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秀山花灯的道具、服饰和舞美

秀山花灯的道具、服饰和舞美

时间:2023-05-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秀山花灯舞蹈生活气息浓郁,形式活泼多样,地方风格突出,无论是花灯习俗、表演、舞蹈、音乐、唱词,还是服饰道具、舞台美术等无处不体现花灯艺人独特的表演魅力,使人们在欣赏中获得陶醉的美感。秀山花灯舞蹈中使用的彩巾大多色彩艳丽,以绢绸等轻质柔软面料制成。秀山花灯的灯彩由于与舞蹈相结合,因此正灯的展示高度必须要超过观众的水平视线,并且具有可移动的方便性,从而决定了正灯多为挑灯,而少挂灯。

秀山花灯的道具、服饰和舞美

秀山花灯舞蹈生活气息浓郁,形式活泼多样,地方风格突出,无论是花灯习俗、表演、舞蹈、音乐、唱词,还是服饰道具、舞台美术等无处不体现花灯艺人独特的表演魅力,使人们在欣赏中获得陶醉的美感。

1.道具

秀山花灯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每年春节各村寨都会不约而同地组成十几人的花灯班子,其中由演员、掌灯人、掌调人、伴奏等组成。他们使用的道具大多来源于生活用具或是由生活用具演变而成,如灯、扇、巾等,体现了秀山花灯这种艺术形式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若按照花灯班的人员结构来划分道具的话,可分为演员所用道具、掌灯人所用道具两种。

(1)演员所用道具。

秀山花灯的表演多以一男一女,即一丑一旦的二人花灯为主,民间又称“跳团团”或“单花灯”。其中,丑角叫“赖花子”,旦角叫“幺妹子”。也有两男两女的双花灯和多男多女的花灯群舞。

图3-1-1 手持道具的幺妹子和赖花子

表演时,幺妹子手执彩巾(少数地方执毛巾),有的一手执彩巾,一手执花折扇。丑角赖花子手执蒲扇或棕叶扇,有的也执折扇,折扇多以黑纸扇为主。现代的花灯舞中,随着角色、内容的不同,演员的道具也没有一定之规,但基本道具仍为折扇、蒲扇、彩巾(见图3-1-1)。用花灯艺人们的话说就是:“花灯不离扇,离扇不花灯。”

①折扇。

花灯舞蹈中,幺妹子手执折扇,通过挥、转、托、夹、合、遮、扑、抖、抛等动作的变化与组合,配合身段,衍化出各种舞姿,从而展现出旦角幺妹子乖巧含蓄、朴质、秀雅的女性古典美气质。

折扇多以竹木为扇骨,各式绫绢做扇面,并在扇面沿边外加丝绸花边作装饰,舞动时绚丽多彩,千姿百态。折扇分正面和背面,手心为扇的正面,手背为扇的背面(见图3-1-2)。

图3-1-2 折扇

②蒲扇。

花灯舞蹈中,丑角花子一般右手执大蒲扇,整个装扮显得粗犷、风趣幽默,与幺妹子的亭亭玉立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舞蹈表演朴实诙谐、妙趣横生,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花灯的艺术内涵。

蒲扇一般用上等蒲葵叶制成,式样为桃形,物美价廉,轻便风大。蒲扇分正面和背面,内茎为扇的正面,外茎为扇的背面(见图3-1-3)。

图3-1-3 蒲扇

图3-1-4 彩巾

③彩巾。

秀山花灯舞蹈中使用的彩巾大多色彩艳丽,以绢绸等轻质柔软面料制成。舞动时,幺妹子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彩巾的一角,通过挥舞、翻抖等动作,从而演绎出各种飘逸、灵动之姿态(见图3-1-4)。

(2)掌灯人所用道具。

秀山花灯灯彩是花灯艺人在花灯歌舞过程中使用的道具之一,由于跳花灯通常在夜间进行,掌灯人用竹竿高挑花灯于表演区域周围,既可供夜间开道又可演出照明,同时明亮的灯光从花灯中射出,照着颤巍巍的花絮,也烘托了表演现场热闹、喜庆的气氛。

