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 踏平坎坷取真经:玄奘
公元7世纪,大唐帝国刚刚建立,一个叫玄奘的僧人离开了自己的都城长安,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丝绸之路。
这是一次充满着诡异和杀气的艰险之旅:正在崛起的大唐军队严阵以待;凶悍的突厥骑兵肆虐横行。而玄奘却踏上了未知的旅程,他的目的地是那个叫印度的文明古国,那是佛教诞生的地方。
玄奘雕像
长达三年的徒步探险,一万两千公里的行程,穿越一百零八个国家,玄奘用脚丈量了丝绸之路。他的旅程见闻叫做《大唐西域记》。这在当时看起来只是一部简单的地理指南,却成了后世考古学家研究西域历史的指路明灯,珍藏着丝绸之路千百年的荣耀。
身似菩提树
公元629年,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突然背约,率兵十万直逼长安,大军驻扎在踞长安仅四十里的渭水便桥之北,京师大震,长安由此戒严。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背约。不久大唐军队赶至。颉利看唐军军威庄严,又见唐太宗许以大量金帛,便同意撤军。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盟约,这就是是历史十分有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的背后是唐政府花费了大量的金银财宝换来的突厥的短暂退兵,据说这批财宝的数量十分巨大,甚至到了“空府库”的地步。以至后来每每提到“渭水之盟”,唐太宗总是恨恨地称之为“渭水之耻”,决定要彻底铲除东突厥。唐太宗加紧了备战,甚至不惜以帝王之尊,亲自垂范练兵。一心要去取经求法的玄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向朝廷申请西行的,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唐朝实行禁关制度,以控制人口的流动,在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设有关卡二十六处,专门负责勘察来往之人。当时的唐朝对僧侣的管理尤其严格,唐太宗时规定僧侣外出,需有公验为凭,否则不予放行。玄奘之前一再向朝廷申请的西行公文,实际上就是公验。因此,私自离开长安的玄奘没有公验,就时刻面临着被抓捕的危险。
西行取经
话说玄奘离开了长安,混在一群商人中间,向西进发。途中,他遇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僧人孝达,结伴而行,一同到达秦州。在秦州住了一夜后,玄奘又与兰州(今甘肃兰州)人结伴,到达兰州。兰州地势险要,又是古黄河渡口所在,被称为“锁匙之地”。西行之人必须在这里渡过黄河。当时渡河的工具是简陋的木船和筏子。黄河水流湍急,因此摆渡绝非易事。当地有一首民谣唱到:“黄河害,黄河险,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舟,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但玄奘毫不畏惧,毅然渡过了黄河。
过了黄河,便正式进入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南北最宽处不足一百公里,窄处仅百米,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兴教寺塔又称玄奘灵塔
玄奘到达凉州之后,有人将他要到印度取经的消息报告给了凉州都督李大亮,李大亮立即派出人马,前去将玄奘追回,不让他出关,要求他尽快返回长安。玄奘因此滞留在凉州清应寺。玄奘在凉州呆了一个多月,始终无法出关,不由心急如焚。惠威是当地佛教界的领袖,对玄奘的信心和勇气十分钦佩。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秘密派弟子慧琳和道挣以护送玄奘回长安之名,悄悄送玄奘西行。经番禾(今甘肃永昌)、甘州,到达了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肃州。
唐长安复原图
此时,李大亮得知玄奘并没有返回长安,而是继续西行,立即发出追捕公文,命令沿途州县捉拿玄奘。追捕的公文到达瓜州时,幸运地落到了信奉佛教的瓜州州吏李昌手中,李昌为玄奘勇往直前,一心求法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了公文,催促他西行。玄奘不敢耽误,立即购买马匹,准备西行。
就在玄奘因没有人引导出关而愁苦的时候,有一个叫石槃陀的西域人前来礼佛受戒,听了玄奘的心事,立即表示愿当向导,送他过五座烽火台,玄奘大喜过望,当即约好了出发的日期。
