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秦朝真相:七麻隧之战与迁延之役

秦朝真相:七麻隧之战与迁延之役

更新时间:2025-01-0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秦军开进到麻隧,与以晋国为首的联军对峙。麻隧之战,是晋国对秦国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此亦可见晋国将军们对战争宏观面的把握十分精准,战略思想非常明确,通过外交手段,联合八个诸侯,形成绝对优势,这些都是麻隧之战胜利的原因。麻隧之战令秦桓公颜面尽丧,他在忧愁中郁郁而亡,其子秦景公即位。继麻隧之战后,晋楚撕毁停战协定,在鄢陵之战中,晋国再度大败楚国,巩固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

秦共公在位五年去世,秦桓公即位。

此时秦国晋国的国力相差更大了,晋国在中原呼风唤雨,而秦国只是小打小闹罢了。尽管两国已有多年没有兵戎相见,但间谍战却悄然兴起。

秦桓公三年(前601),晋国侦破一起秦国间谍案,间谍在晋都绛城被公开处决。这一事件,致使两国战火重燃。晋国联合白狄(狄人的一支)攻略秦国,宁静的边境线又一次战鼓隆隆。

与晋国对抗几十年,秦国已完全落入下风。穆公的伟大时代已渐行渐远,秦国人才凋零,一个名将也没有。反观晋国,则人才辈出,特别在军事领域,优秀的将军层出不穷。

为了打败晋国,秦桓公耐心等待时机。

公元前594年,晋国发动对赤狄(狄人最强的一支)的全面战争。晋军主力倾巢而出,扫灭赤狄。秦桓公乘机出兵,杀入晋国,兵抵辅氏(今陕西大荔东)。晋景公亲自率一支军队,由魏颗担任“前敌总指挥”,阻击秦军。辅氏一役,晋国并没有派出最强的兵力,仍然大获全胜。秦桓公只得仰天长叹,仓皇而逃。

在晋国的威慑下,秦桓公不敢再轻举妄动。

公元前580年,在宋国的斡旋下,晋楚两大国进行停战谈判,史称“第一次弭兵之会”。“国际和平运动”的兴起,促使秦、晋在对抗数十年后,第一次正式媾和。

两国约定谈判的地点设在晋国的令狐,届时晋国新任国君晋厉公与秦国的秦桓公都将出席。到了和谈的日期,晋厉公抵达令狐,秦桓公到黄河西岸后,却犹豫不决了——狡诈的晋国人会不会搞什么阴谋呢?

在秦、晋两国关系史上,秦国的表现是令人称道的,历届政府的信誉都很好。虽然秦晋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但在晋景公病重的时候,秦桓公还是很义气地派了一位名医来为他治病。相反,从史书记载来看,晋国人一直反复无常,精于阴谋,不太讲信用。

秦桓公心里估摸一下:东渡黄河,踏上晋国的土地,难以保证人身安全。不行,不能自投罗网。他止步不前了,派了一个官员,名叫史颗,作为秦国代表渡河与晋厉公签约。秦桓公不到河东,晋厉公也不往河西,同样派代表郤犨过河与秦桓公缔约。

历史上把这次晋秦之会,称为夹河之盟。

这次最高级别的外交和谈,两国君主甚至连面都未见到。相互防备到这种程度,一纸和平协议怎么靠得住呢?

夹河之盟后一年(前579),晋国与楚国达成和平协定。

晋楚弭兵,对秦国绝不是好消息。在此之前,晋国的第一号敌人是楚国,正是因为楚国牵制晋国大量的兵力,才使得秦国没有遭遇到重大打击。如今晋楚媾和,晋国便可以全力对付秦国了。秦桓公对此深信不疑,他趁晋、楚两国谈判之机,暗地里怂恿白狄出兵入侵晋国。

强大的晋国以攻代守,在交刚一役中重创白狄。

晋厉公把矛头对准秦国,指责秦桓公背后支持白狄发动战争,违背两国盟约。他同时派出使者往返于中原各国,向各诸侯国发出照会,共同出兵,打击秦国。

“弭兵之会”令中原盟主晋国的威望空前高涨,晋厉公振臂一呼,东方诸侯纷纷响应。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曹国、邾国、滕国八个国家都派出军队,协助晋国打击秦国。

中原烽火刚刚平息,西部的战鼓又要擂响了。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派大夫吕相出使秦国,递交一份“绝秦书”。在这份绝秦书中,晋国历数自秦穆公以来,秦晋八十年的外交关系,将两国爆发战争的责任统统推卸到秦国人头上。吕相绝秦书,是春秋时期一份著名的战书,写得很有气势,如排山倒海,我们且来欣赏其中一些片段。