秀山花灯十分考究各种灯彩的制作艺术与技巧。各种形态的灯,巧妙的结扎,精工的裱糊,细腻的剪纸,美妙的图案,都使之成为一种品位较高的艺术品。花灯班掌灯人一般由二人执吊吊灯两盏,二人执大红圆灯笼两盏组成。

①吊吊灯。

吊吊灯是花灯表演的主要道具,也称为“正灯”。一般由两盏灯组成,分别叫做“金花灯”和“银花灯”,也被称为“公灯”和“母灯”,有“灯神”之誉(见图3-1-5)。其他品类的灯彩则统称子灯,一如世间芸芸众生。

在秀山灯彩中,对这两盏灯神的描绘最多,制作也最为华丽。这是因为秀山地区属土家族苗族汉族的聚居地,而土家族祖先崇拜的最早形态是女性祖先,这是母系社会时期的产物,这样的女神崇拜通过花灯舞蹈和灯彩这一特殊的表现形式实现了传承。秀山几个代表性乡镇的灯彩,都以金花小姐、银花二娘为主要歌颂对象,充分显示了当地人民对祖先(灯神)的虔诚膜拜。它所隐喻的深层含义则体现了土家、苗族对生命的尊崇和生生不已的渴求。

秀山花灯的灯彩由于与舞蹈相结合,因此正灯的展示高度必须要超过观众的水平视线,并且具有可移动的方便性,从而决定了正灯多为挑灯,而少挂灯。这样在花灯表演时,掌灯人在表演场地四角分别挑一盏正灯,四盏正灯便共同围合成一个隐形的四方形,在舞者和观众之间形成无形的表演与观看区间。高高挑挂的正灯不仅迎合了舞蹈需要的实用功能,也成为区分各类花灯班表演区域的主要标志。

图3-1-5 正灯(金花灯和银花灯)

第一,造型。

在造型形式上,正灯的形状多为八方形和六方形,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上方的灯盖、中间的灯体、下方的灯穗、四周的灯吊以及支撑整个灯彩的挑杆。这种自上而下、从中间延展到四周的丰满的装饰风格,使每一个角度都能呈现给观者一个丰富、完整的形象。

传统秀山花灯正灯的尺寸比较固定,中央灯体的高度一般为40~60厘米,宽约40厘米,挑杆与灯彩的总高度约为3米。这一高度的把握,不仅满足了舞蹈者形体展示的空间需要,也对观者凸显了正灯独特的重要性和代表性。由顶端六角莲花状灯盖向四周垂下的灯吊,长度约为中间灯体的两倍,数量有12节,它象征每年的十二个月,每节又有四朵彩花装饰,则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花开,寄托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吉祥愿望。与此同时,伴随着舞蹈的节奏,灯吊向四周有节奏、有秩序地摆动,从而营造出一个动态的美妙空间。

第二,材料。

秀山花灯灯彩的制作就地取材,以秀山山区盛产的楠竹竹篾扎制骨架,弹性、柔软、轻便的竹篾为灯彩造型和舞蹈表演提供了方便。再辅以各色宣纸、丝绸等裱褙,并融入羽毛等地域特色材料以装饰灯彩。

第三,扎制工艺。

秀山花灯用料不多,但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首先将楠竹削成具有一定厚度的竹篾条,并扎制成长0.7米、直径为0.4米的长方形八角框架,篾条交叉衔接处用竹钉或细篾条来固定。然后用彩纸或绢绸裱糊成宫灯状,并设置一底板安装灯烛,再用各色彩纸剪成条穗挂在底板底部。另用竹篾条捆扎直径0.55米的六角平形框架,用纸糊成花瓣状做灯盖,并在下端安钩吊八角灯笼,灯盖六角均吊有长0.9米的彩色花串。最后将灯盖上端安钩挂在1.65米长的竹竿上,吊吊灯即成(见图3-1-6)。

