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秦朝连横VS合纵:新战略揭秘

秦朝连横VS合纵:新战略揭秘

时间:2024-01-0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张仪“三国结盟”的企图,公孙衍精心策划“五国合纵”,五国就是魏、韩、赵、燕、中山五个国家,以合纵战略对抗张仪的连横战略。张仪的目的是回到魏国,拆毁公孙衍苦心建立起来的“五国合纵”。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达成协议,共同出兵,组建一支多国部队,讨伐秦国。此后两国进入相持阶段,秦国的战略重点转向河西以防御魏国的进攻,与义渠的关系相对缓和。

秦朝连横VS合纵:新战略揭秘

“纵横术”是张仪的看家法宝。

纵横术包括合纵与连横,要使用哪种策略,得随机应变。若是在弱国,就得鼓吹合纵,譬如张仪的同学苏秦,跑到赵、燕这些较弱的国家,他得鼓动诸侯联合对抗强国;若是在强国,用法则不同,须鼓吹连横,远交近攻

张仪的时代,天下形势明朗化。东部的齐国与西部的秦国崛起为两大超级强国;三晋没落,夹在两大强国之间;楚、燕两国各据南北,没有雄心壮志。

秦国欲席卷中原,势必要与三晋战斗到底。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谋略与外交,是军事的上乘之道。张仪深谙此理,他祭出“连横”法宝,在外交上积极拉拢齐国与楚国,打击魏、赵、韩三国

公元前324年,张仪与齐、楚两国外交大臣会晤于齧桑(江苏沛县西南),商讨合作事宜。一旦三国结盟,魏、赵、韩将陷入西、东、南三面的环形包围圈,到时就相当被动。但我们不要忘了,三晋是纵横家的大本营,人才还是有的,挺身而出的,正是张仪的老对手公孙衍

公孙衍被张仪挤出秦国后,回到魏国,这位纵横大师着实本领不同一般,很快取得魏惠王的信任。针对张仪“三国结盟”的企图,公孙衍精心策划“五国合纵”,五国就是魏、韩、赵、燕、中山五个国家,以合纵战略对抗张仪的连横战略。

棋逢对手,公孙衍这一招,实在大大出乎张仪的意料。

一计不成,张仪再生一计。

不久后,一个消息震动天下:张仪被秦惠王免去相国之职!

天下无双的权谋大师张仪,难不成就这样丢了饭碗吗?

当然不是了。

张仪与秦惠王合演了一出双簧戏,一个愿挨,一个愿打。目的何在呢?张仪的目的是回到魏国,拆毁公孙衍苦心建立起来的“五国合纵”。他自告奋勇充当冤大头,只是为找一个返回魏国的理由。

魏惠王没那么讨厌张仪,因为张仪曾保住他的面子。对张仪的回归,他是欢迎的,希望这位纵横大师能给魏国带来新气象,重振雄风。

张仪对人性十分洞悉,知道魏惠王要什么。魏惠王打了几十年的仗,越打国家越衰弱,越打土地面积越小,他太需要胜利了。既然需要胜利,就不应该与强国为敌,而应该与弱国为敌才对。

他对魏惠王说,魏国不应与秦为敌,应与秦国联手进攻实力较弱的韩国,魏国出兵攻南阳,秦国出兵攻三川,韩国势必要割地求降。

魏惠王听罢眼睛不由得一亮。丢失了那么多土地后,他真的很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补偿。他对张仪提出的计策大加赞赏,甚至授予相位。张仪果然好本事,摇身一变,从秦国宰相变成魏国宰相。只是有一件事,魏惠王是始料不及的,张仪自始自终,都是秦国的奸细!

张仪的阴谋差一点得逞。

他可以忽悠魏惠王,却瞒不过一个人的法眼。

此人正是他的对手、纵横术的另一大师公孙衍。

公孙衍在秦国栽在张仪手上,回到魏国后,张仪又尾随而至,真乃不是冤家不碰头。张仪一来,又抢走了风头,轻松爬上相位。公孙衍苦心经营起来的五国合纵,眼看就要断送在张仪手中了。不行,绝不能让张仪得逞。

谋士之间的决斗,不是动手动脚,而是智力上的搏斗。

如何整垮张仪呢?公孙衍老谋深算,既然张仪的目的是发兵侵略韩国,那他就先下手为强,游说韩国出让一部分权益给魏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时又可保全五国合纵联盟。问题是韩国如何肯吃亏呢?

