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隋唐时期的服饰,你知道多少?

隋唐时期的服饰,你知道多少?

更新时间:2025-01-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时代的服饰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政权的巩固与强大。中国传统服饰习俗急骤变革、丰富发展,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面貌。唐末,幞头已经超出了巾帕的范围,成了固定的帽子。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并对服装做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隋唐的贵族女性,在重要场合一般也要穿着礼服。

隋唐时代的服饰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政权的巩固与强大。中国传统服装服饰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中国传统服饰习俗急骤变革、丰富发展,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面貌。公元618年,唐代建立,它国力强盛、疆域广大、政令统一、对外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因此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隋唐时代,统治阶级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上仍保持前代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朝服和常服却有了新面貌,并为后代开创了服色制度的新传统,因此也是服装制度史上的重要时代。

1.冠帽

唐代的通天冠变得十分华丽。《新唐书·舆服志》记载通天冠有24梁;《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代通天冠有十二蝉首。唐代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三指出:12是天的大数,应在12个月份。冠上重要的配饰为珠翠黑介帻,加金博山,即以黑介帻承冠。带为组缨、翠缕(缨垂余的饰),玉、犀簪导(簪即古之笄)。

新疆伯兹克利石窟盛唐壁画和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咸通九年刊本《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首画中的通天冠很有特点。一是颜题成为很规范的帽圈形;二是整个帽身向后旋转倾斜而不是向前倾斜;三是冠前的金博山缩小成圭形,上饰王字或附蝉;四是在冠上饰有珠玉装饰;五是帽身饰有等距离的直线纹。

   

古代帽筒与帽子

   

步辇图邮票

唐太宗又制“翼德进德冠”,朔望视朝,其形如幞头,服饰则配以白练裙与襦裳服,也可配裤褶与平帻。

进德冠比通天冠略次,但造型也很华贵,为重臣所戴。

在唐代进贤冠是皇子亲王、一至九品的各职文官皆可服用,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据《开元二十年开元礼成定冠服之制》所记,“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九品以上一梁。”

知识链接

隋唐时代平时的头衣主要为“幞头”。幞头的起源很早。魏晋六朝的“角巾”其实就是幞头的早期形态。隋代的幞头较简便,就是在软裹巾里面加一个固定的饰物后再覆盖于发髻上,就能包裹出各种形状。初唐的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呈平型,以后巾子渐渐加高,中部略为凹进,分成两瓣。开元年间,流行“官样”巾子。这种巾子最早出现在宫中,又称“内样”,也叫“开元内样”。中唐后,巾子更高,左右分瓣,几乎变成两个圆球,并有明显前倾,称“英王踣样”巾子。自此以后,上至帝王、贵臣,下至庶人、妇女都戴幞头,巾子式样基本一致。唐末,幞头已经超出了巾帕的范围,成了固定的帽子。

幞头的两脚,初期略似两条带子,从脑后自然垂下自然飘动,至颈或过肩;中唐以后,两脚渐渐缩短,将两脚反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到晚唐,随着幞头逐渐演变成帽子,两脚形制又有变化,或圆或阔,犹如硬翅,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之骨,有一定的弹性。

隋唐的头衣除幞头外,还有纱帽,被用作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饰,在儒生、隐士之间也广泛流行,其样式可以由个人所好而定,以新奇为尚。至于南北朝时期的小冠和漆纱笼冠,这个时期也仍在使用,有些还被纳入冠服制度当中。

唐代有一段时期十分流行胡帽。这种帽子形制多变,具体名目有底边翻卷、顶部尖细的毡卷檐帽,皮毛筒形帽,浑脱帽等。

2.礼服

隋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并对服装做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这三章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并把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隋唐帝王的冕服也遵循汉制,一般只在礼仪大典与祭拜宗祠百神时用。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张礼臣墓出土随葬屏风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图中舞伎额描雉形花钿

在重要典礼场合,一品至五品官职戴笼冠或介帻,并有簪导与缨为饰,身穿对襟绛色大袖衫,内衬白沙中单,白长裙外套赤围裙,佩朱色蔽膝,腰束钩革带,佩绶、剑,足穿袜舄。六品以下,去掉剑和佩缓,其他相同。

隋唐的贵族女性,在重要场合一般也要穿着礼服。晚唐时期女性着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头上画有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知识链接

