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古代丝绸之路和平交流的象征

昭君出塞:古代丝绸之路和平交流的象征

时间:2024-07-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024昭君出塞两千年来,“昭君出塞”的故事被后人广为流传,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一段佳话美谈,可谓是家喻户晓。纵观历史,汉匈两族能够和平友好相处,这与昭君出塞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汉、匈之间的和平使者,昭君出塞后,维系了边境六十余年的安宁,为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昭君出塞是一座丰碑,更是一种象征。汉元帝在昭君临行时首次召见了她。

昭君出塞:古代丝绸之路和平交流的象征

024 昭君出塞

两千年来,“昭君出塞”的故事被后人广为流传,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一段佳话美谈,可谓是家喻户晓。古往今来,以王昭君素材诗歌有七百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四十种,其中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翦伯赞、老舍等,他们通过文字篇章来赞颂王昭君,使后人更加敬佩这位雁落塞北的和亲美女。她的形象也随之被神化,两千多年的时光都无法泯灭她的历史功绩。

王昭君生得如花似玉,赢得了“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美名。

纵观历史,汉匈两族能够和平友好相处,这与昭君出塞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汉、匈之间的和平使者,昭君出塞后,维系了边境六十余年的安宁,为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昭君出塞是一座丰碑,更是一种象征。

世人皆知昭君拥有花容月貌,古书中对昭君落雁之容也有详尽的记载,据说她眉如轻烟,口似樱桃,云鬓高耸,兰佩低缀,腰细款款,投足如风摆细柳,举手似雏燕凌空,如此之貌,雁落也当在情理之中了。

民间,把王昭君描绘成大家闺秀:头戴银狐冠,身披红斗篷,怀抱一只哀怨的琵琶,风情万种地站在草原上。官方,则把她旌表为高瞻远瞩的“爱国者”,女子细瘦的“小蛮腰”,挑起了“胡汉和亲,边塞安宁”的政治重担。

她的深明大义使得络绎不绝的文人骚客也纷纷抒情。后人,凭借想象和猜测演绎杜撰着她的故事。殊不知,这位声名显赫的纤纤美女,在无限风光的背后,还有那么多的无奈哀愁……

绝世才貌,入选深宫

王昭君虽生在辉煌盛世,那时百姓丰衣足食,但她的出生地南郡秭归县宝坪村却很荒僻,家中也很贫寒。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和弟弟,她的父亲因老来得女,便将其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家里虽然生活清苦,但昭君却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这使昭君得到了与富家子女同样的教育环境,再加上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所以既学必精,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昭君在十六岁时就成了南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才貌双全的绝色女子。她弹得一手好琵琶,诗书满腹,并生得如花似玉。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像昭君这样美名远播的女子自然难逃此次选秀,由于她天生丽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所以被推为秀首。其父母悲痛欲绝,但纵有万般不舍也难违皇命,所以,王昭君不得不泪别父母乡亲,去往京城长安

据古书记载,由于秀女是从全国各地择优入宫的,不计其数,所以,历来选秀都是先由画工将秀女绘成画像后送到御前供慢慢挑选。其中有一名画工毛延寿,最擅长画人形,画得是“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可谓栩栩如生,秀女图也由他专管,因此,很多入宫秀女为了能见皇帝一面,就贿赂毛延寿,让其将自己画得美些。而昭君品德正直,看不惯行贿之风,加上自己美冠群芳,不肯行贿,这让毛延寿很是恼火,为了报复昭君,他不但在作画时故意掩盖了昭君的美韵,将她画得极为平庸,还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丑化了昭君的形象,使其永不得见君王。

昭君墓

王昭君,姓王名嫱。出生在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战国时这里曾经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这张不属实的画也如毛延寿所愿,改变了王昭君的命运,她“入宫数岁,不得见御”,仍是个待诏的宫女。昭君独自一人在后宫中备感凄凉与孤寂,除了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外,只能更加怀念在家里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就这样,一位女子最闪耀的花样年华在悄然流逝,昭君不知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但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含泪忍痛度过这漫漫的长夜和白昼。

公元前33年,昭君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由于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这也让王昭君枯寂的生活顿时鲜活了起来。

为国为己,主动和亲

当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带着大量的贡品来请求和亲时,汉元帝十分高兴,但他又舍不得将自己的女儿作为和亲对象,于是就决定从宫中未曾临幸的秀女中选一名。他当即下令:“如果谁愿意嫁到匈奴,我就封她为公主,一切都当以公主礼节视之。”当侍卫把这个消息传达到后宫后,众多宫女无一人应答,只有昭君一人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因为在宫中生活的几年,她已经看透了一切浮华,她明白,就算集得万千宠爱,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一旦老去,就什么也没有了,孤灯明月,寂寞与惆怅,与其这样终老一生,不如为国为民也为己,去谋求和平,所以便主动请行去和亲。

汉元帝在昭君临行时首次召见了她。当看到昭君后,汉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秀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美丽,而且在粉颊秀面上,哪有什么黑痣。刹那间,汉元帝把失去王昭君的懊悔,完全转化为对画工毛延寿的愤怒,当即传命有司彻底追查,才知道是毛延寿索贿不成,故意将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于是将毛延寿以欺君之罪斩首。

无论汉元帝如何懊悔,昭君出嫁的事实已经无法更改,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昭君家乡香溪河上桃花朵朵随风飞舞

