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关陇士族与长安文明:杨坚代周建隋的社会基础

关陇士族与长安文明:杨坚代周建隋的社会基础

时间:2023-12-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关陇士族的形成,为杨坚的代周建隋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而杨坚在平乱前后虽然争取和利用了一部分代北、山东士族人物,但率军讨伐尉迟迥、王谦的韦孝宽、梁睿等皆为关陇士族代表,讨迥主力军是关中兵。李浑,李穆子,平迥之际作为心腹使者往来穆、孝宽间,传达杨坚意图。李崇,询弟,初欲应迥,后归心杨坚。杨坚以谊为行军元帅,率四总管讨伐司马消难。

关陇士族与长安文明:杨坚代周建隋的社会基础

三、杨坚的代周建隋

杨坚平定三总管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其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沉重地打击了代北、山东士族的统治势力,开创了隋代、唐初关陇士族掌权的政治格局。关陇士族的形成,为杨坚的代周建隋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三总管代表代北、山东士族的利益,起兵诸州也不出原北齐之地,响应者数十万,其中坚力量亦是代北、山东士族,"赵、魏之士,从者若流,旬日之间,众至十余万"[63]。而杨坚在平乱前后虽然争取和利用了一部分代北、山东士族人物,但率军讨伐尉迟迥、王谦的韦孝宽、梁睿等皆为关陇士族代表,讨迥主力军是关中兵。最后击溃迥军,逼迥自杀的,也是由崔弘度招募的关中人组成的敢死队,"弘度募长安骁雄数百人为别队,所当无不披靡"[64]。三总管叛乱之际,在京城保护杨坚,使其免遭周氏诸王谋害的李圆通,也还是关中人,"圆通,京兆泾阳人也"[65]。在并州(今山西太原)任总管,与杨坚暗通的李穆,也还是家世显赫的关陇士族,因所居天下精兵处,其向背事关重大,尉迟迥遣使招穆,穆锁其使,上其书于杨坚,并劝他称帝,同时又遣兵讨伐迥将,加速了迥的失败。穆侄询,杨坚派韦孝宽击尉迟迥,"以询为元帅长史,委以心膂"[66]。当时镇守重要关隘和地区,杨坚亦多用关中人。杨尚希是弘农华阴人,属杨坚宗族,杨坚"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67],以防尉迟迥西进。杨坚以"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便授关右著姓韦孝宽侄韦世康为绛州刺史"善为吾守"[68]。窦荣定是关中扶风人,又是杨坚姐夫,三总管叛乱期间,杨坚令他掌管宿卫兵,平迥后,杨坚"颇以山东为意,乃拜荣定为洛州总管以镇之"[69]。由此可见,杨坚平定三总管之乱,实际上是关陇士族与代北,山东士族的一次大决战,其性质至为明显。

杨坚擂罢得胜鼓,便摆庆功宴。他不惜用高官显爵封赏参加平叛的有功将吏,其赏赐之厚、人数之多,是以往历次战争之后所罕见的。从这里可以进一步看出这场战争的性质,以及对杨坚和他所代表的关陇士族是多么重要!现据《北史》、《周书》、《隋书》各本传的记载,将其姓名、籍贯、有何功劳及受何封赏抄录如下:

韦孝宽,京兆杜陵(今属西安市长安区)人。大象二年(580)六月,为行军元帅讨尉迟迥。十月凯还京师长安,十一月病死。赠太傅、十二州诸军事、雍州牧。[70]

韦世康,孝宽侄。尉迟迥起兵后,杨坚令世康镇守绛州,后擢为礼部尚书

韦洸,世康弟,"从季父韦孝宽击尉迟迥于相州,以功拜柱国,进封襄阳郡公"[71]

韦艺,世康弟,从孝宽击迥,以功进位上大将军,改封武威县公。韦寿,韦孝宽子,以其父平迥功,拜仪同三司,进封滑国公。韦操,世康从父弟,以参与平迥功,进位柱国,封平桑郡公。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从梁士彦讨迥,驰马奋击,每战先登,以功拜上大将军。

梁睿,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东)人,家世显赫。父御,西魏太尉。睿在北周因战功拜大将军,封蒋国公,进位柱国。后以率军平定王谦功,进位上柱国,仍兼益州总管。

