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稻作农耕文化是铜梁大蠕龙发展的现实生活基础

稻作农耕文化是铜梁大蠕龙发展的现实生活基础

时间:2023-05-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铜梁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方式,而铜梁大蠕龙就植根于农耕生产这一文化形态之中。稻米之乡的铜梁,最早是以稻草为材料扎龙舞龙,就地取材和因地制宜是形成铜梁大蠕龙早期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稻作农耕的生产方式,促进了铜梁大蠕龙动作套路、艺术风格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集体性的农耕生产生活形成铜梁大蠕龙众人合舞同一道具的艺术表现形式。农耕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在铜梁大蠕龙中得以生动展现。

稻作农耕文化是铜梁大蠕龙发展的现实生活基础

铜梁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方式,而铜梁大蠕龙就植根于农耕生产这一文化形态之中。稻米之乡的铜梁,最早是以稻草为材料扎龙舞龙,就地取材和因地制宜是形成铜梁大蠕龙早期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由于农耕生产过程的时令性很强,铜梁大蠕龙的舞龙活动时间即立春时节,预示着春耕的开始,春耕的好坏决定着秋天的收成,进而与群众百姓的衣食温饱紧密相关,所以迎春舞龙成为人们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表达载体。舞龙活动完成了其社会功能的转型,即由早期的图腾崇拜向自然神崇拜的转变。

稻作农耕的生产方式,促进了铜梁大蠕龙动作套路、艺术风格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农耕劳作过程环环紧扣的规律性形成了铜梁大蠕龙程式化的动作套路,其动作内容与龙具造型也强烈地表征着农耕劳动的季节性。铜梁大蠕龙的龙具由龙头、龙身、龙尾共24节组成,代表着中国农时的24个节气。铜梁大蠕龙各套路的寓意也与稻作农耕内容紧密相连,例如第一个套路名为“龙出洞”,其文化寓意为“立春时节已到,龙神将上天行云布雨,人们可作春耕准备”;第二个套路“三点头”,象征“龙神朝周围点头,以示意人们开始干活耕种。”

集体性的农耕生产生活形成铜梁大蠕龙众人合舞同一道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铜梁大蠕龙表演中,由于龙具的长度可达几十米或上百米,全体舞者必须按照舞龙头者的引导统一节奏和动作幅度,相互协调、彼此关照以共同完成舞龙活动,如果单人的力量不能融入集体的力量和节奏中,龙舞必定失败。这其中体现的和谐与服从观念与农耕文化强调集体力量的观念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www.daowen.com)

农耕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在铜梁大蠕龙中得以生动展现。人类为了生存发展不仅需要协调自身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且需要协调自身的一切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在天人合一的农耕文明时代孕育、陶冶并得到高度发展。如果说图腾崇拜孕育了“龙形象”,那么农耕文化使人们想象世界中的“龙”成形为鲜活灵动的龙舞。铜梁大蠕龙是民俗道具舞蹈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具舞”,而是真正意义的“舞道具”,是以道具为视觉主体的舞蹈。舞者对龙具的使用已不是人体动态的延伸部分,而是凌驾于人体动作之上的动态形象,是舞者动态行为的动机和取向。人们在舞龙活动中,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人与观念中的神之间的互动关系。人们通过对龙各种动态形象的塑造,把对神灵的所有想象附加于双手高举的龙具上。在动作的把握上,人们运用出自于生活实践的艺术智慧,借助龙的形象,传递着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理解,对美的赞颂,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哲学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