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打败魏国的正是魏国人。从春秋时代始,晋国就是人才辈出之地,三家分晋后,魏、赵、韩三国仍是人才鼎盛,其中又以魏国为最。当魏国最强盛时,各国人才纷纷涌入,吴起、孙膑、商鞅都是其中佼佼者。结果呢?吴起被陷害去了楚国;孙膑被砍掉膝盖去了齐国;商鞅郁郁不得志去了秦国。此后便出了怪事,在魏国混得没人样的人,到了秦国后却成了一条龙,魏国几乎成了秦国的人才培训基地。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即纵横)强秦者大抵三晋之人也。”
商鞅死后,又有两个大神级的人物,从魏国去了秦国。
这两位大神,一个是公孙衍,一个是张仪。
所谓纵横,即合纵与连横,韩非子释义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随着群雄兼并战争的加剧,外交活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这给了纵横家脱颖而出的机会。一批权谋大师横空出世,令纵横术光芒四射,他们也成为那个时代真正的英雄与偶像。
先说说公孙衍。
他是魏国阴晋人,早年生平不可考,只知道曾在魏国当过官。估计混得不好,他便离开魏国,到秦国去碰碰运气。此时秦国广纳贤才,公孙衍如鱼得水,很快便声名鹊起。
秦惠王上台后,致力于全面收复河西之地。
公元前333年(商鞅被杀后五年),公孙衍率秦国兵团攻打魏国在河西的军事据点雕阴城,大败魏军。他不遗余力地攻打自己的祖国,秦惠王显然很满意,把他提拔为大良造。秦国如旭日初升,魏国却已暮气沉沉,老迈的魏惠王再无进取雄心,对付秦国虎狼般的进攻,他祭出的法宝是割地求和,把公孙衍的故乡阴晋城割让给了秦国,秦惠王将其更名为宁秦。
战争向来没有中庸之道,魏国退一步,秦国则进一步,此消则彼长。公元前331年,秦惠王派公子卬对河西发动史无前例的猛攻。魏军兵败如山倒,统帅龙贾被生擒,战死者不计其数。在《史记》一书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见于《魏世家》,记为:“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秦本纪》则记为:“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前者为魏方的记录,后者为秦方的说法。不管哪种属实,都证明秦国大胜而魏国大败。
魏惠王再无继续战斗的勇气。他在位时间已经长达四十余年,或许是年龄的原因,或许是战场不断遭遇的惨败让他心灰意冷、自信全无,他再也牛不起来了。这一次,魏惠王将河西之地全部割给秦国,以换取和平。
自公元前419年魏文侯筑少梁城、经略河西以来,经过八十九年的反复争夺,魏国最终在河西战争中败北。全面收复河西,是秦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钉子已经拔除,通往中原的大门即将打开,灼人的烈焰很快就要烧向东方。
魏国老大地位不再,从一流强国沦为二流国家。在东方诸侯中,在“围魏救赵”及马陵之役中异军突起的齐国取代魏国成为老大。
公元前334年,齐、魏两国在徐州相互称王,此举意味着周天子的王号失去权威。此后,各诸侯相互称王。
公元前325年,秦惠王正式称王。几个月后,韩宣惠王称王。公元前323年,赵、燕、中山等国称王。至此,战国七雄全部称王,分别是齐威王、秦惠王、楚怀王、魏惠王、韩宣惠王、赵武灵王与燕易王。
仅仅十一年的时间,重要的诸侯国全部称王,宣告周王室“天子至尊”时代被彻底终结。春秋时代“尊王”的口号彻底被抛弃,各国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当然其间也有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但多数都是短暂性的。连横也好,合纵也罢,如何选择,都要视自己的利益而定。战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更加残酷的阶段,战争规模更大,也更血腥。