无论如何,石槃陀主动表示愿意帮忙还是给了玄奘极大的信心。但石槃陀本人不过是一时的热情,激于义气,事后他仔细一想:前途险恶,玄奘又是一个被官府通缉的嫌犯,心中立即开始后悔。但又不好公然违背诺言,于是第二天将一位非常熟悉西行地理情况的老翁介绍给玄奘,目的是让老翁将路途中的险恶情况完完全全地告诉玄奘,让玄奘自己打消西行的念头,这样他自己就没有必要陪着冒险了。
玄奘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丝绸之路
老翁曾经去过西域伊吾国(今新疆哈密)三十多次,对西域路途十分熟悉,一见面就说:“路途险恶,沙河阻远,鬼魅热风,遇无免者。”不料玄奘意志坚定,表示自己不到印度绝不东返,就是死在路上也绝不后悔。老翁深为感动,便说:“如果一定要去,就请与我换马。”玄奘见老翁的马又瘦又老,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不仅十分踌躇。老翁说:“可别小看我这匹老马,它曾经往返伊吾国十五次,不但脚力好,还认识路。”玄奘便与老翁换马,准备西行。石槃陀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间接帮了玄奘的忙,但他一时不便说什么,只好勉强随玄奘上路。
当天晚上,玄奘和石槃陀二人乘月色来到瓠河,南岸便是玉门关。二人不敢靠近玉门关,生怕被守卫发现。幸好石槃陀对瓠河附近的地形相当熟悉,选了一处河宽仅一丈的地方,砍了些树枝,搭了一座便桥,人马均顺利过河。过了玉门关之后,二人就在大漠中席地而卧,就这样他们在皎洁的月夜下度过了一夜。
第二天黎明时分,正要出发之际,石槃陀不肯再继续前行,提出前面只有五座烽火台处才有水源,而玄奘又是逃亡者的身份,被烽火台捉住的可能性极大,不如现在就折返回去。玄奘当然不同意,石槃陀持刀相威胁,玄奘誓死不从。玄奘最后只好同意与石槃陀分手,于是二人就此告别。
玄奘孤身一人踏上了征途。荒漠茫茫,沙丘连绵起伏,蜿蜒不尽。黄沙在阳光下发出黄金般的光芒,连身后的玉门关都被涂得金光灿灿。然而,当巍峨的玉门关消失在大漠之中的时候,玄奘也失去了方向。大漠中没有任何标记,他只能跟着骆驼和马的粪便以及枯骨的痕迹前进。走了八十多里后,他终于看到了第一座烽火台(今甘肃白墩子),由于有唐军看守,不敢轻易靠近,一直等到晚上天黑以后,玄奘才悄悄走进烽火台的水源取水。不料他刚刚下马,一支箭便从头顶掠过。玄奘知道烽火台上的人发现了他,只好大声表明自己的身份。这样一来,他逃亡者和偷渡者的身份就彻底曝光了。
玄奘被守卫带到校尉王祥面前,王祥早已收到了凉州都督李大亮的公文,一眼便认出玄奘就是那个被通缉的和尚。所幸王祥信佛,不愿将他逮捕押送回京,当即说:“西行太过遥远,你一个人肯定到达不了,我认识敦煌的一位高僧,不如你就去那里吧。”玄奘回答说:“我西行取经,是因为中国经有不周,义有所阙。不求得正法,誓不东归。”王祥深为感动,决定放玄奘西行,而且告知了一条捷径:可以避过第二烽(今甘肃红柳原)和第三烽(今甘肃大泉),直接到达第四烽(今甘肃马莲井),而守卫第四烽的守卫王伯陇正是王祥的好朋友。
按照王祥的指点,玄奘来到了第四烽烽火台,果然得到了校尉王伯陇的帮助。王伯陇还告诉玄奘绕过第五烽(今新疆星星峡),改到野马泉取水。离开第五烽之后再向西,便是令人闻名色变的莫贺延碛,这是条艰险之路,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人的生命和梦想。
心如明镜台
这样,玄奘自长安出发,经过了秦州、兰州、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偷渡玉门关和五座烽火台后,就此离开了大唐的势力范围。在一个日出的早上,太阳刚刚将万道金光洒向大地,他正式踏上了西域的土地。空旷无垠的戈壁是如此的寂寥,除了玄奘一人和身边的枣红老马,便只有他脚前长长的影子和脚后浅浅的足迹,再没有其他生命。此时此刻,玄奘心中非常清楚,前面要走的是一条荆棘之路,等待他的将是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以及不可预测的际遇。然而,命运本身就隐藏着无法估计的因素在内,玄奘自己大概也没有想到,等到他十六年后回到长安的时候,竟然受到了举国上下的热烈欢迎。而此时,他不过是个潜逃者。
洛阳玄奘故里
高昌国是玄奘西域之行经过的第一个重要的国家,更是玄奘西行的重要转折点,虽然此后的路途依旧困难重重,波折不断,但再也没有遇到孤身犯险,命悬一线的情况。玄奘到达高昌王城高河城(今新疆吐鲁番二十里的雅尔湖村)时,正是凌晨时分,国王鞠文泰亲自秉烛迎候,让玄奘十分感动。玄奘被安置在王宫一侧的佛寺中,与高昌高僧讨论佛法,并为高昌讲经。每次讲经时,国王鞠文泰都亲执香炉,前来导引,天天如此毫不厌倦,态度十分虔诚。玄奘所讲的佛经,条理清晰,细微处也讲得十分清楚,由此赢得了高昌国上下的真心崇拜。鞠文泰诚挚地恳求玄奘留下来做高昌的国师,弘扬佛法。但玄奘前往印度取经的意志十分坚定,因而没有同意。
