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形式

时间:2023-04-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不同。魏晋时,百官朝服用朱色,常服用紫色。这一时期的百姓的常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南北朝时期这种胡汉杂居,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服饰与汉族传统服饰长期并存、互相影响,构成了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最重要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形式

魏晋南北朝服装的变化

1.冠冕与发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冠冕制度,大体承袭汉代遗制,但具体形制还是有一些变化。首先是巾帻的后部逐渐加高,中呈平型,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成为平巾帻或小冠。这种小冠非常流行。如果在小冠上再加笼巾,就称为笼冠。笼冠多用黑漆细纱制成,故也称漆纱笼冠。

下图中,左为戴小冠的侍从,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小红门出土陶俑。中为戴笼冠的贵族男子,河南巩县石窟寺石雕。右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邓县出土彩色画像砖

还有一种高顶帽的,有多种变化形式。有的带有卷荷边,有的卦有下裙,有的带纱高屋,有的带有乌纱长耳。公元7世纪前后,后周开始流行一种突骑帽,应当是从北方游牧民族所戴的风帽演变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假髻,其髻上有金饰,但这种发式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

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

另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髻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这种发式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

   

北齐校书图》从中可以看到男裹巾,女梳双丫鬟、小衫长裙、肩上披有帔巾。

此外在民间还使用假发作各种发式,常见的还有灵蛇髻、盘桓髻(以头发反复盘桓然后作髻)、十字髻(头顶作十字形髻,余发下垂过耳)等等。有的更将假发装在假头上以增加其高度,有的使之自然危、邪、偏、侧,以表现妩媚的风姿。发髻上再饰以步摇簪、花钿(用金、银、珠、玉等做成的花朵形,用以掩饰头髻的短腿簪子)、钗、镊子,或插以鲜花。少女则梳双髻或以发复额。

2.礼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礼服基本沿袭汉代风格。各级冕服的形制、服色大体相同。差别在于衣裳上的章纹数量及织造方法: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各级官员进行不同礼节时还各有不同的服色。如委貌冠服、黑衣素裳,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此外,皇后及高级命妇也均有礼服。如皇后谒庙时所穿祭服,也是皇后的嫁服。妃、嫔、命妇陪同皇后谒庙,要穿佐祭服。皇后行亲蚕礼时还有专门的亲蚕服,相应地,妃、嫔、命妇也有助皇后行亲蚕礼的助蚕服。

   

古代结婚女子服饰

除礼服外,朝服也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天子的朝服为通天冠服;皇太子及诸王为远游冠服。魏晋时,百官朝服用朱色,常服用紫色。此外,天台近侍及宿卫等官着品色衣。

3.常服

魏晋以来,社会上玄学盛行,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蔑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他们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反映了社会意识和服装形式的内在关系。

这一时期的百姓的常服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为汉族服式。传统的深衣,到魏晋时男子已很少穿了,女子深衣在衣服下摆施加相连接的三角形装饰,在深衣腰部加围裳,从围裳伸出长长的飘带,走动时可以起助长动姿的作用。这种装饰始于东汉,在魏晋时代成为女装的主流。

男子的服饰,主要是衫。与汉代的直裾长袍相比,衫的袖口宽敞,也不需施祛。而且由于不受衣祛等约束,魏晋时代的衫日趋宽博,渐成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整个南北朝期间,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为尚。衫的形制仍继承了汉族服装的特点,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施有缘边。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但穿着行动很不方便,故用三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缚住,称为缚裤。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服的造型。

   

上海博物馆藏唐·孙位《高逸图》。从中可见戴巾子、穿宽衫的士人形象

南北朝时期,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初建政权之后,认为他们的民族服饰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显贵,甚至以民族特色为耻,便纷纷改穿汉族统治者所习用的华贵服装。尤其是帝王百官,更醉心于高冠博带式的汉族章服制度。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制。公元486年,孝文帝本人始服衮冕;公元494年改革其本族的衣冠制度。公元495年接见群臣时他就班赐百官冠服,用以更换胡服。

虽然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力度都很大,但由于服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有民族的习惯性。鲜卑族原来的服装样式是鲜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形成的,比汉族服装紧身短小,且下身穿连裆裤,便于劳动。因此鲜卑族的平民百姓不习惯汉族的衣着,有许多人都不遵诏令,依旧穿着他们的传统民族服装。各级官员们也都是“帽上着笼冠,裤上着朱衣”,连魏文帝的太子也私着胡服,甚至最后从洛阳逃回平城,终被废为庶人。(www.daowen.com)

与孝文帝改革的努力相反,包括鲜卑族服装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不仅各族人民没有完全放弃,在汉族劳动人民中间也得到推广,最后连汉族上层人士也穿起了各色各样的胡服。其根本原因,就是北方胡族服装便于生产活动,有较好的劳动实用功能,因而对汉族民间传统服装产生了自然传移的作用。在同一时期,西域各国商民来到中国经商,在中国归附定居的也不少。南北朝时期这种胡汉杂居,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服饰与汉族传统服饰长期并存、互相影响,构成了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最重要的特点。

   

