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圣人之心如明镜虽不废照而其体自虚

圣人之心如明镜虽不废照而其体自虚

时间:2023-04-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心理状态中,圣人之心如明镜,虽不废照,而其体自虚。僧肇《般若无知论》云: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虚。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宋明道学家谓圣人之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用此等意思。关于此点,僧肇未有详细说明。僧肇以明镜喻修养成就之人之心理状态。庄子亦言“圣人之用心若镜”。

圣人之心如明镜虽不废照而其体自虚

在此心理状态中,圣人之心如明镜,虽不废照,而其体自虚。僧肇《般若无知论》云:

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故能默耀韬光,虚心玄鉴,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然则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也。然其为物也,实而不有,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何者?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虚。照不失虚,故混而不渝;虚不失照,故动以接粗。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故《宝积》曰:“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复何知哉?复何为哉?(《肇论》,《大藏经》卷四五页一五三)

宋明道学家谓圣人之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用此等意思。不过僧肇此等讲法,与其《宝藏论》中所说现象世界之起源,颇有不能一致之处。依彼所说,现象世界之起源,起于“一念迷”。自逻辑方面言,现象世界既有,即不可谓为无;但自形上学方面言,则圣人若无妄念,则其现象世界即应归无有,又何有“万物不能拘,森罗不能杂”之有?关于此点,僧肇未有详细说明。(www.daowen.com)

【注】僧肇以明镜喻修养成就之人之心理状态。庄子亦言“圣人之用心若镜”。以后宋明道学家,常用比喻。僧肇《维摩经注》云:“夫以道为道,非道为非道者,则爱恶并起,垢累滋彰。何能通心妙旨,达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为道,不以非道为非道者,则是非绝于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处是无是是之情,乘非无非非之意。故能美恶齐观,履逆常顺。和光尘劳,愈晦愈明。斯可谓通达无碍,平等佛道也。”(卷七)南北朝时,以《老》庄之学,解释佛学者,多就同有无,合动静,一人我,诸题发挥。而对于庄子之“弥贯是非”之义,则少有谈及者。僧肇此段,实就庄子《齐物论》齐是非之义发挥,以解释佛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