住了十多天后,玄奘提出要继续西行。鞠文泰执意挽留,玄奘坚决不同意。鞠文泰一时心急,竟然威胁说:“如果法师不留在高昌,我就送你回长安。”尽管如此,玄奘依然坚持西行,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甚至开始绝食。绝食到第四天,鞠文泰见玄奘的意志是不可改变的,只好同意放行,但是提出了条件:玄奘必须为高昌人讲经一个月;待从印度取经归来,还要在高昌讲经三年。玄奘答应了鞠文泰的要求,二人还结拜为兄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西游记》中唐太宗与唐僧结拜为兄弟的一段,就取材于这段史实。
玄奘在高昌国备受礼遇,其中有他个人的博学和魅力,但更多的还是文化的力量。尽管后来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高昌国,但从来没有达到玄奘那样的程度——真正令高昌举国心悦诚服。
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莲花次第开
从高昌国出发后,玄奘沿天山南麓西行,在翻越银山(今天山南麓库木什山,南疆与北疆交界)时,遇到了强盗抢劫。同行之人拿出了一些钱财,强盗这才散去,总算是有惊无险。(www.daowen.com)
过铁门关,继续西行数百里,便到达了龟兹国(今新疆库车),龟兹是丝绸之路北线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
龟兹佛法兴盛,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鸠摩罗什就是龟兹人。龟兹国王听说玄奘到来后,十分重视,亲自率数千僧人到王城延城外迎接玄奘。因为要等待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冰雪融化,玄奘在龟兹停留了两个多月,在延城苏巴什佛寺讲经说法。
离开龟兹后,玄奘遇到了打劫的突厥兵,有两千人之多。正当众人惊恐之时,突厥兵因为自己的分赃不均起了内讧,一哄而散。玄奘一行毫发无损,财物也没有被夺走。
随后沿大清池西行,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出生地,李白出生时属于唐朝安西都护府管辖)。在这里玄奘见到了西突厥可汗肆叶护。
西突厥可汗肆叶护本来与唐朝亲近,并且高昌国国王鞠文泰的妹妹嫁给了肆叶护的兄长,因此,对玄奘十分友好。玄奘离开西突厥前,肆叶护送给他一套法衣和五十匹绢,还特意找了一个精通各国语言的翻译为使者,率一对骑兵沿途护送。西突厥当时正处在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势力弥漫西域雪山南北,取得了肆叶护可汗的支持,实际上就是取得了西域各国的通行证。此后,玄奘在西域的旅程基本上畅通无阻。
大佛所在位置是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
玄奘由西突厥南下,过沛汗国后,转道中亚地区,到达飒秣建国,即史籍中所称的康国。这个国家非常繁华,都城方圆二十多里,但国民均信奉拜火教,因而对玄奘一行十分冷漠。不过,当玄奘为国王讲经说法后,国王的态度开始转变,后来还主动提出请受斋戒。这时候,跟随玄奘的两个沙弥到荒废的寺庙礼拜,被当地人用火驱逐。国王知道后,立即下令逮捕肇事者,还要当众砍掉他们的手,以示惩戒。还是玄奘出面解救,国王才免除刑罚。此后,国王大设法会,准许剃度僧人,全国也开始信佛。这样,玄奘依靠个人的力量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宗教文化,这是一个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遗憾的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用不少笔墨记录的这座宏伟的城市,最终在六百年后毁灭了。
根据《大唐西域记》里的描述,巴米扬有三座大佛,其中包括一尊卧佛像。
贞观七年,唐朝在唐太宗的精心治理之下,已经取得了骄人的“贞观之治”,天下一片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景象,终于在唐太宗手中实现。而玄奘也终于到了他向往已久的“西天”——那烂陀寺。时间是他离开长安后的第五年,长途跋涉共五万余里,入印度后,足迹遍及北印度、中印度的四十余国。
