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美台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加强防务合作

美台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加强防务合作

时间:2024-01-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蒋介石对美国第七舰队防范范围提出质疑。只有签订正式《共同防御条约》,“才能指望我们的中国朋友保士气”,大规模的援助会产生最好的结果。而要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将迫使美国态度明朗化,使美国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1954年5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查尔斯·威尔逊和海军部副部长托马斯·盖茨来到台湾访问,就双方缔结防御条约问题,代表美国政府与蒋介石交换意见。

美台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加强防务合作

艾森豪威尔一上台就向中国打“台湾牌”,任命坚决反共的杜勒斯为国务卿。1953年2月2日,在给国会的咨文中,他又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出发,宣布撤销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声明中关于台湾“中立化”的规定,下令不再使用太平洋第七舰队来“屏障共产党中国”,并正式任命兰登为美国驻台“大使”。2月5日,艾森豪威尔命令第七舰队放弃在台湾海峡从事“中立巡逻”。

对于美国撤除“中立化”的举措,有舆论称是“放蒋出笼”,旨在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施加压力,使正处于微妙阶段的朝鲜停战谈判产生若干“心理上”的影响。

艾森豪威尔的“放蒋出笼”政策,首先安抚了蒋介石。在艾森豪威尔发表声明的第二天,蒋介石也抛出一个声明称:“无论在政治上以及国际道义上,实为美国最合理而光明之举措。中国今日之反共复国,为自由世界反共抗俄侵略之一环,但中国不要求友邦地面部队协助我国对共匪作战。”

蒋介石对美国第七舰队防范范围提出质疑。兰登加以解释说,艾森豪威尔的命令不意味着可让台湾采取军事行动反攻大陆,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前,均须征询驻台美军顾问蔡斯将军的意见。

艾森豪威尔的“放蒋出笼”举措,使蒋介石产生了乘机与美国结盟的念头。按照蒋介石的设想,美蒋结盟不仅可以使偏安孤岛的蒋家小朝廷永远得到美国的保护,而且还可以借美国力量反攻大陆。

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历史图片)

蒋介石在朝鲜战争结束前萌生此念,是与亚太局势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打了三年的朝鲜战争,强大的美国军队没能击败人民志愿军,国内反战舆论与“联合国军”的解体,使美国不得不考虑用谈判方式来结束在朝鲜的争端。然而实行这种方式对美国不利,不仅使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使台湾当局借助朝鲜战争重返大陆的幻想破灭,而且还会使中共从朝鲜脱身,加强针对台湾的军事力量,给蒋家小朝廷在台统治造成威胁。朝鲜战争帮了蒋介石的大忙,同样,战争结束也会给他带来大麻烦。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自然意识到必须采取新的对策,即千方百计争取美国对他的支持。可以说,蒋介石当时把维持与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作为蒋家小朝廷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宝。

蒋介石有了构想,身为台湾当局“外交部长”的叶公超就要去实现构想,他首先提出了与美国缔结双边条约草案问题。美国驻台“大使”兰登当时认为:美国对台湾的援助在法律上所处地位是单方面的,援助和支持随时可以停止。只有签订正式《共同防御条约》,“才能指望我们的中国朋友保士气”,大规模的援助会产生最好的结果。兰登向叶公超建议,可令驻美“大使”向美国国务院提出缔约建议书

尽管蒋介石对于和美国签约抱有极大的热情,却热脸碰上冷屁股,艾森豪威尔政府最初的反应十分冷淡。顾维钧的建议一提出,立即遭到杜勒斯的拒绝,此后,台湾当局又通过各种渠道反复向美方建议举行谈判,华盛顿却一直未作出积极反应。

其实,艾森豪威尔与前任总统杜鲁门一样,不相信蒋介石的独裁制度体现了民主自由原则,也根本没有准备为帮助蒋介石反攻大陆或是防守几个海岛而去冒世界大战的危险。美国支持蒋介石政权,只是把台湾当作其在远东的战略据点而已。如果将台湾比作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蒋介石只不过是一个并不理想却无法代替的舰长。

对于这样一个差强人意的合作伙伴,美国当然不愿被条约束缚在一起。艾森豪威尔特别担心蒋介石随时采取针对大陆的军事行动,而将美国拖入中国内战。美国不愿意承担协助蒋介石防守金门、大陈等几个岛屿的义务,也不希望明确宣布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美国想用对这几个沿海小岛政策的模糊性来迷惑随时可能进攻的中共军队。而要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将迫使美国态度明朗化,使美国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承担防卫这些小岛的义务,将使美国冒着与中共军队直接作战的危险,而一旦这些难以防守的岛屿从美军手中失掉,还会有损美国的形象。

