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简史:巩固统一的措施

中国古代简史:巩固统一的措施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为巩固统一成果,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度出现,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工作有利于消除长期分裂割据所造成的地区差异,起到了巩固统一的历史作用。从长远来说,文字的统一巩固了政治、经济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另外,秦廷还进行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工作。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法定货币仅限于两种,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铜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人盗铸。

中国古代简史: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其疆域东起大海、西至陇西、北抵阴山、南到岭南,有效统治范围大大超出周代。为巩固统一成果,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度出现,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运动,已经分别确立了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它与西周以来的宗法分封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全国统一,这种新的政治形态也自然地被秦王朝承用,并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创新。其中最主要的创新,就是皇帝制度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不久,秦王政鉴于天下大定,认为如果自己的名号不更,便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因而要求百官讨论新的君主名号。最后定议,从上古传说中的君主名号三皇五帝当中各取一字,合为皇帝。同时秦王政下令,取消过去子议父、臣议君、对君主进行褒贬的谥法,改以数字为称,自己为始皇帝(史称秦始皇),以后继任者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14当时除制定隆重的朝仪外,还专门作了若干旨在尊君的附加规定,如皇帝自称为,其命令专称为,其印章专称为。这些称号的使用原来并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如一般人均可以自称。至此它们皆属皇帝独有,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皇帝的名字要进行避讳,如秦始皇名政,秦即避讳字,连同音字如亦在避讳之列,因而改称正月为端月。另外文件中提到皇帝时,必须换行顶格书写。诸如此类的有关制度,连同皇帝的名号一起,基本都被以后历代王朝一直沿用,仅谥法在后世重新恢复,与秦不同。

在建立皇帝制度的同时,作为大一统国家统治机器的官僚机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中央机构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皇帝最主要的辅佐大臣,后人合称之为三公。其中丞相一职尤为重要,掌丞天子,助理万机15为最高行政长官,被视为百官之首。秦丞相通常分设左、右二员。太尉为最高武官,掌军事,然秦仅存其职,实际上并未授人。御史大夫为丞相副贰,协理国政,主管图籍文书,并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以下,有诸卿分掌具体政务,习惯上亦称九卿(九仅为数目较多之意,实际职务并不限于九项)。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卫尉掌宫廷宿卫,中尉掌京畿警卫,太仆掌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礼宾,典属国掌边疆藩属,宗正掌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室费用,将作少府掌工程营建,等等。此外还设有一批掌通古今、无具体行政事务的博士,以备皇帝顾问。这一套以三公九卿为主干的中央官制,也被后来的汉朝所采用。

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战国各国县的设立已经比较广泛,但统领县的郡主要仅置于边地,尚未普及。秦并六国,疆域辽阔,中央直接统辖数以百计的县显然比较困难,郡的普及势在必行。初统一时,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设郡守为行政长官,郡尉掌武事,郡监(监御史)掌监察。县的大小不等,万户以上者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为县长,又皆有县丞、县尉等官。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乡设三老、啬夫等职,里设里典。另外县下面还有亭的建置,设亭长,负责掌管地方治安。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除官僚制统治机构的普遍设立外,秦王朝又以原来秦国之制为主要标准,尽可能地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制度进行整齐划一的工作。这些工作有利于消除长期分裂割据所造成的地区差异,起到了巩固统一的历史作用。

秦统一后,将原来本国的法律加以补充、修订,颁行于天下,做到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16秦律名目繁多,分类细密,就法律形式而言已经比较发达。同时,普遍推行户籍制度,加强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此前秦国早已实行将百姓户籍编为什伍、有罪连坐之制,至此制度更加完备。凡男子均须向政府申报年龄,称为书年;至成年即载明于户籍,以备国家征发徭役,称为傅籍;人户迁居应经官府批准后登记,称为更籍。秦廷还在统一后使黔首自实田,即令百姓申报土地面积,其数目载入户籍,作为国家征收租税的主要依据。秦用于赏军功的二十等爵制亦在全国广泛推行,爵级同样载于户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高爵者可享受若干法律特权。(www.daowen.com)