出嫁之日,长安城全民同庆,为这位“公主”送嫁。当天,王昭君戎装打扮,妩媚中更见英爽之气。站在长安巍峨的城墙外,看着送亲的强大阵容,场面虽热闹,但这对昭君来说是何等凄惨,她久久不语,看了长安城最后一眼,怀抱琵琶上马而去。一路上,马嘶雁鸣,犹如十指拨乱她的心绪,撕裂她的心肝,悲情之下,她弹起琵琶,拨动琴弦,奏起了悲壮的离别之曲。据说,当时大雁正南归,从长安一路出发,送亲队上空就一直有大雁随行,高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不觉沉浸其中,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上。这就是传说中昭君落雁的来历。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的一首《怨词》唱出了当时的悲伤情景,催人泪下。

匈奴生活肝肠寸断(www.daowen.com)

大约走了一年,总算到了匈奴婆家。初夏时节,处处水草丰美,马跃羊奔。沸腾的匈奴人,热烈欢迎这位新“阏氏”。二十岁的王昭君与四十岁的呼韩邪单于并辔而行,笑容可掬地检阅着自己的臣民。似乎,这位漂亮女子,终于找到了爱情与幸福。

头戴银狐冠,身披红斗篷,怀抱一只哀怨的琵琶,这就是风情万种的王昭君。

桃花鱼

在昭君的家乡,有一种很奇特的鱼,每到三月桃花盛开时就出现,桃花凋谢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人们称之为“桃花鱼”。此典故来自于昭君出塞和亲的时候,当时正值桃花凋落,传说,汉元帝答应昭君的请求,让其在出嫁前回乡看看离别多年的父老乡亲。当时正值初春,杨柳抽条,桃花打苞,昭君坐船在香溪河上游走,岸上的桃花随风飞舞,船行花动,船停花则止。昭君触景生情,加上想起自己命运的悲惨,不禁两眼生泪,泪珠落在花瓣上,转眼间化作五彩缤纷的“小鱼”,俗称“桃花鱼”。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塑像

是么?恰恰相反,等待她的,是此起彼伏的灾难。

其一,思乡。

王昭君原籍南郡秭归,那是片膏腴之地。菜花盛开,金灿灿的;绿阴遍地,湿润润的;橙红橘绿,鱼白蟹黄……如今,荆楚风物都成了长夜无眠的思念。匈奴却是另一番天地,野风呼啸,荒草起伏,尽管天高地阔,空旷辽远,可是,家乡缈缈关山远,王昭君对家乡的思念可想而知。

其二,丧夫。

呼韩邪单于并非“只识弯弓射大雕”,是个地道的性情中人,颇有几分侠骨柔肠。老夫少妻,百般恩爱,这也算一桩好姻缘。可是,一年多以后,呼韩邪单于死去,昭君身边只躺着刚刚降生的小男孩儿——伊图智伢师。孤儿寡母,无依无靠!

其三,再嫁。

游牧民族的风俗,在汉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汉书·匈奴传》里记载:“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无冠带之节,阙庭之礼。”也就是说,养子有权娶她的后母。

呼韩邪单于死了,对待“妻后母,报寡嫂”这样的风俗,深受中原文化浸润的人,是无法接受的,于是,王昭君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家。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帝赦令从胡俗。”“从胡俗”,短短三个字,烙印并锁死了王昭君今后的人生。

其四,杀子。

伊图智伢师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骨肉,是复株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的母亲是汉人,强大的汉王朝是他潜在的背景。伊图智伢师的血统与背景,对复株累的单于之位构成了潜在威胁。复株累怕他羽翼丰满之后,篡夺单于之位,并且,复株累有自己中意的接班人,为了永绝后患,复株累决定斩草除根。

《南匈奴列传》记载:“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图智伢师,以次当位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智伢师。”

对于匈奴王廷的骨肉相残,王昭君无能为力,最终,伊图智伢师死在了复株累手上。

王昭君痛苦地弹拨着琵琶,惊悚地看着屠戮骨肉的冷漠与血腥……

其五,寡居。

复株累就是王昭君的“第二任丈夫”。此后的十一年,是王昭君人生最稳定的时期,她又生了两个女儿。冷清的毡房里,照进了明媚的阳光,传出了孩子清脆的欢笑声。

这些年里,没有战争,远离杀戮。西汉与匈奴也相安无事,互不滋扰。因为王昭君作为“阏氏”的特殊地位,双方的太平景象维持了将近半个世纪,“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这种局面,是王昭君以一生的幸福换来的。

很遗憾,后世的旌表无助于不幸的婚姻。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了。这回,没人迫使王昭君改嫁了。朝廷也似乎早把她忘了,长安没再发布新的指令。

昭君又寡居了一年,也撒手西去。这个美貌绝伦而又多灾多难的奇女子,曾大胆地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她扎根在茫茫的高原草地上,像一棵耐旱而茁壮的野草,顽强地活了下来。她一嫁再嫁,生儿育女。十二年,无边岁月,远比人们的想像更悲惨、更凄凉。

王昭君死后,被匈奴国民按照当地的习俗厚葬了,据说那是匈奴史上最隆重的。她的子民在归化郊外修了座坟墓,墓高三十三米,人工土筑而成,墓前为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策马并骑的青铜塑像,时至今日,此墓还在,并且是中国较大的汉墓之一。匈奴人民深知她的思乡情,于是就把坟墓向南建造,以便让她永远望着自己的家乡。坟冢之处,树翠草绿、鲜花争妍,在晨曦晚霞中更显色彩凝重。在匈奴对昭君墓有一传神之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而且每到深秋时节,北方草木皆枯,唯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又称“青冢”。

初夏时节匈奴居住地处处水草丰美、马跃羊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