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探寻法显:印度第一人

探寻法显:印度第一人

时间:2024-07-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044求法印度第一人:法显法显,俗姓龚,出生于平阳郡武阳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后来父母去世,他决定出家,二十岁时受比丘戒,成为正式的僧人,法名法显。十一人分为两队,法显与最初从长安出发的四名同伴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此时,距离法显离开长安已经两个年头。自此,法显开始了周游印度的生涯。印度古寺庙法显六十五岁出游,途经五年,才到印度的中

探寻法显:印度第一人

044 求法印度第一人:法显

法显,俗姓龚,出生于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丘)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原有兄弟四人,其中三人都夭折了,父母担心他也会遭此命运,在三岁时将其度为沙弥。后来父母去世,他决定出家,二十岁时受比丘戒,成为正式的僧人,法名法显。史载其人“志行明敏,仪轨整肃”,才识过人,世人观之莫不佩服。

法显青年和中年的事迹,已经不可考,但他生活的年代,刚好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沦陷,群雄混战,民不聊生。但这一段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当时,印度、西域来华的僧人日益增多,佛经大量译入,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法显是如何如饥似渴地精进不息。正因为如此,他才强烈感觉到佛教从印度传到西域,再由西域传至中原后,已经与传入时的印度佛教产生了差异。

法显对后来的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后秦政权占据关中、河东一带,建都长安。后秦主姚兴是十六国后期的帝王中较有作为者,他本人信奉佛教,还专门组织人翻译佛经,长安一时香火极盛。法显慕名来到长安后,向当时声名显赫的西域僧人昙摩侍求教。昙摩侍特意提到他所翻译的律藏(关及僧尼规范及清规戒律)经本均是来自西域的胡奉,并非最初印度的梵本,而且数量极为有限。法显感慨了一通中国佛法戒律残缺,随即产生了一个想法,脱口而出道:“那我们自己到印度取梵本回来。”

有了这个想法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法显去找同门好友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商量说:“佛法有三藏(经、律、论),但汉地律藏甚少。既然戒律被单独列为一藏,说明它与其他两藏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汉地律藏缺少,只说明许多律藏典籍尚在印度,未被取回。因此,我想亲自到印度去取回真经。”

东晋隆安三年,法显抱着“欲令戒律流通汉地”的目标,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从长安出发,预备沿丝绸之路北线,前往印度取经求律。这一年,他已经六十五岁高龄。慧景最年轻,还不到三十岁。道整、慧应、慧嵬三人也均在四五十岁之间。

当时北方割据政权林立,互相攻伐,给法显一行人的行程带来了不少麻烦。次年夏天,到达河西重镇张掖(今甘肃张掖)附近时,正赶上一场政变,法显等人差点被当成奸细砍头。幸运的是,他们也在这里遇到了另外五名西行的僧人——宝云、智严、僧景、慧简、僧绍。十人为志同道合而兴奋不已,决定结伴同行。半路又进来一名叫慧达的僧人,队伍壮大到十一人。

秋季时,一行人到达了敦煌,得到礼佛的敦煌太守李浩的资助,随即西出阳关,踏上了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之路。十一人分为两队,法显与最初从长安出发的四名同伴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路途非常艰险,不时有流沙,稍有不慎,便会被流沙吞没。就这样,沿着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沙碛地带一连走了十七天,终于渡过了“沙河”,到达鄯善国。

经过鄯善国后,法显折向西北,到达了焉耆国(法显《佛国记》中称漓夷国,在今新疆焉耆),又遇着宝云一行人。漓夷国信奉小乘教,规则严肃,汉僧到此不得共处。法显一行受到冷落,衣食无着,于是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去筹措行资。

就在等待的时候,意外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法显一行又开始向西南进发。七人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又名塔里木沙漠,意为“进去出不来”),“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在荒漠上走了一个月零五天后,终于到达了于阗国。此时,距离法显离开长安已经两个年头。

法显到达西天(印度)取得真经

当时的于阗是西域佛教的中心,“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法显住在瞿摩帝伽蓝,又称大乘教佛寺。该寺有三千多僧人,然而戒律严整,“三千僧共犍槌食,入食堂时,威仪齐肃,次第而坐。切寂然,器钵无声。净人益食,不得相唤,但以手指麾”。让法显十分诧异。(www.daowen.com)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法显一行终于度过葱岭,进入北印度境内,到了陀历国。又向西南行,过新头河,到达乌苌国,即在该地过夏。其后南下经宿呵多、竺刹尸罗、健陀卫到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弗楼沙国是北印度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此参访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了中国。慧应则在当地佛钵寺病故。

法显、慧景和道整三人南度小雪山(指阿富汗的苏纳曼山,相对于“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时,突然遇到寒流,最年轻的慧景本来患病在身,抵不住寒冷,当即冻死。法显与道整继续前进,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后经过西印跋那国,再度新头河到毗荼国。进入摩头罗国,过蒲那河东南行,终于进入了中印度境内。此时,已经是东晋元兴三年,距离最初离开长安已是第五个年头。自此,法显开始了周游印度的生涯。

甘肃敦煌莫高窟

期间,他唯一剩下的同伴道整仰慕印度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叹息故乡僧律残缺,决心留在印度,不再回国。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独自一人继续旅行,搜求经律,并学习梵语,达到他求法的夙愿。

周游完印度后,法显开始准备回国,东下经瞻波国,到达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今印度泰姆鲁克)后,为了写经和画像,又住了两年。随后,法显搭商人大船往西南而行,前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王城观看了三月出佛牙的盛会,并在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舍》、《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

至此,法显身入异域已经十二年了。他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十一名同伴,或留或亡,今日顾影唯己,心里无限悲伤。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个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凄然泪下。

东晋义熙七年八月,法显坐上载客二百余人的大商船,循海东归。船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好遇到一岛,补好漏处又继续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流了一百多天,终于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暴风雨,船失方向,随风飘流。船上诸婆罗门认为载沙门不吉利,商议要将法显留在海岛边,幸亏法显从前的施主仗义反对,法显得免于难。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今山东青岛)的崂山。时为东晋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

印度古寺庙

法显六十五岁出游,途经五年,才到印度的中部,在那里逗留了五年,归程经狮子国等地,又三年才回到青州,共游历了三十余国,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并留法显住了一冬一夏。

义熙九年秋,法显南下赴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今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终老于此。在临终前的数年时间内,法显不顾年事已高,一直紧张艰苦地忙于翻译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译文朴素传真,别具一格,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初与法显一道西行求法的,先后有十一人,要么半途折回,要么病死异国,要么久留不还,只有法显一人,以花甲之年,不言放弃,终于求得经律,又冒了海行的危险回到祖国,达成夙愿。他孜孜不倦、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也足以照耀千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