艾森豪威尔还几次重申美国不要讲“永远”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主张解除对华贸易的全面禁运,与蒋介石签约无异于在外交上堵死了这条路。

在美台“军事联盟”的建立上,蒋介石采取了主动。

为了说服美国尽早与台签约,蒋介石利用各种机会,强调台美间结盟的重要,并不惜作出一些让步。

1954年5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查尔斯·威尔逊海军部副部长托马斯·盖茨来到台湾访问,就双方缔结防御条约问题,代表美国政府与蒋介石交换意见。蒋介石在士林官邸接见他们,兰金、叶公超在座,宋美龄当翻译。

威尔逊说:“我国政府对贵方所提缔结条约的建议,认为很有必要。我们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想彼此交换意见。”

“好,好,好!”蒋介石微笑着颔首说,“我们愿与美国重修抗战期间的旧盟。在西太平洋上对付共产国际的侵略,成为中美两国共同防御的责任。我们中华民国参加这个安全体系之后,不独能弥补太平洋防线的空隙,而且能强固我后方基地,更可使我今后反共复国事业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威尔逊表示说:“我国政府也认为,缔结防御条约是有利于我们双方的。”

蒋介石点头说:“美国在东亚应该拟定和奉行一种摆脱老殖民主义影响的政策,否则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外交部长”叶公超说:“中美之间缔结一个条约,是在日本、韩国、菲律宾和中华民国这四个最直接有关的亚洲国家之间,进行一种集体安排安全的先决条件。”

威尔逊点头表示同意:“根据目前台湾的现状,我们向总统先生提个建议,能否全面自大陈、马祖、金门等外岛撤退,集中兵力防守台、澎。我国政府认为,如果双方缔约,条约也只适用于台湾和澎湖地区,而不能包括其他地区。”

蒋介石收敛了笑容,不悦地说:“这些岛屿,是我们反共复国的前哨阵地。尤其是金门、马祖,它们不仅是前哨据点,也是防卫台、澎的屏障。对这些岛屿来说,不存在撤退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强防务的问题。”

他停顿一下,咳嗽一声,提高了声调:“我刚刚下了命令,派部队增援大陈、金门。”

眼看谈判要僵,盖茨插进来说:“我们可以理解,只是有必要提醒一下总统先生,目前我国在远东的海空力量因需保护巡航的地域很广,只能顾及台、澎地区,如果要将范围扩大到贵国的全部岛屿,除非从美国本土再增派海空力量到远东来,而这是不现实的。”

叶公超说:“既是两国之间的缔约,似不宜将一方的一些领土摒弃于条约之外。”

蒋介石强硬地表示:“把金门、马祖划到条约保护范围之外,这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威尔逊无可奈何地耸耸肩,随即又说:“条约要明确,台湾方面未经美国同意,不能对大陆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

蒋介石不容置疑地说:“反共复国是我们的既定目标,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是我们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应列入防御条约条款之中。”

“No!No!No!”威尔逊不断地摇头。

谈判卡壳了,蒋介石决定让步。6月28日,他授意叶公超向美国驻台的兰金“大使”表示,台湾当局同意在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之前,先征求美国同意。兰金于是在拍发给美国国务院的电报中说:蒋介石“愿意放弃任何可能为美国所反对的进攻共产党的军事行动,借以换取一个双边条约”。

台北某宾馆威尔逊住处,叶公超又来看望“美国代表”威尔逊,说:“蒋总统对会谈很满意,希望代表能促进两国共同防御条约早日签订。”

威尔逊说:“现在的障碍是蒋总统坚持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是贵国的内政,不应列入条约之中。可未经美国同意,不能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坚持的要求。我与蒋总统谈了三次,都不能就这个分歧达成一致,叫我如何答复我国总统呢?”

