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更新时间:2025-01-0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049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

049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东部和南部都面临大海,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海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沿海地区的居民,很早就从事航海活动,不断探索海外未知的世界。由于中国人和亚洲、非洲以及欧洲广大地区居民的共同努力,逐渐建立起一条联结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人们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众所周知,丝绸是古代中国的特产,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商品。古代东西方的陆上和海上交通线都以丝绸命名,说明中国在东西方交往中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做交易之道。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渐渐成为主要出口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有多条航线。相对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享有盛名的海港:有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泉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扬州等,它们在不同时期分别起过不同的作用。其中泉州港曾以“刺桐”一名为世界各国航海家、商人所熟知,它的兴起和发展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元时期,瓷器也渐渐成为主要出口货物,因此,人们也把“海上丝绸之路”叫作“海上陶瓷之路”。(www.daowen.com)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泉州已成为对外交通的港口南朝陈文帝时,来华天竺(印度)僧人真谛“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因众人邀请,暂时停留”。不久,“发自梁安,泛舶西引,业风赋命,飘还广州”,“又为当地僧人、官员所阻,未能返国,不久病死。”(《续高僧传》春一《拘那罗陀传》)梁安就是泉州,可知当时此处已有海舶可以出海西行。到了唐代,福建南部经济有较大变化,人口增多,手工业进步,农田水利改善,为海外贸易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唐代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闭塞,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转而以海道为主。这一转变,推动了沿海不少港口的发展,泉州便是最突出的一处。而唐朝末年广州为黄巢队伍攻占造成的巨大破坏,更为泉州港的兴起提供了际遇。唐代后期诗人包何在《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中写道:“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前两句说的是泉州居民中有外国人,后两句指出当地有外国朝贡者频繁进出,这些朝贡者大多就是商人。五代十国时期,连续占据泉州的王延彬、留从效、陈洪进都注意发展海外贸易,从中取利。

中国瓷器

到了北宋前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已相当可观,“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宋史·杜纯传》)熙宁五年(1072年),宋神宗下诏说:“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法讲求。”(《宋史·食货志·互市舶法》)“司”指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海船出海贸易并须经市舶司批准,回来要向市舶司纳税。重要的对外贸易港都设立市舶司。宋神宗要求研究泉州设置市舶司问题,说明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已居重要地位。但是,正式在泉州设市舶司,则在哲宗元二祐年(1087年)。这在泉州历史或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市舶司的设立,标志着泉州进入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的行列。设司以后,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因而进出口贸易便得到迅速的发展。

到了元朝,泉州港更加繁荣。当时诗人对泉州有这样的描写:“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许多外国商人、水手随着海船来到泉州,这个港口成为各国人杂居的海港都市。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路所历各处广泛流传。著名的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盛赞泉州的繁荣。元朝后期,海上丝路将中国与海外诸国连接起来,来往频繁,有如一家。著名的地理著作《岛夷志略》成书于14世纪中期,作者汪大渊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但他长期在泉州生活随海船出海经商。此书写成后,收在当时泉州的地方志内,可以看成当时泉州人的航海指南,也是这一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详尽记录。

元朝末年的动乱,使泉州受到很大破坏。明朝建立后,为防备倭寇,推行禁海政策,更导致泉州海外交通的衰落。郑和西洋,第五次“前往西洋忽鲁谟斯(今伊朗霍木兹)等国公干”,曾经在泉州停留。但此后泉洲就默默无闻了。1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者东来,传统的海上丝路交往逐渐消失。清朝统治者长期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人们忘记了我们祖先有过征服海洋的光辉历史,忘记了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忘记了曾经辉煌过的“刺桐”港。

曾经的中国第一港口“泉州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