要体会学生心理,采取启发式教学法
只有教师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用儿童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启发和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能够按照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去做。采用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孩子是十分有效的。例如乐谱上的音乐标记,如“少”(延音记号)可以说“眉毛下边长了个眼睛”,弹这个音的手指在琴键上应多呆一会儿。如果孩子不会一只手弹跳音另一只手弹连音,可以告诉他“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乌龟一起在琴上做游戏”。如果两只手是两个声部的对答,可以比喻成“爸爸和妈妈在说话昵”。课堂上还可以采用其他一些带有启发性的方式,如把乐曲内容编成小故事;按音乐的节奏,做些相应的形体动作来体会正确的律动感;教师和孩子一起歌唱和联弹以感染和带动孩子的音乐表现情绪等等。
(三)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由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这种直观形象的思维使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以及具体的、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不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认识事物。因此,在儿童实际的学习中,应尽量将那些概念知识比喻成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实物,进行一种形象的类比,这样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当儿童通过生活中他们知道的,甚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来学习理解那些概念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增强。例如,有一个四岁的儿童,当我在教他拍号及各种音符的时值时,由于年纪小,他对数的概念和数的计算还有些模糊,尤其是当我说到“一倍”“一半”“四分之一”这些数量词时,他就很难理解我的意思。于是,我制作了一个小教具:用硬纸板按音符时值的长度比例剪出小纸片,并在上边画上音符及与之对应的名称。在另一块纸板标出2/4、3/4、4/4拍,并同样按上边长度比例分别挖出空白各三小节。当那孩子见到了这个类似“拼图”的教具时,顿时兴奋起来,饶有趣味地摆弄起来。通过自己比较那些纸片的长度,他很快就能告诉我一个二分音符时值有两个四分音符时值那么长,而两个二分音符的时值才等于一个全音符的时值;同样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下了解在2/4、3/4、4/4拍一小节空白处分别能放下2、3、4个四分音符,这时我再加以指导,他很快就理解了拍号及其各音符时值的关系,并在各拍子的小节中尝试不同音符的组合,这种游戏拼图般的练习不但充满趣味,更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物概念,并用直观的形象对那些概念不断支持和强化,易于儿童理解并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多采的示范演奏
教师的示范演奏对儿童学琴有着及其重用的启发引导作用。事实证明,儿童亲身观摩要比听音响资料效果更好,理解领会得比教师单单用口诉要好,也感兴趣得多。对教授给学生的内容,不但要熟练地范奏全曲,还要着重对其重点及难点进行示范,把“用琴说话”“用琴授课”的方式贯穿到教学中。对于一首曲子的音乐情感和内涵,有时可能用很多口舌去跟儿童解释,他们也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可如果教师用琴声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加以描绘、表达出来,再加上少许的注释,儿童常常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和曲子所表现的内容,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也能让琴童更好地理解感悟音乐。除了要示范教学内容外,还要多演奏一些通俗好听的乐曲和儿童喜欢的儿歌、歌曲等,以培养儿童的兴趣,提升其音乐素质。有一个学生,由于我常常弹一些轻快活泼的儿歌给他听,一次他很兴奋地唱起了他刚刚在音乐课上学会的童谣,并问我自己能弹吗,我鼓励他说当然可以。我把那首童谣的曲调抄写下来,并配上简单的伴奏织体,教给他弹,他很高兴。可见,从他听我弹奏到自己想弹并努力地去实现这一过程,不但锻炼了意志,并大大增强了他用钢琴弹奏音乐、表现音乐的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多示范、演奏,用琴说话,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综合作用使得所教的音乐“形象化”“简单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选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师选材是孩子学琴的一个问题,也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的关键。孩子学琴的个体差异很大,教师的因材施教尤为重要,不仅教学方法不同,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作品表现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布置作业力求有针对性、合理性,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教学选材有两类材料:一类是必弹的,另一类是选弹的。必弹的,有些引不起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少而精,但不能取消。选弹的,则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主动选择,老师弹几首给学生听,学生喜欢哪首就弹哪首。
