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0年至1940年的30年间,英国文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派林立、理论更迭、五花八门的实验主义作品竞相问世。一批追求革新的作家争先恐后地登上文坛,以标新立异的艺术手法反映现代意识和现代经验。这便是半个世纪之后才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然而,何谓现代主义思潮?其性质与内涵究竟是什么?作为20世纪初流行于英国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现实主义之间在审美原则上存在何种共性与差异?显然,这些问题对我们深入研究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发生在20世纪的那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且当时的作家与作品都已步入经典,但催生了一系列全新艺术和传世佳作的现代主义思潮却依然值得我们思考与回味。正如一位英国评论家所说:“就像我们讨论文艺复兴运动那样,我们需要用一种话语来讨论现代主义。同样,讨论的标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20年之前有关现代主义的批评就与现在的不同,20年之后的批评当然也会发生变化。”〔1〕
“现代主义”是“一个用于解释19世纪末以来所有创造性艺术领域出现的国际性倾向和运动的综合性术语。”〔2〕它是涵盖各种激进的、反传统的艺术流派和思潮,集各种富有革新精神的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整体概念。就此而言,20世纪初风行于英国文坛的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象主义等诸多违时绝俗的艺术形式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现代主义思想的印记。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可以被视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观,一种普遍的、抽象的且又高度自觉的创作理念。在艺术上,现代主义思想不受任何传统观念或固有模式的束缚,而是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它不仅使现代作家对传统文学进行全面反拨,而且使他们得以超越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应当指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流行具有与其相适应的历史氛围和社会土壤。20世纪初是一个危机四伏和革旧鼎新的时代。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道德等领域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表明,这无疑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个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急速变化和矛盾重重。传统的社会体制开始解体,新的秩序尚在构建之中,那些表面看似确凿无疑的事物纷纷遭到怀疑和摒弃。与此同时,人们对自身和环境的认识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这个时代,油灯、煤气灯和电灯交相辉映,马车和汽车衔尾相随,乞丐和富翁摩肩接踵,封建礼仪和现代文明分庭抗礼。在这个时代,新旧事物鱼龙混杂,传统观念与先进思想之间互相碰撞。显然,这种新旧交替、喜忧参半的社会动荡不仅给现代人的生存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严重影响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此外,时空观念的变化、距离的缩短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西方哲学、美学、心理学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使人的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1910年12月左右,人性变了……人的一切关系都变了——主仆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同子女的关系。当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时,宗教、行为、政治和文学也同时发生了变化。”〔3〕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现代主义思想的流行和传播是包括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在内的英国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必然反应。
现代主义思想不仅具有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而且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观。以背离传统、崇尚实验为核心的现代主义思想代表了一种在陈旧的艺术世界和混乱的现实社会中顽强崛起的“美学英雄主义”(aesthetic heroism)。现代主义者不仅藐视传统的文学秩序和创作准则,而且追求艺术革新,不断将文学推向深奥和新奇的领域。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初在英国文坛崛起的诸多文学流派和艺术思潮都无一例外地带有现代主义思想的印迹。换言之,几乎每一个与现实主义传统背道而驰的文学样式,如意象派诗歌、意识流小说或荒诞派戏剧等等,都是现代主义的缩影。尽管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学样式体现了不同的艺术宗旨或纲领,而且风格迥异、延续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以实验和开拓为口号,着力追求文学的改革与创新。就此而言,现代主义思想既是英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走向现代化和多元化的基础,也是现代文学中一切创新和实验的原动力。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依然存在着某些共性。在英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千百年来,这种思想从原始、朴素的状态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体现了极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现实主义文学以历史演变为经,以社会现实为纬,忠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生活气息。然而,20世纪广为流传的现代主义思想与现实主义思想并非水火不相容。事实上,两者至少在两个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都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宗旨。尽管两者在文学题材、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但就表现生活和反映现实而言,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旧的社会结构迅速解体而现代文明和都市生活发生深刻变化时,现代主义作家十分明智地采用了新的艺术形式来反映现实。