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六国后,秦始皇意犹未尽,他还要锦上添花。
在中国东南及广阔的南方,是传统上的蛮夷区,这里文化落后,民风强悍,又称为“百越之地”,这些蛮人又统称为越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挟灭六国之威,派尉屠睢统率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大举进攻东南与岭南,先后征服瓯越、闽越等。然而,在征服岭南时,秦军却遇上大麻烦。一方面南方多河流,且山深林密,士兵容易染疾,后勤补给跟不上。再者,岭南这些越人十分骁勇,《淮南子》一书曾这样写:“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他们过惯自由的生活,现在有人想统治他们,当然得奋起反抗。在越人英勇的抵抗下,一向战无不胜的秦军竟然吃了大亏,“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说秦军死了数十万,这夸张了,但秦军久战无功,却是事实。
要解决南方战事,就得解决运输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想到用水运的方法,沿着河流用船运输。只是长江水系与南方珠江水系并不相通,总不能让将士们抬着船只,翻过山走水路吧。怎么办呢?
秦国的水利工程技术极其发达,这从都江堰、郑国渠的修建就可看出。为了打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秦始皇派史禄主持开挖灵渠。
那么,要选择在哪下手呢?史禄经过考察后,找到两条水系距离最近的一处。长江支流湘水与珠江支流漓水相距很近,从这里开挖一条运河便可连接两河。理论上简单,实际操作却非常复杂,因为两条河流的高差不同,而且这条运河的目的是运载物资与粮食,航行一定要平稳,因此有许多工程细节必须逐一论证。如何分流,如何排泻汛期的洪水,这都大有学问。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建设,灵渠终于顺利开通,这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又一杰作,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由是得以通航。
公元前214年,灵渠通航后,秦始皇再次发兵攻打南越。这次军队的主力并不是正规军,而是一群贱人,主要是逃亡者、赘婿者以及商人。大家想想,现在商人多牛哇,不过在秦朝时,商人是没地位的,秦国的立国思想一直是重农而抑商。至于入赘为婿者,在古代也是很倒霉的,被人瞧不起,没社会地位。
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征服南越并不难。越人虽悍勇,但没有强有力的政权,很容易被秦的优势兵力一一击破。
在秦的铁拳之下,南越被征服,分置为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秦始皇把国内五十万个罪犯迁移到岭南,与越人同居。
开通灵渠期间,秦还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攻打匈奴的起因甚为荒唐。秦始皇这个人特迷信,有个江湖术士名叫卢生,出海回来后,做了一个神秘的预言:“亡秦者胡也。”始皇帝一听,胡不就是胡人吗?胡人是中国对北方游牧部落的统称,主要有匈奴、东胡、月氏等,对中国威胁最大的当属匈奴。在秦灭六国之前,匈奴曾多次袭扰赵国北边,后来被李牧包了饺子,才不敢南下。后世认为,卢生预言中说的胡,其实是秦二世胡亥,而不是胡人。不过天机哪里是秦始皇所窥得破的,他派大将蒙恬发兵三十万,攻打匈奴。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伐,势如破竹,一口气把匈奴人赶出河南地。次年,蒙恬又夺取河套以北的阴山地区,设四十四县,置九原郡,在黄河沿岸修筑城池要塞。之后,蒙恬又渡过黄河,攻取高阙、阳山、北假等地。由于匈奴是个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来无影去无踪,很难深入进攻,却又不得不防。
为防匈奴南下,秦始皇征发大批人力,修筑长城防线。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里,故而称为万里长城。但是这个万里长城,与现在的万里长城其实不是一回事,因为秦长城早在历史的风沙中损毁殆尽了。蒙恬主持修筑的长城,是在战国时代秦、燕、赵三国长城的基础上,缀连而成,也并非完全新建。
蒙恬北伐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力量。匈奴的两个邻国,即东胡与月氏日臻强盛,为了夺回河南地,头曼单于多次反扑,均被蒙恬打败,无奈之下,他只得迁往荒凉的北地。后来,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单于灭东胡、破月氏,围汉高帝于平城之下,成为匈奴盖世英雄,这已是秦灭亡后的事,此处略过不表。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秦帝国强大的写照。蒙恬驻守北疆十余年,威震匈奴。由于功劳赫赫,秦始皇对蒙氏家族尊宠有加,蒙恬的弟弟蒙毅也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兄弟两人风光无限,蒙恬统兵于外,蒙毅则在朝中为皇帝出谋划策,两人位高权重,都是忠信之臣,其他将领,谁也不敢与蒙氏兄弟争风头。
秦始皇有一种无限的权力欲,要把天下人都踩在脚下。只是彼时战国刚刚结束,战国时代的武士血性犹存,那是一个“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的时代,总有勇敢者挺身而出,不惧安危,以血相抗。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遇刺最多的皇帝之一,前有荆轲之击,后又有高渐离、张良的刺杀行动。(www.daowen.com)