(六)采用生活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在生活中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林华先生说:“培养兴趣这样伟大的精神力量,要做很多的努力,最根本的就是应当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的本身,从中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利用音响符号组合变化以表现自己情绪的语言。”家长要培养孩子喜爱音乐、热爱音乐的兴趣。合理安排孩子的练琴时间,耐心辅导他们,初期学习时不要强迫他们练琴,这样会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初期应该要求他们短时间练习,要集中注意力练习,每次20分钟到30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琴时间的增加而延长练琴的时间,要选择在孩子精神状态好的情况下练习,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家长在陪同孩子练琴时要鼓励孩子,用积极的态度教导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更自信,培养孩子学琴的兴趣,家长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七)明确学生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应当让学生明确练琴是为达到具体的而不是泛泛的、一两个而不是过多的要求。只要孩子达到了那一两个要求,就要给予鼓励、表扬,这样能让学生觉得学习钢琴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或很费力而不讨好的。钢琴演奏是一种表演艺术,总是让孩子关在家里练习,或仅仅是到教师那儿去上课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比赛,多数孩子是喜欢当众表演的,当他知道要表演时会十分兴奋。家长可以趁热打铁,告诉他:“为了让更多的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喜欢听钢琴喜欢弹钢琴,你要练得更熟,弹得更好听才对呀!”这种正当的压力对激发孩子弹钢琴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对他们的成长也非常有益,让他们在失败和成功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信心。观摩和交流演奏不仅能丰富孩子的舞台经验,而且还能让他们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以求更快的发展。这样,学生学习也就变成有兴趣的学、主动的学,练琴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www.daowen.com)
二、调动学生自主的积极性,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一)让学生体验钢琴的“喜悦”
在最初的启蒙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让儿童自己充分感受音乐的“喜悦”。上课时,老师可以弹一些短小精悍、形象鲜明的小曲,并让琴童“猜”乐曲的形象,以体验“聆赏音乐的喜悦”;尔后可以鼓励他唱一两首自己喜欢的从幼儿园(学校)或电视动画片中学会歌曲,富于表情地边唱边表演,从而体验“歌唱的喜悦”;紧接着由他自己在老师的帮助下即兴在钢琴上试着把这首歌模弹出来,可以用一只手也可以用两只手,可以用一个手指也可以用几个手指,只要把曲调弹出来了,老师就要给予赞扬和鼓励,让儿童体验“用钢琴演奏音乐的喜悦”;最后引导儿童在钢琴上,根据一定的话题或故事情节即兴创作,比如像高音区的小鸟和低音区的大象的对话等。可以在白键上也可以在黑键上(孩子们似乎更喜欢黑键),就像孩子初次拿起画笔,在画纸上随意涂鸦发现了绘画的乐趣与喜悦一样。当使用这种叫做“钢琴”的乐器,“叮叮咚咚”地敲击出各种高低不同的声音时,他就能体验“创作音乐的兴趣”。让儿童怀着对音乐的“喜悦”,培养音乐趣味,使他们每次下课都怀着对音乐愉快的满意的心情离开,并翘首期待着何时再上下一课。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了兴趣,懂得了主动学习,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就像一辆汽车起动了,教师如同驾驶员一样,只需把关引路。
(二)明确的学习目标会带来兴趣
在给儿童布置钢琴作业时,教师要明确乐曲的技术点及其要求,并耐心向学生说明所布置的作业能帮助学生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使学生每次都有几个明确的练习方向。所谓明确、具体,不仅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练习任务的明确、具体,还包括练习方法的明确、具体。当儿童达到了那几个目标要求时,教师就要给予赞扬和肯定,让孩子觉得学习钢琴并不是高不可攀或是很费力不讨好的事。当要求没达到时,比如在乐曲的难点时老弹错音,老师可以先弹几次正确的给学生听以加深印象,然后老师有时弹正确的音符,有时弹错误的音符,并问学生是否对,接着要求学生重弹此句,并问他是否对,直到学生答对弹对为止。这样让儿童明确什么是对的,如何做到对的,在练习时就有了目标和参照“我在上课时弹对过的!”,以避免陷入“越练越错,越错越烦,烦就不练”的怪圈。在儿童实现这一个个具体的练习目标的过程中,就能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和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树立一种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弹好钢琴的自信心。
