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西晋短暂统一带来的危机-中国古代简史

西晋短暂统一带来的危机-中国古代简史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西晋虽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状况,但它的统一表象之下,却隐藏着十分严重的危机。到西晋,已由边塞迁入内地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四支,另一民族鲜卑则附塞而居。至西晋,以氐、羌为主的内迁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西晋的统治本来已经危机四伏,皇帝又无理政能力,引发了一批野心家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动乱就此爆发。

西晋短暂统一带来的危机-中国古代简史

司马氏建立的晋朝分为两期,前期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虽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状况,但它的统一表象之下,却隐藏着十分严重的危机。灭吴仅10年有余,即爆发了宗室之间争权夺利的内讧,又过10余年,进一步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冲突,最终致使西晋政权短命而亡。

西晋建国之初,社会上基本保持着和平、安定的局面,后虽有灭吴战役,但速战速决,对社会影响不大。武帝实施了一些发展经济的措施,注意安抚蜀、吴故地,全国户口、垦田数字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与此同时,潜在的统治危机也十分严重。

首先是统治集团严重奢侈腐化。魏晋禅代仅仅是更换了皇帝,统治集团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未发生变动。这一统治集团并未像在汉魏之际那样经受过社会动乱的洗礼,相反全盘继承曹魏积弊,在西晋建国不久就暴露出严重的腐朽性。晋武帝始即位时尚提倡节俭,平吴后则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多达近万。门阀士族垄断高级职务的格局初步形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已十分明显,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4大臣多是累代富贵,习惯于骄奢佚乐,不以国事为念。太傅何曾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其子何劭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5石崇荆州刺史时靠劫掠商旅获取财宝,后与另一名大臣王恺斗富,穷极珍异,骇人听闻。故傅咸警告晋武帝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6成公绥、鲁褒先后作《钱神论》,讥刺当政者嗜财如命,货赂公行。政治腐败,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如干宝《晋纪总论》所评价: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选者为人择官,官者为身择利,……机事之失,十恒八九。7

其次是宗王权重。曹魏宗室分封有名无实,且多方猜忌防范。晋武帝认为曹魏因此孤立而亡,可为惩戒,遂大封宗室为王。与西汉封国广大不同,西晋是以郡为(封)国,全国19州,辖170余郡,其中约30郡各为封国,故封国地小户少,对中央难以形成威胁。但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宗王的权力远不限于其封国境内,而能参政统军,出拥旄节,莅岳牧之荣,入践台阶,居端揆之重8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设有都督一职,为一州或数州的军事长官,全国形成若干军事性质的都督区。到西晋,这些都督大都由宗王充任。握有重兵的宗王易于对中央权力乃至皇位产生觊觎,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更严重的统治危机来自因周边民族内迁而引发的民族矛盾。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冷的原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逐渐与汉族形成杂居的局面。在汉末的战乱中,北方各割据者由于劳动力、兵源不足,也大量招引周边民族入塞。到西晋,已由边塞迁入内地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四支,另一民族鲜卑则附塞而居。匈奴即东汉时已内附并开始南迁的南匈奴,汉末居于并州,曹操将其分为五部,分置部帅,派汉人为五部司马加以监督,又多征匈奴人为兵,其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9此后又有不少匈奴残部由塞外源源内迁,至西晋,并州匈奴已达20余万人。羯是早先出于西域的一批胡人,有高鼻深目多须的特征,曾被匈奴役属,故史称匈奴别部。西晋时主要的一支居于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榆社北),余地亦有分布。氐与羌都是古代西戎之裔,关系密切,往往联称。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羌人尤为活跃,曾多次掀起暴动。至西晋,以氐、羌为主的内迁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鲜卑在东汉末分裂为一些小的部落集团,沿东北和北部边塞散居,较强大的部落有居于辽西的慕容、段、宇文部和居于代北的拓跋部。以上五个民族合称五胡。此外,很早就居住在川、鄂山区的古巴族后裔责人在这一时期也很活跃,他们与五胡又统称六夷。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社会的频繁接触中,受到了汉族统治者的沉重剥削,很多人沦为佃客、奴婢,或被官府征发服役、当兵作战,有时贵族亦不能免。因此,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自曹魏后期到西晋初,很多官员看到了这种状况下隐含的危险,纷纷主张徙戎,即将内迁诸民族一律迁回其故土,使戎晋不杂10但各族内迁和杂居是数百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事实上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通过政府的一纸命令强行改变的。平吴之前,凉州鲜卑人秃发树机能即已起兵反晋,持续近10年始败。更大规模的起事则还在逐渐酝酿之中。

