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已受到重视,着重体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并强调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过程;提倡学科综合教学,包括音乐学科内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各种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作为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直接影响到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收效与成败。而过去以至现在,高师的音乐教育采用的是专业音乐院校师徒相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彼此割裂的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获得对音乐支离破碎的印象,学生各方面的音乐能力也得不到拓展。尤其是钢琴课程,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单线条方式教学,在音乐学科内的综合方面做得很不够。在教学中要提倡以某一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线,同时有机地穿插事例并融合相关音乐学科及文化的教学内容,实行一种有所侧重的齐头并进式的教学,即综合音乐教学法,使学生在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交叉中达到更全面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目的。钢琴课的综合教学法就是以钢琴的教学内容为主线,同时穿插钢琴、视唱练耳、音乐分析、音乐史和音乐欣赏等各相关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窥一斑而知全豹”。对音乐共同性因素的理解又反过来会促进钢琴的学习和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高师钢琴教师应该把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内涵的能力,大力发展其音乐认知能力与创造性的音表现能力当作首要任务,始终贯穿于钢琴教学的全过程。
一、钢琴教学与声乐教学的渗透与综合
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轻视声乐的作用,声乐在钢琴教学中不能只扮演提供具体音高(准)的角色,还应成为钢琴学习中技能掌握和表达音乐的启示者和好帮手。因为钢琴的发声是敲击性的结果,本质上声音比较富于颗粒,缺乏连贯性,在LEGATO的奏法中就比较难以直观,这时候声乐学习就可帮助我们理解歌唱性弹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我们就可以借用声乐艺术的乐句音断意连的流畅性效果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例如:在钢琴课堂上演奏慢速抒情乐曲时,钢琴老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要奏得饱满、结实、清晰等,还要在美感、流动性、歌唱等方面结合声乐的感受与理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带动手指进行科学合理又轻松富于表现力的弹奏,并让学生仔细听辨后结合老师的范奏,发挥其想象力奏出具有音乐审美意义的歌唱般的连贯、流畅、优美的声音。
声乐在钢琴学习中最重要的作用在歌曲伴奏学习中体现得尤为深刻,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高要求,如果不懂声乐,那么在学习钢琴伴奏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而束手无策。如果老师和学生只关注钢琴的教与弹,而忽视与声乐的配合与协同,那么对学生完整的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对于高师学生来说,基本的声乐演唱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因此完全可以把钢琴学习和声乐学习结合起来,在学习伴奏歌曲时,应该把歌曲的伴奏谱当作钢琴作业一样去弹奏并达到可以自弹自唱的水平。把伴奏的两行谱与歌曲的一行谱所塑造的整体音乐形象记在脑海里,这样在钢琴弹奏时就会更加完整、饱满,从而增强音乐表现力。钢琴(伴奏)教师可以和声乐老师合作组织开设声乐伴奏课,从一个音乐作品的整体出发对钢琴学生和伴奏学生进行指导。
二、钢琴教学与视唱练耳教学的渗透和综合
在钢琴教学中,音准、节奏、节拍是最首要的问题,我认为钢琴的学习中有两种音准概念,第一层次是属视唱练耳水平的音准,这是学习钢琴的基础。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需要解决好音准、节奏等技术性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对待视唱曲就象对待钢琴作品那样,不仅在音准、音量方面,还要有表情地根据乐句的划分和旋律的强弱起伏进行视唱,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乐感,最终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第二层次属于钢琴技术水平的音准,在视唱水平的音准基础上来丰富音色、扩大共鸣、美化声音,从而完成艺术表现。在现实的教学情况中,由于扩招等原因,高师的生源基础不是很好,学生视唱练耳的水平不高,而且高师学生毕业之后面对的是国民音乐教育和基础音乐教育。高师钢琴老师在学生必修的钢琴课上大可不必总是去苛求学生的弹奏技术问题,不要让学生觉得他(或她)以后要当专业演奏家似的,况且仅从技术上要求学生成为演奏家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我觉得高师的钢琴教学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展开。第一层次是视唱练耳教学的延伸与扩展,让学生广泛地熟悉作品,并不像以往一学期也就弹奏三四首乐曲的学习内容。在每首乐曲的教学当中,要求学生对乐曲做高水平的视唱,音准、节奏基本正确后,严格要求学生对乐曲乐句的划分、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音乐情绪的表达和风格的把握进行探讨,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存在。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共同协商挑出几首适合学生演奏的曲目,进一步从钢琴艺术的角度进行加工,对学生的弹奏提出高要求,让美好的声音和音乐相融合。总之,钢琴艺术是音乐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学科,它不可能脱离音乐领域内的其它学科而存在。
