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揭秘秦朝真相,伊阙的心酸往事

揭秘秦朝真相,伊阙的心酸往事

时间:2024-01-0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周王室夹在魏、韩之间,魏昭王与韩僖王联手武力干预秦国入侵。魏、韩两国集结了二十四万军队,魏军由犀武指挥,韩军由公孙喜指挥。秦军已嗅出大战的气味,遂从东周撤军,退至伊阙,与魏、韩联军对峙。面对魏韩数量庞大的兵团,秦国人忧心忡忡。白起临危受命,当他抵达伊阙前线,发现形势很严峻,与魏、韩相比,他的兵力很单薄。拐骗楚怀王,企图绑架谋杀孟尝君,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揭秘秦朝真相,伊阙的心酸往事

公元前294年,齐国发生了一起未遂的政变,大夫田甲劫持绑架齐湣王。这次政变并未成功,却导致严重的后果。

齐湣王怀疑政变背后的主谋是孟尝君。孟尝君两次合纵诸侯讨伐秦国,名扬天下,功高震主,诸侯只知有孟尝君,不知有齐湣王。身为君主,齐湣王早就对孟尝君看不顺眼,经历绑架惊魂后,更是对他处处提防。君相二人互不信任,双方剑拔弩张。齐国内斗,被秦国人看在眼里,铁血宰相魏冉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发动对东周的进攻。

夺取两周,一直是秦国的重点战略方向。

十五年前,秦武王发动宜阳战役,攻取韩国三川之地,欲直捣两周。不料秦武王意外扛鼎而死,计划泡汤。公元前293年,雄心勃勃的秦相魏冉派向寿为大将,挥师东进,打败东周的军队。周王室夹在魏、韩之间,魏昭王与韩僖王联手武力干预秦国入侵。

魏、韩两国集结了二十四万军队,魏军由犀武指挥,韩军由公孙喜指挥。秦军已嗅出大战的气味,遂从东周撤军,退至伊阙,与魏、韩联军对峙。

伊阙位于今天河南龙门,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坐落于此。当时这里还是荒山野岭,宏伟壮观的佛像群还未有影子。伊阙的天空,战争的阴云密布。

面对魏韩数量庞大的兵团,秦国人忧心忡忡。

魏冉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向秦昭王推荐由白起担任秦军大将,取代原先的大将向寿。我们不能不佩服魏冉的眼光,他果断起用白起,是秦军取得胜利的保证。作为铁血宰相,魏冉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必须看到,魏冉提拔白起是有政治风险的,因为向寿是秦昭王由小玩到大的亲密朋友,用白起取代向寿,若不能出奇制胜,魏冉的政治生命可能就此结束。

白起是何许人也,为什么魏冉对他如此器重呢?

据后来秦始皇《追赠白起武安君诏》的说法,白起祖上本是楚国人,后来迁居到了秦国。他早年的军事生涯不可考,在伊阙之战前,史书仅有他的一次作战记录。那是前一年(前294),他指挥秦师攻克韩国重镇新城。此时的白起年仅二十几岁,已获得“左更”的军功爵,在秦二十等爵中位列十二等,属中上等爵位,可见他参加过很多战斗,而且战功很多。

知人善任的魏冉对白起的军事潜力深信不疑,大胆破格起用他为伊阙之战的秦军总司令。这一战,白起将震惊天下。

白起临危受命,当他抵达伊阙前线,发现形势很严峻,与魏、韩相比,他的兵力很单薄。据《战国策》所记:“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可见秦国兵力不到魏、韩联军的一半,在十万人左右。

从兵力对比上,敌强我弱。白起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分析时局,后来他回忆道:“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为以锋。”也就是说,韩国拉上魏国一起作战,却想保存实力,要让魏国军队打头阵。魏国也心怀鬼胎,认为韩国军队是精锐之师,理应作为先锋部队,冲锋陷阵。大战临头,魏韩两国不能精诚团结,反而互相扯皮,谁也不愿意主动出击。

