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北齐灭亡北周未酬壮志

北齐灭亡北周未酬壮志

时间:2023-12-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北齐本不该亡,但在高纬的统治下,经不起北周武帝的武力征伐,确实很快灭亡了。第一次伐齐,因病无功而返;再次伐齐,取得灭齐、统一中国北方的辉煌胜利。然而,灭齐只是北周武帝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北周武帝闻讯极为愤怒,更加坚定了他北上平定突厥的决心。足见武帝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包举六合,混同文轨",即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因患不治之症,使他壮志未酬,甚感惋惜。

北齐灭亡北周未酬壮志

三、北齐的灭亡与北周武帝的壮志未酬

北齐何以灭亡?北齐本不该亡,但在高纬的统治下,经不起北周武帝的武力征伐,确实很快灭亡了。论疆域,北齐比北周辽阔得多,"西包汾晋,南极江淮,东尽海隅,北渐沙漠";论人口,北周户不满百万,北齐有户三百三十万,三倍于北周;论人才,北齐文有颜之推、李德林、薛道衡之俦,武有兰陵王、斛律光、高延宗之辈,皆为一代英豪。但北齐后主高纬不惜疆土,不怜百姓,不爱人才,荒淫残暴,诛杀贤良,仅仅几年的暴虐统治,便把一个好端端的北齐王朝弄得"征税尽,人力殚,物业无以给其求,江海不能赡其欲"。所以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魏徵总结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齐之败亡,盖亦由人,非唯天道也"[21]

北周武帝宇文邕"沉毅有智谋","及诛护(宇文护)之后,始亲万机。克己励精,听览不怠"。又"劳谦接下,自强不息"。"至于征伐之处,躬在行阵。性又果决,能断大事,故能得士卒死力,以弱制强"。第一次伐齐,因病无功而返;再次伐齐,取得灭齐、统一中国北方的辉煌胜利。然而,灭齐只是北周武帝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他胸怀大志,"破齐之后,遂欲穷兵极武,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此其志也"。[22]可见,东灭北齐、北平突厥、南并陈朝,一二年内统一中华,是其大志的全部。灭北齐,才完成其宏图大志的一部分。因此,建德六年(577)四月,武帝宇文邕伐齐凯旋回到长安后,并未陶醉于胜利之中,当月"诏分遣使人,巡方抚慰,观风省俗"。五月,晋升有功大臣及武将,以柱国、谯王宇文俭为大冢宰,上柱国、杞公宇文亮为大司徒,郑公达奚震为大宗伯,梁公侯莫陈芮为大司马,柱国、应公独孤永业为大司寇,img13公韦孝宽为大司空。在奖励功臣之际,亦不忘节俭的传统。他命令原北齐各地诸宫殿等,"农隙之时悉可毁撤彫斲之物并赐贫人诸堂殿壮丽并宜除荡甍宇杂物,分赐穷人"。他还不忘搜寻原北齐有才干之人,同年七月亲赴洛州(今河南洛阳)下诏"山东诸州,举有才望者赴行在所,共论政事得失"。九月,"诏东土诸州儒生,明一经以上,并举送,州郡以礼发遣"。他还进一步完善法律。十一月,初行《刑书要制》,"《刑书》所不载者,自依律科"。[23]十二月,高宝宁自黄龙(今陕西黄龙县)上表劝进于高绍义(原北齐范阳王),"绍义遂称皇帝,改元武平,以宝宁为丞相"。对于这次反叛行为,"突厥佗钵可汗举兵助之"[24]。北周武帝闻讯极为愤怒,更加坚定了他北上平定突厥的决心。

经过四个多月的准备,宣政元年(578)五月己丑(二十三),北周武帝率大军北伐突厥,"遣柱国原公姬愿、东平公宇文神举等五道俱入发关中,公私马驴悉从军"。但在北伐途中,癸巳(二十七)武帝患病,止于云阳宫(今陕西泾阳云阳镇)。丙申(三十),下诏诸军停止北伐。六月丁酉(初一)武帝病重,被迫返还京城长安,是夜崩于乘舆,时年三十六岁。遗诏:"朕上述先志,下顺人心,遂与王公将帅,共平东夏。虽复妖氛荡定,而人劳未康,每一念如此,若临冰谷。将欲包举六合,混同文轨。今遘疾大渐,力气稍微,有志不申,以此叹息"。足见武帝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包举六合,混同文轨",即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因患不治之症,使他壮志未酬,甚感惋惜。但他寄希望众王公辅导太子,完成他的遗愿。故遗诏又云:"天下事重,万机不易,王公以下,爰及庶僚,宜辅导太子(宇文赟),副朕遗意,令上不负太祖(宇文泰),下无失为臣。朕虽瞑目九泉,无所复恨"。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己未(二十三),葬于孝陵(今陕西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东南)[25]。今人读此遗诏,无不为其胸怀统一祖国的大志所感动!北周武帝宇文邕虽然壮志未酬,没有完成重新统一中国大业,但他在位十九年,实际掌权仅八年,便能继承其父西魏宇文泰的遗志,厉行改革,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灭掉北齐,使中国北方自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以后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从而为其后隋朝杨坚的统一南北奠定了基础。应该承认,宇文邕是继宇文泰之后,鲜卑族宇文氏中又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父子二人先后在西魏北周立下的丰功伟业,将永远彪炳于中华民族的史册!

【注释】

[1]《北齐书》卷十《博陵文简王高济传》。

[2]《北齐书》卷九《武成皇后胡氏传》。

[3]《北齐书》卷十七《斛律光传》。

[4]《北齐书》卷十三《琅邪王高俨传》。

[5]《北齐书》卷十一《兰陵武王传》。

[6]《资治通鉴》卷一七七。

[7]《资治通鉴》卷一七一。

[8]《北齐书》卷十二《南阳王高绰传》。

[9]《北齐书》卷八《后主高纬纪。》

[10]《资治通鉴》卷一七一。

[11]《北齐书》卷八《后主高纬纪》。(www.daowen.com)

[12]《周书》卷五、卷六《武帝纪下》。

[13]《周书》卷六《武帝纪下》。

[14]《周书》卷三十《窦炽传》。

[15]《周书》卷六《武帝纪下》。

[16]《北史》卷十《周本纪》。

[17]《北齐书》卷五十《高阿那肱传》。

[18]《资治通鉴》卷一七二。

[19]《资治通鉴》卷一七二。

[20]《北齐书》卷八《幼主纪》,《资治通鉴》卷一七三记载为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十月。

[21]《北齐书》卷八《后主、幼主纪》魏徵总论。

[22]《周书》卷六《武帝纪下》。

[23]《北史》卷十《周本纪》。

[24]《资治通鉴》卷一七三。

[25]《北史》卷十《周本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