像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大多数现代主义作家始终将社会生活和人的经历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表现方式。其次,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均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无论是现代派作家还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都认为,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物的描绘。因此,两者不仅讲究人物的真实性,也强调人物的典型性。读者不难发现,无论是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和狄更斯笔下的大卫·科波菲尔,还是乔伊斯笔下的布鲁姆和伍尔夫笔下的达罗卫夫人,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显然这些人物的性格和意识完全符合他们所属的那个社会阶层和时代背景,充分体现了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那个社会群体的典型特征。
然而,现代主义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之间毕竟具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客观地反映在两种文学的题材、形式、技巧和语言上,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不同的创作理念和价值取向。概括来说,现代主义大致体现了以下五个显著的特征。
一、现代主义摈弃传统的价值观念,主张以作家本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感受为基本的审美原则。20世纪初,随着西方的政局波动、经济起伏和社会动荡,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作家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一个严重异化的时代和充满幻灭感的历史氛围中,英国的现代主义者对传统文学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拷问。在他们看来。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富冲突、善恶较量、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等传统题材在新的现实面前已显得不合时宜,而昔日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更是无稽之谈。现代主义作家不仅拒绝传统文学中司空见惯的创作题材和人物形象,而且也不愿像高尔斯华绥、威尔斯和贝内特等现实主义作家那样将文学作品视为伸张正义、宣传美德、劝诫说教或促进社会改良的有效工具。换言之,他们崇尚离经叛道的审美态度,不是按照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价值取向进行创作。读者不难发现,大多数英国现代主义作家既没有塑造英雄人物和伟大形象,也没有讲述人间的浪漫爱情或动人故事,更没有将文学作品作为针砭时弊、伸张正义和警世醒人的工具。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向了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市井百姓,那些具有严重孤独感、异化感和病态心理的芸芸众生。不言而喻,英国现代主义者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是导致创作题材和艺术形式不断翻新的根本原因。
二、现代主义遵循重精神、轻物质的原则,倡导“向内心看看”的创作理念。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争论的焦点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矛盾。受到资本主义社会重物质、轻精神现象和商品拜物教倾向的影响,英国传统作家大都追求表现物质世界,刻意描绘人的生活环境,并注重反映人物的体貌特征和举止言行。这种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原本是无可非议的,它有助于揭示社会生活和时代气息。然而,为了精确地记录生活以造成一种逼真的印象,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对物质世界的描绘过于琐碎,有的甚至到了无孔不入、无以复加的地步。与其相反,以伍尔夫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者主张“向内心看看”,探讨人的精神世界。当时代急剧变化、社会面临转型之际,现代派作家不约而同地将创作视线从外部世界转向精神领域。他们高度关注人物的感性生活,不厌其烦地揭示意识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人物的精神世界来折射外部的物质世界。现代派作家认为,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各类矛盾的日趋尖锐,人的精神危机与日俱增,因而充分揭示现代人的异化感和绝望心理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们看来,如果继续像文学前辈那样刻意描写人的物质生活和生存环境,不仅无法反映人的内在真实,而且也与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的变化格格不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究竟应反映精神世界还是描绘物质世界,不仅是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争论的焦点,而且也是两者之间的分水岭。今天,越来越多的批评家认为,英国现代主义者“向内心看看”的创作理念本质上是一种由里及表、由微观到宏观的美学原则。这种美学原则不仅将人的精神世界视为重要的创作源泉,而且强调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反映社会现实,对西方社会的矛盾与危机具有明显的暴露作用。
三、现代主义崇尚全新的时空观念,并将时空秩序的重构视为文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纵观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现代主义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主义者不仅成功地摆脱了钟表时间和物理空间对文学作品的束缚,而且创造性地组建了新的时空秩序。在现代派作家看来,钟表时间和物理空间极大地限制了作家的艺术想象力,使他们无法随心所欲地从事创作。尽管现代派作家并没有否定钟表时间和物理空间在作品中的应有地位与作用,但他们似乎认为,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就必须毫不留情推翻时空固有的模式,构建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时空秩序。引人注目的是,几乎所有现代派作家都将时空问题作为艺术创新的突破口。他们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伯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中看到了重新安排时空的可能性。事实上,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们对时间与空间大都表现出非凡的驾驭能力。他们在创作中成功地跨越了时空界限,或通过两者的巧妙组合使其在作品中展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英国文坛出现了以一日为框架或一夜为布局的长篇小说,或以捕捉人物瞬间的意识来反映生活本质、揭示永恒真理的实验性作品。显然,这种以有限的时间来展示无限的空间,或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发挥时间的作用,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时间的跳跃与重叠,还是空间的错位与分解,都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www.daowen.com)
