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伐齐前的准备。北周武帝是一位足智多谋、颇有心计的人。在伐齐前,他要侧重于稳定北周内部,并整顿军队,加强练兵。建德元年(572)三月,武帝诛杀宇文护、亲掌政权后,当月发诏,说:"自今正调以外,无妄征发。庶时殷俗阜,称朕意焉"。四月,庚寅(十九日),追尊已故略阳公宇文觉为孝闵皇帝。癸巳(二十二),立嫡长子宇文赟为皇太子。"大赦天下,百官各加封级"。五月,武帝因天气大旱,召集百官于长安宫廷,命令"宜尽直言,无得有隐"。十月,"诏江陵所获俘虏充官口者,悉免为民",以充实农业人口。十一月,武帝"亲率六军讲武城南(长安城南)"。二年(573)正月,以柱国、雁门公田弘为大司空,大将军、徐国公若干凤为柱国。复置师都督官。五月,以柱国、周昌公侯莫陈琼为大宗伯,荥阳公司马消难为大司寇,上庸公陆腾为大司空。六月,"省六府员外诸官,皆为丞"。壬子(十八),皇孙宇文衍诞生。"文武官普加一阶。大选诸军将帅"。随后,武帝又在长安宫廷,"集诸军将,勗以戎事"。他调整、充实文武百官,选择好将帅后,便开始集中训练军队,并虚心向文武百官请教。七月壬申(初八),召集百僚于长安大德殿,武帝"责躬罪己,问以政治得失"。不料,八月"关内大蝗",在京城附近关中地区发生大面积的蝗虫灾害。这是延期伐齐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在开战前,武帝必须在僧、道、佛三教的论争中,排列出一个先后次序,以便使儒家思想重新统治中国北方。十二月,他召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三年(574)正月壬戌(初一),武帝朝群臣于露门(外朝)册封几位宇文氏家族和国公为王,以便稳定宇氏家族的统治地位。同月下诏说:"以往岁年谷不登,民多乏绝,令公私道俗,凡有贮积粟麦者,皆准口听留,以外尽粜"。可见建德二年蝗灾带来的粮食歉收不轻。三月,皇太后叱奴氏病故,武帝朝夕守丧其母灵柩,"群臣表请,累旬乃止"。诏皇太子宇文赟暂时处理朝政。五月,葬皇太后于永固陵。不久即"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完成了他的毁佛之举。六月,他"集诸军将,教以战阵之法"。但即将伐齐之际,在他刚离开京城长安,行幸云阳宫时,卫王宇文直在长安举兵反叛,欲突入肃章门。由于尉迟迥等率军拒守,宇文直败走。八月,在荆州俘获宇文直,免为庶人。宇文直的叛乱,使宇文邕不急于伐齐,又采取了一些稳定后方及富民的措施,直到建德四年(575)六月,"诏东南道四总管内,自去年以来新附之户,给复三年"。[12]以上史书记载说明,宇文邕从亲自掌权开始,便有亲自伐齐、统一北方之志,但处理大事谨慎,做了三年多的认真准备。
2.北周武帝第一次率军讨伐北齐。建德四年(575)七月丙子(二十三),召大将军以上于长安皇宫大德殿,说:"太祖(指宇文泰)神武膺运,创造王基,兵威所临,有征无战。唯彼伪齐,犹怀跋扈。虽复戎车屡驾,而大动未集。朕以寡昧,纂承鸿绪,往以政出权宰(指宇文护),无所措怀。自亲览万机,便图东讨。恶心菲食,缮甲治兵,数年已来,战备稍足。而伪主昏虐恣行无道伐暴除乱斯实其时今欲数道出兵水陆兼进北拒太行之路,东扼黎阳之险。若攻拔河阳,兖、豫则驰檄可定。然后养锐享士,以待其至。但得一战,则破之必矣。王公以为如何?"群臣咸称善。[13]史称这次大德殿君臣聚议,是"帝于大德殿将谋伐齐"[14]。说明上述史书记载符合实际。其一,武帝伐齐的准备,始于"自亲览万机,便图东讨";其二,治兵备战三年多,"战备稍足";其三,选择时机,是北齐"伪主昏虐,恣行无道";其四,主要战略是"数道出兵,水陆兼进"。结果,武帝的伐齐谋议得到群臣的一致赞同。