穿杂裾的妇女。唐·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在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各种服式中,最为重要的是裤褶服。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左衽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裤褶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这是因为丝绸又薄又脆,不适于马上生活。《史记·匈奴传》中就曾记载,西汉每年赐匈奴酋长大量丝织品缯帛,但匈奴人在游骑中易于被草棘刮破,不如毛布结实。因此,从匈奴人的时代开始,北方民族的马上服装一律不用丝绸制作。骑马奔驰穿较短的上衣,自然也更方便。秦汉时期,汉族人也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贵族必于襦裤之外加穿袍裳,因为贵族是不得只穿短上衣和裤外出的。只有骑马或从事其他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

三国志·魏志》记载,魏文帝曹丕魏王世子时,穿了裤褶出去打猎,还有人劝他不要穿这种异族的贱服。但仅仅过了50多年,到了晋代,裤褶就被规定为戒严之服,不仅皇帝的卫队穿着裤褶,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汉族的裤褶用锦绣织成料、毛罽等来制作,穿着时脚踏长豄靴或短豄靴。裤褶的用处非常广,能够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南朝的裤褶,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广袖褶衣、大口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北方的服装款式。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藏北魏彩绘陶文武士俑,下身所服多为裤褶

尽管如此,在正式的礼仪场合仍把穿着裤褶视为不雅。《宋书》中记载宋后废帝刘昱就常穿裤褶而不穿衣冠。《南史》也说齐东昏侯把戎服裤褶当常服穿。《梁书·陈伯之传》记载,有一个叫褚缉的人还写了一首诗以讽刺北魏人穿裤褶。诗曰:“帽上着笼冠,袴上着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

譜裆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最初是由军戎服中的譜裆甲演变而来。这种衣服不用衣袖,只有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就是后来的“背心”或“坎肩”。譜裆可以保身躯温度,而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动方便。也是男女都用的服饰。起初妇女都在里面穿譜裆,《晋书·舆服志》说:“元康末,妇人衣譜裆,加于交领之上。”就是把譜裆穿在交领衣衫之外。妇女穿的譜裆,往往加彩绣装饰。如《玉台新咏·吴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新衫绣譜裆,连置罗裙里。”

半袖衫是一种短袖式的衣衫。《晋书·五行志》记载,魏明帝曾着绣帽,披缥纨半袖衫与臣属相见。由于半袖衫多用缥(浅青色),与汉族传统章服制度中的礼服相违,曾被斥之为“服妖”。直到隋朝时,才开始流行开来。隋宫中的内官(太监)多服半袖衫。

裤褶、譜裆和半袖衫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异族文化,经过群众生活实践的遴选,由于它们具有功能的优越性而为汉族人民所吸收,从而使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更加丰富。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除了承袭秦汉深衣的旧俗之外,并吸收了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服装的款式也以宽博为主,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多为对襟、束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式多样,以折裥裙尾最多。这种裙下摆宽松,摆长曳地,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女装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再加上华美的首饰,反映出奢糜华丽之风。

4.配饰

魏晋南北朝常见的配饰除了发饰之外,还有指环、耳坠、鸡心珮、金奔马饰件、金花饰片和金博山等。比较特别的还有带具。在东汉时期,人们腰上所束的革带为了佩挂随身实用小器具的方便,挂了几根附有小带钩的小带子,这种小带子叫做蹀躞,附有蹀躞的腰带称为蹀躞带,但并未普及。魏晋时期的蹀躞带不仅大量使用,且装饰繁复。南北朝以后,一种新型的蹀躞带代替了钩络带。这种带不用带钩,头端装有金属带扣,带扣一般镂有动物纹和穿带尾用的穿孔,穿孔上装有可以活动的短扣针。因此从这时起,带钩便逐渐消失了。

5.军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虽然促使战略战术得到发展,但给社会经济生产造成的破坏却极其巨大,因此在武器装备方面与汉代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进步。

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战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领,但也有盘圆领。裤则为大口裤。东晋与西晋相比较裤脚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裤。冠饰主要有武冠、鹖冠、却敌冠、樊哙冠、帻、幅布和帢等。

魏晋时期出现了铁制筒袖铠。这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的铠甲,用鱼鳞形甲片编缀而成,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穿着时要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

   

古代军帽

魏晋时期的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起,配有缨饰。

南北朝时期,北方很多帝王都是胡人,军队也以胡人为主,他们的服饰文化被带进了中原地区,因此南北朝时期的戎服很具特色,不仅样式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饰,而且因武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饰上有了更明显的区别。

铠甲方面流行布制或革制的譜裆铠。这种铠甲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这种铠甲一直使用到唐代。另有保护头部的有兜鍪、胄、盔等。戎服和铠甲外均束带。与其样式相同的譜裆衫则是武官的公事制服。短袖襦也是这一时期主要使用的戎服,小袖口,前开襟,大翻领,单、棉都有。戎服裤基本沿袭东晋样式,一般是大口裤,裤脚在膝下用带扎住。冠饰以平巾帻、帽为普遍。

军人的鞋一般为圆头靴,靴尖不起翘。

除譜裆铠之外,还有“明光铠”。这是一种十分威武的军服,其特点是在铠甲的胸背的两侧装放两块圆形或椭圆形金属糊镜,与其相配,必服用宽体缚裤,并束宽革带。这种铠外形完整明确,性格感极强,使用效果也好,久而久之取代了譜裆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