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 东方的马可·波罗:汪大渊
究竟有什么动力,让年仅二十岁的汪大渊向往大洋的彼岸,并两度在无垠的波涛中航行到达遥远的澳洲和非洲?让西方学者感到他的深不可测,叹他为“东方的马可·波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探索“海洋文明”且功盖郑和的先驱鲜为人知,甚至被滚滚波涛掩盖了更多的踪迹?
汪大渊,南昌人,从小聪颖,父母取《论语》中的“焕章”唤之。汪大渊两次从泉州出发周游东西洋,甚至横穿波涛汹涌的印度洋到达非洲。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丝路”时,惊叹元代的汪大渊是“东方的马可·波罗”,他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甚至超过七十五年之后从南京太仓出海的明代郑和,并且是郑和出海前最伟大的航海家。
汪大渊本人在撰写的《岛夷志略》的自序中说“少年尝附舶以浮于海”,而张翥在序中也只说了汪大渊“冠年尝两附舶东西洋”。对于真实生平“内幕”,汪大渊就像来无影去无踪的海上飞侠,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联想或者猜测。
一些学者考证后认为,汪大渊于元顺帝至顺元年冬从泉州港出发,开始第一次海上航行,历时五年,到元顺帝元统二年夏秋间返国,航行范围以印度洋区域为主。元顺帝至元三年冬,再一次由泉州出发,进行第二次海上航行,历时三年。在至元五年夏秋间返国,航行区域主要是南洋诸地。汪大渊两次出海航行,游历南洋诸岛及印度洋沿岸各地,行程最远达东非海岸,游历之广远,是此前留有姓名的中国航海家中所无可匹比的,即使是在清代中叶之前,也屈指可数。
汪大渊两次航行的资金完全是自己筹措
由于在《岛夷志略》中,汪大渊没有说出自己出海时的身份,仅从一句“大渊少年尝附舶以浮于海”上可以看出,汪大渊出海远行的船并不是自己的,因此人们猜测,他很可能是一位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两次航行的资金完全是自己筹措。而与至少七十五年之后财大气粗的郑和相比,具有诗人气质的汪大渊有如此壮举显得更为艰难不易。虽然在1465-1487年间,兵部侍郎刘大夏焚毁了国家档案馆中有关郑和出海的全部文献,但根据其他的一些资料透露,在海上远行的浩荡船队中,郑和拥有两万多水手、技术人员、医官、翻译等,而汪大渊只是孤单一人搭乘商船。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曾游历吴哥,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
令人不解的是,在汪大渊的家乡南昌,人们找不到汪大渊留下的任何痕迹,不知道他出生在南昌何处,甚至遗忘了这个可令他们骄傲的名字。汪大渊的一生,仿佛是一艘海上航行的大船,行进的踪迹始终被无边深远的波涛掩盖着。最终,汪大渊的晚年生活也无记载可寻,他是追波沉海客死异乡,或是在家乡孤独了却后生,至今无人能解。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汪大渊第二次航海归来回到南昌后,当时号为邵庵先生的著名文人虞集被汪大渊的诗打动,于是在他的邵庵书斋里赋诗唱和起来。可见汪大渊诗词功夫相当高超。可惜汪大渊除了《岛夷志略》外,未见有其他著作传世,留给人们的只是模糊的历史记忆。
汪大渊两次航海后,自称所著的《岛夷志略》是“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也许汪大渊没有想到,他两次浮海出行后的文字,令七下西洋的郑和一行深感钦佩,甚至成了今人研究元代海外贸易和14世纪亚非各国史地的重要资料。
人们最终还是通过现存的《四库全书》转录本等刊本中发现了《岛夷志略》。《岛夷志略》共分一百条,除末条“异闻类聚”是抄写前人的文章外,其余九十九条中每条都记述一个国家或地区,涉及亚、非、澳各洲的国家与地区达二百二十多个,其中不少是第一次见于中国著录,让人感到不可思议。(www.daowen.com)
当时中国称澳洲为罗娑斯,把达尔文港一带称为麻那里。泉州商人、水手认为澳洲是地球最末之岛,称之为“绝岛”。
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详细介绍了澳洲
由于《岛夷志略》真实无误,因此很早就引起世界的重视。自1867年以来,西方学者中有十多人研究这本书,认为这本书是见之于世的关于澳洲最早的文字记载。可是西方学者,却不敢承认汪大渊到过澳洲,毕竟是欧洲人在汪大渊之后的二百年才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块神奇的大陆。
在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还记载着:泉州吴宅商人居住在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在沙里八丹(今印度东岸的讷加帕塔姆),有中国人在1267年建的中国式砖塔,上刻汉字“咸淳三年八月华工”;真腊国(今柬埔寨)有唐人;甚至马鲁涧(今伊朗西北部的马腊格)的酋长,也是中国临漳人,姓陈等等。
在郑和之前就已经到过非洲东岸的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对龙牙门有过这样一段描述:“门以单马锡(即新加坡一带)番两山,相交若龙牙状,中有水道以间之。”可是,这个航道上却经常出现凶残的海盗。汪大渊说,贸易的货船经过这里时,必须“驾箭棚,张布幕”,用刀剑火器等防备这些海盗。这时,海盗两三百只船只必然蜂拥而至,如果击退了海盗,可以侥幸而返,如果打不赢海盗,便会被海盗杀了,货也会被海盗抢走。
汪大渊在《岛夷志略》提到龙牙门有华人居住。他是这样描述的:“男女兼中国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青布布捎。”他还说明当时的华人和泉州通商,并与土著民族和睦共处。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华人在新加坡的最早文字记录。
时值二十岁的汪大渊第一次从泉州港出海,花费四年的时间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再到澳洲,从澳洲到加里曼丹岛,又经菲律宾群岛,最后返回泉州。第二次出海,汪大渊从泉州出航,游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洲各地,两年后才返回泉州。
汪大渊回国之后的六十年,已是明王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时,朝鲜贺使金士衡在中国见到了前大元帝国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和清浚的《混一疆理图》,并将这两幅图的复本带回国,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由朝鲜人制成《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现在这幅由古代日本人复制的彩色《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正西方向就绘出了三角形的非洲大陆及北部地区。从地图内容上看,中国元朝早已对亚洲、非洲等地有了很清楚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