叶公超说:“贵国总统是担心蒋总统会进攻大陆中共,牵累美国参战。这本是我国内政,但蒋总统今日对我讲,台湾方面准备满足贵国的要求,在采取任何重大行动之前,必先征得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同意。”

威尔逊高兴地说:“这我就好交差了。我一定转告蒋总统的诚意,促进共同防御条约谈判早日开始。”

9月3日,大陆对金门岛发动了激烈的炮战,台海局势顿趋紧张。“九三炮战”成了促成台美之间缔约的一副催化剂。

在美国白宫总统办公室,艾森豪威尔对国防部长约翰逊说,中共突然炮击金门,又要打一江山岛,这是我执政十八个月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立即让在马尼拉的杜勒斯国务卿飞往台北,与蒋介石正式商谈《共同防御条约》。

在台北士林官邸,叶公超对蒋介石说:“总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要从马尼拉赶过来了,他是为共军炮击金门事件来的。”

蒋介石心情复杂,跟叶公超说:“杜勒斯在马尼拉没什么了不起,连马尼拉市长都在说他是‘全亚洲国家都不能相信的人’。这句话不是共产党说的,我相信!我不知道他怎样对待金门、马祖。这是我最关心的!”

第二天,蒋介石满脸堆笑地在官邸接待了杜勒斯,夸张地说:“您今天能来台湾访问,实为值得欢迎的一件大事。”

杜勒斯说:“我在菲律宾时,许多人认为我的日程很紧,可以不必访问台湾。特别是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先生,在我动身前给我打电报说,我访问台湾没有必要。他建议我最好直飞伦敦参加解决欧洲问题的会议。不过我觉得,既已到了远东,不可再失去访问台湾的机会。”

蒋介石也说好听的:“我认为自从您接任美国国务卿以来,美国政府在远东做了三件大事:朝鲜停战,未卷入印度支那的战争,缔结东南亚防御条约。关于前两项,有人对美国政府的立场感到不满,然而我个人认为,在这两方面的钳制政策都是正确的。”

杜勒斯高兴地说:“只要你认为正确,别人的批评或不满对我来说就无关紧要了。”

蒋介石又回顾历史说:“我自己一向认为,美国是我国唯一的忠诚朋友。自从十五年前我们在汉口第一次见面以来,我的这一信念从未动摇。因为我们两国始终是奉行同一路线,不论是在物质利益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这是发自我内心的良知,绝不是外交辞令。”

杜勒斯不住点头。

蒋介石乘兴讲下去:“各界人士认为,你此时访问台湾证明美国政府重视台湾,然而,如果离台时竟未签订东亚安危之所系的双边协定,如果在东南亚组织签字之后,而对中美条约不作出决定,从有识之士看来,美国在远东的政策将遭受无可弥补的损失,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有效性也将是个疑问。9月3日,厦门的共产党以重炮轰击我金门驻军,发炮六千发。我国政府认为应立即予以还击,不过,美国军事顾问坚持要请示太平洋地区总司令,我们一直等到第三天,太平洋地区总司令同意后才采取行动。这是我们坚守信约的例子。”

杜勒斯满意地说:“这是令我高兴的。”

蒋介石又说:“没有美国的同意,我们不实行反攻。但是只要我们不反攻,亚洲的共产党问题就无法解决。关于双边条约的问题,我就谈到这里,愿听听您的意见。”

杜勒斯讲了一通艾森豪威尔和他的意见,总之是要束缚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手脚,要他放弃外岛,专守台湾、澎湖。蒋介石不爱听,老强调“反攻大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座的“外长”叶公超怕蒋介石过多谈论反攻大陆引起美国担心,插话道:“双边条约和反攻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条约纯粹是政治性的,不涉及反攻。”

杜勒斯说:“很遗憾,由于时间短促,我不能就此问题与阁下进行详细讨论,五分钟或十分钟后,我就要离开。”

杜勒斯起身要走,蒋介石没有起身相送,还是坐着讲话,发泄自己的不满:“我以前说过,美国关于对华政策没有计划,这对苏联有利,也受到共产党人欢迎。因为这会给他们可乘之机,给美国制造困难。另一方面,美国如果采取坚定政策,帮助我们打回大陆,这样便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遗憾的是,美国政府在行动上不积极,不主动。最后,因为您即将前往日本,我愿提出,美国政府必须施加压力,要日本采取反共立场。”

杜勒斯实在坐不住了,打断蒋介石的话,礼节性表示:“听阁下之言,获益甚多,我将认真考虑。我一向敬佩阁下的明智和敏锐的观察力。我不会轻易忘记或忽略阁下今天的讲话。”说着就往外走。

蒋介石追着他说:“决定未来的世界问题可能是在欧洲,不过共产党侵略的最严重威胁,目前就在亚洲。据我看来,酿成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在亚洲。”

“我知道,我知道……”杜勒斯一边应付着,一边匆忙往外走。

回到美国,杜勒斯对艾森豪威尔总统说:“必须要求蒋介石从大陈岛撤军!那边的火烧得太大了。”