有了弱点,就容易搞定了。

白起的计划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各个击破。他说:“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白起假装与韩军正面对峙,暗中却把大部队调走,出其不意地突袭魏军。

魏军主将犀武判断失误,以为秦军要先攻韩师,掉以轻心。白起攻其无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杀过来,阵斩犀武,大败魏军。首战告捷后,白起马不停蹄,对韩国兵团发动总攻。韩国主将公孙喜得悉魏军惨败的消息后,大为恐慌,仓皇撤退。秦军全线追击,生擒公孙喜。此时魏、韩联军总司令一死一俘,群龙无首,军队混乱不堪。秦军越战越勇,连拔五城。

在《史记》一书中,《秦本纪》《魏世家》《韩世家》《白起列传》诸篇都提到伊阙之战,说法稍有差别。

《秦本纪》与《白起列传》都记为:“秦昭王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

《魏世家》记:“魏昭王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

《韩世家》记:“釐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

秦国史料都称白起在此役中取得斩首二十四万的战果,魏、韩史料不是用“斩首”这个词,而是用“败”这个字。魏韩联军总计二十四万人,倘若依秦国说法,全军覆没,没有活口。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白起后来曾说:“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连他本人都用“败”“溃”这样的字眼,可见魏、韩联军是被击溃,而不是被歼灭。由是可见,魏、韩的说法比较准确,秦国史料则有夸大战功之嫌。

即便有夸大之嫌,白起以十万之师击破魏韩二十四万之众,无论如何都是伟大的胜利。伊阙之战标志着秦军走出数年前两度败于孟尝君的阴影,对中原战局产生巨大影响,从此之后,魏、韩两国再无与秦抗衡的实力。

伊阙之战是白起指挥的第一场大战役,他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展示卓越的军事天才。他果断冷静,有精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把握战争大局。当回顾此役时,白起说:“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所谓计利形势,就是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秦国的扩张,向来是武力与外交双管齐下。

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秦国就是孤家寡人一个。原因很简单,它的外交政策是典型的无节操榜样。拐骗楚怀王,企图绑架谋杀孟尝君,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手段阴险诡诈,自然诸侯离心。

不过,秦国自有手段,威慑与恫吓也足以唬住一些国家。

秦国集中力量对付魏、韩,自然不希望其他国家插手干预。齐国内部权力斗争白热化,孟尝君罢相下台,没精力去救援魏韩;赵国爆发内乱,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弑,自顾不暇;燕国实力弱小,闭关自守;唯一可以救援魏、韩的,只有楚国。

为了唬住楚国,秦昭王写一封信给楚顷襄王,以挑衅的语气说:“楚背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日之命,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

伊阙之战中秦军的威力令诸侯闻风丧胆,楚国向来是秦国的手下败将,看到秦昭王的挑战信,楚顷襄王吓坏了。

关键时刻,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英雄。楚顷襄王的父亲楚怀王被秦害死,国恨家仇,只要他有点血性,就绝不会屈服于仇敌的淫威之下。只是楚顷襄王的软弱与父亲如出一辙,他竟然向仇人低头。在利诱与威逼下,楚国与秦国联姻,楚顷襄王迎娶秦女为夫人。此举表明楚国又一次臣服于秦国。(www.daowen.com)

楚国的绥靖政策,令秦国可以心无旁骛地攻略魏国与韩国。

魏、韩精锐在伊阙之战中损失殆尽,已经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

战神白起再建奇功,渡过黄河,攻取安邑以西至乾河一带的韩国土地。一年之内,他从左更(军功爵第十二级)升为大良造(军功爵第十六级),连升四级。

公元前291年,秦国兵分两路,大举进攻魏国。

路由伐蜀英雄司马错统率,攻破轵城;另一路由后起之秀白起指挥,略取垣城。两路人马得手后,转攻韩国,司马错攻占邓城,白起夺取宛城。攻城略地,魏、韩两国不要说还手,连招架之力也没有。