随着战争的全面推进,各国纷纷开辟第二战场,即外交战场。
这是辩士们纵横捭阖的黄金时代,连横与合纵成为最重要的外交战略,而一大批杰出的外交奇才也应运而生,张仪正是在此背景下来到秦国。
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是同学,师从一位神秘的高人鬼谷子。在求学期间,他的聪明才智让苏秦自叹弗如,他才思敏捷,巧舌如簧,天生就是一块纵横家的料。不过刚出道那会儿,他却四处碰壁,狼狈不堪。
从鬼谷子那儿学成归来后,张仪自以为可以行走天下,开始他的游说生涯。此时魏国衰微,官场黑暗,张仪没有用武之地,他便动身去了楚国,成为楚相国府里的一名门客。岂料没过多久,他便遇上一件倒霉的事。
有一回,相府丢失了一块玉璧,大家怀疑是张仪偷的。为什么呢?因为张仪家里很穷,大家对相爷说:“张仪家里贫穷,品行不好,准是他偷了玉璧。”就这样,张仪被抓起来,严刑拷打,遭鞭笞数百下,被打得遍体鳞伤。穷也是过错吗,为什么穷人就要被怀疑?张仪他咬紧牙关,死不承认。最后相爷也没辙了,毕竟空口无凭,只得把半死不活的张仪赶出相府。
回到家后,张仪卧病好一段时间。妻子看着体无完肤的丈夫,心疼地说:“唉,夫君您要是不读书,不学游说之术,怎么会蒙受这等冤屈与耻辱。”
张仪张大嘴巴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妻子笑着说:“还在。”
“这就够了。”张仪十分乐观地回答。
这时他打听到一个消息,自己的同学苏秦混得不错,在赵国挂了相印,便心念一动:为何不去找老同学呢?于是他打点行装,动身前往赵国。
到了赵国,张仪前往苏秦的府邸,求见老同学。苏秦知张仪有过人之才,有意要刺激他一下,以激发其雄心壮志,故意装作十分冷漠的样子,让他等了好几天后才接见。
张仪进了内堂,苏秦也不吭声,让他坐在堂下,令人端上几盘下人们吃的菜肴摆在他案前。正当张仪心里颇有怨气时,苏秦慢条斯理地说:“张仪呀,凭你的才能,竟然穷困潦倒到这个地步,我真为你感到羞耻。当然了,我可以在赵侯面前举荐你一下,让你富贵,只是你不值得我这样做。”
一个有血性的人,怎么能被这样侮辱呢?张仪双拳紧握,怒发冲冠。苏秦才不管他呢,像打发下人一样,把他打发走了。
耻辱,真是奇耻大辱。张仪恨恨地说,我定要出人头地,总有一天要回来雪耻!(www.daowen.com)
魏国待不了,楚国待不了,如今赵国也没他容身之地。
要去哪呢?
当然是秦国了。
他打点行装,再不回头望苏秦相府一眼,向西而去。
张仪走后,苏秦才对一位门客说:“张仪是天下奇才,我比不上他。如今我侥幸被赵国任用,赵国最大的敌人是秦国,能够掌握秦国大权的人,只有张仪。只是张仪还没有时来运转,他现在穷困潦倒,很难有机会接近秦国君主。我怕他会贪图小利,以至于浪费成就大功业的机会,所以故意羞辱他,就是为了激发他的斗志。如今他动身前往秦国了,一路上会遇到许多麻烦,您帮我在路上照应他。”
苏秦给了这位门客一包金币,配了一辆马车,让他跟踪张仪,暗中相助。门客依苏秦吩咐,有意接近张仪,与他住同一个旅舍,张仪缺什么,他就给什么。到了咸阳城后,门客又拿着金币四处打点,使得张仪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张仪以为遇到好心人,内心十分感激。
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向秦惠王大谈远交近攻的连横战略。秦惠王听得意醉神迷,当即大腿一拍,给了张仪一个官职。
一路随行的门客见张仪已经在秦国站稳脚跟,便前来辞行。张仪一听急了,脱口说道:“我是靠着您才有今天的地位,正想要报答您呢,您怎么就要离开呢?”
门客微微笑道:“我跟您说实话吧。了解您的人不是我,是苏秦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将攻打赵国,他认为除了您之外,没有谁能掌控秦国的政权,所以一心激您到秦国,又派我暗中提供财物相助。现在我完成任务了,要回去向苏先生交差了。”
这时张仪才明白真相,他动容道:“苏先生的激将法,正是老师鬼谷先生所传授,我却没能领悟,很明显我的水平不及苏先生。我刚刚被任用,岂能谋取赵国?请您一定要代我向苏先生致谢。苏先生在位执政时,我哪里敢说些什么,又哪里能做什么呢?”