七月丁丑(二十四),武帝宇文邕颁布伐齐诏曰:
高氏因时放命,据有汾、漳,擅假名器,历年永久。朕以亭毒为心,遵养时晦,遂敦聘好,务息黎元。而彼怀恶不悛,寻事侵轶,背言负信,窃邑藏奸。往者军下宜阳,衅由彼始;兵兴汾曲,事非我先。此获俘囚,礼送相继;彼所拘执,曾无一反。加以淫刑妄逞,毒赋繁兴,齐、鲁轸殄悴之哀,幽、并启来苏之望。既祸盈恶稔,众叛亲离,不有一戎,何以大定。
今白藏在辰,凉风戒节,厉兵诘暴,时事惟宜。朕当亲御六师,龚行天罚。庶凭祖宗之灵,潛资将士之力,风驰九有,电扫八纮。可分命众军,指期进发。[15](www.daowen.com)
武帝的这份诏书,堪称讨伐北齐残暴统治的檄文。语言气壮山河,铿锵有力!七月壬午(二十九),武帝亲率六军众六万,直指北齐军事重镇河阴(今河南孟津东)。八月癸卯(二十一),攻入北齐境内。同时发布军令:"禁伐树残苗稼,犯者以军法从事。"丁未(二十五),武帝亲率诸军,"攻拔河阴大城。攻子城未克,上(武帝)有疾"。正在攻城之际,武帝突然患病,只好全军撤退。"九月辛酉(初九)夜,水军焚舟而退"。齐王宇文宪、李穆等所在克捷,降拔三十余城,皆弃而不守。唯以王药城要害,令仪同三司韩正守之。正寻以城降齐。"戊寅(二十六),至自东伐"。[16]即北周武帝因病自东伐北齐途中返回京城长安。《北史》的记载,与《周书》的记载完全相同,应视为信史。
3.北周武帝第二次率军讨伐北齐。建德五年(576)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亲率大军再次伐齐。此时北齐后主、"无愁天子"高纬乃陶醉于花天酒地、盲目乐观之中。当武帝派遣大将王谊监诸军攻打平阳城(今山西临汾)时,齐后主高纬正与冯淑妃在天池打猎。平阳告急者,从晨至午,驿马三至。右丞相高阿那肱说:"大家(皇帝)正作乐,何急奏闻!"[17]至暮,使者又至,说"平阳已陷",齐后主闻奏欲还,冯淑妃请求再围猎一次,后主从之,全然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当时军队数量上北齐占明显优势。十一月,北齐后主才慢腾腾率军至平阳,北周武帝退兵以避其锋,齐师遂围平阳,挖掘地道,城陷十余步,将士欲乘势入城。后主高纬下令暂停,召冯淑妃前来观看。待冯淑妃梳妆打扮完毕来到时,北周军队已用木材堵塞地道,齐师被拒城外。十二月,北周武帝率大军至平阳。北齐后主与冯淑妃并马观看,双方刚交锋,冯淑妃便惊恐地大叫"齐军败啦!"穆提婆接着喊:"大家去!大家去!"开府仪同三司奚长劝谏说:"半进半退,战之常体。今兵众全整,未有亏伤,陛下舍此安之!马足一动,人情骇乱,不可复振。愿速还安慰之!"齐将张常山亦说:"军寻收讫,甚完整。围城兵亦不动。至尊宜回。不信臣言,乞将内参往视"。后主半信半疑。穆提婆引后主高纬肘说:"此言难信"。于是后主不听奚长等人的劝说,带着冯淑妃退走,遂导致"齐师大溃,死者万余人,军资器械,数百里间,委弃山积"。在齐师大溃中,"安德王延宗独全军而还"。故史家评论说:"延宗在乱能整,未易才也。惜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18]高延宗是高澄的第五子,高澄乃高欢的长子。延宗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可惜后主昏庸暴虐,他未能挽救北齐的灭亡。当时北周武帝趁齐师大溃,率诸将追杀,北齐后主仓皇逃入晋阳。