梁士彦,安定乌氏人,从韦孝宽平迥,为行军总管之一。及迥平,任相州总管。

李穆,自云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北周并州总管,因拒绝尉迟迥招诱,并向杨坚"密表劝进",后"拜太师,赞拜不名,真食成安县三千户。穆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贵盛当时无比"。[72]成为隋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李浑,李穆子,平迥之际作为心腹使者往来穆、孝宽间,传达杨坚意图。后授上仪同三司,封安武郡公。

李询,李穆侄,以平迥功,进位上柱国,改封陇西郡公。

李崇,询弟,初欲应迥,后归心杨坚。及迥平,授徐州总管,进位上柱国。

李衍,陇西成纪人[73]。父弼,西魏、北周柱国大将军。衍仕周,为义州刺史。后以行军总管从梁睿讨平王谦之乱,进位上大将军。

阴寿,武威(今属甘肃)人,从韦孝宽平迥,任监军,"三军纲纪,皆取决于寿"。以功进位上柱国,后拜幽州总管,封赵国公。

苏沙罗,扶风(今属陕西)人,从孝宽破迥,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通秦县公。

窦荣定,扶风平陵(今属陕西)人,平迥之际,拱卫京师,后拜洛州总管,以镇守山东。

源雄,西平乐都(今属青海)人,拒绝尉迟迥招诱,并遣将击之。后又击败东潼州刺史曹孝达之乱。进位上大将军,拜徐州总管。

宇文忻,本朔方(治今陕西横山)人,后徙长安,依附关陇士族。杨坚以忻为行军总管,从韦孝宽击迥,以功加上柱国。

王世积,阐熙新囶(属朔方郡)人,从孝宽讨迥,以功拜上大将军。

赵芬,天水(今属甘肃)西人,得知尉迟迥与司马消难阴谋往来,密告杨坚,迁东京左仆射,晋爵郡公。

杨尚希,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坚宗族。坚令其镇守潼关,以防尉迟迥西进。后授司会中大夫。杨坚即位,拜度支尚书。

杨素,弘农华阴人。杨坚任素为汴州刺史,拜大将军,发兵击破迥党、荥州刺史宇文胄军。迁徐州总管,进位柱国,封清河郡公,后又加上柱国。

杨岳,以兄素击迥功,封临贞公。

杨文思,杨素从叔,从韦孝宽破迥,进授上大将军,改封洛川县公。

杨文纪杨素从叔从梁睿讨王谦以功进授上大将军。

刘方,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从韦孝宽破迥,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

王长述,京兆霸城(今陕西西安东北)人,率众讨王谦,以功进位柱国。

田仁恭,平凉长城(今属甘肃)人,从韦孝宽破迥于相州,拜柱国。

张威,祖籍不详,父琛,任西魏弘农太守。威在北周屡立战功,位至柱国、京兆尹。从梁睿讨王谦,为行军总管之一。及谦平,进位上柱国,拜泸州总管。

李景,天水休官(今属甘肃)人,从孝宽平迥,进位开府,赐爵平寇县公。

赵仲卿,天水陇西(今属甘肃)人,以讨王谦功,进位大将军,封长垣县公。

田式,冯翊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从韦孝宽讨迥,以功拜大将军,晋爵武山郡公。

杜彦,原籍云中,其父杜迁曾参加葛荣起义,徙家于豳(亦作邠,今陕西旬邑、彬县)。彦从孝宽击迥,以功进位上开府,改封襄武县侯,拜魏郡太守。

贺娄子干,原籍代郡,后随拓跋魏南迁,"世居关右"。从孝宽击迥,百战先登,迫迥自杀。进位上开府,封武川县公。

王谊,河南洛阳人,北周末郑州总管。杨坚以谊为行军元帅,率四总管讨伐司马消难。又讨平兰雒州叛乱。官拜大司徒,杨坚以第五女嫁其子奉孝。

于翼,河南洛阳人。曾祖、祖父先后任过平凉、陇西郡守。父于谨,从宇文泰入关,首倡定都关中之策,西魏、北周柱国大将军、燕国公。翼为北周柱国、幽州总管。因拒迥招诱,"执其使,并书送之"[74],进位上柱国,封任国公。

于义,翼弟,从梁睿平王谦,为行军总管。以功超拜上柱国。

于仲文,于义侄,北周末为东郡太守,率军击迥将。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

元景山,河南洛阳人,拒绝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的招诱,进位上大将军。又率骑兵追击陈朝援助司马消难的军队,以功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