三、钢琴教学与音乐史、音乐欣赏教学的综合
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用手指、手腕、手臂等器官的协同发出连音、跳音、强音、弱音等技巧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艺术性地表现音乐,把乐谱还原成声音实现二度创作,也就是如何组织好你所掌握的演奏技巧,把一首乐曲弹奏得富有感染力。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表现是艺术性的,富有感染力的有没有一个大一统的标准呢?这就涉及到音乐文化的问题。
在钢琴教学中,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可以音乐文化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音乐情感的表现、培养融入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融汇音乐的全景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以及音乐综合能力。
四、钢琴教学与综合性教学
(一)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强调“综合”,那什么是“综合”?我认为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力的综合。要完成综合性学习,学生起码要具备资料的搜集能力、资料的分析判断整合能力、与同学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不仅要有基本的识谱与歌唱能力,而且要有处理和表现歌曲情感的能力,还要具有了解与歌曲有关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能力。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上,还要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二是钢琴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仅局限于音乐学科内,而是拓展到与钢琴学科相关的姊妹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文化,走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www.daowen.com)
(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所要学习的音乐素材作为讨论和研究的主题,在开放的情景中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创设情景、注重实践,营造声乐学习的氛围。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老师经常引导学生寻找歌唱的感觉和歌唱的感情,使学生能对歌曲的情感做到真正的把握和投入,犹如自己是歌曲中的主人公一样,这种创设情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提高学生的歌唱情感能力。二是培养创造、注重发展,展开声乐文化学习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学习声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他们在掌握声乐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声乐文化方面能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学特点和教学对象决定了研究性学习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是重大的。
(三)合作性学习
声乐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合作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合作性学习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方式进行教与学: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声乐时容易出现的怯场、紧张等心理现象。
五、交叉学科教学的实施
(一)在生活中积累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艺术是注重形式,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像说话一样,原本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歌唱家张全也说过:“感情的来源最重要的是生活,丰富的艺术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它会使我们充实起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体验生活,普通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情感体验也比较少,对各种生活经验也缺乏细心的感受,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多体验生活,细心观察生活,逐渐使情感的感受从简单、粗糙转向丰富、细腻,情感体验越深刻、越丰富,演唱就越真挚,感染力就越强。
(二)注意运用音乐符号
用心唱好休止符也是艺术创造必要的手段。恐怕有人会说,这是一个奇怪的说法,既是休止符,就是让声音休息,既然不出声,何谈“唱好”?殊不知休止符也是乐句的一个元素,只不过它不是用嗓子去唱而是用心去唱。休止符不是让歌者休息,而是为前面的乐句向后面的乐句做情绪转换、发展而安排,它使前面的乐句告一段落,但主要是为后面的乐句做情绪上的必要准备。可见,休止符的实质是充满感情的,有时甚至比其他音符更强烈。因此,唱休止符应该是声停情不断,无声胜有声,更需要丰富的内心情感表达。
(三)钢琴独特性的培养
模仿学习是学习钢琴首要和必要的方法之一,但大部分学生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走入了歧途,他们在模仿老师的弹奏方法的同时,也在模仿老师的演奏情绪。其实每一个人的演奏都是独特的,所以在钢琴学习中注意运用科学的钢琴弹奏方法,同时要保持自己的风格。独特性演奏的培养具体是指钢琴演奏者个性的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有自信,对自己的表现要有信心,要敢于充分肯定自己对曲子的理解和表现,要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