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钢琴演奏及作品风格的演变

钢琴演奏及作品风格的演变

更新时间:2025-01-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位成熟专业的钢琴演奏家,准确地掌握和理解各个时代不同的作品风格尤为重要。民族性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又一显著特征,这点也体现在大量钢琴作品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波兰钢琴家肖邦和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

钢琴,人称“乐器之王”。为什么这么说?其一,钢琴是唯一可以与整个交响乐团相抗衡的独奏乐器;其二,钢琴的音域包含了交响乐团由最低音到最高音的全部音域;其三,音乐会用的九尺大三角演奏琴可以发出类似交响乐队合奏时的光辉、嘹亮、雄浑的音响;其四,钢琴能同时奏出十余音的和弦以及四声部以上的复调。钢琴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乐器中的特殊地位。

从键盘乐器发展的历史来说,现代钢琴是由钢琴的前身——以拨弦发音的大键琴,又称拨弦古钢琴或羽管键琴(Harpsichord)和以撞弦发音的小键琴又称击弦古钢琴或古钢琴(Clavichord)演进而成的。从16世纪末开始,大键琴和古钢琴这两种键盘乐器逐渐盛行起来,直到18世纪末,才被钢琴取而代之。从那时起直至现在,钢琴艺术已经发展了300多年。

谈到钢琴艺术,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各种浩如烟海的钢琴独奏曲(协奏曲)。作为一位成熟专业的钢琴演奏家,准确地掌握和理解各个时代不同的作品风格尤为重要。按照年代来看,钢琴艺术发展通常分为:17世纪巴洛克时期、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印象主义时期以及20世纪的现代主义时期。

一、钢琴演奏风格的演变

(一)巴洛克风格(1600-1750)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赫和D.斯卡拉蒂。前者写出了大量的键盘音乐作品(包括拨弦古钢琴和击弦古钢琴),其中有我们国家当代钢琴教学经常接触到的《初级钢琴曲集》《小前奏曲与赋格》、15首《二部创意曲》、15首《三部创意曲》、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帕提塔》《意大利协奏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IⅡ卷等等。后者则一生共写出了500多首钢琴奏鸣曲

他们的作品共同演奏特性是典型的复调性,多声部的旋律交织和各声部均衡,并大量运用华丽的装饰音以及演奏巴洛克作品时特有的“连断音”,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显示出高贵、精致、华丽、繁复的特征,并从总体上体现一种“中庸”的风格。

(二)古典主义风格(1750-1820)

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他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这四位是当时活跃在维也纳作曲家,因此我们也称之为维也纳古典主义。这个时期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体裁便是钢琴奏鸣曲,其中海顿写了62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写了19首,贝多芬写了32首。除奏鸣曲之外,这几位作曲家还作有一些幻想曲变奏曲等钢琴独奏曲,其中贝多芬的《c小调32变奏曲》和《迪亚贝利变奏曲》还被经常用作音乐会演奏曲目,而舒伯特还写了除奏鸣曲之外的大量即兴曲。当然,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还有另外一种重要体裁就是钢琴协奏曲,莫扎特写了27首,贝多芬写了5首(其中第五首就是降E大调《皇帝》协奏曲)。

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由复调性过渡到以主调性为主,出现了功能和声和奏鸣曲式,演奏中要纵观音乐的乐句、乐段、整体结构的构成,每一句的头和尾、重拍与弱拍、力量下沉与抬起,都要交代得恰到好处。同时因为古典时期的钢琴和现代钢琴的区别,在力度、触键上都要有所保留,尤其演奏莫扎特全部和贝多芬前期中期大部分的奏鸣曲时,触键要也要力求均衡(速度均衡和声音均衡),声音清晰、集中、有穿透力,速度相对统一,要体现出古典时期特有的快速音“颗粒性”与旋律“歌唱性”的音色对比,踏板不可多用。但要注意贝多芬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是Subitop(突弱或渐强后突弱,乐谱上的标记通常为fp、sfp或Crese.-Sub.p)。这一时期的音乐主要体现了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

(三)浪漫主义风格(1820-1900)