图3-1-6 吊吊灯骨架

值得一提的是花灯上所用的装饰图案多为一些“连年有余”“喜鹊登梅”“龙凤呈祥”“竹报平安”等的传统题材,体现了秀山人民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寿年丰的文化内涵。制作这些图案时,可以用各色水粉颜料直接在裱褙上进行绘制,也可以先将图案剪刻成型,再在花灯上粘贴这些剪纸图案,从而组成生动而形象的造型。粘贴的剪纸图案多选用大红、大绿、橙黄、金、银等强对比色纸,不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突显了节日热烈、喜庆的气氛。

②圆灯笼。

秀山花灯班的演出都是有计划安排的,走村串户前必须有二人手持大红圆灯笼(灯笼上写有醒目的“某某花灯班”的标记)到各村、户去下帖子,通知接灯人家花灯班来跳灯的时间,起到通知主家的作用。跳灯时,掌灯人则手持若干红灯笼于表演区周围,即起到了划定表演场地的作用,也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制作圆灯笼首先要用竹篾扎制灯体骨架,灯架上要有雨伞样的收合装置,方便合拢保管,扎制好的骨架直径约为0.5米。然后在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再把纸或绢纱等织品依形剪裁,裱糊到灯架上,并在灯下口沿贴黄色、尼龙质地的坠穗。最后,用剪纸、彩绘等手法装饰灯的表面,并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待文字、图案完全干后,灯笼就大功告成了(见图3-1-7)。

(3)其他灯彩。

秀山花灯中除了“金花”“银花”两盏正灯和圆灯笼之外,还有许多以动植物形象为造型的灯彩,如莲花灯、葫芦灯、金龙灯、蝴蝶灯、耕牛灯等。也有以苗族传说中的英雄“亚努”和土家族的英雄“覃鼎”等形象为造型内容的灯彩。这些灯彩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秀山人认为他们的先祖、图腾与英雄的神圣威力可以辟邪降魔,象征光明的花灯所到之处不仅可以征服黑暗也可以征服一切邪恶事物。新春佳节的夜晚,花灯客们手执各种彩灯走村串寨,就好似灯潮在田野乡间流动,这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灯展,它使静态的灯盏变得更为生色了。(www.daowen.com)

图3-1-7 圆灯笼

2.服饰

秀山花灯表演的服饰来源于生活,古朴、艳丽,它集戏曲服饰和歌舞表演服饰为一体,将生活服饰造型的质朴美与服饰的色彩美相结合,使得花灯服饰造型简洁,色彩鲜艳,美观大方。

(1)旦角(幺妹子)。

幺妹子的服饰以大襟或对襟为主,大襟要绣栏干(即滚边)花边,也有素花大襟的。下身要系长罗裙或花裙。颈上要戴银牙签或项圈,有的地方也有披云肩的。服饰色彩以红色花色为多,也有其他颜色的。远看似宫娥彩女,亭亭玉立,美丽乖巧,朴质秀雅,逗人喜爱(见图3-1-8、图3-1-9、图3-1-10)。

图3-1-8 幺妹子

图3-1-9 幺妹子独辫假发

图3-1-10 短围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间花灯的表演,幺妹子往往由男人扮演,多以黑丝帕代假发,做成发髻或编成长独辫,系勒子,辫梢扎红头绳,头插十二颗银质茉莉针,头右侧戴一朵花,左侧戴两朵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多地方取消了男扮女装,幺妹子由姑娘或媳妇来扮演,因而头饰和服饰就接近现代女性的装扮。发式较为随意,有独辫、双辫,也有披发和自然形的,从而显得更加美丽秀雅,这是秀山花灯艺术的重大变化和发展。

(2)丑角(赖花子)。

丑角又叫赖花子或花子,虽曰丑角,但丑角并不丑,而是丑中有美,这美就是诙谐美、朴实美。传统表演中花子的头饰多以草编窄沿帽或头捆黑色头帕花为主,现在则比较随意。或根据内容,或根据表演形式来具体装扮头饰,有戴礼帽的,也有包白头巾的。