张仪为人精明,辩才无碍,有真知灼见,很快取得秦惠王的信任。
有个人不高兴了。
他就是秦国大良造公孙衍。
既生瑜,何生亮!既然有了我公孙衍,怎又生出了一个比他更强的张仪?
一山不容二虎。
两人都来自魏国,都是纵横大师,都充满权力的渴望,明争暗斗不可避免。两人斗了好几年,最终张仪技高一筹,把公孙衍给挤掉了。公孙衍气急败坏,一怒之下离开秦国,返回魏国,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
秦惠王九年(前329),秦国以公孙衍叛逃为借口,大举出兵讨伐魏国。可怜的魏国已经想不到对付秦国的办法,汾阴、皮氏、焦、曲沃等城邑纷纷落入秦军之手。
秦国的进攻如疾风暴雨,令魏惠王连喘息的机会也没有。第二年(前328),秦军再次兵临城下,领兵打仗的,正是张仪。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秦惠王对张仪忠诚的考验,让他去屠杀自己的同胞。在今天看来,张仪可称为“魏奸”、叛国者。不过战国时代国家观念没那么发达,张仪的理论是,魏王不肯用我,我才跑到秦国效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出自鬼谷门下的张仪不仅懂得纵横术,也学过兵法。他还是有两下子的,很快攻占魏国城池蒲阳。
对张仪的表现,秦惠王相当满意。
不料张仪班师回朝后,给了秦惠王两个看似荒唐的建议:其一,把蒲阳归还魏国;其二,派一名公子入质魏国。
这是什么话?秦惠王拉了拉耳朵,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辛辛苦苦才把蒲阳攻下来,又要拱手让出,你唱的是哪出戏呢?要派人质,也应该是失败者送上人质,哪有胜利者送人质的道理?秦惠王不禁要怀疑,你张仪是不是魏国派来的奸细?
若是大家都看得明白的谋略,怎么算得上是奇谋妙略呢?张仪自然有自己的算盘。他本质上是一个赌徒,既然要下赌,就得有赌注。城池与人质就是他的赌注。赌什么呢?赌魏惠王的面子。
魏惠王是个好面子的人,你越不给他面子,他硬要死撑着。若是给他一点面子,他必定会变得慷慨大方。魏惠王正为蒲阳的丢失而垂头丧气时,张仪来了,把城池送还,还附带送来一个秦国公子当人质。看上去秦国是做了赔本的买卖,其实不然,张仪此来,是要做交易的。
老子不是说过:“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赠送是为索取更多。张仪见魏惠王乐呵呵的,便说:“秦国对魏国这么好,魏国总得意思意思吧。”
魏惠王不禁一愣,怎么意思一下呢?
张仪早有方案。
去年秦国不是夺了魏国焦邑、曲沃数城吗?这些都是大城池,特别是曲沃,是晋国的发迹之地,历史名城。只要魏国拿些城池来交换,秦国将交还焦邑、曲沃。魏惠王已经当了四十二年的国君,垂垂老矣,早失去往昔的锐气与斗志,只是对虚名看得很重。能换回历史名城曲沃,自己面子上才过得去。他取来地图,大笔一挥,划了十五座城邑与张仪交换。
用蒲阳、焦邑、曲沃三座城池换回十五座城,秦国便宜占大了。张仪毕竟是魏国人,对魏惠王的心理摸得太准了,只要保全他的面子,准能捞到好处。是的,魏惠王自认为很有面子,秦国主动来求和,还送上人质,送还历史名城。只是秦惠王要在背后偷笑了,他只是用魏国的这块土地交换那块土地,自己分文未付呢!
张仪用一张利嘴,为秦国捞了十几座城。不必舞刀弄枪,三寸之舌功过十万雄师,果然是厉害角色。
秦惠王不能不服,他把张仪提拔为相国。
在此之前,秦国是不设相位的,最高官职是大良造,商鞅、公孙衍都当过大良造。秦设相国,是从张仪开始的。曾几何时,张仪四处碰壁,跑了半个中国也没混出个人样,如今“屌丝”逆袭,华丽转身为高富帅,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没有秦国开放的政治,就没有张仪的励志故事。由此看来,秦孝公当初求贤天下的政策,可谓是目光远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