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承袭了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首先是乐器制作工艺获得了较大改进,制琴技术越来越规范,并逐渐趋于完善,诞生了斯坦威等著名音乐会演奏用琴。其次是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作曲技术改进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要求,形成了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最大动力,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曲家和数不清的经典作品,曲目的形式也趋向多样化和标题化。早期浪漫主义可以从贝多芬晚年和舒伯特开始算起,其后是舒曼、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到晚期的勃拉姆斯、格里格、圣桑、巴拉基列夫、格拉纳多斯、阿尔贝尼兹、斯克里亚宾、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等人。各种崭新体裁的钢琴作品开始层出不穷,并有了相当一批代表作品,如舒曼的《童年情景》、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柴科夫斯基的《四季》、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另外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格里格、柴科夫斯基等人都写过很有名的钢琴协奏曲 (肖邦和李斯特后面另说)。

民族性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又一显著特征,这点也体现在大量钢琴作品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波兰钢琴家肖邦和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肖邦这一生写得最好的就是钢琴曲,虽然他也写过两首钢琴协奏曲(e小调第一和f小调第二),并且还写过一首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平静的行板和华丽的大波兰舞曲》,但这几乎和他的钢琴独奏曲没有区别,乐队部分只是作为背景。除以上三首外,他的作品还包括了24首前奏曲、27首练习曲、4首叙事曲、3首奏鸣曲和大量的圆舞曲、夜曲、波兰舞曲、玛祖卡以及即兴曲、谐谑曲等。每一个弹过肖邦的人,都会被他作品当中风格的诗意性、矛盾性,和声的丰富性、色彩性,音色的多变性、对比性以及肖邦作品中特有的“Rubato”(弹性节拍)所吸引。这里特别要说一下“玛祖卡舞曲”,这是一种波兰传统民间舞蹈,它是肖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他使得玛祖卡有了更精练的旋律,增加了跳跃感,在变化中更富于诗意。有评论家这样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另一位浪漫主义钢琴家李斯特,他和肖邦一起把19世纪的钢琴音乐推上一个顶峰。和肖邦的多愁善感不同,他的钢琴作品几乎是把钢琴技术全面向高难度、炫技化方面发展,并使得钢琴的音响和表现力上升到了另一个层面。他的代表作有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超级音乐会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b小调奏鸣曲》《梅菲斯托圆舞曲安慰》《爱之梦》《旅行岁月》以及2首钢琴协奏曲等。这里再特别说一下《匈牙利狂想曲》,狂想曲是李斯特创造的音乐体裁,在钢琴艺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李斯特所创作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强调多样性、炫技性,以及发展和声的作用。这个时期是钢琴音乐发展史上最灿烂、最辉煌的时期。

(四)印象主义风格

在19世纪浪漫主义和20世纪现代音乐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阶段——印象主义。“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法国画家C.莫奈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绘画。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派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位作曲家是德彪西和拉威尔。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轻巧、稀薄、飘逸的风格,水中的光线、空中的云彩、透过叶片看到的阳光、雨中的花园,都可以成为作曲家的素材。德彪西的代表作有《前奏曲》IⅡ卷、《意象集》IⅡ卷、《贝加马斯克组曲》(其中第三首就是著名的“月光”)、《版画集》等。拉威尔的代表作有《帕凡舞曲》《库普兰的坟墓》两首钢琴协奏曲(G大调,左手)等。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在刻画光与色的瞬间印象、调式与和声的变化、声音色彩的变化、触键的方式、音响的空间感上与之前的音乐风格大相径庭。

(五)20世纪的钢琴音乐(1900-2000)

与19世纪以及之前相比,到了20世纪,钢琴作为一件独奏乐器的地位有所下降,作品的类别也更加五花八门、色彩斑斓。这期间出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如巴托克,主要钢琴作品有《献给孩子们》《罗马尼亚民间舞曲》《青年钢琴协奏曲》等;勋伯格,十二音序列创始人,主要钢琴作品有《6首钢琴小品》《5首钢琴曲》等;拉赫玛尼诺夫,20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家,他的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他的主要钢琴作品有《音画练习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和4首钢琴协奏曲等。因为长期旅居海外,远离祖国,其中有些作品带有阴郁的风格,色彩浓烈、音响厚重、波澜壮阔、气息绵长而阴沉,这些很大程度反映在拉氏的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中;普罗科菲耶夫,作有9首钢琴奏鸣曲和大量的钢琴小品,其钢琴音乐具有高度的打击性与和声的不协和性;肖斯塔科维奇,前苏联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作有两部钢琴协奏曲和《24首前奏与赋格》,其中《24首前奏与赋格》被认为是“20世纪的巴赫平均律”,是作曲家最个人风格化也最富表现力的作品,更被公认为20世纪钢琴音乐的巅峰。