元谐,河南洛阳人,"家代贵盛"。以击迥功,进位上大将军,封乐安郡公。

元褒,河南洛阳人,其女为杨坚长子勇妻。从韦孝宽击迥,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

元亨,河南洛阳人,其母是北魏司空李冲之女。北周末为洛州刺史。洛阳人梁康等举兵应迥。州治中王文舒暗中与梁康勾结。亨执斩文舒,袭破梁康兵。以功拜太常卿,出任卫州刺史,加大将军。

贺若谊,河南洛阳人,北周末任亳州总管,"西遏司马消难,东拒尉迥"。晋爵范阳郡公,授上大将军。

长孙平,河南洛阳人。三方之乱爆发后,杨坚恐镇守寿阳的贺若弼发生动摇,遣平驰驿代之,"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后任度支尚书。

长孙炽,河南洛阳人,从信州总管王长述击王谦,以功拜仪同三司。

宇文弼,河南洛阳人,追击司马消难,与陈朝将领激战,三战三捷。任黄州刺史,又转南定州刺史。

樊叔略,陈留(今属河南)人。父欢,被北齐高氏所杀。尉迟迥之乱,杨坚令叔略镇开封,击败迥将宇文威的进犯。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

韩僧寿,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东)人,从韦孝宽平迥,奋战有功。授大将军,封昌乐公。

韩洪,僧寿弟,从孝宽破迥于相州,加上开府,甘棠县侯。

和洪,汝南(今属河南)人。杨坚以洪为行军总管,从孝宽击迥,奋战有功。拜柱国,封广武郡公。

周法尚,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其祖、父仕梁为显官,法尚任陈伏波将军,领齐昌郡事。后归北周,任顺州刺史。抗击司马消难,以功拜巴州刺史。

李德林,博陵安平(今山东益都西北)人,为杨坚谋划平迥,进授丞相府从事内郎。杨坚即位,授内史令。

崔弘度,博陵安平人,从韦孝宽讨迥,为行军总管,骁勇善战,逼迥自杀。进位上柱国。

崔弘升,弘度弟,从孝宽击迥,以功拜上仪同,不久加上开府,封黄台县侯。

段文振,北海期原(今属山东)人,拒绝尉迟迥招诱。杨坚任文振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司马消难奔陈杨坚令文振安集淮南后任卫尉少卿,兼内史侍郎。

鲍宏,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因拒不降王谦,任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晋爵为公。

高颎,自云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以驰驿督军,平迥功,进位柱国,迁相府司马。后拜尚书左仆射。

李子雄,渤海蓨人,从韦孝宽破迥,以功拜上开府,赐爵建昌县公。

李孝贞,赵郡栢(今河北隆尧西)人,"世为著姓"。从孝宽击迥,以功授上仪同三司。

陆彦师,魏郡临漳(今属河北)人。杨坚辅政,彦师因病请假还邺,得知尉迟迥将起兵,遂"潜归长安"。授内史下大夫,拜上仪同。

柳裘,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奉杨坚令出使并州,使李穆归心。后进位大将军,拜许州刺史。

柳旦,河东解人,从梁睿讨王谦,为行军长史,以功授仪同三司。

柳雄亮,河东解人,于司马消难起兵应迥之际,奉杨坚令出使陈朝,以结邻好。拜尚书考功侍郎。

薛道衡,河东汾阳(今属山西)人,从梁睿击王谦,摄陵州刺史。

郭衍,自云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从韦孝宽击迥,超授上柱国,封武山郡公。

豆卢勣,昌黎徒河(今辽宁锦州)人,本姓慕容。大象二年,任利州总管,进位柱国。王谦遣将围城,率二千战士昼夜相拒,直至梁睿军解围。进位上柱国。

豆卢通,勣兄,击破尉迟迥郡将的进犯,进位大将军。

刘行本,沛(今江苏沛县)人,其父,"仕梁,历职清显"。行本后归北周,寓居京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宣帝时出为河内太守,后率吏民抗拒尉迟迥。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

