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奥武甫》(Beowulf)用古英语写就,是英国文学的开山巨著,在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问世之前,它是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文学作品。该史诗的确切作者已无法知晓,他很可能是一个从北欧移民到英国的教士,熟悉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文化。它的身份定位一直是不少学者关注的问题。人们对《贝奥武甫》究竟是一部世俗诗作还是一部具有明显宗教内容的史诗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一部宣扬异教英雄主义的诗作,还有的认为它是一部具有浓郁基督教色彩的作品,是一首“基督教拯救故事的寓言诗”。目前,学者大多持第三种观点,即《贝奥武甫》主要讲述的是一位世俗英雄的神奇故事,但是其中糅合了不少基督教思想与文化传统。艾伦·弗兰岑的观点基本属于第三类:
在更多意义上,《贝奥武甫》是一部哲学诗,而不是一部基督教作品;作者在许多处谈及上帝,却没有涉及我们熟知的基督教信仰。诗作将圣经故事纳入叙事之中,多次谈到该隐是诸妖魔的先辈,但是,这些有关旧约的内容不足以使作品具有“基督教色彩”。实际上,《贝奥武甫》对智慧与英雄行为之间关系的探究,是有关中庸与谦卑的忠告,也是有关世间荣耀(不管它们如何来之不易)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的训诫。〔4〕
的确,不能简单地断言《贝奥武甫》是一篇宣扬基督教精神的宗教寓言长诗。但是,批评家们往往也忽略了该诗在救赎主题上与基督教教义的契合。该诗的作者是一个基督徒,对这一事实很少有人持有异议。可以说,叙述者的基督教主体意识贯串于整个叙事之中。一方面,诗人竭力维护日耳曼优秀的文化传统,试图用古英语记录一部有关日耳曼历史的宏大史诗;另一方面,他又根据自己在不列颠岛上的实际生活,在诗中加入一些现实内容。“作为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基督徒诗人,他必然遇到并必须解决如何塑造异教英雄和如何处理异教素材这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使之既不犯明显的时代错误,也不违背自己的信仰,并为广大基督徒读者所接受。在异教徒看来,那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事迹;而在诗人和基督教徒们看来,那却是上帝与魔鬼的斗争。”〔5〕
贝奥武甫是一个非凡的英雄,是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尽管他不是一个宗教人物,但是,他身上有明显的基督精神的烙印,贝奥武甫与耶稣基督有几个具有共性的个性特征。首先,他们都是领袖人物,担负着救赎受难大众的使命;他们都得到神灵的护佑、指引,都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广大民众的幸福;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践行大善大德,并留下宝贵精神财富供后人享用。
《贝奥武甫》由两个核心故事构成。上篇讲述勇士贝奥武甫帮助丹麦王赫罗斯加铲除半人半兽怪物格伦德尔及其占水为王的母亲的故事。下篇讲述贝奥武甫成为国王后英明治国,最终与火龙妖魔殊死搏斗、为民捐躯的英勇事迹。与其他伟大史诗一样,《贝奥武甫》用浓郁的色彩描绘了一个英勇善战、智慧超群的领袖人物。
作为一个青年人,贝奥武甫能够伸张正义,为公道而战。当丹麦王赫罗斯的国土遭受妖魔肆虐之际,他主动请缨,带领数十勇士,远涉重洋,决心帮助邻国铲除怪兽格伦德尔。深夜,他们埋伏在怪兽即将出现的宫殿之中。贝奥武甫佯装熟睡,格伦德尔毫无思想准备,正当他欲动手杀害勇士的瞬间,贝奥武甫死死抓住怪兽的臂膀,与之进行搏杀决斗,怪兽的臂膀被扭断,落荒而逃,不久因伤势过重而亡。
从贝奥武甫身上我们不难窥见一千多年前的英国人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民对圣明君主的诠释。当时基督教开始在英国盛行,人们都虔诚地相信圣经故事可以在生活中重现。《旧约》中的耶和华就是一个穷人、善人的守护者,他拯救受苦受难的民众,给他们带来温饱和幸福,而对那些为富不仁之徒则加以惩罚,使他们失去财产、遭遇灾祸。贝奥武甫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救世精神的领袖人物。他身为高特人,在得知丹麦的鹿厅长期遭妖怪袭击的消息后,不顾国人反对,毅然带领自己的伙伴,渡海前往饱受格伦德尔蹂躏的丹麦,向国王赫罗斯加请战,替丹麦人民降妖除魔,体现了一种大爱无疆的仁者之心。