太熙元年(290),晋武帝病卒,太子衷嗣位,是为惠帝。惠帝天生弱智,近于白痴,根本无法担当治国重任。此前很多大臣鉴于太子不慧,希望武帝传位于其弟、素有贤能之名的齐王攸。武帝也一度考虑废黜太子,但在皇后和一些宠臣的劝阻下改变了主意,并勒令齐王攸离京前往封国,攸发愤病卒。惠帝终于即位。西晋的统治本来已经危机四伏,皇帝又无理政能力,引发了一批野心家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动乱就此爆发。(www.daowen.com)

动乱的前期表现为宫廷政变。晋武帝临终,命其岳父杨骏辅政。惠帝皇后贾氏夙有干政野心,与宗室楚王玮合谋,于元康元年(291)发动政变杀杨骏及其家属亲党,以辈分较高的宗室汝南王亮辅政。不久,贾后唆使楚王玮杀亮,然后又以专杀之罪杀玮,这样大权就落到贾后手中。此后数年,尽管地方上连续出现流民及内迁诸民族的暴动,朝廷尚相对稳定。元康九年(299),贾后废黜惠帝后宫所生的太子通,并于次年将他杀害,此举使西晋统治集团的内部冲突大为激化。统领禁军的赵王伦发动政变,杀死贾后,随后又废黜惠帝,自即帝位。赵王伦的篡位引起了宗室诸王的普遍反对,政变开始演化为内战。在外任都督的齐王冏(时镇许昌)、成都王颖(时镇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间王颙(时镇关中)起兵讨伐赵王伦,拥惠帝复位,随后三王又互相厮杀,长沙王乂、东海王越也卷入战争。诸王各引效忠于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内迁民族参战,北方社会陷入严重的动荡和混乱。自惠帝即位至此,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为汝南、楚、赵、齐、成都、河间、长沙、东海八位宗王,故史籍称这场动乱为八王之乱。至光熙元年(306),前七王皆已败死,东海王越最终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其弟怀帝。八王之乱遂告结束。

八王之乱期间,由于天灾以及地方官府的压迫,流民和内迁诸民族的起义不断爆发。元康四年(294),匈奴人郝散在上党起兵反晋。六年,关中氐、羌等族暴动,推氐帅齐万年为帝。八年,秦陇地区的天水等六郡流民数万家入蜀觅食,遭到当地官吏驱赶,遂反,推责人酋豪李特为主。李特死后,其子李雄攻入成都,于永兴元年(304)自立为成都王,以后又进而称帝,国号成。太安二年(303),荆州流民在张昌率领下起事,击斩晋新野王司马歆,众至数十万,波及长江中下游荆、江、扬、徐、豫五州之地。以后还有王如起兵于宛(今河南南阳),杜弢起兵于长沙,皆是以流民为主的反晋集团。

在各地诸多反晋起事当中,最后颠覆西晋王朝的主要力量是匈奴人。永兴元年,并州匈奴首领刘渊起兵反晋。刘渊出自匈奴屠各(亦称休屠各、休屠)部,世为匈奴酋长、部帅,因其先与汉和亲,自认汉朝外孙,故冒姓刘。刘渊少读诗书,曾以匈奴侍子身份在洛阳居住,与朝中士大夫交往,汉化程度较高,后被晋廷任命为匈奴五部大都督。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结纳刘渊为外援,命其调发匈奴五部之众助战。刘渊趁势起兵,称大单于以号召匈奴人反晋,又称汉王,以继承汉朝正统自居。同时反晋的羯人首领石勒青州流民首领王弥不久都归附刘渊,使其声势更为壮大。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刘渊在平阳(今山西临汾)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其子刘聪在位时,于永嘉五年(311)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两年后怀帝遇害,一批晋朝大臣在长安拥立武帝之孙秦王邺,是为愍帝。到建兴四年(316),匈奴军又攻破长安,愍帝亦被俘虏,西晋至此灭亡。自晋武帝篡魏起,共四帝,52年,但其间真正稳定的统一不过维持了十余年。因为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是匈奴颠覆西晋的关键阶段,故史称匈奴的反晋为永嘉之乱

西晋帝系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