刘弘,彭城丛亭里(今江苏徐州)人,仕北齐任襄城、沛郡、谷阳三郡太守。齐亡归周,仍任本郡太守。弘勒兵抗拒尉迟迥部将进掠,以功授仪同、永昌太守、齐州长史。

达奚长儒,代郡(治平城,今山西大同北)人,率军抗击王谦,捕斩谦二子。进位上大将军,卦蕲春郡公。

乞伏慧,马邑(今山西朔县)鲜卑人,从韦孝宽击迥。进位柱国,赐爵西河郡公。

宇文述,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鲜卑人,从孝宽击迥,奋战有功,超拜上柱国,晋爵褒国公。

上述七十三名受封赏者,以当时的地理概念,大体上按关陇、山东、代北三个地区划分籍贯,可列表如下:

①据《隋书》卷二十八《百官志下》记载,隋初“高祖又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总十一等,以酬勤劳”。

从受封赏人数上看,关陇与山东相等。但山东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几倍于关陇。由此观之,杨坚的功臣中关陇籍贯明显居多,并且赏赐特厚,其中对弘农华阴杨氏、三辅著姓韦氏、陇西望族李氏更是优待。当然,山东籍贯者亦不少。这说明北周宣帝的残暴、静帝的年幼,确实促使一些山东官吏士人,其中包括一些勋亲贵戚、帝室之胄宇文氏、拓跋氏后裔元氏倾心杨坚;而杨坚则为了巩固地位、戴上皇冠,也竭力笼络山东士人、鲜卑旧族,加之即位初期尚能擢拔"文武才用"[75],奖善惩恶,赏功罚过,遂有"开皇之治"。然而,他为人忌刻,对山东人物尤甚,始则利用,终至于剪除。开皇五年以谋反罪诛王谊,六年杀宇文忻、刘昉,接着又诛元谐。李德林、高颎虽位居宰辅,有大功于隋,但李德林因不赞同杨坚尽灭宇文氏,"自是品位不加","十余年间竟不徙级"[76],高颎因不赞成杨坚废太子勇而被"除名为民"[77],由弘农杨素代为首席宰相,就是突出的例证。由此可见,代北士族宇文氏皇冠落地,山东士族严重受挫,关陇士族杨氏(继之以李氏)主宰朝政,皆始于杨坚平定三总管之乱。

杨坚平定三总管之乱,其重大意义还在于为杨坚代周建隋,铲除了主要障碍。在平乱的过程中,杨坚先后诛杀掉忠于北周王朝的宇文氏毕王和"五王"。"五王"是指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皆为宇文泰之子,毕王宇文贤,是明帝宇文毓之子,大象元年(579)二月,北周宣帝批准突厥佗钵可汗与周和亲的请求,以赵王招之女为千金公主,嫁给突厥佗钵。五月,宣帝"令赵王招、陈王纯、越王盛、代王达、滕王逌并之国"[78],即赵王去洺州(治今河北永年)、越王去丰州(治今湖北均县西北)、陈王去齐州(治今山东济南)、代王去潞州(治今山西长治)、滕王去荆州(治今湖北江陵)。大象二年(580)五月,宣帝患病,杨坚与刘昉、郑译等合谋发动政变时,为防止"五王"在外实行军事割据,"追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79]。史书亦云:"坚(杨坚)恐诸王在外生变,以千金公主将适突厥为辞,征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六月,五王皆至京城长安。雍州牧毕王贤与五王谋杀杨坚,"事洩,坚杀贤,并其三子,掩五王之谋不问"。[80]当杨坚平定三总管之乱,已胜券在握之后,先后以"谋反"罪,七月杀赵王招、越王盛,十月杀陈王纯,十二月杀代王达、滕王逌。杨坚在杀五王时,连同诸子皆杀死,以期斩草除根。于是大丞相、随国公杨坚又晋爵为王。[81]至此,杨坚代周建隋的时机成熟了。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二月,杨坚迫使静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因其爵位为隨国公,故建国号隋(去掉隨字中的走之),建都长安,改元开皇。杨坚就这样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由于都城仍因袭汉初建筑的旧长安城,屡经战乱,年久失修,地处龙首原北麓、渭水南畔,水皆咸卤,文帝杨坚又"嫌长安城制度狭小"[82],于是与宰相苏威、高颎商议后,于开皇二年(582)六月,下令于龙首原及其南麓兴建新都。其总负责人是左仆射高颎,总设计师是著名建筑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恺,"高颎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83]。开皇三年(583)正月,隋文帝下令迁进新都。因杨坚在北周初封为大兴郡公,故新都叫大兴城。大业九年(613),炀帝又令十余万人修筑外郭城,完成了大兴城的建筑工程。其后,气势恢弘、闻名于世的大唐长安城,就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几经修建完成的。因此可以说,隋文帝兴建大兴城,使古老而绚烂的长安文明又有了一个崭新的坐标,其功劳是永垂青史的。

