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英国文学思想史:塞缪尔·约翰逊与新古典主义

英国文学思想史:塞缪尔·约翰逊与新古典主义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是塞缪尔·约翰逊博士诞辰300年,由于他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不同寻常的贡献,英语文化圈予其以不同寻常的关注。约翰逊是英国18世纪继蒲柏之后最后也是最有成就的新古典主义启蒙者。约翰逊用世俗追求的无常不定来强调人类应当对上帝的意志耐心服从。这一种责任感贯穿了约翰逊文学评论和辞典编纂的始终。从约翰逊对莎士比亚的评价可以清楚看出,约翰逊在文学作品批评上的指导原则是偏向保守的。

英国文学思想史:塞缪尔·约翰逊与新古典主义

2009年是塞缪尔·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1709-1784)诞辰300年,由于他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不同寻常的贡献,英语文化圈予其以不同寻常的关注。1984年12月,英国的主流报纸《泰晤士报》在纪念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去世200周年的社论中声明他是有资格做“英国的主保圣人”的第一人,因为二战以后,实力的下降导致“日不落帝国”的光环日益黯淡,能让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就是他们的语言了,而他在200年以前的成就对今日英语的国际地位起了关键的作用。

约翰逊是英国18世纪继蒲柏之后最后也是最有成就的新古典主义启蒙者。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甚多,同时,他交友甚广,谈吐既幽默风趣又有卓识妙想。幸运的是,他的这些名言不曾随风而逝,而是由另一个妙人詹姆斯·鲍斯维尔不辞辛苦地记了下来。无论在自己的谈话还是著作中,约翰逊表露出来的既有博学,又有对人类的同情,他一直把自己和其他作家一起看成是有责任并且有能力帮助人类从俗世的愚蠢之中找到生活之路的教化之师。因而。说教是他的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在大部分自己的作品里,无论是评论、诗歌,还是小说,不遗余力地告诉世人,人类的欲望和追求虽是前进的动力、创造的源泉,但归根结底却是虚妄的。

反映约翰逊有关人类欲望是虚幻的思想的最典型的诗歌有《人世希望多虚幻》(The Vanity of Human Vanity,1749)。在《人世希望多虚幻》中,约翰逊用精练流畅的语言细诉人世的种种理想与愿望统统难以实现,即使大权在握的伟人,能够留下的也只有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头而已,其他一切,都是徒劳。约翰逊用世俗追求的无常不定来强调人类应当对上帝的意志耐心服从。与读者喜欢的轻快机敏的讽刺诗比较起来,这首诗触及了心灵的更深层面,显得艰深一些,被评为“英语诗歌中最具罗马风味、最反映拉丁情感及思想光华的作品”〔91〕

作者的这种思想同样反映在小说《拉塞勒斯,阿比西尼亚〔92〕王子的故事》(The History of Rasselas,Prince of Abyssinia,1759)之中。小说的由来是1759年约翰逊的母亲去世,为了偿付葬礼的费用,替母亲偿还债务,约翰逊花了七个晚上的时间,写下了这部他一生中唯一的小说。有的评论家认为,要想了解约翰逊,这本小说是最好的起点〔93〕。故事很简单:根据阿比西尼亚的传统,皇四子拉塞勒斯王子在继承王位前必需居住在幸福谷,谷中风景如画,生活无忧无虑,宛如世外桃源。时间久了,王子厌倦了成日的享乐和舒适,觉得谷中生活极其无聊,就和妹妹公主内卡娅、哲人易穆拉克及一个侍女,一起偷偷出谷寻求幸福。他们来到了埃及,足迹遍及尼罗河、开罗城、金字塔和大沙漠,寻访各色人物,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结果发现幸福还是无处可寻。不过易穆拉克的高论“人生多为忍受,少为享受”倒是在旅途上找到了根据,公主内卡娅则发现是有选择权时,“做出选择并感到满足”是最重要的〔94〕。尽管读者在书中读到了很多充满了智慧的语句,可是找不到王子苦苦寻求的幸福所在,小说的最后一句说这一行人最后决定返回阿比西尼亚。