丑角的服饰基本上为对襟,对襟外面套上反穿的皮袄或皮背心,皮背心多为白色。下身着“抄抄裤”或彩裤,腰中系彩带。整个装扮显得粗犷、风趣幽默,与幺妹子秀丽乖巧的体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见图3-1-11)。

图3-1-11 赖花子

3.表演场地及舞台设计

秀山花灯歌舞其独特的表演程序和表演场地是其有别于其他地区花灯的重要特征,按照场地的特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方桌。

秀山花灯的传统表演场地,艺人们称它为“花台”。它多以农家吃饭用的方桌或挞谷用的戽斗翻转来做“花台”,也有在阶檐边搭上几块板子作为“花台”的。按照舞蹈形式的不同,搭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跳团团。

表演秀山花灯二人转(跳团团)时(见图3-1-12),在主家堂屋或院坝放置一张农家吃饭的方桌即为表演舞台,也可以用挞谷农具戽斗翻转来作为舞台。舞台上一般无其他布景。

②走桌边。

表演“走桌边”这一舞蹈形式时,将大小方桌相迭,小方桌上摆好彩礼、喜钱等物。跳灯人登上大方桌沿小方桌旋舞,跳毕则领取桌上的彩礼喜钱。

③跳宝塔。

“跳宝塔”这种舞蹈形式需要若干张方桌相迭,若一张桌子表演看不见,就叠起两张、三张甚至更多张桌子跳(见图3-1-13)。小方桌层层相叠,形如宝塔。跳灯人在最高一层表演,非常考究技艺,这样更加显示跳灯艺术的高明和精湛。

④搭背台。

表演花灯小戏时常用方桌搭建含有舞台背景的表演台。具体做法是用两张桌子平放在神龛前,再用另一张桌子四脚朝神龛,桌面朝观众横放在两张桌子上面,这叫“搭背台”,[4]1跳灯人就在平方的两张桌上表演。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要在此表演花灯,观众可因此不散;另一方面,则起个幕布的作用,供演员藏身化妆

图3-1-12 跳团团 唐磊摄[5]2

图3-1-13 跳宝塔 唐磊摄

(2)堂屋或院坝。

跳花灯也会在主家的院坝或堂屋进行(见图3-1-14、图3-1-15)。相比于桌上跳灯,在院坝等较为宽敞的地方跳灯比较灵活、方便,无论是跳二人转、花灯戏或花灯群舞均可施展开。不过在“跳团团”时幺妹子和花子二人的舞蹈场地仍需要保持在一张桌子的大小。

图3-1-14 堂屋跳灯 唐磊摄

图3-1-15 院坝跳灯 唐磊摄

(3)其他场地。

上述两种场地是秀山花灯表演的主要场地。此外还有其他不同的表演场地:有的花灯班子去庙堂演出;有的去衙门演出;有的在主家晒楼或吊脚楼上演出;若遇水上人家接灯,就到船上演出。总之,按邀灯人家的习惯来决定演出场地。

(4)现代大舞台。

如今,随着专业花灯团队和众多业余演出队的组建,秀山花灯也登上了文艺舞台的大雅之堂,时常在正规舞台上演出。与此同时,为了保持秀山花灯的民间特色,与表演内容相贴合的现代舞美与装饰也开始融入舞台布景中来,演员们的装扮也逐步考究起来,为秀山花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无论是在哪里的演出,秀山花灯都一样会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和喜爱。

[1] 胡度:《灯艺术面面观》,选自《中国花灯论文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第28页。

[2] 袁联波、汪代明:《民间舞蹈与民间小戏》,《戏剧文学》,2008(7),第67~69页。

[3] 孔令华:《秀山花灯“跳团团”舞蹈动态特征及分析》,《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9(2),第75~79页。

[4] 喻再华、杨艺华:《秀山花灯》,秀山中和彩印厂(渝内字(99)160号),1999,第16页。

[5] 图3-1-12、图3-1-13、图3-1-14、图3-1-15选自华龙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