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高欢哀伤,玉壁之战落幕,东、西魏无法统一北方

高欢哀伤,玉壁之战落幕,东、西魏无法统一北方

时间:2023-12-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王思政推荐晋州刺史韦孝宽代己镇守玉壁。十月,高欢军继续攻玉壁,昼夜不息。同时,西魏奖赏韦孝宽守玉壁之功,进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建忠公。高欢"自和之,哀感流涕"[46],玉壁之战在高欢哀伤的声调中,降下了帷幕。但是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东、西魏之间的势均力敌,尚不具备统一中国北方的条件和时机。可见窦泰战败自杀的可能性较大。

高欢哀伤,玉壁之战落幕,东、西魏无法统一北方

五、玉壁之战

西魏大统十二年(东魏武定四年,546)八月,西魏并州刺史王思政改任荆州刺史。王思政推荐晋州刺史韦孝宽代己镇守玉壁。东魏丞相高欢从邺城奔赴晋阳,集中主力准备战西魏。九月,高欢围攻玉壁。西魏军坚壁不出。十月,高欢军继续攻玉壁,昼夜不息。韦孝宽随机应变,顽强抵抗。城中无水,孝宽令汲取汾水。高欢于汾水上游,决流移其河道,使其不近城;又于城南起土山,欲乘高入城。孝宽则利用城上原有二楼,缚木衔接,令常高于土山以抗御。高欢又使人告韦:"虽尔缚楼至天,我当穿地取尔"。遂开凿十条地道,又用术士李业兴"孤虚法",聚攻作为天险的北面。韦孝宽则命战士掘长堑,"邀其地道,选战士屯堑上;每穿至堑,战士辄禽杀之。又于堑外积柴贮火,敌有在地道内者,塞柴投火,以皮排吹之,一鼓皆焦烂"。高欢又用攻车撞城,攻车所及,莫不摧毁。韦孝宽则缝布为幔,"随其所向张之,布既悬空,车不能坏"。高欢又用松薪、麻骨等易燃物,灌油加火以烧布,并欲焚楼。孝宽则作长柄钩刀,火竿将至,以钩刀遥割,松、麻皆落。高欢又于城四面穿二十条地道,其中施梁柱,纵火烧毁,致使柱折城崩。孝宽则于崩处竖木栅捍卫,使欢军不得入。如此,"城外尽攻击之术,而城中守御有余"。孝宽又夺据其土山。高欢无计可施,便指使仓曹参军祖珽作书劝韦孝宽投降,遭到拒绝后,又射书城中,云"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赏帛万匹"。孝宽手题书背,返射城外,云"能斩高欢者准此"。[43]孝宽侄韦迁先在山东,被高欢锁至城下,白刃临颈,云"若不早降,便行大戮",孝宽"慷慨激扬,略无顾意。士卒莫不感励,人有死难之心"。[44]结果东魏"顿军五旬,城不拔,死者七万人,聚为一冢"。[45]高欢"智力皆困,因而发疾",十一月撤围班师,因攻玉壁无功,表解都督中外诸军事。同时,西魏奖赏韦孝宽守玉壁之功,进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建忠公。高欢临死前使斛律金,作《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高欢"自和之,哀感流涕"[46],玉壁之战在高欢哀伤的声调中,降下了帷幕。

西魏与东魏之间的几次战役,无论是由谁首先发动的,也不论其结局如何,其性质都是统一兼并战争,即所谓"混壹东西"。但是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东、西魏之间的势均力敌,尚不具备统一中国北方的条件和时机。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只得留给后人完成。

【注释】

[1]见史念海著:《河山集》第四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页。

[2]《资治通鉴》卷一五六。

[3]《周书》卷三十五《薛端传》。本传中薛修义为薛循义。

[4]《北齐书》卷二《神武帝纪》。

[5]《周书》卷十八《王罴传》。

[6]《资治通鉴》卷一五七。

[7]《北齐书》卷二《神武帝纪》。

[8]《资治通鉴》卷一五七。

[9]《周书》卷二《文帝纪》。

[10]《资治通鉴》卷一五七。另据《周书》卷二《文帝纪》载:"窦泰卒闻军至,惶惧,依山为阵,未及成列,太祖(宇文泰)纵兵击破之,尽俘其众万余人。斩泰,传首长安"。《北齐书》卷十五《窦泰传》载:"泰到小关,为周文帝(宇文泰)所袭,众尽没,泰自杀"。可见窦泰战败自杀的可能性较大。

[11]《北齐书》卷二《神武帝纪》。

[12]《资治通鉴》卷一五七。

[13]《周书》卷二《文帝纪》。

[14]《资治通鉴》卷一五七说高欢"将兵二十万",《周书》卷二《文帝纪》称高欢"率众十万出壶口"。今从《周书》。

[15]《资治通鉴》卷一五七。

[16]《周书》卷二《文帝纪》。

[17]《资治通鉴》卷一五七。

[18]《资治通鉴》卷一五七。

[19]《周书》卷二十七《宇文深传》。

[20]《孙子》卷上《谋攻第三》。

[21]《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传》。

[22]《孙子》卷上《谋攻第三》。(www.daowen.com)

[23]《资治通鉴》卷一五七。

[24]《资治通鉴》卷一五八。

[25]《北齐书》卷二《神武帝纪》。

[26]《资治通鉴》卷一五八。

[27]《资治通鉴》卷一五八胡三省注。

[28]《资治通鉴》卷一五八。

[29]《北齐书》卷二十一《高昂传》。

[30]《资治通鉴》卷一五八。

[31]《资治通鉴》卷一五八。

[32]《周书》卷十八《王思政传》。

[33]《资治通鉴》卷一五八。

[34]《北史》卷五十三《彭乐传》。

[35]《周书》卷十四《贺拔胜传》。

[36]《周书》卷二十九《耿豪传》。

[37]《资治通鉴》卷一五八。

[38]《周书》卷十七《若干惠传》。

[39]《北齐书》卷二十四《陈元康传》。

[40]《资治通鉴》卷一五八胡三省注。

[41]《资治通鉴》卷一五八。

[42]《周书》卷十八《王思政传》。

[43]《资治通鉴》卷一五九。

[44]《周书》卷三十一《韦孝宽传》。

[45]《北齐书》卷二《神武帝纪》。

[46]《资治通鉴》卷一五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