从主题和叙事形式来看,《拉塞勒斯》其实是《人世希望多虚幻》的延续:拉塞勒斯一行人邂逅学者、隐士、权贵,一方面发现人生没有纯粹的幸福可言,所谓的幸福都有对人不利的一面;另外一方面,约翰逊又通过隐士的行为以及对这种行为的讨论指出:“现状,不论它怎样,都让我们感到苦恼,并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如果隔开一段距离看同一状况,想象就会把它渲染成值得向往的了。”〔95〕全书并未就如何寻找幸福给读者一个放诸四海而不变的程式。不过,在书中还可以看到约翰逊眼中诗人的责任:诗人该研究的不是个人而是全体人类,他要做的不是细数郁金香花瓣上的条纹,而是解释自然,为人类定规范,这样才能决定后人的思想和行为。

这一种责任感贯穿了约翰逊文学评论和辞典编纂的始终。1747年,约翰逊开始编纂《英语辞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755),他在《序言》中言明了他的指导思想:辞典编纂可以保持英语的纯洁性,促成它的规范化和稳定性。约翰逊的辞典与以前的辞典比起来,引用的例句特别丰富,为了做到这一点,约翰逊阅读了大量的英国文学作品来挑选例句,但是“那些损害宗教和不讲道德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他一概不选”〔96〕。世人对他于1765年编纂完成的《莎士比亚戏剧集》(William Shakespeare's Plays)有不同看法,因为他会出于自己的喜好,对原文进行删改,但即使是对这点有所诟病的学者也不能否认约翰逊为该集子所做的前言对莎士比亚研究的贡献极大,是18世纪最有分量的文艺批评。

在这篇文章里,约翰逊把莎士比亚定位为一个有缺点的伟大作家,因为他的戏剧作品表现了“普遍人生的真实状态”,真切地刻画了人性,而刻画人性正是文学作品的最大意义。约翰逊是一个古典主义者,但是比起那些因为莎士比亚没有严格地遵循古典戏剧奉为戒律的“三一律”就否认其伟大的评论家来,约翰逊更看重莎士比亚在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上自然流露出来的才华,他因此把后者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其他的作家比起来,至少是与所有的现代作家比起来,莎士比亚天生是个诗人,他为读者竖起了一面忠实反映生活的镜子。”

同时,约翰逊从自己的人生哲学出发,指出了莎士比亚的缺点——他的戏剧故事缺乏道德目的,常有趣味低下、是非不分之时;结构有松懈之嫌,布局也有不够严谨之处;技巧虽然娴熟,却常常炫耀过头,双关语使用太过,过犹不及;语言固然华丽,部分句子失之拖沓,部分台词失之粗野。不过这一切,在约翰逊看来,与莎士比亚表现和唤起高尚情感和塑造各色生动人物的能力比较起来,都可以忽略不计。

从约翰逊对莎士比亚的评价可以清楚看出,约翰逊在文学作品批评上的指导原则是偏向保守的。他认为作家必须坚持普遍真理和经验或者天性,在作品中不能触犯基督徒的宗教信仰,不能宣扬不道德的行为。理查逊和菲尔丁是一时瑜亮的两个长篇小说作家,在文学艺术和道德教化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当时人们对他们两个都相当推崇。但是,约翰逊博士对两人的评价却有云泥之别。两人小说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宣扬德教,但是博士对理查逊小说的道德主题大加赞赏,对菲尔丁的,却因为其作品中那些粗鲁的荤段子而不大客气。在对比两人对人性的洞察时约翰逊更曾经用了一个钟表的比喻,意思是菲尔丁只能看到钟盘上指针的走动和它显示的时间,而理查逊高他一筹的地方在于他还了解了钟表的内部结构,意思是理查逊在作品中挖掘出了人物深层的心理变化。

约翰逊本人的作品也贯彻了这一道德准则。他曾创作过一部无韵体悲剧《艾琳》(Irene),1749年在加里克的帮助下公演,这部剧的结构和语言无懈可击,整部戏就像是宣讲道德的对话。由于没有戏剧张力,《艾琳》在舞台上的公演失败了。约翰逊由此意识到自己既不具备能够触动人心的悲剧创造力,也缺乏洞察悲剧的判断力,从此不再做尝试,而是把才学和智力用来创办由他独家撰稿的刊物《漫游者》(The Rambler,1750.3-1752.3)。《漫游者》主要探讨日常宗教和道德问题,风格庄重,主题严肃,语言铿锵,比喻精辟,思想深刻,与文笔轻松流畅的刊物《旁观者》形成了对比。《漫游者》一周出两期,到1752年3月17日停刊为止,共出版了208期,其中只有5期是别人撰写的。1758年4月至1760年4月,他又创办了《懒散者》(The Idler)。在这份刊物里,约翰逊利用自己敏锐的感觉和对人性老于世故的了解,轻松、明快地描写了懒散者的不幸。