花钿

花钿是古时妇女画或贴在额头上的一种花饰,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花钿的质地形状千差万别。最简单的花钿仅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鱼鳃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材料剪制成的各种花朵形状,其中以梅花最为多见。

据说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有一天在宫殿的屋檐下睡着了,一朵艳丽的梅花缓缓飘下,正落在她白皙的额头上,这眉间的梅花几天拂之不去,愈发显出公主的千娇百媚。一时间,宫女们争相仿效,纷纷用颜色在两眉间染绘出各种图案,甚至用金属片贴在眉间作装饰,这后来就成为唐代盛行的花钿。

3.常朝服

隋唐帝王的常服是在视朝听朔、宴见宾客时穿用。自贞观之后,非元日(正月初一)、冬至日受朝贺及大祭祀皆穿常服。它具有隋唐的典型特点:乌纱帽折上巾、赭黄金龙袍腰带饰有十三环与铊尾、六合靴。官员以服色定品级,以紫、绯、绿、青四色定品级高下。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不但没有禁止百姓穿黄色,而且还有明文规定黄色为不入品级的官吏及百姓的服色。

从隋朝开始,定天子着黄色袍衫,十三环带,亲王及三品以上官臣服大科绫罗紫色袍衫,五品以上服米色小科绫罗袍,六品以上服黄丝布交绫双钏绫,六品、七品用绿色,九品用青色。裤褶服在唐代被定为“朝见之服”,以唐巾软裹或硬裹幞头、团领窄袖袍衫、乌皮靴的裤褶制为典型。唐太宗贞观年间,又定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绯色,五品服浅绯色,六品服深绿色,七品服浅绿色,八品服深青色,九品服浅青色,流外官及庶人用黄色。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正式规定非皇帝不得着黄色。从此,黄袍被当做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帝位,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古代朝服

唐朝官员的袍衫用织有暗花的料子而制,其面料质地是用来区别等级的,五品以上用细纹及罗,六品以下用小绫。袍服的样式,初与隋朝相同,后乃在袍服下部施一道横襕,名为“襕衫”。武则天当朝时,颁赐一种新的服装,即在不同职别的官员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名叫“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这种以禽兽纹样区别文武官员的品级,应说是明清时期补子的滥觞。(www.daowen.com)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规定了官民用带的等级差别: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带;四品、五品金带;六品、七品银带;八品、九品石带;庶人铜铁带。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又规定八品、九品服色改为碧。

其他配饰,革带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哕厥、针简、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后,按朝廷规定,一般官吏不再佩挂。此外,还规定一品至五品在佩带上用纷靋,不用绶和剑,六品以下,去纷靋和杂佩。

4.百姓服饰

隋唐时期百姓的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女子的裙料一般采用丝绸。

隋唐时期一般男子服装以一种白色圆领的长衫为主,除祭祀典礼外,平时都穿这种服装。襕衫因紧身而狭,需缺胯开衩或穿大口裤以便行动,直到宋代,它仍为士人作上服。缺胯袍衫就是在袍、衫的腋下开衩,为士人、庶民、奴仆等劳动者之服,也是戎服之一。此外,庶民百姓、奴仆多穿用麻、毛织成的“粗褐”。

士人,一般文人雅士或绅士、老者,仍以大袖宽身的鑪衣、长裙为常服。头戴软脚幞头,身穿盘领窄袖或窄长袖的袍衫,加襕,袍衫长及足或膝,下穿宽口裤,足穿软靴——为初、中、后唐及五代时文人的服饰。从中唐、晚唐开始,文人服式随着朝代的崇向,提倡秦汉的宽衣大袍——较宽长大袖的袍衫,除继续沿用软裹巾外,还用硬裹软脚或硬裹硬脚的幞头。戴高筒纱帽,穿交领宽身大袖衣,下开衩,腰间系带,下身大口裤,浅底履,为后唐与五代时文人的新装。

唐代的突厥化服装发端于初唐,为了追求突厥生活的热情,竟然使一些贵族能忍受那些不舒服的帐篷生活。唐太宗的第一位太子李承乾曾在皇宫里搭建了一顶突厥帐篷,而他本人则穿得像一位真正的突厥可汗,伺候他的奴隶们也都是全身穿着突厥人的装束。