(六)中国钢琴音乐

说到钢琴演奏风格,不能不提20世纪的中国钢琴音乐。钢琴这件乐器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期间中国的作曲家们也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像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王建中的《陕北民歌四首》《云南民歌五首》、汪立三的《兰花花》、丁善德的《儿童组曲》、赵晓生的《太极》,还有非常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还有太多优秀的作品,举不胜举。一般来说,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和声和旋律的民族民间调性;其二,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和装饰;其三,根据一些古曲改编曲目的结构性。

钢琴除作为独奏乐器之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与其他演奏者或者演唱者合作。其中包括:钢琴与其他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双簧管等)合作的奏鸣曲形式;钢琴与弦乐器和管乐器合作的钢琴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形式;钢琴伴奏(包括为器乐独奏和声乐独唱的伴奏)形式;在一架钢琴上演奏的四手联弹、在两架钢琴上演奏的双钢琴等等。更有些在交响乐队中作为色彩乐器使用的作品,如意大利作曲家雷斯毕基的《罗马三部曲》。从18世纪钢琴诞生的那天起,直至今日,300多年来,钢琴艺术始终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着,并且还会作为一件“乐器之王”继续传承发展下去。与此同时,钢琴演奏风格的发展也同时反映了同一时代音乐思想的诸多变化。

二、钢琴演奏音色的转变

钢琴的发展归因于对击弦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的局限性的突破。击弦古钢琴发声极其细弱,基本上不能用于公开演奏;羽管键琴虽然更加明亮,但不能变化音色。巴赫和亨德尔使用的是击弦古钢琴和羽管键琴,但他们的键盘音乐中充满着装饰音(ornaments)——颤音、回音、倚音、波音,以代替音的延续和力度的变化。

随着钢琴的发展,音色能够通过手指的压力而加以变化。这就代替了对过多装饰音的依赖,突出了纯净的旋律。巴赫的儿子C.P.E.巴赫(1714-1788)提出了如歌的演奏风格,并声称要在键盘乐器上歌唱。他是最早明确采用旋律和伴奏(注:若不用双人弹奏,这在拨弦古钢琴上是不可能的)的形式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从而直接影响着奏鸣曲式的发展。他还分两次(1753和1762)出版了论文《钢琴演奏的艺术》,这是最早有关键盘演奏的理论性教程。由于他所发展的弹奏技术以及为支持其理论而创作的键盘音乐,他可以被认作“钢琴演奏之父”。

随着维也纳轻动作机钢琴的改进,海顿和莫扎特能够确立奏鸣曲式(sonataform)的结构模块之一——个性化旋律从背景中清晰地凸现出来。虽然莫扎特更广泛地使用钢琴,而较少使用更早期的键盘乐器,但他继承了羽管键琴的键盘控制风格,轻柔且紧凑,不时带点华彩效果。

克莱门蒂(Clementi,1752-1832)在他关于音质、速度、独立于伴奏的旋律的理论中追随着海顿和莫扎特,他的《艺术津梁》(Gradusad Parnassum)是一部键盘弹奏技术的圣经,他还提出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加强弱指的力量。与海顿和莫扎特不同,克莱门蒂喜欢英国钢琴的槌击方式,这种钢琴能产生一种更强、更清脆的音色。

贝多芬也喜欢用更重的英国钢琴。他是一个奇特的演奏家,他追求音乐中洪亮的乐音,而不是雅致的东西,并要求从深刻的情绪中产生出急促的音色。他的同代人冯·韦伯(Von·Weber,1786-1862)和车尔尼(Czerny, 1791-1857)也支持贝多芬充满着革新精神的强有力的弹奏和表达方式。韦伯是一位音乐会钢琴家和作曲家,他发明了一些技巧——大胆地使用左手而不仅仅是用于伴奏,以及散射性的、宽广的和声——并很快被同时代的作曲家所接受。车尔尼为了加强弹奏的速度和流畅性专门写了钢琴练习曲。

轻轻使用延音踏板使得舒曼和肖邦能够奏出曼妙而富于诗意的音色(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从一开始就认为音质是改进中的钢琴的主要弱点),并确立了这种音色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肖邦认识到了手的根本弱点,并以此建立了他自己的技巧。他的技巧性练习曲——《钢琴练习曲Op.10》和《钢琴练习曲Op.25》,极富灵感地展示了手在自然放松状态下的弹奏。另一位钢琴家塔尔贝格(Thalberg,1812-1871)获得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能力,可以使钢琴听起来象在歌唱,这给门德尔松以启发,使他在许多首《无词歌》中表现出了旋律的力量。