对于新式的文学表现形式和哲学概念,约翰逊的态度不够宽容。他对当时人人争相阅读的斯特恩的小说《项狄传》给予很低的评语。还在小说流行之时,约翰逊博士就断言:“古怪的东西长不了:特里斯舛·项狄就不长命。”〔97〕话中流露出来博士不像斯特恩那样对“观念联想”充满了兴趣和热情。当然,令约翰逊博士对《项狄传》缺乏兴趣的还有书中如同野马脱缰般随时随地会跑出来的粗鲁的性玩笑。这与博士的道德准则严重相违背,令他对作者没有好感。约翰逊博士见过斯特恩之后说:“在最近我参加的一次社交聚会中,特里斯舛·项狄自我介绍了一番;特里斯舛·项狄难得坐下来,他告诉我们他一直在写一篇给斯宾塞勋爵的献辞;他sponte sua从口袋里把它掏出来;说sponte sua,是因为没有人请他读;他就开始朗读起来;没读几行,sponte mea,先生,我告诉他说那根本不是英语。”〔98〕虽然没有直接置评,可是约翰逊对斯特恩的不屑却跃然纸上。

约翰逊对玄学派诗人的评介也与他的保守观念有关。他虽然发现了这些诗人的才华,但是对于他们的一些奇思怪想都不欣赏。在《考利传》中,约翰逊对玄学派诗人做了令人信服的评价。在肯定玄学派诗人在创新上下了很多工夫的前提下,他说:

玄学派诗人都是有学问的人,而他们致力的就是显示学问;但是不幸的是他们选择了用韵文来达到这个目的,结果不是写诗歌,而是写了些押韵的句子,而且时常这些句子只经得住手指头的检验,但经不住耳朵的考验;原因是他们的节奏太差,只能靠音节来证明是诗行。

……

玄学诗人多半是这种意义上的才智,把最最不着边际的想头生硬地揪扯到一起。为了追求说明想头的例证、比拟和隐喻,他们用尽了各种技艺。他们的学问可以教育人,他们钻牛角尖的本领无人能及,但读者一般认为他们受到益处的代价太昂贵。

约翰逊的宗教态度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再以诗歌《人世希望多虚幻》为例。约翰逊在诗歌结尾处这样写道:

探究者啊,你停止吧,但祈求仍旧存留,

上天会听到它,虔诚绝不会徒劳。

为了善良的目的继续你的祈祷,

但是让上帝去衡量和选择:

放心地把自己交到他的手中,他的慧眼

能识破彬彬有礼的祈祷中包藏的恶意。

请求他帮助,相信他的抉择,

听凭他的赏赐,他赐给的总是最好的。

诗中呈现的是纯真的基督徒之心,这是一只曾经迷途的羔羊再回到主的阳光之下重新吟出的虔诚之音。塞缪尔·约翰逊家境贫寒,年幼时还得过淋巴结核,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外貌、视力和健康都大受影响,所以他从孩提时代起就敏感、忧郁。九岁起约翰逊就因为淋巴结核在面容上留下的伤疤而远离了教堂,随后便远离了基督教。在牛津求学期间,他阅读了威廉·劳撰写的《唤起神圣的使命》,他对上帝的真爱被重新唤起。从此,约翰逊对文学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视和强调,都是出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的正义感。

不过对于斯特恩以及玄学派诗人的微词并不能说明约翰逊就是一个食古不化、墨守成规的宿儒。为了更好地评议莎士比亚的戏剧,约翰逊曾别出心裁,创造出“悲喜剧”一词,以便强调莎剧的特性:悲中有喜,喜中含悲,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或喜剧,而是一种自成一体的结合物”。