十二月己未(十五),北周武帝率军至晋阳(今山西太原)。北齐后主连夜弃城逃走。他想北奔突厥,从官多散;只得南逃,庚申(十六)入邺城。这时留在晋阳的北齐骁将高延宗,却与周军展开激战。史载,"周师围晋阳,四合如黑云"。安德王高延宗命莫多娄敬显、韩骨胡拒城南,和阿王子、段畅拒城东,自率众拒北周齐王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于城北。延宗"奋大矟往来督战,劲捷若飞,所向无前"。在战斗中,和阿王子、段畅以千骑投降周军。武帝主攻东门,乘黑夜入之,"边焚佛寺"。"延宗、敬显自门入,夹击之,周师大乱,争门,相填压,塞路不得进。齐人从后砍刺,死者二千余人武帝左右伤亡殆尽幸赖上士张寿牵马首将领贺拔伏恩以鞭拂其后,才得突出东门,"齐人奋击,几中之"。时已四更,高延宗误以为武帝为乱兵所杀,从积尸中寻找不得。"时齐人既捷,入坊饮酒,尽醉卧,延宗不复能整"。武帝出城后曾欲退军,大将宇文忻劝谏:"昨日破城,将士轻敌,微有不利,何足为怀!丈夫当死中求生,败中取胜。今破竹之势已成,奈何弃之而去!"段畅等"又盛言城内空虚"。一向善于采纳正确意见的武帝,立刻清醒过来。"周主乃驻马,鸣角收兵,俄顷复振"。辛酉(十七),早晨,周军"还攻东门,克之"。高延宗孤军奋战,战至城北,被周军俘获。至此,北周军队占领晋阳。晋阳之战是北周武帝伐齐最激烈的一场战役。
在周齐晋阳激战之际,北齐后主高纬在京师邺城,急得无计可施。穆提婆眼看北齐大势已去,西奔投降北周,北齐将官不断降周。后主"命重赏以募战士,而竟不出物";有人"请出宫人珍宝赏将士",后主又不高兴;有人请后主亲自慰劳将士,并为之撰词,但后主临众又将词句忘记了,"遂大笑,左右亦笑",弄得将士"皆无战心"。于是后主只得给将士加官晋爵,"自大丞相已下,太宰、三师、大司马、大将军、三公等官,并增员而授,或三或四,不可胜数"。[19]北齐将亡,这些已无实际价值的头衔岂能鼓舞士气、收拢将心?"无愁天子"此时才现出愁容!
建德六年(577)正月乙亥(初一),北齐后主在惶恐之中,禅位于年仅八岁的皇太子高恒,史称齐幼主,高纬自称太上皇。北周军队迅速赶到邺城,高纬又弃邺东逃。不久,他渡过黄河入济州(治今山东济南)。幼主高恒又禅位于大丞相、任城王高湝。接着,太上皇高纬令高阿那肱守济州关,自己与冯淑妃、幼主等数十人逃奔山东青州(治今山东益都东阳城)。高阿那肱投降北周,并设计使后主等人滞留不前。周军追至青州。高纬与冯淑妃等十数骑逃至青州南邓村,为周将尉迟迥所俘虏,押送至邺城。北周武帝命将北齐后主,"并太后、幼主、诸王俱送长安",北齐灭亡。
同年四月,北周武帝乘凯旋的东风驾归京城长安。布六军,奏凯乐,献俘于太庙。封高纬为温公,北齐诸王三十余人,皆受封爵。武帝与齐君臣饮酒,令温公起舞。此时此地,高纬已不再是帝王弹唱《无愁曲》,而是作为一名俘虏舞于庭。当他翩翩起舞之时,有无亡国的忧愁不得而知。但史书记载了他的可悲的下场:"至建德七年(578),诬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及延宗等数十人无少长咸赐死,神武(高欢)子孙所存者一二而已"。[20]直至大象末年(580),杨坚执政时,为笼络山东士族,才采纳阳休之、陈德信等人的建议,将高纬收葬在咸阳洪渎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