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当年在易水河畔两人击筑而歌,其风采至今仍令人倾倒。咸阳宫那惊天一击,成为秦始皇一生挥不去的阴影,到他吞并六国后,仍全国通缉太子丹与荆轲的门客旧识。与太子丹、荆轲有旧的故人们纷纷逃走,隐姓埋名,高渐离也不例外,他改了姓名,给人家打工以维持生计。
有一天,高渐离干完活,疲惫不堪,正想休息时,却听得主人家来了个客人,正在击筑。一听到自己久违的筑音,他立刻来精神了,站在门口细细倾听,舍不得走。听到击得好的地方,他便略为赞许,听到击不好的地方,他又轻轻摇头。门外的侍者很奇怪,便上前问他,他说:“筑的声音有好也有不好。”侍者便把高渐离的话告诉给主人说:“这个人还懂得音乐,私下里还评论一番。”
主人也是个音乐爱好者,听侍从这么一说,便唤来高渐离,让他进屋击筑。筑是一种类似琴的管弦乐器,有十三根弦。但是筑与琴区别很大,琴弹奏起来淡雅,而筑则是高亢激越。有这个击筑的机会,高渐离当然不会放过,他的水平比起客人可高多了,众人不禁齐声喝彩,主人也很高兴,赏酒给他喝。
音乐让高渐离想起了朋友荆轲,想起当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与悲壮。突然间,他觉得自己活得太窝囊了,苟且偷生,算什么英雄好汉?人还在,魂却没了,音乐也没了,他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不行,我要做回自己!想到这里,他回到住所,从尘封已久的匣子中取出自己心爱的筑,换了一套好衣服,梳理整齐后又回到堂中。在场的各位看到高渐离像是突然变了个人似的,满座皆惊。主人也隐隐意识到此人定有来历,不敢以下人待之,赶忙上前行礼,推为上宾。高渐离以自己的筑演奏,全身心投入,边击边歌,心中的豪迈与悲怆之情,交织在筑声与歌声之中。这筑声与歌声,非经历坎坷者不能为之,所有人听罢早已是泪流满面。
很快,高渐离的名气闻于当地,秦始皇知道有这么个音乐家,便召入朝中为其奏乐。不巧的是,高渐离被人认出来了,并密告给秦始皇说:“他就是荆轲的好友高渐离。”秦始皇颇为惜才,觉得杀之可惜,便弄瞎他的眼睛,让他继续留在宫中奏乐。听过高渐离击筑的人,莫不称赞他的音乐天才。起初,秦始皇对高渐离有提防心,听音乐时离得远远的,后来便放松警惕,让他近前奏乐。
高渐离在筑中安放一铅块,打算击杀秦始皇,为朋友复仇。当秦始皇召他奏乐时,他奏到一半,忽然举筑向皇帝砸去。可惜的是,他的眼睛瞎了,没有准头,这一击三不沾,没砸中。秦始皇大怒,遂诛杀高渐离。从此以后,这位暴君一辈子都不再接近东方六国的遗民。
高渐离刺杀失手,仍有人前仆后继。
张良本姓韩,是韩国公子,他的祖父、父亲都曾担任韩相。韩国灭亡时,张良还年少,改名换姓,躲避秦国的搜捕。为报国仇,他散尽家财,招募勇士,密谋刺杀秦始皇。要怎么刺杀呢?他不像荆轲、高渐离那样有机会接近秦始皇,只能远距离刺杀。有没有机会呢?应该说有,因为秦始皇喜欢出巡,只要出了皇宫,就有机会下手。不过皇帝出行乘坐马车,倘若用弓弩伏击,效果不好。皇帝的马车是有防护的,远远地射箭,就算射到也是强弩之末,不能穿缟素,除非射中要害,否则皇帝也死不了。
他想来想去,得用重型武器:大铁椎。于是他造了一把大铁椎,重达一百二十斤,只要砸中皇帝的马车,一百多斤的重量泰山压顶,必是车毁人亡。不过又有一个问题,这么重的铁椎,扔的距离就不远。要行刺,非得找一个神力王不可。他多方寻觅,终于找到一个大力士,天生神力,扔铁椎像扔鸡蛋一样。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一次东巡。皇帝东巡排场很大,张良事先侦知其线路,便在皇帝必经之地博浪沙埋伏起来,找了一处最好的地形,居高临下,视野好,易伏击,方便撤退。秦始皇的车队来了,进入伏击距离后,大力士抡起大铁椎,朝着前下方一辆华丽的马车砸去,一椎把马车砸得稀巴烂。
秦始皇死了没?没有。因为大力士一时有点慌乱,认错车了,把副车当作皇帝的座车。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砸偏了,史书也没交代清楚,反正没砸中皇帝的座车。一个大铁椎从天而降,虽没被砸中,秦始皇也被吓坏了。他马上吩咐卫兵们捉拿刺客,当卫兵冲上山顶时,张良等人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皇帝大怒,诏令天下大搜,十天过去了,仍然一无所获。张良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躲过一劫。
这次刺杀虽未成功,但足见张良的机智沉勇。后来,他协助刘邦,推翻暴秦政权,终于得以报灭国之深仇大恨。
除了这几次遇刺外,秦始皇还有一次遇险。
那是在博浪沙遇刺后两年,即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微服出行,在咸阳城附近瞎逛。应该说,秦始皇还真不是一般的人,一大群人马出行都遇刺,他还敢微服出行,可见他颇有勇气。这次出行,他只带了四名贴身武士。岂料晚上行至兰池时,忽然杀出一伙强盗,不知是想抢劫还是杀人越货。强盗们当然不知秦始皇的身份,还以为是什么富家子弟,遂围了过来。四名贴身武士拔剑相迎,所幸强盗人数不多,而这四名武士个个武功盖世,很快杀个片甲不留。
只能说秦始皇运气不错,要是遇到大股强盗,恐怕命都没了。去当强盗的人,都是对朝廷不满的,若知他是皇帝,岂不个个拼了命!这件事,让秦始皇感到后怕。回到宫中后,他马上下令在关中地区展开大规模搜捕强盗同党,又折腾了二十天之久。
七国之战平息了,人民迎来了和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当强盗呢?原因很简单:不满秦之暴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