约翰逊在评论莎士比亚和其他诗人的时候,尤其善使比喻。他的比喻很有气势,一气呵成,很能帮助读者了解他所评论的对象,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英国诗人评传》(Lives of the English Poets)中那52个诗人。他是这么用比喻来说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广博气象、丰富层次的:

一个循规蹈矩的作家,他的作品是精心打造、辛勤耕耘的花园,园中有阳光,有树荫,花香袭人;而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森林,林中橡树茂密,枝叶舒展,松木参天长,其下树荫里,有杂草,有荆棘,间以长春花和玫瑰。目之所及,壮观瑰丽,变化万千,直叫人心满意足。

在《德莱顿传》中,约翰逊高度评价了德莱顿对莎士比亚的评论,认为那就是千古定论了。他把德莱顿的文学评论称为“诗人所写的文学批评”,写得真实生动,文字优美得一如诗歌,读起来有美的享受。为了突出德莱顿的评论才华,约翰逊把他和托马斯·莱莫(Thomas Rymer)做了个比较,把读德莱顿的批评比作是在花园里漫步,处处是扑鼻的花香,而读后者的评论却像是走在荆棘丛里,举步维艰。他的总结是这样的:“德莱顿的文学批评具有皇后一般的庄严华贵;而莱莫的批评却具有暴君般的凶恶与残虐。”〔99〕虽然不一定要认同他对这两人的评价,但是约翰逊的比喻无疑很有感染力。1781年出版的《英国诗人评传》最出色的有《弥尔顿传》、《德莱顿转》、《蒲柏传》、《考利传》和《斯威夫特传》〔100〕

约翰逊是文学大家,除了评论、戏剧、小说、诗歌之外,他的散文也是英国文学中的一绝,“集拉丁散文的典雅、气势与英文散文的雄健、朴素于一体”〔101〕,素有“约翰逊体”一说。尤其是三句排偶的修辞技巧,他使来得心应手,情感和口气句句叠加、增强,所以读来酣畅淋漓。

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爵爷书》是英国散文中公认的精品,被誉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的“独立宣言”,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句子就运用了三句排偶法:“你居然赏光,注意起我的作品来了。假若你及早关注我的作品,这种注意就会是善意的。但是它来晚了,我已无动于衷,对此关心无法消受;我已孑然一身,无法与人共享;我已成名对此并不需要(The notice which you have been pleased to take of my labours, had it been early, had been kind; but it has been delayed till I am indifferent, and cannot enjoy it; till I am solitary, and cannot impart it; till I am known, and do not want it.)。”〔102〕很多和约翰逊处境相同的作家读到此句都会击节赞叹,因为从indifferent、solitary到known,感情和语气层层深入,而固定的句式更是把作者心头这一口憋了几年的怨气吐露得干干净净。类似的句式在《英语辞典》序言中也能找到。

约翰逊的句中对偶也是后世作家竞相模仿的对象。比如,“英语辞典的编写没有学者的帮助,也没有大人物的奖励;这项工作不是在安适、恬静的隐居生活中,或是在学府的荫庇下进行的,而是在艰苦和烦扰当中,在抱病和悲伤当中写成的(that the English Dictionary was written with little assistance of the learned, and without the patronage of the great; not in the soft obscurities of retirement, or under the shelter of academic bowers, but amidst inconvenience and distraction, in sickness and in sorrow)。”〔103〕。这句话里的对仗十分工整,其中assistance of the learned与the patronage of the great以同样的语法结构相互对偶,in the soft obscurities of retirement与under the shelter of academic bowers结构一致,意思互为补充,起同样作用的还有inconvenience和distraction,in sickness和in sorrow,后者还含有另一个修辞手法——头韵,所以这个句子读起来很有音乐性,品味起来余音袅袅,余味无穷。

约翰逊的一生充满了磨难和艰辛,但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却是很美好的精神享受。无论是他的作品、他对其他作家的点评,还是他的宗教观和道德观,都是英语世界的财富,18世纪的后半期以他来命名,是后人对其出众学问和才华的认可。