李斯特继续沿着肖邦的道路前进,但他追求更强烈的音色。他在键盘边坐得更高以便于加大肩和臂自由下落的力量,他通过使用延音踏板使他的手解脱出来进行下一次击键。他在《十二首超技练习曲R.2b》中融进了他的这些革命性思想,增强了音量。为了支持李斯特及其追随者的气势磅礴的演奏风格,钢琴制作者们给琴键增加了数盎司的阻力。对李斯特的直接追随者而言,技巧本身变得重要了,而音量的增强常常是以损失丰富的音色为代价的。

勃拉姆斯为了内在的动机而避开了外在的华丽,他的音乐中极少出现单纯技巧的雕饰。他在技巧上做出的贡献来自于一种协调一致的音乐语言,歌声与和音、和弦及结构呈复调性的交织。他的《五十一首练习曲》向钢琴家们表明了加强手指力量和独立性的必要技术,以支持他自己的观点。

在李斯特时代之后,曾对“砸琴者”进行过反击,开始时兴一种受到约束的风格(勃拉姆斯的作曲特点一般使他置身于那些极端的声音之外)。正如19世纪的那些伟大教师所做的那样,柴可夫斯基回复到了一中折衷的观点。接着,菲利普·弗朗克又重新采用有力、流畅的技巧来表达严肃的音乐思想,并给这种技巧以新的尊严。

德彪西给钢琴提供了一种新的技巧。他通过采用延音和强音踏板让音符流动,以此来刻画自然的声音(水、风、雨),并获得具有异国情调的东方乐器(钟、锣、嘎麦兰)和管弦乐器(长笛、号、鼓、铜管乐、钢片琴)的音色。他的精湛技艺(在灵巧性上是浪漫主义的)切合了当时的表现主义,是一种通过手指和踏板表现印象的卓绝技能。他的《12首练习曲》为他的特殊表现方法提供了基本的技巧和音乐手段。

以巴托克为先驱,很多现代音乐都视钢琴为纯打击乐器。巴托克在《小宇宙》(Mikrokosmos)中勾勒出了一个钢琴作曲和演奏的全新计划,这一计划一直延续至今。现代音乐生硬而不协调,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并时常导向表现性。今天的钢琴音乐处于过渡时期,没有调号和时间记号,也不依照常用的手型。使用电子设备和计算机所进行的实验超越了传统钢琴音乐和手的限制,充满舞台的是全新的电子乐器家族,有些带有键盘,而有些没有键盘。(www.daowen.com)

在过去最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现代钢琴教育有条件利用自巴赫出生以来大约三百年的发展成就。对传统的保留曲目来说,完美的演绎要加以褒奖,而尽可能少地矫柔造作。手臂要习惯于自由放松,手指要富于技巧,不管是共鸣声还是打击乐,音色都可通过对训练有素的肌肉进行精细的控制而生成。当今的钢琴家们已经发展出了非凡的技巧,这种技巧与相应乐器强有力的发展相辅相成。

三、钢琴演奏风格发展

音乐的韵味蕴藏于风格之中。不同时代、不同的作曲家,有着不同的风格。演奏者在演奏一首作品时,必须要了解和研究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背景,用熟练而准确的演奏去反映不同作品的时代特征和风格变化。

研究音乐风格已成为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钢琴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风格形态时期:巴洛克风格时期;古典主义风格时期;19世纪浪漫乐派和以印象派为先河的20世纪钢琴音乐等四个风格时期。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有其特定的风格特征,这就要求演奏者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在指触、力度、速度、音响等方面都要作出不同的处理,以便更准确地表现作品特定的风格特征。

(一)从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力度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张

由于钢琴作品的整体风格不同、演奏技术的重大演变、乐器性能的不断完善等原因,导致了从巴洛克到20世纪时期,钢琴音乐的力度风格有了很大的扩张。力度范围从巴洛克时期的p―f扩展到20世纪的pppp——ffff。

由于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采用细弦、木结构及钢片拨弦,它的构造及发声原理决定了乐器的音量很小,因此在现代钢琴上演奏时必须十分节制,力度保持在p―f的范围内,避免过分宏大的音量。

古典时期由于“椎子琴”的出现,音量增大了。比如莫扎特钢琴音乐中所涉及的力度指示,主要是p与f,力度对比的幅度也在这两极之间。贝多芬时代力度有了更大的发展,贝多芬时期力度幅度一般在ppp―ff之间。

浪漫主义时期的力度与古典主义时期比起来,又有了很大的扩张,比如李斯特用到了ffff。这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有着很大关系。浪漫派音乐,强调个人感情抒发,因此力度起伏很大,音乐表现力更丰富。