四、现代主义反对陈旧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高度关注艺术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应当指出,在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上是革故鼎新还是因循守旧是现代主义作家与传统作家之间最明显的区别。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表明:传统作家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上大都遵循固有的模式,不敢跨越雷池半步。他们与读者之间在审美方面往往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默契与合作精神。不仅如此,传统作家大都不会轻易改变两者之间这种约定俗成的关系,更不敢向固有的艺术准则和审美意识提出挑战。然而,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詹姆斯曾明确指出:“艺术的生存依靠争论、实验、好奇、各种尝试……”〔4〕现代主义思想的实质就是崇尚文学实验、追求艺术创新。现代主义者从反传统起步,以先锋派面目登上文坛,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并创造性地构建了全新的艺术体系。
应当指出,现代主义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谋篇布局和创作技巧方面。在谋篇布局方面,作品显示出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现代派作家似乎认为,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混乱时代,井然有序的谋篇方式无法反映错综复杂的现代经验,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也难以唤起读者对荒诞世界的真实感受。于是淡化故事情节成为现代主义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当故事情节被降到可有可无的地位时,原有的叙事规则也随之失去了作用。引人注目的是,现代主义作家在淡化情节的同时,对作品的内在统一和静态平衡表现出异常的兴趣。读者发现,英国的现代主义上乘之作大都在杂乱无章的表层结构下面隐伏着一种完美和谐却又耐人寻味的深层结构。显然,现代派作家希望读者不再试图从作品中寻找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应设法找到一种富有内涵和美学价值的深层结构或内在逻辑。在创作技巧方面,现代主义作家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验。在他们看来,传统作家的创作手法已经趋于僵化,无法真实反映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伍尔夫在批评以贝内特为代表的“物质主义者”时曾明确指出:“他们制造了工具并订立了服务于他们的使命的章法,他们的使命不是我们的使命。对我们来说,这些章法意味着毁灭,这些工具等于死亡。”〔5〕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作技巧的离经叛道和标新立异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标志。在现代派作品中,视角转换、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跳跃、蒙太奇、梦境、幻觉以及文理叙事的印象主义或超现实主义色彩比比皆是。此外,小说诗歌化、诗歌图案化、戏剧悖理化以及将神话、科幻、现实和荒诞融为一体的创作倾向也屡见不鲜。毫无疑问,艺术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力,而且也为英国文学的现代化和多元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现代主义高度关注语言实验,并极为强调语言文体的艺术功能。应当指出,文学题材和艺术形式的更新必然会导致语言文体的重大变革。引人注目的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大都对语言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并热衷于发掘语言文体的表现力。他们在运用语言和遣词造句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为了生动地揭示飘忽不定的意识和错综复杂的经验,并求得形似和神似的双重效果,他们经常通过对英语词汇的重新组合或改编创造出许多新的文学词汇。乔伊斯等现代主义作家似乎并不满足于双关语的表意功能,往往将几个词汇的多种意义注入同一个词汇,并不时利用语言对声音的模拟功能,根据英语词汇不同的音韵、音色和音质来构造句子,充分发挥语言的有声外壳和音韵效果对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渲染作用。不仅如此,在现代主义作品中,行文不见标点、没有大小写之分和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屡见不鲜,而残句和破句也比比皆是。这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结构严谨、句法考究、文辞优美的文学语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尽管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偏离甚至违背了英语的基本法则,其异乎寻常的行文风格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但这种语言文体对表现心理变态、神志恍惚、人格扭曲或精神失常的人物不仅极为恰当,而且有助于读者真实感受人物纷乱复杂的精神世界,充分领略现代主义作品的艺术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者的语言实验是其艺术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充分发掘语言的艺术潜力的同时,也向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审美方式。