注释

〔1〕丘吉尔:《英语民族史》第二卷,广州:南方出版社,第249页。

〔2〕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25页。

〔3〕笛福的出生年月尚有疑问,也有学者考证为1660年。

〔4〕1679年,英国议会就詹姆斯公爵(即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是否有权继承王位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反对派议员被敌对派议员讥称为Whigs(可能是苏格兰语Whiggamores的简称,意思是好斗的苏格兰长老会教徒),拥护方则因为詹姆斯的天主教背景被讥为Tories(爱尔兰人对抢劫和杀害英国移民的天主教歹徒的称呼)。后来分别演变为自由党和保守党。

〔5〕笛福出身平民,姓氏为福(Foe),婚后一个时期,笛福把妻子的嫁妆经营得很得法,生意兴隆,生活富裕,所以就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了一个代表贵族身份的笛(De),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6〕Heanshaw F. J. C. ed. The Social & Political Ideas of Some English Thinkers of the Augustan Age. London, Bombay and Sydney: George G. Happap & Company, p.157.

〔7〕刘意青主编:《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122页。

〔8〕蒋承勇等著:《英国小说发展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p.37。

〔9〕转引自John Rohetti,Defoe's Life,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5, p.1。

〔10〕转引自《英国荒岛文学》,魏颖超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p.244。

〔11〕转引自Defoe's Politics,p.1。

〔12〕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p.269。

〔13〕转引自Carol Kay, Political Constructions, p.57。

〔14〕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Vol. vi, p.817,转引自The Social & Political Ideas of Some English Thinkers of the Augustan Age, ed. F. J. C. Heanshaw (London, Bombay and Sydney: George G. Happap & Company Ltd.), p.170.

〔15〕The Social & Political Ideas of Some English Thinkers of the Augustan Age, ed. F. J. C. Heanshaw (London, Bombay and Sydney: George G. Happap & Company LTD.), p.183.

〔16〕吉列斯比:《欧洲小说的演化》,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pp.117-118。

〔17〕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p.4, p.6。

〔18〕http://www.liuxue.net/wenxue/f5/lubinxun/05.htm.

〔19〕同上。

〔20〕http://www.liuxue.net/wenxue/f5/lubinxun/10.htm.

〔21〕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p.408。

〔22〕转引自http://baike.zhyww.cn/npost/200812/19252.html.

〔23〕转引自《英国文学通史》, p.235。

〔24〕引自http://wenxue.yuxi.gov.cn/yxwxnew/xs_xxxs.asp?id=20030110090732。

〔25〕吕千飞译,引自http://www.canadameet.com/forum/archive/index.php?t-110486.html。

〔26〕转引自《英国文学通史》,p.240。

〔27〕王佐良译:《英诗的境界》,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p.26。

〔28〕转引自黄梅:《推敲自我》,p.294。

〔29〕译文转引自转引自刘意青主编,《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p.81。

〔30〕温斯顿·丘吉尔:《英语民族史》第三卷,pp.80-81。

〔31〕Pope, Poetry and Prose of Alexander Pope, l.124-142.

〔32〕poetic justice,由英国17世纪批评家莱梅提出,意即作品中的人物在大结局时都应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3〕殷企平:《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p.34。

〔34〕《帕梅拉》:译林出版社,1997年,p.8。

〔35〕《帕梅拉》:译林出版社,1997年,p.100。(www.daowen.com)

〔36〕转引自《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p.5。

〔37〕申丹等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p.22。

〔38〕《克拉丽莎》被誉为英国的第一部悲剧性长篇小说。

〔39〕《约瑟夫·安德鲁斯传》被誉为英国第一部真正的戏剧性长篇小说。

〔40〕当时20镑按最低生活标准够一个三口一家过活一年,所以500镑的确是一大笔款子。

〔41〕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萧乾、李从弼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p.303。

〔42〕《汤姆·琼斯》,p.312。

〔43〕同上,pp.210-213。

〔44〕黄梅,p.206。

〔45〕同上。

〔46〕同上,p.234。

〔47〕同上,p.264。

〔48〕《帕梅拉》,译林出版社,1997年,p.192。

〔49〕最早的书信体小说诞生在15世纪的西班牙。1678年,第一部翻译书信体小说《葡萄牙人信札》在英国出版,同期英国女作家阿弗拉·贝恩以书信形式揭示女性内心世界。但是这些早期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比较粗糙,在文学价值上无法与理查逊作品相比。

〔50〕Samuel Richardson, Clarissa, ed. William King and Adrian Bott,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29-1931,1:xiv.