印象主义的代表作曲家为德彪西,在他的作品中,声音的力度主要在弱的范围内变化。在轻声范围内做出无数层次与音色的对比,是演奏印象主义作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20世纪钢琴作品的力度范围大大扩大,一般都使用从pppp到ffff的力度范围。

(二)从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音色的变化更为丰富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钢琴音乐也不例外,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对声音的要求不同。欣赏德彪西的《月光》与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感受会截然不同。前者静谧、朦胧,后者激越悲愤。这种强烈的反差,声音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巴洛克钢琴音乐的重要特点是其复调性。演奏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与古典主义时期钢琴的声音和古钢琴完全不一样,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需要一种极清晰、极透明的音质。而贝多芬声音结实,雄厚,他的音乐内容富于戏剧性,有着宏大的气魄和深刻的哲思。

在浪漫主义时期,由于钢琴表现手段的发展,这一时期作品音量与音色都有很大的变化与对比,有着色彩变化更丰富多彩的声音。如肖邦《夜曲》优美绵长的旋律线条,李斯特《狂想曲》雄伟辉煌的气势。声音的多层次是浪漫派音乐的最大特点。

声音是演奏印象主义作品的第一要素。纯净、透明、柔和、朦胧是演奏印象派作品时的基本的声音性质。

演奏20世纪的钢琴作品,要求每个音单个独立。以巴托克写于1911年的《粗野的快板》为开端,20世纪的钢琴音乐似乎也从此改变为“打击乐器”。从此,需要“敲击性”音响的作品层出不穷,成为20世纪钢琴音乐不可缺的基本音色。

(三)从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和声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从复调性音乐发展到无调性音乐

复调性是巴洛克时期钢琴音乐的重要特点,复调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复调音乐是多层面、多线条、多重性的复杂思维。

古典主义时期主调音乐代替复调音乐,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占据了首要地位。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成为音乐结构的骨架。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丰富多彩,这一时期作曲家对和声做了大胆的革新。比如肖邦将半音阶和声及其伴随的不协和扩展到了前所为有的领域,通过运用和弦外音以及远关系转调等手段来获得新鲜的和声效果。

演奏印象主义作品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对和弦及和声的处理。在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把旋律层与和声层分开,不但在音量上,更重要的是要在音色上分开;(2)在两层和弦复合时,协和程度较高的和弦应略突出,另一个不协和程度较高的和弦则奏的稍弱些。

20世纪音乐的音响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不协和音响成为主干。无调性音乐、序列音乐出现,这是演奏20世纪钢琴音乐作品需要特别注意的。

由此可看出从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和声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巴洛克时期,线性复调结构以调性为基础。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以功能和声为中心。到了20世纪,则是无调性音乐、序列音乐、不协和音响结构为主导。这是每一位演奏者在处理不同风格作品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四)钢琴演奏技法从巴洛克时期简单的运指弹奏发展到20世纪的复杂的、多元化的弹奏

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演奏技法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风格差异。为了能更好地表现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熟练掌握钢琴演奏技法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作品风格性演变发展及特点十分必要。

在巴洛克时期,弹奏时多使用手指部分,手指是发力的基本出发点。

古典主义时期钢琴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莫扎特和海顿主要强调手指的运用,以敏感的指尖尤其是最靠前的第一关节,作为触键的主要部位,而贝多芬之后逐渐发展为手指和手臂结合的方法。

浪漫主义时期被誉为钢琴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超级技术。比如八度的大量运用、托卡塔式的两手交叉等。钢琴演奏超越了“只用手弹奏”的阶段,开始进入运用从指、腕、肘、臂乃至全身的“琴人合一”的新阶段。

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要求富有朦胧感和色彩性对比的音色,因此,演奏时要以轻而薄、纤细而柔软的触键为主,多用勾、摸、抓等接近水平的方式。

现代主义风格对钢琴演奏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为了体现现代音乐“不协和”的主题思想,首先在钢琴演奏手指运用的方法上“打击”演奏取代了“颗粒”演奏,更有甚者以手掌拍键、手肘压键和手臂滚键。

由此可见,风格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它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把一般的技术技巧与作品的风格结合起来把握,严格限定每一首乐曲应有的声音、力度、速度、触键等技术问题,在训练钢琴演奏技巧的同时,加强对演奏钢琴作品不同时代风格性变化的研究,树立正确的风格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生动地揭示丰富的音乐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