吕相把秦国历代君主的罪行都历数一番。写到秦穆公:“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写到秦康公:“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写到秦桓公:“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

一言以蔽之,统统是秦国的错,晋国是无辜的受害者。

这封信,自然没有写秦穆公如何帮助晋惠公上台,晋惠公如何忘恩负义,秦国不计前嫌援助晋国度过灾年;也没有提到晋文公如何得到秦国一而再的帮助,没有秦穆公的支持,哪来晋国的霸业呢?秦国对晋国的恩惠,只被吕相轻描淡写地说成“不忘旧德”。显然,这封著名的战书所写的,不见得都是事实。

晋国派出最强阵容,动用全部四个军(上军、中军、下军、新军)的兵力,以栾书为元帅,倾巢而出。除此之外,还有齐、鲁、宋等八个国家的联军,军容浩大,令人望而生畏。

秦国即便想对“绝秦书”进行辩解,也没机会了。

没有一个中原诸侯国肯听从于秦国,秦桓公唯一能做的,就是硬着头皮,与九国联军决一死战了。

秦军开进到麻隧,与以晋国为首的联军对峙。晋国原本实力就比秦国强,拥有多名天才级的将领,现在又有多国助阵,更是威不可当。秦军虽以悍勇而著称,但双拳不敌四手,哪里抵挡得住?溃不成军,大败而逃,秦军将领成差、护卫女父被晋军所俘虏。

晋军乘胜追击,渡过泾水,一路追击到侯丽才胜利班师。

麻隧之战,是晋国对秦国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在战争发动的时间上,充分利用晋楚弭兵之难得机遇。此亦可见晋国将军们对战争宏观面的把握十分精准,战略思想非常明确,通过外交手段,联合八个诸侯,形成绝对优势,这些都是麻隧之战胜利的原因。

麻隧之战令秦桓公颜面尽丧,他在忧愁中郁郁而亡,其子秦景公即位。

此役令秦国元气大伤,晋国则如日中天。继麻隧之战后,晋楚撕毁停战协定,在鄢陵之战中,晋国再度大败楚国,巩固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即位,把晋国霸业推向高峰。晋国连续用兵,伐郑攻楚,迫使郑国臣服;同时晋国大力扶植东南吴国政权,开辟对楚战争的第二战场。晋楚争霸数十年,楚国已居下风。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楚国与秦国结盟,便成为不二的选择。

秦楚不但是盟友,也结为姻亲。秦景公的妹妹嫁给了楚共王,两国的关系亲上加亲。有了楚国人的支持,蛰居十几年的秦景公蠢蠢欲动了。

公元前564年,晋国爆发大饥荒。

秦景公想乘机捞一票,又怕自己不是晋国人的对手,便派人出使楚国,希望得到楚国的支持。楚共王求之不得,爽快答应。于是秦景公出兵攻入晋国,楚共王派军队驻于武城(河南南阳北),以威慑晋军。晋国人既要防楚军入侵,又没有足够的粮食,只得采取守势。秦军大掠一番后,扬长而去。

晋国岂是好惹的?灾年过去后,晋国元帅荀罃挥师入秦,同样蹂躏一番后才撤走。

又过了一年(公元前562年),晋悼公在郑国的萧鱼举行十三个诸侯国盟会,晋军主力部队与之同行。此时晋国国内守备薄弱,秦景公自然不会浪费这样的机会,他派庶长鲍、庶长武入侵晋国。留守晋国的士鲂对秦军的力量过于轻视,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疏于防守。秦军兵分两路,夹击士鲂,晋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www.daowen.com)

晋悼公匆匆忙忙地从萧鱼起程回国。

秦晋接壤,只要晋国有什么风吹草动,秦人便偷偷摸摸地杀来。那么晋国为什么没有想到把秦国灭了呢?

春秋时代的战争,规模上总体是比较小的,受制于当时的兵力及武器装备,想要灭掉一个大国,难度非常大。晋国拥有四个军的兵力,最多时有六个军,按照东周军事编制,一个军的兵力是一万两千五百人,四个军便是五万人,六个军是七万五千人。也就是说,晋国的总兵力约在五万人至七万人之间。以这些兵力要灭掉秦国,显然不够。

另一个原因,中原先进富饶,秦国落后贫瘠,称霸中原,对晋国利益多多,占据秦国,没有实际利益。因此晋国对秦国的打击,都是惩罚性的,而非灭绝性的。这是春秋战争与战国战争的区别。也正因为如此,秦国虽屡屡战败,却能很快恢复元气。

不过,这次晋国真的被惹火了。

报复战如期打响,这一次,晋国出动的兵力可谓空前。

公元前559年夏季,晋国元帅荀偃率晋军主力以及十二个国家的联军,浩浩荡荡杀入秦国。然而刚到泾水边准备渡河时,他惊诧地发现,所有喽啰国的军队,都止步不前,不肯渡河。

对东方诸侯来说,秦国已经有七十年未涉足中原,对中原防务根本没有任何威胁。秦国只是与晋国有仇,让晋国自己去解决好了,干吗要兴师动众,把无关的人卷入战争的旋涡呢?