应当指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实质是追求文学的“现代性”。作为文学革新的原动力,现代主义思潮反映了一部分作家对传统文学秩序的反叛与重构的迫切心理。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表明,以往每一次新的文学运动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现代性”,无论是文艺复兴运动,还是浪漫主义运动,都体现了作家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其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新式”和“入时”的感觉。然而,发生在20世纪初的这场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无论从改革的力度还是从实验的结果来看,与以往的文学运动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它不仅是迄今为止唯一被冠以“现代主义”这一称号的文学运动,而且其“现代性”也大大超过了以往所有的文学运动。就总体而言,现代主义文学的“现代性”反映在作品的题材和形式两个方面。在题材上,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大都着力探索西方现代社会中最令人烦恼的问题:即现代人严重的异化感和绝望感,追求表现一个痛苦的甚至是病态的“自我”。无论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流派或“主义”怎样演示自己,通过揭示那个出了毛病的“自我”来反映社会现实已构成其“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在形式上,现代主义文学的“现代性”集中体现在五花八门的新潮艺术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尖端技巧上,仿佛给人一种无“新”不成书的感觉。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各种标新立异的形式、结构、技巧和叙事策略纷至沓来,争先恐后地在文坛亮相。毫无疑问,英国现代主义思潮所催生的文学作品的“现代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这不但极大程度地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秩序,而且成功地构建了全新的文学体系。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日趋衰弱、传统社会结构全面解体时的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危机时代的产物,这种意识形态不仅客观地反映了现代主义作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而且也折射出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和反叛心理。因此,现代主义文学对英国社会与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暴露作用和认识价值。英国现代主义作家虽不像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那样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他们大都对各种社会问题和人们所面临的困境表现出深切的关注,并不遗余力地反映西方文明的沉沦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瘫痪和精神危机。乔伊斯早在创作初期便明确表示:“我之所以选择以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6〕即便一向被认为不关心政治的伍尔夫也在日记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意图:“我想以最严厉的方式批评这个社会制度,并且揭露它的真相。”〔7〕显然,崇尚现代主义思想的作家大都体现了较为积极的政治态度和社会立场。他们不仅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而且也是富有正义感的社会批评家。当然,由于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经历和审美意识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在揭示社会现实和反映生活本质的方式和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然而,五花八门的艺术形式和标新立异的创作技巧并不是现代主义作家的最终目的,而是他们探索现代意识、反映生活本质行之有效的艺术途径。总之,作为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英国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现代主义思想除了倡导艺术革新之外,还体现了较为积极的政治倾向。
然而,作为20世纪西方文化和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和历史局限性。尽管现代主义作家采用离经叛道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精神危机,但他们既无法完全摆脱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各种消极影响,也未能放弃他们固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由于不少现代派作家在严酷的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或备受挫折,其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此他们有意无意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悲观情绪或没落意识,有的甚至将文学作品视为他们放纵无度地发泄不满情绪的工具。此外,以T·S·艾略特为代表的一些现代派作家在政治上不时体现出保守主义的倾向,并与那些关注社会局势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左翼作家之间保持着明显的距离。这与他们艺术上的激进主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尽管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充分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人们的异化感和绝望感,但有些作品也同时体现了作家对人类的历史与存在价值的怀疑与轻蔑的态度。不仅如此,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尽管主题严肃、形式完美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但内容荒诞、格调低下、粗制滥造的作品也屡见不鲜。显然,这些作品不仅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也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英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历史局限性和各种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某些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和文学价值。尽管如此,英国现代主义思潮在促进文学现代化和多元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并为世界文学的历史增添了极其辉煌的一页。
综上所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英国社会和文学均面临严重危机时的产物,也是20世纪上半叶在英国知识分子中十分流行的一种人文精神。它不仅造就了一批极为罕见的艺术天才,而且引发了一场惊世骇俗而又轰轰烈烈的文学变革。英国现代主义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才华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危机与矛盾,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现代意识和现代经验。正如一位批评家所说:“现代主义者表现出一种敏感的道德洞察力;他们为科学时代创造了一种良知。”〔8〕今天,虽然现代主义思潮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轰动效应,曾受其影响的英国作家和作品大都也已步入经典,但它为推动英国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