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威廉·兰格伦的宗教道德观:英国文学思想史

威廉·兰格伦的宗教道德观:英国文学思想史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与乔叟同一时代的诗人当中,威廉·兰格伦、约翰·高尔以及佚名的“高文诗人”也都是令人瞩目的杰出诗人。有关兰格伦的生平史料记载甚少。《农夫皮尔斯》鲜明地表达了兰格伦的宗教世界观。兰格伦的宗教观既是神性的,也是世俗的。兰格伦对封建制度后期英国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兰格伦强调宗教的纯洁,而不是宗教的改革,他理想中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崇尚劳动、人人都努力自我修炼的美好世界。

威廉·兰格伦的宗教道德观:英国文学思想史

14世纪后半叶是中古英语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乔叟是当时最著名的诗人,他的长诗《坎特伯雷故事》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与乔叟同一时代的诗人当中,威廉·兰格伦、约翰·高尔以及佚名的“高文诗人”也都是令人瞩目的杰出诗人。

威廉·兰格伦(William Langland,约1330-1400)是《农夫皮尔斯》的作者,该诗长达7000多行,用中古英语西中部方言写成,流传下来的三个版本分别于1363年、1371年和1395年写定,简称为A、B、C版本。A版本在三个版本中最短,共2567行;B版本,经作者增补、修订,长度大大增加,共7242行,是公认的最佳版本;C版本又有所增长,共7357行。

有关兰格伦的生平史料记载甚少。他出生于英国西部赫里福德—伍斯特的莫尔文山附近,据说是一个贵族的私生子;另一种说法是他的父亲为自由农,幼年受过经院教育,后来移居伦敦,在教会中担任低级神职。

《农夫皮尔斯》是一部头韵体寓言长诗,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B版本的结构最为完整,由8篇梦幻经历构成,中间穿插着诗歌叙述者威尔清醒时的叙事片断。第一个梦发生在某个5月的清晨,威尔在莫尔文山上听着清溪潺潺,不觉进入梦乡。他看到田野的一端矗立着“真理之塔”,另一端是“死亡之谷”,中间是一片美丽的田野,田野里有各式各样的人:农民僧侣、手工业者、商人、骑士、艺人和乞丐。此时,塔里走出一位可爱的女子,名叫“圣会夫人”,她教导诗人要追求真理,拯救灵魂,向他传授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并通过“奖赏夫人”的故事训导他做一个有良知的基督徒。醒来不久之后,威尔又做了第二个梦,他梦见“理智”在布道,许多听众都开始忏悔,“七大罪恶”(骄傲、淫欲、嫉妒、愤怒、贪婪、馋嘴和懒惰)也相继作了坦白与自我辩解。这两个梦构成了《农夫皮尔斯》的第一部分,也是长诗中的精华部分。诗歌的第二部分主要描写威尔在梦中继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遇到的三种境界,即“善”、“中善”、“至善”三境界。

《农夫皮尔斯》是14世纪英国最具战斗力的长诗,写成于1381年英国农民战争前后,据说,农民起义前夕,起义领袖之一的贫苦教士约翰·保尔在他的号召书里就引用了皮尔斯的名字,农民军也引用诗歌中的一些诗句作为口号,以鼓舞士气。农夫皮尔斯成了社会底层苦难民众的代表,以他为主人公的诗歌、故事在往后的文学作品中时有出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在班扬写的《天路历程》中,皮尔斯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见。(www.daowen.com)

《农夫皮尔斯》鲜明地表达了兰格伦的宗教世界观。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真诚地相信人世间一切丑陋现象的产生都与宗教道德的缺失有关。他力图通过诗歌这一易于大众接受的文学形式批判社会邪恶与道德的沦丧,劝诫人们自我节制、广播善行,按基督教的原则检讨世俗生活中的种种劣迹。他视写作为一种布道行径,几乎用尽一生的精力不停地创作并修改《农夫皮尔斯》。值得注意的是,兰格伦没有对宗教道德进行经院式的探讨,而是用一种朴素的语言,将《旧约》与《新约》中的故事挪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使耶稣基督所勾勒的天国美景成为世俗大众的追求目标,使《圣经》中所倡导的教义成为人们建立公正秩序和道德准则的基础。

兰格伦的宗教观既是神性的,也是世俗的。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很少见到能将宗教伦理道德与现实生活如此完美结合的诗人。兰格伦在长诗中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正直与勤劳,对贫苦的劳动者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同时,他要求劳动者恪守本分,通过诚实的劳动争得自身的幸福,“半亩地”的故事用象征的语言阐释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农夫皮尔斯答应带领众人去寻找“真理”,但他必须先耕完他的半亩地,他要求大家与其一起劳作。众人中有些游手好闲之徒,厌恶体力活,纷纷推托,于是,他就叫“饥饿”来惩罚这些懒汉。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劳动,后来,“丰收”来了,大家喂饱“饥饿”,皮尔斯开始去寻找“真理”。故事表达了一个简单却又经常为人所忘记的道理:生存离不开劳动,富裕生活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而精神上的追求必须有物质基础的支撑。

兰格伦对封建制度后期英国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生活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年代,封建制度摇摇欲坠,资本主义已经在英国萌芽,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的残酷剥削严重破坏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相对平稳的人际关系,贪婪、虚伪随处可见,“奖赏夫人”(实际上是“行贿夫人”)的故事对金钱至上的伦理观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奖赏夫人”要和“虚伪”结婚,引来一番激烈争议,于是,大家决定到伦敦去找国王,让他作出最后决断。出人意料的是,国王竟然主张把“奖赏夫人”嫁给自己手下的一位骑士“良心”。“奖赏夫人”当然高兴,可“良心”坚决不从,并当众揭发她贿赂法官、教唆罪犯等一系列恶行,并要求国王严厉惩罚“奖赏夫人”。国王请来“理智”,征询他的意见,“理智”也坚决要求国王将“奖赏夫人”绳之以法。最终,“奖赏夫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国王决定将“良心”与“理智”留在身边,为巩固江山社稷出力。作者通过这一寓言,批判了社会上贿赂公行、追逐财利的丑陋现象,但是,作者对君王依然抱有希望,期盼英明的君主能够重用贤臣,远避谗佞。

在一定意义上,皮尔斯就是兰格伦的化身,也是基督的化身,三者都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救赎劳苦大众。兰格伦希望改变现状,对社会上与教会中的欺诈、腐败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保守的、虔诚的基督徒,他反对教皇,但不反对教会,他不希望看到革命,对农民起义的暴力行为持暧昧态度,这一点从他赞成“强迫劳工法令”的实施上可以看出来,因为该法令实际上是统治者压迫广大农民的法律依据,他希望国家由英明的君王来领导。兰格伦强调宗教的纯洁,而不是宗教的改革,他理想中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崇尚劳动、人人都努力自我修炼的美好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