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大蠕龙的艺术特色集中在“大”,“以大龙具、大场面、大套路、大变化来体现大气势”的表演特征为铜梁大蠕龙区别于其他地区龙舞的最主要因素。铜梁大蠕龙对“大”的诠释并不仅限于对时间或是空间的把握,更是一种气度,是对铜梁县历代劳动人民的文化包容力与艺术再造力的充分体现。
1.集南北龙舞特点于一身,体现艺术风格上包容大气的动态美
纵观中国龙舞,应划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黄河流域及其东北地区的南北两大派系。北方龙舞多具燕赵之风,古朴而又刚劲;南方龙舞则以精巧纤丽的荆楚之风见长。[2]1而地处西南地区的铜梁大蠕龙历经百年洗练,综合两种不同形态的美,将“北龙豪壮”与“南龙灵秀”的艺术风格集于一身,既体现出北方龙的浩大和豪放气势,又同时具有南方龙的精美与灵巧特征。铜梁大蠕龙通过动作力度的大小对比,把北方龙舞刚猛有力、浑朴昂扬的动态与南方龙舞活泼灵巧、轻捷矫健的舞姿同时囊括在表演中;在队形调度上,既有北方龙舞激烈奔放的“刚”,又有南方龙舞柔缓细腻的“柔”;在体现磅礴气势时,融入技巧动作,使表演显得灵活矫健。高难度动作的增加、南北龙舞特征的融合,彰显出铜梁大蠕龙兼容并蓄、大气豁达的艺术包容力。同时,铜梁大蠕龙对川剧身法、表演程式、动作技巧、锣鼓伴奏的广泛吸收,使自身的艺术风格更加强化,个性更加鲜明。
2.道具制作独具匠心,呈现地域特色鲜明的造型美
铜梁大蠕龙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舞者在运动轨迹中所展现的“龙”的形态与神态,这是龙舞的核心审美价值。铜梁大蠕龙的龙具吸收了火龙、正龙和彩龙的特点,运用传统的民间手工彩扎技术,工艺古朴、制作精巧,给人以气势雄伟、雄壮威武之感,是“迄今川渝民间龙舞道具之冠”[3]2。在扎制技艺上,其采取了包括竹铝兼作、真丝裱皮、复色描金、组装龙头、金片点睛、口中含宝、曲唇翘颚、立体成腮、充填脊尾、美饰龙腹、新法制鳞、龙身增肉、通篾作脊、鲤鳌促活、软化鱼鳍、强筋固缝、电光照明、螺钉固柄、云水合牌等在内的20余项改进措施。其龙头既非北方龙头的马面样,也非南方通用的蛇貌状,取型雄狮大张口,使其龙头高耸,增强了龙舞过程中龙的神态感、空间感与运动感。龙身造型采用分节、分栋的制作方法,与舞蹈艺术的运动特点充分结合。因舞动的灵活性需要,每栋又分“软节”与“硬节”,在硬节处安置龙把。龙具与舞者的空间距离和高度的把握方式,满足了舞者动作伸展的空间需要;“软节”与“硬节”的特殊设置使龙具发挥静观浑圆饱满、动态伸展自如的双重功能,既给人以充实丰硕的视觉印象,又突显了龙舞道具的特异性。龙身的线条不似北方龙的直硬、刚劲,而多取南方龙的曲线、柔和,色彩上也不似北方龙的简单质朴,而更倾向于南方龙的多彩艳丽。其龙尾为五分叉的金鱼尾,而非常见的蛇尾或多分叉的蜈蚣尾,在突出美感的同时更是首尾呼应,使整个龙体造型协调统一,极富立体感和逼真感。
铜梁大蠕龙龙具的独特造型,不仅体现了当地群众和民间艺人对自然环境的敏锐洞察力,而且几十年来铜梁人融汇各方技艺、对龙具造型孜孜不倦的完善,更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与审美追求,以及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执着坚守精神。
3.舞蹈形式内涵丰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意境美(www.daowen.com)
龙舞在流动不息的“线”的轨迹中,蕴藏了“神龙”的无穷意趣和宏大气势,龙舞之美的关键就在于以流动的“线”展示出富含寓意的画面,而圆曲是龙舞万变不离其宗的流动线条,“圆曲是构成中国龙舞艺术特征的核心”[4]1,铜梁大蠕龙以任何龙舞都无法企及的超长、饱满的龙体线条完美地演绎了圆、曲结合的复合动势。在铜梁大蠕龙的许多动作套路中,都可以看到以圆曲为主要调度方式的运动轨迹图,形成了环环相连、此消彼长的平面圆曲线;从龙体动作来看,也有大量以自身翻滚为主的立体圆曲;舞者在耍龙时的主要动律也是圆动律,即舞者双臂挥龙杆完成立圆、平圆、8字圆的动作;而线路和动作轨迹所形成的线条又往复循环于大圆的整体轮廓之中。如在“金龙滚浪”中,动作的关键便是各舞者是否能将龙体划到最佳的圆的效果,使龙首尾呼应,显示出龙翻江倒海、潜游于渊的气势。铜梁大蠕龙由于其造型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展现了龙舞圆曲的形式美感,这与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中“曲中求圆,圆从曲来”的审美观相契合。铜梁大蠕龙这种以圆润、饱满、对称、和谐为美的艺术特征,其内核亦体现出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圆”的思维模式、处世哲学,象征了天地宇宙的圆整,自然造化的圆融,人情世态的圆满。人与“龙”的“共圆一舞”,更是对天地人和的自然之道最生动形象而又最富意趣的演绎。
[1] 葛树蓉:《铜梁大龙在中国龙舞中的地位和作用》,见《中国龙文化与龙舞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00,第384页。
[2] 梁力生、葛树蓉:《中国龙舞》,重庆出版社,2002,第85页。
[3] 梁力生、葛树蓉:《中国龙舞》,重庆出版社,2002,第383页。
[4] 梁力生、葛树蓉:《中国龙舞》,重庆出版社,2002,第8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