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欣赏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欣赏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1891年4月23日生于松佐夫卡,1953年3月5日卒于莫斯科,终年62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因是寡妇的独子免于应征入伍,一人在彼得堡郊外农村居住,尝试写没有钢琴的乐曲。1918年至1932年,普罗科菲耶夫侨居国外。1945年1月,普罗科菲耶夫在莫斯科指挥首演第五交响曲时,因跌倒导致脑震荡,病情日益恶化,遂迁居农村别墅疗养。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欣赏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Prokofiev)1891年4月23日生于松佐夫卡,1953年3月5日卒于莫斯科,终年62岁。父亲是农艺师,母亲会弹钢琴,喜爱贝多芬肖邦的作品。他从幼年起跟母亲学钢琴,熟悉古典音乐,显示出音乐才华。5岁时作曲,9岁时写了一部歌剧《巨人》。1902年师从格里埃尔学作曲,1904年至1909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李亚多夫(Anatolii Liadov,1855~1914)学作曲与配器。毕业后又在校随安娜·叶西波娃学钢琴,师从N.车尔浦宁学指挥,1914年毕业。在音乐学院10年期间,他被看做是天才的作曲家和卓越的钢琴家,1911年写的第一bD大调钢琴协奏曲(op.10)获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1~1894,两度任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奖金。十月革命前,他写了不少有特色的作品,其中有第二g小调钢琴协奏曲(op.16,1913)、4首钢琴奏鸣曲(f小调op.1,1909;d小调op.14,1912;a小调op.28,1908~1917;c小调op.29,1908~1917)、第一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19,1913)、第一《古典》交响曲(Classical,op.25,1916~1917)、歌剧《玛达莱娜》(Maddalena,op.13,1911,1913修订)和《赌徒》(The Gambler,op.24,1915~1917,1929修订)、舞剧《丑角》(The Buffoon,op.21,1915,1920~1921修订)以及艺术歌曲、钢琴曲。古典交响曲是他早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因是寡妇的独子免于应征入伍,一人在彼得堡郊外农村居住,尝试写没有钢琴的乐曲。他以古典音乐的风格来创作,体现海顿莫扎特那种清秀、流畅、和谐而雅致的格调和乐观、欢快的气质。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缓板,3部曲式;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加沃特舞曲(Gavotte);第四乐章非常生动的快板,奏鸣曲式。全曲演奏15分钟。

1918年至1932年,普罗科菲耶夫侨居国外。他应芝加哥歌剧院委托,1921年在美国创作四幕歌剧《三个橘子的爱情》(The Love for the three oranges,op.33,是一部童话剧)和五幕歌剧《火天使》(The Fiery Angel,op.37,1922~1925,1927修订)。在巴黎,他为季阿吉列夫写了3部舞剧:《钢铁时代》(Age of Steel,op.41,1925)、《浪子》(The Prodigal Son,op.46,1928~1929)、《在德涅伯河上》(Sur le Borysthene,op.51,1930)。他的第三C大调钢琴协奏曲(op.26,1921)、第四左手钢琴协奏曲(op.53,1931)和第五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C小调交响曲(op.44,1928)等作品都得到演出,受到热烈的欢迎。1922年至1932年在巴黎期间,他与西班牙出生的歌唱家丽娜、卢贝拉结婚,同“六人团”的普朗克、米约等人有密切的交往,又受到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形成他后来独特的创作风格。但他不能适应西方的环境生活,1933年返回苏联。他受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委托为影片《基日中尉》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写电影配乐。1935年写成他的名作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翌年全家定居于莫斯科,他为儿童写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Peter and the wolf,op.67,1936),剧中每一角色(小鸟、猫、鸭、狼、彼得)皆以一件或几件乐器及特定的主题来代表,加上朗诵旁白引导少年儿童熟悉各种乐器性能和交响音乐的特性。1938年至1939年创作了爱国题材的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exander Nevsky,op.78),用俄罗斯民歌富于感情的曲调刻画动人的英雄形象与气概,叙述1242年在匈奴军队的压迫下,爱国的罗斯(Russ,俄罗斯古称)人民于楚德湖上与敌人血战的情形。同时着手于歌剧《谢苗·科特科》(op.81,1940)的创作。在卫国战争期间,他取材于托尔斯泰(1828~1910)的同名小说写成五幕歌剧《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op.91,1941~1942,1946~1947,1953定稿)。舞剧《灰姑娘》(op.87,1944)、第七bB大调钢琴奏鸣曲(op.83,1940)和第五B大调交响曲(op.100,1944)也是这时期创作的佳作,后两部作品分别于1943年和1946年获苏联国家奖。1945年1月,普罗科菲耶夫在莫斯科指挥首演第五交响曲时,因跌倒导致脑震荡,病情日益恶化,遂迁居农村别墅疗养。在病中创作了交响合唱组曲《冬日的篝火》(op.22,1949~1950)、清唱剧《保卫和平》(op.124,1950)和第七#C小调交响曲(op.131,1951~1952)等。1952年写成的《大提琴与乐队的交响协奏曲》(op.125)是他晚年最好的作品之一。1952年10月出席他的第七交响曲首演的音乐会,第二年5月3日因脑出血逝世。(www.daowen.com)

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多产的作曲家之一,生前发表的作品编号为138部,有交响曲7部、歌剧8部、舞剧7部、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各2部,还有交响音画和组曲、清唱剧、大合唱、室内乐、电影音乐;10部钢琴奏鸣曲及许多钢琴小品和歌曲。他喜爱结构严谨而规模宏大的古典音乐形式,善于运用动力的固定低音的技术,坚持用明确的调式功能,同时又使调性的体系扩大化和复杂化,常用调性频繁的转换来使宽阔的旋律线充满生机。他的和声是多调性的复合体,建立在趋向调性的半音体系上。他始终追求一种音色纯净透明的管弦乐风格。他的创作与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像肖斯塔科维奇一样,大胆的改革,不断的探索,为世界现代音乐的发展作出历史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