〔51〕《帕梅拉》,p.213。

〔52〕转引自《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上),p.449。

〔53〕转引自Walter Allen, The English Novel, the Whitefriars Press Ltd, London,1965, p.44。

〔54〕同上,p.108。

〔55〕菲尔丁在《约瑟夫·安德鲁斯传》的前言里给喜剧性散文史诗下了定义。

〔56〕转引自蒋承勇等:《英国小说发展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p.34。

〔57〕保罗·费耶阿本德,1924—1994,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贝克莱大学哲学教授,提倡科学自然主义,反对方法和理性。

〔58〕转引自蒋承勇等:《英国小说发展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p.91。

〔59〕转引自阿尔泰莫诺夫等:《十八世纪外国文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pp.52-53。

〔60〕王佐良、周珏良等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p.371。

〔61〕转引自侯维瑞、李维屏著:《英国小说史》,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年,p.124。

〔62〕转引自《英国小说史》,p.132。

〔63〕高继海主编:《英国小说名家评析》(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p.18。

〔64〕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p.421。

〔65〕John Locke,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5, p.399.

〔66〕詹姆斯·A·沃克,http://www.yilin.com/book.aspx?id=2518。

〔67〕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上)》,p.462。

〔68〕《毛姆读书随笔》,p.67。

〔69〕福斯特:《小说面面观》,p.96。

〔70〕斯摩莱特:《蓝登传·序言》,杨周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p.3。

〔71〕汪曾祺:《万寿宫叮叮响》,http://www.sinology.cn/book/1/mjwj/ff/feiming/zzz/015.htm。

〔72〕转译自Walter Allen,The English Novel, Penguins Book Ltd, England,1965, p.77。

〔73〕刘意青主编:《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p.206。

〔74〕转译自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Ha0U8alSrJcJ:www.scribd.com/doc/34585204/Companion-to-Laurence-Sterne+Laurence+Sterne+food+fame&cd=3&hl=zh-CN&ct=clnk。

〔75〕转译自Walter Allen,The English Novel, Penguins Book Ltd, England,1965, p.77。

〔76〕同上,p.78。

〔77〕吕大年:《替人读书》,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p.141。

〔78〕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6。

〔79〕刘意青主编:《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p.207。

〔80〕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里把《项狄传》列入欧洲最伟大的小说的行列,因为他认为小说叙事手法的无序性造成文本散漫、无主题但又具有复调性,使《项狄传》成为欧洲小说在意识流方向发展的源泉和宝库。他据此认为,《项狄传》是世界文学中两部绝对不能缩写、完全不可重写的小说之一。

〔81〕根据范布勒的《堕落》改编。

〔82〕http://baike.baidu.com/view/141958.htm.

〔83〕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p.318。

〔84〕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p.135。

〔85〕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p.322。

〔86〕考利·西伯于1696年发表的《爱的最后转变》一般被看成是感伤戏剧的开端。

〔87〕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上)》,p.439。

〔88〕侯维瑞主编:《英国文学通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p.328。

〔89〕Restoration and Eighteenth-Century Comedy, Scene Ⅲ, Act Ⅳ, Norton, New York,1973,p.324.

〔90〕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p.201。

〔91〕刘意青主编:《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p.131。

〔92〕阿比西尼亚是埃塞俄比亚的旧称。

〔93〕Fred Parker, The Skepticism of Johnson's Rassela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amuel Johns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p.127。

〔94〕译自Samuel Johnson, Rasselas, http://andromeda.rutgers.edu/~jlynch/Texts/rasselas.html#49。

〔95〕同上。

〔96〕鲍斯维尔:《约翰逊传》,p.27。

〔97〕转引自Walter Allen,The English Novel, Penguins Book Ltd, England,1965, p.79。原文为:Nothing odd will do long: Tristram Shandy did not last。

〔98〕詹姆斯·A·沃克,http://www.yilin.com/book.aspx?id=2518。

〔99〕译自http://www.online-literature.com/samuel-johnson/3203/。

〔100〕转引自刘意青主编:《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 p.140。

〔101〕侯维瑞主编:《英国文学通史》,p.291。

〔102〕译文选自李赋宁:《英国文学论述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p.168。

〔103〕译文出处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