【注释】

[1]《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2]《隋书》卷五十《郭荣传》。

[3]《资治通鉴》卷一七二、一七四。(www.daowen.com)

[4]《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5]《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6]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21页。

[7]《周书》卷四《明帝纪》。

[8]《隋书》卷七十四《库狄士文传》。

[9]《周书》卷六《武帝纪下》。

[10]《隋书》卷七十三《梁彦光传》。

[11]《隋书》卷四十二《李德林传》。

[12]《隋书》卷四十《元谐传》。

[13]《周书》卷二十六《长孙俭传》。

[14]《玉海》卷一三八《邺侯家传》。

[15]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21页。

[16]《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17]《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18]《北史》卷六十二《尉迟迥传》。

[19]《周书》卷二十一《尉迟迥传》。

[20]《北史》卷六十《王谦传》。

[21]《北史》卷五十四《司马子如传》。

[22]《北史》卷五十四《司马消难传》。

[23]《周书》卷二十一《司马消难传》。

[24]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八《宣帝》。

[25]《周书》卷二十一《尉迟迥传》。

[26]《北史》卷六十二《尉迟迥传》。

[27]《周书》卷二十一《司马消难传》。

[28]《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29]《周书》卷二十一《王谦传》。

[30]《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31]《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32]《北史》卷六十二《尉迟迥传》。

[33]《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34]《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35]《资治通鉴》卷一七四。

[36]《周书》卷八《静帝纪》。

[37]《周书》卷七《宣帝纪》。

[38]《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39]《北史》卷六十四《韦孝宽传》。

[40]《周书》卷三十一《韦孝宽传》。

[41]《资治通鉴》卷一七四。

[42]《周书》卷三十一《韦孝宽传》。

[43]《资治通鉴》卷一七四。

[44]《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45]《北史》卷五十八《赵僭王招传》。

[46]《资治通鉴》卷一七四及胡三省注。

[47]《资治通鉴》卷一七四。

[48]《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49]《资治通鉴》卷一七三。

[50]《隋书》卷三十九《阴寿传》。

[51]《隋书》卷五十一《长孙晟传》。

[52]《资治通鉴》卷一七四。

[53]《南史》卷十《陈本纪下》。

[54]《资治通鉴》卷一七四。

[55]《隋书》卷四十七《柳雄亮传》。

[56]《周书》卷二十一《尉迟迥传》。

[57]《北史》卷六十二《尉迟迥传》。

[58]《周书》卷二十一《王谦传》。

[59]《周书》卷二十一《司马消难传》。

[60]《资治通鉴》卷一七四。

[61]《隋书》卷五十《宇文庆传》。

[62]《全隋文》卷一《相州战地立佛寺制》。

[63]《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64]《隋书》卷七十四《崔弘度传》。

[65]《隋书》卷六十四《李圆通传》。

[66]《北史》卷五十九《李穆传》。

[67]《隋书》卷四十六《杨尚希传》。

[68]《隋书》卷四十七《韦世康传》。

[69]《隋书》卷三十九《窦荣定传》。

[70]《北史》卷六十四《韦孝宽传》。

[71]《隋书》卷四十七《韦洸传》。以下引文凡出自《隋书》各本传,不再注明。

[72]《北史》卷五十九《李穆传》。

[73]《北史》卷六十《李弼传》。另据《周书》卷五十四《李衍传》,李衍当为辽东襄平人。今从《北史》。

[74]《周书》卷三十《于翼传》。

[75]《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76]《隋书》卷四十二《李德林传》。

[77]《隋书》卷四十一《高颎传》。

[78]《资治通鉴》卷一七三。

[79]《周书》卷七《宣帝纪》。

[80]《资治通鉴》卷一七四。

[81]《周书》卷八《静帝纪》。

[82]《资治通鉴》卷一七五。

[83]《隋书》卷六十八《宇文恺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