玄奘西行的名声早已先于他的人到达了那烂陀寺。当玄奘到达时,那烂陀寺对这位东土大唐来的和尚表示了隆重的欢迎,寺内张灯结彩,二百多僧徒,一千多百姓,手持华盖、鲜花等,遮道欢迎,礼遇甚隆。当时那烂陀寺的住持,就是玄奘在长安时就久仰大名的戒贤法师。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时,戒贤法师已经一百零六岁了,对佛学理论有精湛的研究,通晓内外大小一切经书,是印度佛教界的泰山北斗,被誉为“正法藏”。玄奘入寺后,前去拜见戒贤,说明自己从中国来,想学习《瑜伽师地论》等著作,求得正法。本来一直泰然的戒贤法师突然哭泣起来,众人均不明白究竟。戒贤向玄奘深施一礼,才说:“多谢法师救我出疾苦。”玄奘不解其意,如坠云雾。戒贤说:“三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身上如刀刺一般,痛苦难当。当时很想一死了之,以早登西方极乐世界。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金人托梦给我,说‘你的苦难是前世的报应,你前世是位国王,残害了许多生灵,应该忏悔自责。刚好有位东土僧人要到此学法,正在路途之中,三年后就到这里。当他到后,你将佛法传授给他,他再去传扬,你前世的罪孽便可由此解脱。’而现在我的病,全好了。”众人听后,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玄奘正式拜戒贤为师。
玄奘曾经学法取经的那烂陀寺如今已是一片废墟
玄奘先到王舍城观礼胜迹,再返回那烂陀寺,正式开始了学习生涯。一晃五年过去了,玄奘学问精进,当时在那烂陀寺主、客僧一万多人中,除了戒贤法师通晓全部经论外,通晓二十部佛经理论的有一千多人,通晓三十部的有五百多人,通晓五十部的包括玄奘在内也只有十人。
玄奘在印度的这几年,不仅学习了佛经理论,其足迹还遍布印度东南西北,他寻访各种圣迹,博采众家之说,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先后到过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等,访师参学。其中在钵伐多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为期两年。悉心研习《摄政法论》、《诚实论》等。这之后,玄奘重返那烂陀寺,但时隔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谈论一切有部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名僧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无住涅磐、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重返那烂陀寺。此时,玄奘的学问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戒贤对他也十分钦佩。
尽管在印度玄奘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但并未改变他学成回国的初衷。贞观十七年春,他带着多年搜集的佛经佛像,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玄奘东归后,印度佛教界十分怀念他。据说当时许多寺庙里都有玄奘所穿的麻鞋,并以云彩烘托,可见印度佛教界已经将玄奘的麻鞋当作佛足印一样敬重了。直到今天,在印度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依然是玄奘。
玄奘到达于阗后,考虑到当初是潜逃出国,现在东归,携带经书佛像众多,需要唐太宗批准,于是写了一封上表,请西域人马玄智随丝绸之路商队带去长安,而他本人留在了于阗,等候回音。七八个月后,唐使者从长安赶来,手持唐太宗赦令。赦令不但对玄奘归国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还下令沿途均要提供必要的帮助。玄奘喜出望外,当即辞别于阗王,启程归国。
唐朝皇家寺院大慈恩寺
时间是沙
贞观十八年秋,玄奘终于进入阳关,再一次踏上了唐朝的领土。他西行取经时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如今归来,已经是四十有余的中年人了。如梦的岁月中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东方的祖国。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玄奘到达长安。当时专门负责迎候的大臣没有想到玄奘到得如此之快,以致没有人迎候。然而,长安百姓听说玄奘取经归来,自发组织起来,赶来迎候。长安从西郊到京师朱雀门的道路上布满了人群,水泄不通,玄奘无法进城,只能在郊外的驿站中休息。斗转星移,回想起十六年前以逃亡者的身份离开长安的经历,玄奘法师会不会感慨万千?