关键要说服韩国执政的韩公叔。公孙衍前往拜访韩公叔,告知张仪的阴谋,并说:“只要魏国与秦国联手侵韩,韩国必定要丧权失地。”韩公叔听得冷汗直流,这如何是好?公孙衍不急不慢地答道:“您为什么不把一些政事交给我来处理呢?如果我不用战争手段,却能让魏王得利,魏王定会抛弃张仪而重用我,这样做对韩国也是有利的。”

两权相害取其轻。韩国迫于压力,同意公孙衍的意见,出让部分国家权力,以避免战争的发生。公孙衍不战而捞足好处,比起张仪的建议更胜一筹。老迈的魏惠王在公孙衍的游说下,又一次摇摆到了“合纵”的立场,以公孙衍为相,灰头土脸的张仪跌下神坛。

秦惠王拆散五国合纵的阴谋破产,勃然大怒,发兵攻打魏国,连下曲沃、平周等地。张仪丢了相位,待在魏国,闭门不出。秦惠王没有忘记这位纵横术大师,悄悄派人前往魏国,给张仪送去了很多礼物。直到四年后,张仪才又离开魏国,前往秦国。

与后来的乱世不同,战国时代的特色是纵横家左右政局的发展。

在公孙衍的主持下,东方针对秦国的合纵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了。

公元前319年,在位长达五十年之久的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力图重振魏国雄风。此时魏国风光不再,已从一流强国沦为二流国家,仅靠单枪匹马,难与秦国争锋。然而,魏国的政治影响力犹存,振臂一呼,仍有合纵诸国的能力。魏相公孙衍成为此期叱咤风云的人物,领导东方合纵运动以对抗崛起中的秦国与齐国。

在公孙衍的努力下,合纵运动取得了实质的进展。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达成协议,共同出兵,组建一支多国部队,讨伐秦国。这次合纵运动表面上来势汹汹,五国联合,兵强马壮,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无论哪个国家都无法领袖群伦,各诸侯各自心怀鬼胎。这些国家之间都有矛盾,互有戒心,谁也不肯全力以赴。你要保存实力,我要避敌精锐,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战胜精锐的秦师呢?

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河南灵宝北),秦军出兵迎战。秦军同仇敌忾,气势逼人,联军只知扯嘴皮子,真到战场上,谁也不卖力。战争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多国联军被轻而易举地击败了。

不过公孙衍并非毫无所获。(www.daowen.com)

在公孙衍的策反下,一直归顺秦国的义渠突然叛变,令秦惠王手忙脚乱。义渠是古戎国,与秦国关系错综复杂。下面我简单梳理下义渠与秦国之间的恩恩怨怨。

自秦庄公始,西戎便成为秦的死敌。经过数百年的战争,西戎基本上被秦所征服。义渠是戎人中最强的部落,公元前444年秦厉公大举征伐义渠,俘虏义渠王。十四年后,义渠卷土重来,进攻秦国,直抵渭水北岸。此后两国进入相持阶段,秦国的战略重点转向河西以防御魏国的进攻,与义渠的关系相对缓和。

公元前331年,义渠国内爆发动乱,给了秦惠王难得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投入重兵,派庶长操率领大军入侵义渠,义渠被迫臣服。四年后,公元前327年,秦惠王将义渠并入秦国,置为一县,纳入政府的管辖。

心怀不满的义渠王等待时机雪耻复仇,东方合纵运动兴起后,他潜往魏国朝见魏王。公孙衍对义渠王说:“若中原没有发生重大行动,秦国就要焚烧侵略您的国家;倘若中原诸侯们能联合起来,一致对秦,秦国就会用贿赂手段来讨好您的国家。义渠的命运与中原诸国息息相关,就看您如何选择了。”

义渠王当即表示,一定会与中原诸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只要东方有所行动,他将在西方发动起义,脱离秦国统治。

当公孙衍率五国联军杀奔函谷关时,秦国震动。谋士陈轸建议说:“义渠王是蛮夷部落中的贤者,如今东方有战事,义渠蠢蠢欲动,不如以重金贿赂他们,以免他们有叛志。”秦惠王遂以上等锦绣千匹、美女百人贿赂义渠王。

然而义渠王不为所动,他牢记公孙衍的警告,不接受秦的贿赂,毅然起兵反秦。此时秦国精兵猛将都调往东线,西线兵力不足,只得临时拼凑一支杂牌军迎战义渠,被打得大败而还。

义渠的胜利,令吃了败仗的公孙衍看到了希望。

他检讨何以五国联军一战即溃,得出的结论是同盟各国的积极性是不同的。燕国与秦国并不接壤,尽管出兵了,只是摆摆架子,没有死战之心;楚国虽惊恐于秦国的强大,但楚、秦向来和平相处,自然不可能成为反秦的急先锋。真正充满危机感的,还是魏、赵、韩三国。毕竟从历史关系来看,三晋的命运是捆绑在同一辆战车上,唇亡则齿冷。