对魏、韩两国来说,苦难无尽头。

公元前290年,秦国铁血宰相魏冉亲自出马,讨伐魏国。魏昭王精神崩溃,如何抵挡?一打就败,一败就尸横遍野,几乎每家都要办丧事,这样的日子怎么过?他索性举旗投降了。投降代价惊人,魏国割让河东四百里之地献秦。

扬扬得意的魏冉胃口大得惊人,得到魏国四百里地还不足,他又率兵杀入韩国。可怜的韩釐王只得步魏昭王后尘,割让武遂等二百里地献秦。孟尝君伐秦时魏、韩收复的土地,全部都还给秦国了,甚至更多。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这是宋代文豪苏洵对魏、韩割地事秦的评价。

以土地能换和平吗?

肉包子打狗,能填饱狗的肚子吗?

公元前289年,秦国又来了!

还是白起,还是司马错。秦军如秋风扫落叶,横扫魏国。羸弱的魏国毫无反击能力,连失六十一城!

伊阙之战推倒第一块骨牌后,引发多米诺效应,短短几年时间里,魏韩两国一溃千里,丧地无数。这两个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国家,已从猛虎变成小绵羊,哀号着任由秦国宰割。

秦王的野心与秦国的疆域一同膨胀。

他不满足于“王”的尊号,因为王太多了,不值钱。秦国雄视天下,笑傲江湖,应该给自己换一个更尊贵的称号。

新的尊号叫什么呢?一帮刀笔吏咬文嚼字,详斟细酌,最后挑出一个字——“帝”。

古代的字典《字汇》对此的释义是:“帝,上帝,天之神也。”先秦文献中,有“天帝”“上帝”这样的字眼,意指主宰天地万物的最高天神。上古的历史传说,有“五帝”的说法,指的是黄帝炎帝等五位德高望重的君王。

称帝才能凸显秦王在诸侯中高人一等的地位。秦昭王想称帝,却心有顾虑,因为秦国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便是齐国。齐国绝不会容忍秦国的傲慢与自大,势必会号召诸侯群起而攻之。最好的办法,是把齐国拉下水,秦王称“西帝”,齐王称“东帝”,岂不是皆大欢喜?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在宜阳正式称“西帝”,同时他派人前往齐国,给齐湣王送上一顶“东帝”的大帽子。

齐湣王心动了。

谋士苏代问道:“两帝并立,诸侯们会尊秦呢,还是尊齐?”

秦国比齐国更有侵略性,齐湣王诚实地答道:“肯定是尊秦。”

苏代又问:“放弃帝号,诸侯们愿意跟齐国交好呢,还是秦国?”

齐湣王答道:“当然是齐国,各国都讨厌秦国。”

苏代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表面上看是平等的。但诸侯们害怕秦国,尊秦而不尊齐;若放弃称帝,各国愿意与齐国亲近,与秦国疏远。您越表示谦卑,诸侯们越尊重您,这就是以卑为尊。”

齐湣王采纳苏代意见,公开表示放弃称帝。齐王拒绝称帝,秦昭王自封的“西帝”成了众矢之的。称帝无异于向天下宣布,秦国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岂不让各诸侯惶恐不安?狗急会跳墙,人被逼急了会拼命,一个国家不是秦国的对手,要是几个国家一起拼命,秦国吃得消吗?

秦昭王称帝刚两个月,就察觉苗头不对,东方六国反响强烈,反秦浪潮高涨,秦国在外交上已陷入完全被动局面。东方六雄,一个都还没被消灭,看来秦昭王操之过急了。算他识相,灰溜溜地宣布撤销帝号,恢复王号,这出称帝的闹剧才结束。

尽管取消帝号,秦国的狼子野心已是昭然若揭。东方诸侯再度密谋合纵,共同对抗秦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