玄奘的回国造成了巨大的轰动,成为唐朝举国上下共闻的盛世,长安商市还因此停业五天。如此隆重的欢迎仪式,千古罕见。然而,令人更感兴趣的还是玄奘本人的传奇。从这个时候开始,“唐僧”一词开始流传,唐僧就是玄奘,玄奘就是唐僧,从此成为唐朝僧人的代表人物。
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摩诃菩提寺建于公元2世纪,现在的菩提伽耶的金刚宝座塔则可能是5或7世纪时摩揭陀国王所建的原型。
贞观十九年,玄奘终于在洛阳见到了唐太宗。唐太宗亲自出迎,赐座畅谈。这两位年纪相仿的伟大人物,终于开始了第一次会面。二人言语甚欢,甚至忘记了时间,长谈了十二三个小时,经人提醒,唐太宗才恋恋不舍地结束了会谈。随后,玄奘请求皇帝支持翻译佛经。虽然此刻的唐太宗更感兴趣的是玄奘的西域见闻,但是对于他的请求,还是欣然应允。
有意思的是,在这次会谈中,唐太宗认定玄奘有宰辅之才,力劝他还俗做官,但玄奘没有同意。由此可见,初次见面时,唐太宗已经深深地为玄奘的气质和谈吐所吸引,在玄奘拒绝还俗后,颇为失望,感慨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由此可见,帝国皇帝成为玄奘归国后最有力的知音,并非因为他信仰佛教,而是完全被玄奘的个人魅力所吸引。
从洛阳回到长安,玄奘立即开始中国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译经工作。唐太宗将为母亲修建的弘福寺选为译场,并派士兵严格把守,不得随意出入。在优越的条件下,玄奘组织了非常专业、完备的译场,由译主、证义、刊定、润文等十个环节组成,彼此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贞观二十年,玄奘归国一年后,《大唐西域记》被送到了唐太宗面前,全书共十二卷,十万余字,以行程为经,地理为纬,真实记述了玄奘十六年间亲身经历的西域、印度等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中的二十八国的见闻。卷首附有包括各国的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传说、产业、政治等,因此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的史地、文化上,乃至中西交通史料上,均有珍贵的价值,是一部宝贵的历史文献。自该书问世后,影响极大,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被译成多种文字,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南亚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文献。
从归国到圆寂的有生之年,玄奘孜孜不倦,共翻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比早期著名的高僧鸠摩罗什、真谛、不空三人翻译的总和还多六百多卷。不仅数量众多,在质量上也超越前世。
尘世里的声音
麟德元年二月初五,晚上四更刚过,关中北部坊州的南城门突然开启,一匹骏马在黑夜中穿越而出,直奔长安,呼啸而去。三个时辰之后,骑士到达长安开远门,交验腰牌和文书后,立即向东直奔皇城,马蹄声响彻长安大街,给闻声惊醒的人们带来了一丝不安。
不久后,玄奘二月初五夜半圆寂于坊州玉华寺的消息传入了唐高宗的耳朵中。唐高宗大为悲痛,哭泣说:“朕失国宝矣!”性格一向坚忍的皇后武则天也不禁露出了哀伤之情。
玄奘圆寂的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寒风呜咽,天日无光,整个长安笼罩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中。唐高宗宣布罢朝数日,前后五次下诏,批示玄奘的丧事。玄奘的灵柩运回京师后,每日前来吊唁的哭泣者多达千人。葬礼当夜,自发在墓边为法师守灵的人,有三万多。其实,这就是对玄奘一生最好的肯定。
大雁塔——玄奘由弘福寺迁往此处翻译佛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