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黄埔精神:抗日战场全纪实

黄埔精神:抗日战场全纪实

时间:2024-04-1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黄埔精神之花永远绽放开学典礼上,孙中山给操场上的青年学生以及军校教官做了一个多小时慷慨激昂的演讲:“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对黄埔精神大为赞叹: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在于以黄埔军校中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战斗意志。中国的枪炮打不赢我们,主要是黄埔精神打败了我们!1月24日,蒋介石就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

黄埔精神:抗日战场全纪实

黄埔精神之花永远绽放

开学典礼上,孙中山给操场上的青年学生以及军校教官做了一个多小时慷慨激昂的演讲:“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1965年8月15日,是日军战败二十周年的日子,日军退役中将吉田撰文称:“中日之战日军之败,是由于统帅部对中国二十万受过黄埔军校教育之军官的英勇爱国力量,未有足够的评估。”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对黄埔精神大为赞叹:

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在于以黄埔军校中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战斗意志。历次会战中,他们是主要战斗原动力。黄埔军校教育之彻底可见一斑……中国的枪炮打不赢我们,主要是黄埔精神打败了我们!

图19–1 1924年6月,黄埔军校成立仪式

黄埔精神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它源自何处?这一切还要从孙中山一系列革命活动的失败说起。

袁世凯倒台以后,北洋军阀各势力之间混战不停,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孙中山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均告失败。他逐渐意识到,只有建立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军队,才能在众多军阀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这一期间,孙中山逐渐形成组建属于自己的军事队伍、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的念头。

于是,孙中山决定在广州创办一文一武两所学堂,一所是国立广东大学,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学,另一所便是后来享誉中外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黄埔军校。

这所军校在建立之初,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首要的问题,就是军校的选址。孙中山经过一番考察,把地址定在广州西南方向的长洲岛。早在清朝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就花了白银8万两买下这个岛上的船坞,办起“广东西学馆”。之后张之洞又改其名为“广东水陆师学堂”,它是中国第一所军官学校。更重要的是,这个岛上的土地开阔平整,又被江水隔绝,作为专业的军事训练和讲学地点,最合适不过。

图19–2 今日中山大学前的牌坊

其次便是缺乏建立军队和创办军事学校的经验。1922年,孙中山与从苏联来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桂林会面时,产生了建立革命军队、创办军事学校的想法。次年9月,孙中山派遣蒋介石、张太雷和沈定三人组成的“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考察其军事项目。

图19–3 黄埔军校旧址

出人意料的是,蒋介石从苏联考察回来后,彻底对苏联失去好感。原因是苏联坚持要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这让作为民族主义者的蒋介石不再信任苏联。他多次向沉迷于“联俄联共”的孙中山表达不同意见,但是没有获得孙的认可。在向孙中山交了一份《游俄报告书》后,蒋介石辞去了职务,将筹备军校的工作交接给廖仲恺,独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奉化的老家。

此时孙中山筹备军校的事务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但一现实的问题却摆在了眼前,那就是他原来选定的军校筹备委员长蒋介石迟迟未至。当时孙中山对他颇为倚重并“称兄道弟”,派他前往苏联学习经验,也是为了让他在建设军队的过程中独当一面。

1923年12月30日,孙中山用人心切,发电报给不肯前来就任的蒋介石:“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随后,孙中山又让国民党元老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等人连发6封电报,催促蒋介石前来广州就职。

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在奉化又待了两周,直到1924年1月16日,在孙中山特使的当面劝说下,蒋介石才回到广州,向孙中山复命。(www.daowen.com)

1月24日,蒋介石就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之后,蒋介石没有辜负孙中山的信任。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学校的各项建设。但此时他不会想到,这所军校后来聚集了当时全国军政各界的知名人士以及苏联的军事专家,可谓群贤毕至,英才辈出。小小的长洲岛从此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了这些自主培养的军事人才,国民党后来才能成功完成北伐任务,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黄埔军校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招生。当时中国尚处于北洋军阀割据的状态,军校筹备处面临着随时被围剿的危险。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招生工作分三步秘密展开:第一步是地方初试,然后是跨省复试,最后在广州举行总复试。有资料显示,此次招生从1 200名考生中录取了350人。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成功召开。孙中山带着一份7 000多字的稿件也专门赶到会场,给操场上的青年学生以及军校教官做了近两个小时慷慨激昂的演讲:“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当场宣布了军校训词,后来被程懋筠谱曲,成为沿用至今的国民党党歌。

图19–4 孙中山先生

在黄埔军校的建设中,不能不提到苏联的大力支持,除了派遣军事顾问外,他们的250万卢布的开办经费以及分为六次支援的大批枪炮弹药,有力地保障了军校的训练、军队的建立以及军事斗争的顺利开展。

对于这所新型革命军事学校,孙中山对它寄予厚望且倾注了极大精力,在1924年6月至11月间,孙中山前后五次视察军校工作,在思想建设、物质支持、方针政策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和关心。

1924年11月1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倒了大总统曹锟,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谈国是。孙中山临行前,最后一次来到长洲岛,在军乐队的乐曲声中,他发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讲话:“本校学生能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必能继续我之生命,实现本党主义,今我可死矣。”随后,他离开了黄埔军校。极为不舍的黄埔师生们纷纷列队欢送,蒋介石登上即将出发的永丰舰,与孙中山话别。

1925年1月,孙中山抵达北京后肝病发作,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一直为中国民主和平事业呼号奔走的孙中山先生,在弥留之际留下了“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言,这句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黄埔军校师生。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吞并中国。就在举国上下陷入危急关头的时刻,不同党派、不同政见的黄埔师生走到一起,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无数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

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以及中国军事实力落后的现实,黄埔学子在历次战斗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淞沪会战的指挥官胡宗南在战后哀叹:“黄埔军队几乎全部打完了。”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次战斗都有黄埔学子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黄埔第一期在抗战中阵亡的有300人左右,第二期有200人左右,第三期有500人左右,第四期有700人左右,第五期有300人左右,合计共有2 000人左右。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意味着黄埔军校毕业生总数的27%阵亡于抗日战场。

以湖南这个抗日的主战场为例,全国抗战一共有22次正面会战,在湖南进行的就达六七次之多。为了对湖南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日军始终把三分之一的侵华兵力部署在鄂粤二省,为此,黄埔师生在这一地带抛头颅、洒热血,牺牲颇大。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某处战场上,从中国军人尸体上收集到的黄埔军校毕业证章就达500枚之多。

到了战略相持和主动反击阶段,黄埔将士与爱国官兵一起,顽强杀敌,浴血奋战,取得了三次长沙会战以及昆仑关、随枣、上高、鄂西、浙赣、常德、湘西等关键性战役的重大胜利。

图19–5 蒋介石亲临昆仑关前线视察第5军

在这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黄埔军人在正面战场上英勇拼搏,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无愧于中流砥柱的本色。他们驰骋沙场,取得了赫赫战功,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无限崇敬,特别是在两次国共合作中,黄埔精神之花绽放得格外绚烂。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参谋长、曾担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的叶剑英一针见血地指出:“黄埔同学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是光荣而重要的。在抗战中,只要30万黄埔同学真正全部发扬黄埔精神,谁敢中途妥协?谁敢进行内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