贝奥武甫回到自己的国家后,被推举为国王,成为一个受人民拥戴的君主,被奉为“人民之父”。他对人民的忠诚突出表现在他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的状态下依然无所畏惧地与前来进犯的魔怪火龙展开搏斗。作为一国之主,贝奥武甫选择为民战死疆场。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造福于民,叮咛身边众人:
火葬之后,
令勇士们筑一座明亮醒目的大坟(www.daowen.com)
留作给我的人民的永久纪念。
让那些远道而来,迎着波涛上
昏昏迷雾的水手,从此就叫它
“贝奥武甫陵”吧。〔6〕
他的陵墓成为航海者的灯塔,鼓舞人们去勇敢面对人世间的一切邪恶势力。
贝奥武甫是诗人想象、创造出来的人物,但他集中体现了移民到不列颠岛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群体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对周边世界的看法,按维柯的理论来分析,贝奥武甫实际上是根据个别具体人物形成的“想象性的类概念”。〔7〕人们把英明君王和英雄所有的一切属性以及这些属性所产生的一切情感和习俗都归结到贝奥武甫身上,因此,他成为一种“想象的共相”,这种以鲜明和夸张的形象来表达思想的能力是现代文明人所不能企及的。
维柯认为,“人最初只有感受而无知觉,接着他用一种惊恐不安的心灵去知觉,最后才用清晰的理智去思索。”在那荒蛮的远古岁月里,人们对大自然充满敬畏,洪水、干旱、暴风、闪电、突如其来的瘟疫都会使他们惊恐万状、惶恐不安,他们试图理解这些自然现象,并努力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时的人们不可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自然灾害,因此,他们就把一些破坏性的自然现象想象成妖魔鬼怪的肆虐。同时,他们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本能地感到,在大自然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他们才能生存下去。可以说,史诗《贝奥武甫》再现了人以集体的力量抵御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胜利。环境是恶劣的,洪水、怪兽时刻威胁民众的生存,加上内乱纷争不断,战火连年,人们渴望英明君王的诞生,渴望英明君王引领他们战胜种种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奥武甫即耶稣基督,因为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救世意识,都受到神力的帮助和指引,是智慧、力量和献身精神的体现。
贝奥武甫是诺思洛普·弗莱所强调的“原型人物”,是一个偶像,他身上凝聚了当时民众心目中伟大君主所必须具备的领袖特质。如同人类早期的许多文学作品一样,《贝奥武甫》是人类运用诗性智慧探究生存意义的艺术成果,作者在创作时并不以确凿史实为依据,而是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整合,以生动、直观、极富张力的人物形象表达自己以及他所熟悉的群体的喜怒哀乐以及思想意识。这种塑造历史人物时不拘泥于史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有明显的延伸。最典型的例子是《亨利五世》。莎士比亚在该剧中意图描绘一个理想中的君主:他忠于民众赋予他的职权,英勇善战,智慧超群,深得民心。在亨利五世领导的国度里,教会与君王能和谐相处,臣民遵纪守法,可谓国泰民安。当时的观众喜爱该剧,正是因为他们知道剧中的亨利五世不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位君王。《贝奥武甫》开创了将象征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先河。格伦德尔是一个人兽怪,不但代表人世间的邪恶势力,也代表自然界的野蛮破坏力。当时,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灾变,故天灾人祸往往交织在一起。贝奥武甫的故事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对战争、杀戮的痛恨,以及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希冀。象征手法的运用在以后的英国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