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杨坚执掌北周军政大权

杨坚执掌北周军政大权

更新时间:2025-01-0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杨坚十五岁时以父杨忠功勋授车骑大将军。宣帝即位,杨坚以皇后之父身份进位上柱国,拜大司马,迁大后丞,转大前疑。由此杨坚欲趁宣帝昏暴、内外恐怖之机,夺取北周政权。于是杨坚与郑译、刘昉三人合谋,由杨坚执掌北周的朝政。[19]那么,大象二年五月,杨坚与郑译、刘昉等合谋夺取北周军政大权的政变,事实真相究竟如何?

二、外戚杨坚的执掌北周军政大权

杨坚(541—604),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自云是汉太尉杨震八代孙杨铉的后裔。史载,他的五世祖元寿,在北魏初任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司马,由此全家迁往武川,"子孙因家焉"[15]。高祖惠嘏,任太原(今属山西)太守;曾祖烈,任平原(今山东聊城)太守;祖父祯,以军功授宁远将军,北魏末年在镇压鲜于修礼起义中阵亡;父忠,随北魏孝武帝元修入关中、进长安,为宇文泰部下骁将,是西魏府兵十二大将军之一,赐鲜卑姓普六茹氏,以赫赫战功进位柱国大将军,封隋国公,迁大司空[16]。西魏大统七年(541)六月癸丑(十三)夜,杨忠妻吕氏生杨坚于冯翊(今陕西大荔)般若寺。杨坚十五岁时以父杨忠功勋授车骑大将军。北周武帝时,出任随州(原为并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天和三年(568)七月,杨忠病死,子杨坚袭爵随国公。其长女杨丽华为武帝皇太子妃,"益加礼重"[17]。宣帝即位,杨坚以皇后之父身份进位上柱国,拜大司马,迁大后丞,转大前疑。杨坚"位望隆重,天元忌之",周天元(宣帝)曾愤怒地对杨皇后说:"必族灭尔家!"因召杨坚,对左右说:"色动,即杀之"。杨坚至,"神色自若,乃止"。险些被诛杀。由此杨坚欲趁宣帝昏暴、内外恐怖之机,夺取北周政权。

恰在这时,宣帝的亲信大臣郑译、刘昉等已看出周天元的帝位不会长久,便摇身一变,皆成为杨坚的亲信。于是杨坚与郑译、刘昉三人合谋,由杨坚执掌北周的朝政。史载,内史上大夫郑译,少年时代与杨坚同学,今"奇坚相表,倾心相结"。杨坚既为宣帝所忌,情不自安,曾在宫中私下对郑译说:"久愿出藩,公所悉也,愿少留意!"郑译说:"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谨即言之"。[18]刘昉是博陵望都(今河北望都)人。其父刘孟良随宇文泰入关,立有战功,任西魏东梁州刺史。刘昉因为是功臣之子,受到北周武帝的信任,得以入侍皇太子宇文赟;又因为狡猾,善于巴结主人而更受宣帝的青睐。他"性轻狡,有奸数","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宣帝授以大都督,迁小御正,"与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19]

那么,大象二年(580)五月,杨坚与郑译、刘昉等合谋夺取北周军政大权的政变,事实真相究竟如何?

周书》卷七《宣帝纪》载:

五月己丑(初四),以上柱国、大前疑、随国公杨坚为扬州(今属江苏)总管。甲午(初九)夜,帝备法驾幸天兴宫(长安皇城外之离宫)。乙未(初十),帝不豫,还宫。诏随国公坚入侍疾。甲辰(十九)有星大如三斗,出太微端门,流入翼,声若风鼓幡旗,丁未(二十二),追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己酉(二十四),大渐。御正下大夫刘昉,与内史上大夫郑译矫制,以随国公坚受遗辅政。是日,帝崩于天德殿(宫城大德殿)。时年二十二,谥曰宣皇帝。

《周书》卷四十《颜之仪传》载: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应为杨坚,下同)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记,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宇文泰之子赵僭王宇文招,王姬所生)最长,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治合川今甘肃迭部县西北)郡守。

《周书》卷四十《宇文孝伯传》载,宇文孝伯被宣帝"赐死于家",其后:

及隋文帝践极,以孝伯及王轨忠而获罪,立令收葬,复其官爵。又尝谓高颎曰:"宇文孝伯寔有周(北周)之良臣,若使此人在朝,我辈无措手处也"。子歆嗣。

《北史》卷十《周本纪第十》载,大象二年(580):

五月甲午(初九),帝备法驾幸天兴宫。乙未(初十),帝不悆,还宫。诏扬州总管、隋公杨坚入侍疾。丁未(二十二),追赵、越、陈、代、滕五王入朝。己酉(二十四),大渐。御正下大夫刘昉与内史上大夫郑译矫制以隋公杨坚受遗辅政。是日,帝崩于天德殿,时年二十二。谥宣皇帝。七月丙申(初七),葬定陵。

隋书》卷一《高祖纪》载:

大象二年五月,以高祖(应为杨坚,下同)为扬州总管,将发,暴有足疾,不果行。乙未(初十)帝崩。时静帝幼冲,未能亲理政事。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高祖皇后之父,众望所归,遂矫诏引高祖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周氏诸王在藩者,高祖悉恐其生变,称赵王招将嫁女于突厥为词以征之。丁未(二十二),发丧。庚戌(二十五),周帝(静帝)拜高祖假黄钺、左大丞相,百官总己而听焉。以正阳宫为丞相府,以郑译为长史,刘昉为司马,具置僚佐。宣帝时,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至是,高祖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

《隋书》卷三十八《刘昉传》载:

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及帝不悆,召昉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帝瘖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然昉素知高祖(应为杨坚,下同),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高祖固让,不敢当。昉曰:"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高祖乃从之。

《隋书》卷三十八《郑译传》载:

初,高祖(应为杨坚,下同)与译有同学之旧,译又素知高祖相素有奇,倾心相结。至是,高祖为宣帝所忌,情不自安,尝在永巷私于译曰:"久愿出藩,公所悉也。散布心腹,少留意焉"。译曰:"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谨即言之"。时将遣译南征,译请元帅。帝曰:"卿意如何?"译对曰::"若定江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隋公行,且为寿阳总管以督军事"。帝从之。乃下诏以高祖为扬州总管,译发兵俱会寿阳以伐陈。行有日矣,帝不悆,遂与御正下大夫刘昉谋,引高祖入受顾托。既而译宣诏,文武百官皆受高祖节度。时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与宦者谋,引大将军宇文仲辅政。仲已至御坐,译知之,遽率开府杨惠及刘昉、皇甫绩、柳裘俱入。仲与之仪见译等,愕然,逡巡欲出,高祖因执之。于是矫诏复以译为内史上大夫。明日,高祖为丞相,拜译柱国、相府长史、治内史上大夫事。及高祖为大冢宰,总百揆,以译兼领天官都府司会,总六府事。出入卧内,言无不从,赏赐玉帛不可胜计。每出入,以甲士从。拜其子无img14为仪同。

《隋书》卷三十八《柳裘传》载:

宣帝即位,拜仪同三司,晋爵为公,转御史大夫。及帝不悆,留待禁中与刘昉韦暮皇甫绩同谋引高祖应为杨坚下同)入总万机。高祖固让不许。裘进曰:"时不可再,机不可失,今事已然,宜早定大计。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如更迁延,恐贻后悔"。高祖从之。进位上开府,拜内史大夫,委以机密。[20]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等在《资治通鉴》卷一七四中,根据《周书》、《北史》、《隋书》等史书的有关记载,并加以考证,将北周末年即大象二年(580)五月杨坚政变的真相综述如下:

周杨后性柔婉,不妬忌,四皇后及嫔、御等,咸爱而仰之。天元昏暴滋甚,喜怒乖度,尝谴后,欲加之罪。后进止详闲,辞色不挠,天元大怒,遂赐后死,逼令引诀,后母独孤氏诣阁陈谢,叩头流血,然后得免。

后父大前疑坚,位望隆重,天元忌之,尝因忿谓后曰:"必族灭尔家!"因召坚,谓左右曰:"色动,即杀之"。坚至,神色自若,乃止。内史上大夫郑译,与坚少同学,奇坚相表,倾心相结。坚既为帝所忌,情不自安,尝在永巷,私于译曰:"久愿出藩,公所悉也,愿少留意!"译曰:"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谨即言之"。

天元将遣译入寇(伐陈),译请元帅。天元曰:"卿意如何?"对曰:"若定江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隋公行,且为寿阳总管以督军事"。天元从之。己丑(初四),以坚为扬州总管,使译发兵会寿阳。将行,会坚暴有足疾,不果行。

甲午(初九)夜,天元备法驾,幸天兴宫;乙未(初十),不豫而还。小御正博陵刘昉,素以狡谄得幸于天元,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天元召昉、之仪入卧内,欲属以后事,天元瘖,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以杨坚后父,有重名,遂与领内史郑译、御饰大夫柳裘、内史大夫杜陵韦暮、御正下士朝那皇甫绩谋引坚辅政,坚固辞,不敢当,昉曰:"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坚乃从之,称受诏居中侍疾。

是日,帝殂。秘不发丧。昉、译矫诏以坚总知中外兵马事。颜之仪知非帝旨,拒而不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静帝时年八岁),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赵王(宇文招)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诸卫既受敕,并受坚节度。

坚恐诸王在外生变,以千金公主将适突厥为辞,征赵、陈、越、代、腾五王入朝。坚索符玺,颜之仪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坚大怒,命引出,将杀之;以其民望,出为西边(应为西疆)郡守。

丁未(二十二),发丧。……坚私问德林(御正下大夫李德林):"欲何以见处?"德林曰:"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及发丧,即依此行之。以正阳宫为丞相府。

以上史书的有关记载,揭示出大象二年(580)五月杨坚等人发动政变的真相:

第一,杨坚等人发动政变并取得成功并非偶然。北周宣帝的残暴统治,不仅杀掉了宇文孝伯等一大批北周的忠臣,亦直接危及外戚杨坚的存在;同时,刘昉、郑译等人看出宣帝的统治不会长久,便由宣帝的亲信变成杨坚的心腹。杨坚看到三人合谋发动政变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先后参与政变的还有柳裘、杨惠、韦暮、皇甫绩、李德林等人。杨坚政变不是孤立的个人行动。(www.daowen.com)

第二,与杨坚政变的同时,宣帝的亲信官吏颜之仪与宦官合谋,并曾发动政变,未遂。《北史。郑译传》源于魏徵主撰的《隋书·郑译传》。魏徵不仅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治史严谨的史学家。但是北宋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却说:"《北史·郑译传》,'之仪与宦者谋引大将军宇文仲辅政。仲已至御坐,译知之,遽率开府杨惠及刘昉、皇甫绩、柳裘俱入。仲与之仪见译等,愕然,逡巡欲出,隋文因执之。于是矫诏复以译为内史上大夫。明日,隋文为丞相,拜译柱国府长史。'按之仪若尔,岂复得全!"[21]否定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只有一个理由:既然杨坚捉住了发动政变未遂的颜之仪,岂能让他生存!这种推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杨坚因考虑到颜之仪甚有民望,故未杀,出为西疆郡守,用以笼络民心;并且,颜之仪乃一介书生,移到西疆亦奈何不得,若有反叛,再杀亦不迟。

第三关于北周宣帝的死亡之谜宣帝是何时死亡的因患何病致死上述四书都一致认为是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五月。但具体日期却不相同。《周书》、《北史》认为北周宣帝是五月乙未(初十)患病。己酉(二十四)死;《隋书》、《资治通鉴》则认为是五月乙未(初十)因患病返回长安,"天元瘖,不复能言",当日死亡。司马光在《考异》中说:"《周帝纪》(指《周书·宣帝纪》):'乙未(初十),帝不豫(患病),还宫,诏坚入侍疾。丁未(二十二),追五王入朝。己酉(二十四),大渐(垂危),昉、译矫制以坚受遗辅政。是日,帝崩。'按坚以变起仓猝,故得矫命当国。若自乙未至己酉,凡十五日,事安得不泄!今从《隋帝纪》(指《隋书·高祖纪》)"。[22]按上引述,甲午(初九)夜,宣帝幸天当宫;乙未(初十)不豫而还。"天元瘖,不复能言",当日死亡。何瘖病能使宣帝当日即死亡?查《辞源》,瘖:哑,通"喑",引申为默不作声;瘖哑:哑口不言;瘖默:犹缄默,闭口不言。[23]查《辞海》,瘖,"喑"的异体字;瘖,中医病症名,即"失语"。指因某种疾病而不能言语的症候。多因气机郁闭、窍络堵阻、脏气虚耗所致,可用针灸或药物治疗。[24]既然是一种能治疗的病症,便不至于当天得瘖病即死亡;再说宣帝时年才二十二岁,正当青春年华,对疾病尚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有的史学家就认为,宣帝很可能是被杨坚同刘昉、郑译合谋杀死的。[25]而由郑译一人缢杀之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事后杨坚辅政,郑译最受重用、赏赐最为丰厚,"以译兼领天官都府司会,总六府事。出入卧内,言无不从,赏赐玉帛不可胜计。每出入,以甲士从"。为何郑译出入还需要用武士保卫呢?因为担心忠于北周的人伺机报复。

第四,杨坚政变后,刘昉、郑译矫诏引杨坚入朝辅政,并立即采纳李德林的建议,杨坚任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从此杨坚执掌了北周的军政大权。

【注释】

[1]《北史》卷十《周本纪》。

[2]《周书》卷五《武帝纪上》。

[3]《周书》卷六《武帝纪下》。

[4]《资治通鉴》卷一七三。

[5]《周书》卷七《宣帝纪》。

[6]《资治通鉴》卷一七三。

[7]《周书》卷四十《宇文孝伯传》。

[8]《周书》卷七《宣帝纪》。

[9]《周书》卷六《武帝纪下》。

[10]《周书》卷七《宣帝纪》。

[11]《资治通鉴》卷一七三。

[12]《周书》卷四十《宇文孝伯传》。

[13]《资治通鉴》卷一七三。

[14]《周书》卷七《宣帝纪》。

[15]《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16]《周书》卷十九《杨忠传》。

[17]《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18]《资治通鉴》卷一七四。

[19]《隋书》卷三十八《刘昉传》。

[20]按史书撰写的时间顺序,《隋书》应在《北史》之前。

[21]《资治通鉴》卷一七四,第5410页。

[22]《资治通鉴》卷一七四,第5409页。

[23]《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61页。

[24]《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07页。

[25]胡如雷:《隋文帝杨坚的篡周阴谋与即位后的沉猜成性》,载《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