艾森豪威尔忧心忡忡问杜勒斯:“国民党从大陈撤退军队,会不会遭到共军的攻击?”(www.daowen.com)

1955年3月,赴台访问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与蒋介石在探讨台湾问题。(历史图片)

杜勒斯说:“可以对大陆施加压力和进行试探。”

艾森豪威尔说:“我决定派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去台湾部署兵力,同时通过海军部发表声明,说明对大陈的任何进攻,都将被美国解释为干涉第七舰队的任务,要遭到美国的报复。你再找苏联外交部长施加影响。”

杜勒斯说:“我可以私下告诉莫洛托夫,如果美国说服蒋军从大陈撤退,要他说服中共对大陈不进行攻击。”

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策划妥当,便派美国特使、国务院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罗伯逊飞往台北,与蒋介石摊牌。

罗伯逊开宗明义说:“蒋总统,美方建议立即在沿海岛屿停火,这是我这次来台湾的主要任务。”

蒋介石一听停火就跳了起来,尖锐地说:“就是我本人同意这项停火建议,那么也将无法把自己的决定向岛内民众作出解释。你们允许联合国安理会讨论这个建议,是不是表示对我们在联大的代表地位发生怀疑了?把所谓金、马诸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是美国政府屈从于英国讨好中共的结果,也是你们故意要逃避对这些岛屿承担直接责任。因此,这一停火建议是完全荒谬的,我要誓死守卫金门、马祖、大陈,虽战至最后一人亦不停止!”

“这……”蒋介石态度那样决绝,罗伯逊头上冒汗了,不知怎么谈下去。

罗伯逊缓和语气说:“总统先生,我方的意思并不是要你们对中共退让,暂时后退是为了今后更大步前进。如果你们一定要坚守金门、马祖,那么,我代表美国政府与军方,正式希望你下令从大陈岛一线撤军。”

蒋介石一口回绝:“不!”

罗伯逊说:“那里的局势太危险,美国不希望为了一个大陈岛与中共开战,何况大陈岛距台湾太远了。”

蒋介石不悦地打断说:“特使先生,大陈岛的战事刚开始,胜负尚难预料。”

罗伯逊又劝说:“不,不,总统先生,自一江山岛失守之后,中共的陆、海军已在岛上布防,现在不要说海、空军,只要共军用极普通的105榴弹炮,便可控制大陈列岛。据我们所知,现在贵军的飞机都不敢穿越大陈上空,而必须在大陈海湾绕行,以免被共军击落。在这种状况下,贵方如何在大陈与共军作战呢?再说,坦率地告诉阁下,华盛顿已指示第七舰队帮助守军立即从大陈岛撤退。”

蒋介石干瞪眼了,口气软下来:“这……这得容我们再考虑一下,美国方面要答应协防金门、马祖,我们才好考虑从大陈撤兵。”

罗伯逊含糊地说:“我回去向总统和国务卿先生汇报,由他们答复你。”

不久,蒋经国拿着一封信对父亲说:“阿爸,艾森豪威尔总统给您写来一封信。”

蒋介石急切地问:“都写了些什么?他同意协防金门、马祖吗?”

蒋经国说:“口气很含糊,只是说:如果台方一旦判断中共对金、马二地的进攻,是其进攻台湾的准备行动,那么美国就参与保护金、马。”

蒋介石又问:“还说了些什么?”

蒋经国说:“艾森豪威尔还告诉您,杜勒斯国务卿已将从大陈撤兵的决定告诉了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希望苏方帮助说服中共不要阻挡台方撤退。美国怎么把这么机密的事,告诉苏联帝国主义呢?”

蒋介石突然蹦出一句粗话:“娘希匹!美国也是帝国主义!”

蒋经国听了一惊。美国是帝国主义不假,但这句话从父亲嘴里冒出来,蒋经国听了还是觉得新鲜和震惊。

10月下旬,正在美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叶公超,奉蒋介石之命前往华盛顿,会同台湾驻美“大使”顾维钧,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助理国务卿罗伯逊等进行了订约谈判。谈判自10月27日开始。

在台美进行缔约谈判期间,蒋介石进一步阐明了台湾当局的观点,并对美国政府加以敦促。11月23日,蒋介石身着军常服,未佩五星肩章,在“总统府”内接见了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李博文和《纽约论坛报》记者毕益继。李、毕两记者报道称:“值此间盛传中美共同安全协定,将于本年底以前在华盛顿签订之时,蒋总统并主张将东南亚公约扩展至亚洲东北部,以为阻止共党侵略之保障。并认为韩国、日本及中华民国,应包括在东北亚公约之内。”