为了配合义渠对秦国的进攻,魏、赵、韩三国抛开燕、楚两国,再次组建联军,发动讨伐秦国之战。

然而,此役却成为三晋的伤心之战。

粉碎三晋反扑的英雄人物,是秦国名将、绰号“智囊”的樗里疾。

商鞅、张仪等人不同,樗里疾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他是秦孝公的庶子、秦惠王的弟弟,单名一个“疾”字,因长年居住于樗里,故而人称樗里疾。汉语中的智囊一词,最早便是出自樗里疾,这是称赞他满脑袋都是锦囊妙计。他是秦国王室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西有义渠之患,东有三晋大兵压境,此时的秦国两线受敌。两线作战向来是军事大忌,稍有不慎,满盘皆输。可以说,秦国面临的局面是很不乐观的。樗里疾临危受命,挑起反击三晋的重任。

樗里疾并没有匆匆上阵,战争是一门艺术,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拼杀。上兵伐谋,比厮杀更重要的,是谋略上的较量。他审时度势,在纷繁的天下乱局中整理出清晰的思路。要破三晋之合纵,就须与他国连横。当今天下,最强大的国家,西有秦国,东有齐国,要对付三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拉齐国入伙。

樗里疾遣使入齐,说服齐宣王,联手夹击三晋。齐宣王是齐国历史上最有雄心与进取精神的君主,此时正是打败三晋、树立霸权的良机,他岂肯错失?

公元前317年,秦、齐两强与魏、韩、赵三晋的决战在东西两个战场同时展开。“智囊”樗里疾于脩鱼迎战以韩国兵团为主力的三晋联军,取得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伟大胜利,斩首八万二千,另俘获韩国两员大将。与此同时,齐国不甘落后,在东线迎战魏、赵联军于观泽,同样取得不俗的战绩,令魏、赵两国蒙羞。

这一战,把魏襄王的中兴美梦砸得粉碎。

自此之后,魏国再也没有挑战秦国的勇气了。

当魏国举国同悲之际,有一个人却幸灾乐祸。

此人便是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张仪。

魏国的失败,就是合纵运动的失败,就是公孙衍的失败。公孙衍是张仪的政敌,两次合纵运动,第一次止步于函谷关,第二次覆师于脩鱼、观泽。看到政敌失魂落魄的模样,张仪不怀好意地笑了。他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又要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来翻江倒海。

张仪游说魏襄王,内容大致有三方面:

其一,魏国的地理位置十分恶劣,是所谓“四分五裂”之地。张仪分析说,魏国方圆不过一千里,地势平坦,没有大山大川倚为天险,周围强敌环伺,乃是天然的战场,随时可能遭到周围列强的围攻。

其二,魏国的合纵战略是错误的。鼓吹合纵的人以天下为一体,诸侯约为兄弟,刑白马歃血为盟。然而,就算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也会为钱财而相互争夺,更何况是诸侯呢?参与合纵的诸侯,不过是想靠欺诈虚假的手段来牟取利益罢了。

其三,魏国最好的策略,是投靠秦国。只要投靠秦国,其他诸侯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有外来的灾祸,便可以高枕无忧。秦国对楚国虎视眈眈,若魏国出兵相助,定可与秦联手瓜分楚国,这就叫转移祸害从而使国家获得安定。

比起魏惠王,魏襄王性格中更少了一份韧性。

两度合纵的失败,令他心灰意冷,很快就对现实妥协了。在张仪的忽悠下,魏国打起退堂鼓,率先退出合纵同盟。同时,魏襄王请张仪出马,作为魏国向秦国妥协的中间人。张仪离开魏国,返回秦国。

作为秦惠王安插在魏国的间谍,潜伏多年后,张仪终于不辱使命,成功地破坏了魏国与其他国家的合纵运动。不战而令魏国屈服,张仪的功劳可谓大矣。他仅凭一张利嘴取得的成果,与樗里疾斩首八万相比,也不见丝毫逊色。为了表彰张仪对秦国的巨大贡献,秦惠王第二度任命他为秦国宰相。

接下来,秦国要把打击目标放在哪个方向呢?

张仪认为首先要进攻韩国。一来韩国在前一年的脩鱼战役中惨败,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二来魏国已投靠秦国,韩国已不能指望得到魏国的协助;三是韩国与周王室相邻,打败韩国后,可直捣周王室,挟天子而令诸侯,掌握政治上的话语权

正当张仪精心设计攻韩方案时,西南发生了一件大事,迫使征韩计划不得不推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