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先生引用裴多菲的这句诗是想告诉人们只管坚持着去努力,不必有太多的顾虑和计较。当初人们怀着无限的希望来到号称“羊背上的金山”的澳大利亚,有的人成功了,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有的人同样成功了,只不过得到的是他们没想过的。
沙漠中的黄金礁
在19世纪末期,澳大利亚东南部巴拉腊特和库尔加迪的淘金潮达到顶峰的时候,一名来自维多利亚的水手刘易斯·拉塞特却在这时独自一人来到澳大利亚中部的麦克唐奈山脉,渴望找到传说中的红宝石矿。他的一位朋友告诉了他这件事情,并明确指出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工作十几年的轮船,准备前去试试自己的运气。
拉塞特不是很熟悉麦克唐奈山脉一带的地形,艰苦跋涉了40多天后,所看到的仍然只是无尽的灌木丛和无际的沙漠。巍然耸立的红色山崖阻断了他的进路,也阻断了他对红宝石矿的向往。就在拉塞特绝望地准备原路返回时,他忽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条石头排成的直线,笔直地伸向远方,消失在沙漠的尽头。开始他以为是有人在此修路,但他没有发现任何人的踪影,而且石头的样子浑然天成,也不像是被开采来修路的。拉塞特感到非常好奇,随手捡起一块石头仔细观察,发现石头的颜色有些异常,在阳光下泛出淡淡的绿色光泽。拉塞特隐隐感觉到石头里面有些东西,便用随身携带的工具敲开了它。他看见了薄薄的一层黄金!他兴奋地跳了起来,沿着石头一口气跑出去几英里,直到它们完全没入地下。他用手挖了一下细软的沙子,发现这条石头的直线仍在沙层下面向前延伸,拉塞特意识到,自己找到的是一个真正的黄金礁!
倒霉的怀表和迷失的宝藏
当时兴奋的拉塞特顾不上口袋里的水和干粮都已快要用完,继续在附近一带徘徊搜寻。他的马匹因为找不到食物饿死,水也终于喝光了,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随手捡了几块石头作为样品,准备离开。他独自一人在沙漠里摸索,来时路上的标记已被黄沙掩埋,他迷路了,终于体力不支倒了下去。恰在这时,一位来自阿拉伯的商人从此路过,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拉塞特并救了他。感激的拉塞特告诉了他黄金礁的事,并拿出自己的样石给他看。与阿拉伯商人同行的是一名叫做哈定的人,他曾是一名地形测量师,他检测了拉塞特的样石,认为他确实发现了金矿,便要求与他一起再去寻找。
澳大利亚黄金
澳大利亚的矿藏埋藏浅、品质优良,无论哪类矿产品的采集都实现了现代化。图中是一块直接挖掘出的成品金块。
1900年,他们组织了一支装备齐全的 寻宝队,将大量的仪器、食物和水驮在骆驼的背上,在拉塞特的带领下再次向黄金礁出发了。凭着模糊的记忆和一支怀表的指针所指示的方向,他们再次找到了黄金礁。哈定进行了粗略的测量,黄金礁长达15米,最宽处有4米,暴露在外面的地方有两米。这是一处规模不小的金矿。按照之前的约定,他们将黄金礁划分为两份,一方拥有其中的一份,然后各采集了一些样品,准备回去招募人马前来开发。
然而当他们几星期以后返回出发地时,哈定突然告诉大家一个糟糕透顶的消息,他发现他们一直用来指示方向的怀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走得不准了,整整慢了75分钟!原本兴高采烈的人们一下子陷入了沮丧的情绪,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这一趟艰苦的旅程彻底白费了。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了黄金礁,但是却再次失去了它确定的方位。如果要再来时,仍然只能靠模糊的记忆和漫长的搜索。然而记忆是不可靠的,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变得无法辨别,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再去一趟。然而看着骆驼背上干瘪的给养袋和空空的行囊,人们犹豫了。实在无可奈何,他们只好回去寻求资助,等到合适的时候整装重来。
这时在澳大利亚巴拉腊特和库尔加迪的淘金潮方兴未艾,人们在那儿随便就可能挖到重达50千克甚至100千克的金矿石,所以谁也不肯放弃眼前这确定无疑的发财机会去跟这帮乞丐般衣衫褴褛的寻宝者搜寻那虚无缥缈的黄金礁。拉塞特和哈定四处展示他们带回来的金矿样品,尽管人们承认那确是不可多得的高纯矿石,但还是没有决心放弃到手的财富跟他们走。拉塞特经不住这样的打击,精神有些失常,每天念叨着遥远梦中的黄金礁,埋怨着哈定那只倒霉的怀表,再也没有片刻安宁。