蒋介石在接见中,特别强调了台湾的重要军事价值。他说:“关于此事最重要之点,则在认识共匪战略之中心。本人认为该侵略中心即在东北亚,尤以台湾为其中心之中心的一目标。如东北亚各国能组织起来,彼等即可阻止共党在亚洲其他地区之进展。现在台湾为共匪之主要目标。因该岛正如一柄刺入共匪心窝之利刃,共匪深知彼等在东北亚与东南亚两处所侵占之利益,在未攻取台湾以前,决不能视为巩固。”

12月31日和1955年1月1日,蒋介石连续两天在台北主持台美高级军事会议,与来访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上将等商讨台海的军事形势和关于“共同防御”的问题。“驻台美军协防司令部”也于此时正式成立,其职责为协调远东各美军单位,以应付台海危机。

艾森豪威尔于12月24日向国会发出了一份名为《正在台湾海峡发展的局势》的特别咨文。他在咨文中指责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一江山岛的行动说:“上星期,在少数英勇的兵士对占压倒优势的敌人勇敢地抵抗了数天后,他们以空中和两栖军事行动攻占了一个小岛。最近,他们对大陈群岛的主要岛屿本身进行了猛烈的空中攻击和大炮轰击。”他要求国会就此作出一项适当的决议,“明确而公开地确认总统作为总司令在他认为有必要时立即有效地使用我国武装部队”,以达到“保护美国的权利和安全”的目的。

美国国会经过三天的激烈辩论,终于通过了一项《授权美国总统协防台湾及澎湖之决议案》,内称:

“兹授权美国总统,在他认为对确保和保护台湾和澎湖列岛不受武装进攻的具体目标是必要的时候,使用美国武装部队,这项权力包括确保和保护该地区中现在在友好国家手中的有关阵地和领土,以及包括采取他认为在确保台湾和澎湖列岛的防御方面是必要的或适宜的其他措施。”

这一决议,使美国政府向着蒋介石所希望的协防外岛方面跨出了微妙的一步。

台美间的签约谈判历时一个多月,至1954年12月1日,双方达成协议。叶公超与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共同宣布:台美双方“已经完成了关于一项共同安全条约的谈判”,“这个条约将成为美国同太平洋地区的其他国家已经缔结的各种集体防御条约所建立的集体安全体系中的另一环节。这些安排合在一起构成西太平洋自由国家人民抵御共产党侵略的中心体制”。1954年12月2日,叶公超与杜勒斯分别代表台湾当局和美国政府在《中华民国与美利坚合众国间共同防御条约》上签字。

美国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使美国入侵台湾的行为合法化,也使蒋氏政权真正得到了美国的军事庇护。

至此,蒋介石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在北京国务院会议厅,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严正声明说:“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一个防御性条约,它是一个露骨的侵略条约……”

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对周恩来说:“美蒋既已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我们也该用兵了。我们要告诉台湾军民,有这个条约,解放军还是想打就打,别以为条约是万灵符。”

周恩来说:“美蒋签订的条约,所谓‘中华民国’的领土范围,仅限于台湾和澎湖,大陈及其岛屿,不在‘协防’之内。”

毛泽东一挥手:“那就先打大陈岛,让中央军委指示浙东前指,在避免同美军冲突的前提下,坚决攻击大陈。攻击目标不限于大陈,只要发现其设防薄弱的岛屿,可一举攻占。”

美国后来之所以接受了蒋介石的建议,同意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罗伯逊一再游说对国务院产生了影响。罗伯逊一开始就主张同台湾缔结《共同防御条约》,他在1954年2月2日写给杜勒斯的一份备忘录中表明了他对签约的态度。他称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缔结将有助于提高蒋军的士气,向其盟国表明美支持蒋的立场,使蒋政权获得与美国亚太军事联盟体系成员国同样的地位,并抵消蒋对美参加即将在日内瓦召开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关于印支和朝鲜问题会议的疑虑”。罗伯逊的建议未获杜勒斯批准,其后他又多次向杜勒斯建议缔约,加以台湾海峡出现新的紧张局势,最后终于在1954年10月,缔约方案得以通过。