荀偃发布了渡河的命令,诸侯联军还是无动于衷,消极怠工,没有人吭声,一片沉默。与之前几位晋国元帅相比,荀偃魄力不足,给伐秦之战带来了隐患。大家都不肯渡河,他脸上挂不住,派叔向去游说鲁军统帅叔孙穆子。

叔孙穆子没办法,表示鲁国愿意为诸侯国做出表率,率先渡河。鲁国表态后,郑国也做出表率,郑国与楚国接壤,必须依靠晋国的保护,郑军统帅子自告奋勇,游说卫、齐、宋、曹等联军将领,好歹说服众人渡河,继续向秦国挺进。

很快,麻烦事又来了。

联军渡过泾水后,在河边安营扎寨。早有防备的秦国人使出阴险的一计,在泾水上游投毒,联军士兵不少人喝了有毒的河水,毒发身亡。仗还没打,就出现大量的非战斗性伤亡,对士气打击甚大,大家又赖着不走。

荀偃真的很没面子,他这个“联军总司令”有名无实,不要说打仗,就是行军都困难重重,他开始有点手足无措。所幸的是,有一个人出来为他解围。

这个人,还是郑军统帅子。

子对荀偃说:“我们郑国士兵愿意充当先锋。”郑国军队出发了,其他诸侯国没有办法,只好继续跟进。

就这样,这支多国部队拖拖拉拉地行军,抵达了棫林。

战争的最高艺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联军内部不团结,荀偃希望凭借人多势众的优势,不战而让秦国举旗投降。

然而秦国人不怕死。

秦景公断然拒绝晋国的施压,摆开架势,准备与联军一决死战。

既然如此,那就战场上决一生死吧。荀偃传令各军做好战斗准备,次日天亮前,套好马车,填井平灶,展开阵形与秦军决战。

晋国下军主将栾黡是前元帅栾书的儿子,为人霸道,敢于顶撞上级,对才能平平的荀偃根本不放在眼里。这天夜里,他居然干了一件荒唐事,置主帅命令于不顾,拉着自己的队伍跑掉了。

栾黡都跑了,诸侯联军还待着干什么呢?大家二话不说,埋头整理行装,准备开溜。总司令两眼发愣,大家都跑光了,这仗还怎么打?没办法,只得打起退堂鼓,撤销对秦军发起进攻的命令,宣布全体撤退。

不过,晋国还是有勇士的。

有人不想撤退。

栾黡的弟弟栾鍼是积极的主战派,他对部下说:“大军出征是为了报仇,无功而返,是国家的耻辱。”他与士鞅各自带着自己的部队,拒绝撤退。

身为武士,战死也比逃跑光荣。

面对晋国为首的十三国联军,秦景公压力很大,他虽骄傲地拒绝投降,心里却忐忑不安,对击败晋国人实无信心。岂料天亮时,奇迹降临,晋国的大部队已消遁无踪,只剩下一支人数不多的队伍立于风中。这支队伍,就是栾鍼与士鞅的部队。

秦军以疑惑的眼光看着这支人数不多的晋国军队发起自杀般的袭击,当他们发现真的只有这丁点人时,便不怀好意地冲了上去,把栾鍼等人围起来。栾鍼没有丝毫胆怯,视死如归,冲入敌营,结局不出人预料,他战死了。士鞅则杀出重围,逃回晋国去了。

这次的伐秦之战,虎头蛇尾,草草而终。

伐秦之战,战争的节奏非常慢,诸侯联军无心作战,每到一处就拖拖拉拉,故意耗时间。最后晋军内讧,对秦国的打击不了了之。

后来史家把这场战争叫作“迁延之役”。

“迁延之役”暴露了晋国内部诸多问题,可惜的是,一代雄君晋悼公在不久后便去世,没有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晋国诸卿家上演威逼君权、相互倾轧的血腥故事。晋国霸权由是开始衰落。

公元前550年,晋国爆发栾盈之乱,齐国乘机出兵袭扰。尽管晋国很快平定叛乱并击退齐国的进犯,但是其霸业已渐行渐远了。

正是在此背景下,晋国再度谋求与秦国和解。公元前549年,晋、秦两国各派使臣互访,缔结盟约。在夹河之盟三十年后,这两个死对头又一次握手言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