胡服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其制为:翻领、对襟、窄袖、衣长及膝、腰间系革带。这种革带原是北方民族的装束,于魏晋时传入中原。中唐以后,胡服更为盛行,不但男子时兴,女子也时兴穿用。这种服装便于骑马作战,也便于日常生活中的劳作。如丈夫戴的豹皮帽、妇女穿伊朗风格的窄袖紧身服,并配以百褶裙和长披风,甚至连妇女的发型和化妆也流行“非汉族”的样式。

   

辽宁博物馆藏唐·周窻《簪花仕女图》

蓑衣是一种用草编成的雨具。唐代张志和《渔歌子》中就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子。可见这时已经普遍作为雨衣了。

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

唐代妇女服装可以说是历代服饰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一页。其中一种女装,袒露胸上部,这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里是前所未有的。

唐代女装,衣料质地考究,选型雍容华贵而大胆,装扮配饰富丽堂皇而考究。其形制虽然仍是汉隋遗风的延续,但是多受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域涌进来的文化艺术的影响。以历史名画“簪花仕女图”的服饰为例,图中妇女袒胸、露臂、披纱、斜领、大袖、长裙的着装状态,就是最典型的开放服式。衣外披有紫色的纱衫,衫上背纹隐约可见,内衣无袖“罗薄透凝脂”,幽柔清澈。丝绸衬裙露于衫外,拖曳在地面上,可与17世纪、18世纪欧洲宫廷长裙相媲美。这种服饰从北朝以来,甚至唐代开元、天宝时期,都不曾出现过,因此风格独特。

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妇女的裙子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说中的李娃儿、霍小玉等就常穿这种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之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此外,唐代女性喜用帔,又称“画帛”,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通常用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2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

初唐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服式。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保守。到了中晚唐时期,更加恢复为中国传统服饰特点,比如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4尺以上。

5.军服

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13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初唐,由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国家比较稳固,社会经济能较快地恢复和发展起来,相对来说战事减少,用于实战的铠甲和戎服基本保持着隋代的样式和形制。随着时代的进展,至武德中期,在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军服逐渐变得更加具有唐代的鲜明特色。此时的军戎仍以皮甲和铁甲为主,除了传统的皮甲仍发挥着作用以外,在铁甲中又细分为两裆铠、明光铠、细鳞铠和锁子铠等。制作十分精细。

两裆铠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原来仅覆盖前胸的鱼鳞状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铠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唐代编缀甲片的方法也有所发展,更多地采用皮条穿连或铆钉固定的方法。

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实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奢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特别是出现了为武将们仪仗检阅或平时服用的绢布甲,这种以纺织原料制作的轻巧精美的黑色甲衣(又称“皂衣”),外观十分美观,但无实际的防御意义。此甲形制的出现,反映了唐代太平盛世的时代特点。“安史之乱”后,重又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

   

明光铠复原图

在唐宣宗时期,有一位官吏发明了以纸做甲,“纸甲用无性柔之纸,加以垂软,叠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纸甲极为奇特,是应急之物,由于质轻容易携带,故便于推广。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铠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唐代武官的专门戎服为缺胯衫,绣有各种纹饰。士兵的戎服有两种,一种是盘领窄袍,另一种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没有绣纹饰,头戴折上巾,唐代称幞头,晚唐时幞头已变成无须系裹,随时可戴的帽子。唐代武士还时兴在幞头外包一块红色或白色的罗帕。

唐代也出现过一些新的戎服,短后衣就是其中之一。唐后期出现了一种“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圆形围于腰间,其作用是为了防止腰间佩挂的武器与铁甲因碰击、摩擦而相互损坏。

唐代武将好穿长勒短勒乌皮靴,靴头尖而起翘。但着朝服、常服时也穿鞋头有云头装饰的履或麻鞋。

6.隋唐时期中外交流在服装领域的体现

隋唐时期是我国和其他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时期。据史籍资料统计,与隋唐两代政府来往过的国家约有300多个,同一时期内,最少也有70多个国家与隋唐政府保持着经常性往来。当时的长安是世界著名的大都会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长安城居住的外国使者和商人很多。这些都为服饰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方面,对外来的衣冠服饰,唐朝政府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使这个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更富有时代的特色。唐代服装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中原服饰文化,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们穿的“袈裟”原为印度式服装。这些都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而又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令人瞩目的奇葩。

另一方面,灿烂的隋唐服饰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我国周边一些国家仍把隋唐时期的服饰稍加改变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流传之广。现今日本的和服不仅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而且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的韩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