第二,台湾海峡局势突变使美国改变了对蒋介石建议的冷淡态度。朝鲜战争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集重兵于台湾海峡,准备渡海解放台湾,彻底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台湾海峡出现了大战前的紧张局势。此时,台湾已成美国西太平洋岛屿防线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美国“以台制华”的一张王牌,因此美国绝不愿失去对台湾的控制。

第三,蒋介石的妥协使美国也作了让步。1954年6月28日,叶公超告知兰登:如果台美双方能够缔结《共同防御条约》,蒋先生同意在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之前,先征求美方同意。蒋介石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企图消除美国人的疑虑,尽早订立条约。通过兰登的疏通,美方同意进一步磋商。在磋商中,双方在条约的“适用范围”上存在着分歧。蒋介石主张应包括金门、马祖诸岛,但美方反对,主张仅限于台澎地区。在反攻大陆问题上,美方坚持未经同意,台湾当局不能采取重大军事行动。美国利用这一条进一步控制台湾,并凭借台湾海峡割裂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妄图搞“两个中国”。

经过讨价还价,台湾当局只得向美国让步,但为了挽回“面子”,又要求美国同意不将美有权否决国民党军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的内容写入条约“正文”。美国同意了台方的这一要求,并决定以换文方式来表达。

1954年12月2日,叶公超与杜勒斯在华盛顿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台湾“行政院长”俞鸿钧对条约的签订发表声明称:这是台美合作的新成就。台湾“立法院”奉蒋介石命令很快通过了这一条约。1955年2月9日,美国参议院以六十四票对六票的优势批准了此条约。1955年3月,在台北中山堂互换条约批准书,同日正式生效。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使蒋家小朝廷获得了美国的保护伞。条约共十条,要点有:

1.缔约国将个别以自助及互助之方式,维持并发展其个别及集体之能力,以抵抗武装攻击,及由国外指挥之危害其领土完整与政治安定之共产颠覆活动。

2.每一缔约国承认,对在西太平洋区域内任一缔约国之领土武装攻击即将危及其本身之和平与安全,兹并宣告将依其宪法程序采取行动。

3.有关领土等辞,就“中华民国”而言,应指台湾与澎湖,就美利坚合众国而言,应指西太平洋区域内在其管辖下之各岛屿领土。

4.台湾当局同意美国在“台澎及其附近为其防卫需要而部署美国陆海空军”之权利。

5.本条约不影响台美在“联合国宪章下之权利义务”,“或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所负之责任”。

美国陆海空军根据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规定,以及与蒋介石共同商定的部署,开始介入台湾地区。1月27日,美国远东空军总部宣布,美空军第十八战斗轰炸机航空队移驻台湾;同日,美远东总司令赫尔上将宣布,如台湾遭受攻击,美远东陆军将采取行动;28日,美国第七舰队及航空母舰“中途岛”号驶入台湾海峡。

紧接着蒋介石于4月20日在台北,又与来访的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和助理国务卿罗伯逊再次举行会谈,以讨论在台湾地区使用武力和防守金、马问题。《共同防御条约》的缔订,使台美关系在经历了一番颠簸之后,重新走向“蜜月”的高潮。

在“蜜月”里,蒋介石尝到了大甜头。仅以军事援助为例,美国运到台湾的武器装备数量十分惊人。到1953年底,美国提供的军事援助达6.7亿美元,此外在经济援助中的军援还有八千万美元。

1949年底,美国的250辆坦克和陆军五个师的装备运抵台湾;1950年上半年,有740辆坦克和装甲车运来台湾,供军方更换过时的装备;1950年下半年至次年5月,美国又运来加农炮150门、坦克约70辆,还有火箭炮、平射炮、榴弹炮及重型牵引车等;1952年6月,运来一批军用车辆,包括重型卡车和吉普车;1953年二三月间,运来一批火炮、机枪及工兵装备。运来的海上武器有九十余艘各类登陆艇和军舰。制空武器有:1949年底运来的100架B-25双引擎轰炸机;1950年初运来的一批飞机零部件和通信装备;四五月间运来轰炸机120架;1951年6月后的一年间分批运来飞机40架;1952年11月运来“野马式”战斗机28架;1953年初运来一批螺旋桨飞机;6月运来一批F-84战斗机。

美国武器的源源到来,帮助国民党军队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蒋介石所拥有的武器,经过在祖国大陆失败的冲击,损失太大了,旧武器过时落后,新武器缺乏零配件达不到实战要求,美国武器的到来正好全面替换国民党军队中的武器装备,国民党军队颇有“武装到牙齿”的“风采”,提高了国民党军队的形象和士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