(三)巧提趣味话(问)题,激发儿童自主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容易使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就要注意灵活性,在某项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表现出了厌倦的情绪,就应随机应变,及时做一些调节和变通,结合正在学的内容,向儿童提些趣味性的话(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思考、解答。比如在向幼儿教授拜尔基础教程时,开始时的左、右手的触键练习,由于每一条的小练习只有一两个小节,然后是反复的重复,而练习时钢琴上只有孤零零的左手和右手,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单调和枯燥的感觉。而拜尔后面几条的练习,往往就是开头那些练习的变化或者组合,而左手和右手的练习则更是如出一辙。于是我就依此来启发孩子,“嘿嘿,这条练习怎么这么眼熟?以前我们肯定练过了!”儿童一开始总是不相信,并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很仔细很耐心地往前寻找以前弹奏过的那些小节,结果竟真的发现原来自己正在弹的那条练习的每一小节,都是由前面的练习组合而成的。自从这次提问后,这位琴童就会时不时兴奋地向我“报告”:这条左手练习和那条右手练习一模一样、这两条练习的音一模一样,就是有些时值不同等等。在这个充满兴趣的“搜寻”过程中,不但枯燥一扫而空,并且大大地提高了识谱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耐心与细心。而趣味话题的引入,也有助于帮助儿童理解知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一个孩子在学习《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中的“青蛙合唱”一课中,将p——f——ff这组表情记号结合旋律在高、中、低不同音区交替出现的特点,将每一个乐句都描绘形容成大小不同的青蛙在独唱或合唱。这样儿童弹奏的乐曲还有“故事情节”,使孩子能用双手在钢琴上“讲故事”,从而把乐曲的演奏变得兴趣盎然,儿童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三、注重家长的“纽带”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纽带”,就是家长。大多数学钢琴的孩子,不仅要由家长陪同上琴课,回家练琴也多有家长督导。钢琴老师固然是教学的主导因素,可家长却是天天和孩子在一起的。因此,家长在儿童钢琴学习中就成了一个重要环节。事实上,对年幼和初学孩子来说,家长也是在执行着教师“助教”的任务。家长在培养儿童学习兴趣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学习气氛
音乐的耳听目染的影响,对儿童学琴兴趣的培养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中,家长可以常放些儿童感兴趣的音乐,如童话音乐剧、音乐故事、儿童歌曲等,也可以带儿童到音乐厅去听音乐,并在看演出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儿童思考,从而使儿童能够在音乐的环境中不断地成长起来。而良好学习气氛的创造,如每天的练琴时间段最好是严格地固定下来,而且轻易不要变动。这样,可以借助规律的作用,使孩子逐渐养成习惯:练琴,是每天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这虽然不等同于兴趣,却可以“习惯成自然”,保持儿童练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在练琴中要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性
在与学钢琴有关的一切事情中,凡属学生本身能力范围之内的,都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家长不应代劳。一方面,要让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些练琴中的小事,儿童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如翻开乐谱摆在谱架上、调整好琴凳的位置距离、练习结束了收好乐谱、擦掉钢琴上的灰尘,保持键盘清洁、上课路上自己携带教材曲谱等。这虽然都是些“小事”,却有利于孩子形成学钢琴是自己的事的心理,既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学习钢琴的兴趣。另一方面,家长不要成为儿童学琴过程中的“拐杖”,切勿代替儿童动脑,成为其依赖。比如识谱,这是完全可以自己做的,并且也是应当由学生自己去熟悉的事。但却有这样的学生,学了一年多琴,指着五线谱上的音符问他:这音的音名,几拍,是哪个键?这时,孩子不是回答提问、而是回头看妈妈(陪孩子学琴的大多数是妈妈),意思是应由妈妈回答。这说明平时练琴时,这些事都是由家长告诉他的,不必自己费心。结果一年来天天面对的音符,却还不熟悉,甚至并不真正认识!可见家长这种为“省事”代替儿童学习、动脑实为费事。因此在家中练琴的过程中回想老师的要求,弹奏中出现了差错,都要先让儿童自己回忆,自己解决。家长可以提示、启发、协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没有了依赖性,就会独立思考,学习也勤动脑筋,进步就更大。并且儿童自己投身于学习之中,那些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喜悦及趣味,都是由家长直接告知效果所不能比的。
(三)家长不能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过分施压
事事都要求儿童按家长的意志办,甚至使用“武力”,时间久了,不但孩子学琴的信心、兴趣全无,还很容易产生逆反抵触心理。静心想来,弹钢琴并不简单:又是技术,又是艺术,手、眼、脑并用。要求孩子协调好这一切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有缺点是正常的,一个缺点克服了,另一个又出来了;新的缺点刚克服,旧的缺点又回来了,这都不足怪。只要认真克服缺点,哪怕步子慢一点,但始终会积少成多,取得可观的进步。而强制、使用“武力”,是损害儿童艺术才能的,有时也许能训练出好的手指运动,却很难培养出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音乐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