澳大利亚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多年来一直是冒险家、寻宝者向往的地方。
失望的考察队(www.daowen.com)
拉塞特在失败的打击下变得萎靡不振,但哈定仍然坚持进行着各种尝试。1916年,他终于说服澳大利亚政府,由政府投资再去碰一次运气。然而更加倒霉的是,派出的两支探险队在路上遭到了当地土著人的袭击,损失惨重,狼狈逃回。
事情一晃又过去十几年,那场席卷全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使远在孤岛的澳大利亚也难逃劫数。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克服经济危机,澳大利亚政府重新支持各种各样的探宝寻金活动。1930年初,金迷心窍的拉塞特借机行事,独自一人来到澳大利亚工会设在悉尼的麦克唐奈总部办公室,会见了工会主席约翰·贝利,跟他详细报告了黄金礁的事情,并希望通过他申请政府的支持,进行最后一次考察活动。
贝利是个精明的人,他在背后悄悄派人做了调查,调查结果与拉塞特所言完全一致。而且根据一位资深地质学家的分析,著名的卡尔古利金矿确实可能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中部地区,并在拉塞特声称发现黄金礁的地方露出地面。根据一位财政金融专家的估算,黄金礁矿藏的价值按照当时的行情大约在20亿美元左右,这足以把澳大利亚从这次来势凶猛的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贝利动心了,迅速投资建成了一家“中部澳大利亚黄金探矿公司”,希望找到那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矿——传说中的黄金礁。
这不仅是澳大利亚的希望,甚至是危机中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希望。贝利的探矿行动得到了来自各方的鼎力支持:新南威尔士政府承诺向他们无偿提供铁路运输、燃料、食物和各种探测仪器;澳大利亚政府保证在必要的时候给他们一切力所能及的支持;英国本土的热心者捐赠了一辆六轮越野卡车和一架飞机,帮助他们在沙漠里运送考察队和进行观察。
1930年7月11日,声势浩大的考察队开始正式进军黄金礁。然而,考察队在沙漠中艰苦地搜寻了五个月后,仍然一无所获。在疲乏和懊恼的情绪中,考察队员开始严厉地责骂拉塞特,甚至怀疑他是一个骗子。精神高度紧张的拉塞特终于不堪忍受,惶恐地逃离了考察队。
绝望的拉塞特
时间又过去30年后,当探矿人斯坦利·希尔迪奇在澳大利亚西部珀斯北面发现一座土著人膜拜的“圣山”竟是一大块纯铁矿时,黄金礁的传说似乎可以画上一个令人安慰的句点了。拉塞特找不到他的宝石而找到了金矿,“中澳黄金探矿公司”找不到传说中的金矿而希尔迪奇找到了实实在在的纯铁矿,故事总以出人意料的结局告终。
当考察队在数天以后发现火堆旁的一副驮鞍和拉塞特的留言时,大家认为他有些新的发现。留言最后提示他们在离火堆3米的地方进行挖掘,但那儿什么也没有。他们继续跟踪到一棵橡皮树下,新的留言指示他们在1.5米深处挖,但那儿只有一个生锈的空罐头瓶。当考察队最终来到一座土著居民的部落时,足迹不见了,留言没有了,在一处灌木丛中,他们找到的只是拉塞特的尸体。考察队最终无功而返。
1931年,另一支考察队在彼得曼岭温特峡谷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拉塞特的日记本,人们似乎找到了更确切的记述。拉塞特在日记中说他找到了金矿,围上了篱笆,在地图上作了标记,将地图藏在了包里,将包埋在了离火堆3米的沙地里。那时他的骆驼逃走了,他便留下了驮鞍作为记号。他拍下了黄金礁的地点以及路上的标记,然后把胶卷藏在空罐头瓶里,埋在了橡皮树下。他还记述了自己最后一段日子的生活是跟土著人生活在一起,因为营养不良渐渐失明了。没的可吃,只能整天吃熟无花果,他彻底绝望了,认为一切都已结束。他在一棵橡皮树上留下一段谜似的话:“不挖地首尾夹击。”然后便凄然死去了。根据这些信息,这支考察队继续进行了长时间的搜寻,仍然一无所获。黄金礁最终成了海市蜃楼一般的虚幻传说,但拉塞特的执著甚至他的绝望却成为这段传说中非常动人的一个主题。
“新金山”墨尔本
在澳大利亚巴拉腊特的淘金潮中,曾有数万名华工远涉重洋,涌向澳洲,规模堪比之前去往美国三藩市的淘金移民。因此,华侨习惯地把美国的三藩市称为“旧金山”,而把澳大利亚的华人聚居地墨尔本称为“新金山”。这一提法最早见于清末外交官李圭的《东行日记》,他认为要对“两个金山”(三藩跟墨尔本)“以新旧别之”。至今在墨尔本还有很多华人学校、商店、公司、饭馆等名称带有“新金山”字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