战国时由于长期分裂,各国文字异形,其基本结构虽大体相同,而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多有差别。统一后秦始皇下令,将秦国过去使用的文字进一步简化整理,称为小篆,普遍推行,做到书同文。与战国各国文字相比较,小篆明显具有构造简单、易写易认的优点,因而很快为社会所接受,并且在其基础上又演变出更为简易的隶书。从长远来说,文字的统一巩固了政治、经济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另外,秦廷还进行了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工作。战国时货币经济已较发达,但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为圆形方孔,其余六国或为铲形币,或为刀形币,或为形似海贝的蚁鼻钱。货币的轻重大小、计算单位亦各不相同。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法定货币仅限于两种,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铜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人盗铸。圆形方孔从此成为中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制。度量衡的情况类似。秦廷将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推行到全国,废止六国各自原有的度量衡。在当代考古发掘中,刻有秦始皇诏书的度量衡标准器出土范围很广,甚至远及塞外,可见当时的推行措施是比较彻底的。

秦朝整齐制度之举在很多方面受到了阴阳家的影响。阴阳家是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齐国人邹衍。他们发展了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金、木、土、水、火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又与历史上的朝代相对应,相生相克,终始循环不已,称为五德。阴阳家以周朝为火德,并根据水克火的原则,认定取代周朝的朝代属于水德。这种思想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他希望借此来宣扬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尽量按照水德的有关对应细节设计王朝制度。在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中,水德在时间上代表冬季,颜色上尚黑,数字上与相对应。秦始皇于是规定,以冬季之始十月为一岁之首,衣服旌旗均以黑为主色。使用数目时,尽可能以六为名,如车用六马,轿宽六尺,符节、法冠均高六寸。大数目多用六的倍数,如设36郡,修宫殿270座,迁徙豪强12万户,等等。另外水德属阴,主刑杀,故而秦的统治力求严酷,不讲仁恩和义,这同时也与它的立国主导方针——法家思想殊途同归。

秦朝统治者在巩固统一方面还做了许多工作。当时六国虽灭,但各地残余的反秦势力并未完全消失,分裂割据的危险仍然潜存。针对这种情况,在兼并战争结束后,秦廷即将天下兵器都收缴到首都咸阳加以销毁,熔铸为12个各重千石的铜人。秦始皇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17将战国时各国所修城防壁垒完全拆除,使六国旧部失去了割据的凭借。对于六国故地的贵族、豪富,秦廷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措施。如迁赵王迁于房陵(今湖北房县),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赵国豪族卓氏于临邛(今四川邛崃),魏国豪族孔氏于南阳(今属河南)。统一当年还曾大规模地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至咸阳。迁徙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这些贵族、豪富脱离乡土,便于监视,同时也促进了新迁居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控制辽阔的国土,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工程。由咸阳东穷燕、齐,南及吴、楚向东和东南分别修成两条交通干线,称为驰道。驰道宽50步(约合今69米),路基高厚,道旁每隔3丈(约合今7米)种树一棵,其规模被后人叹为观止。18由咸阳向北直达河套地区也有一条交通干线,称为直道,全长1800里(约合今700公里)。西南地区开通了由今天四川宜宾直通云南曲靖的道路,因地形险阻,道路比较狭窄,名为五尺道。此外,各地还修建了大量区域性的道路,对加强全国经济、政治联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沿着新开辟的道路,秦始皇先后五次大规模出巡。除西南外,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北、南、东南各地区。秦始皇出巡的主要目的是炫耀威德,慑服地方,故而随从车驾众多,仪仗鼎盛。每到一处,往往都要刻石立碑,祭祀名山大川,歌颂自己的功德。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此纪年从秦始皇初即秦王位算起)第二次出巡时,曾专门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为祭天,为祭地。按照战国时人的说法(主要是阴阳家),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君主只有亲临泰山祭祀天地,才算是正式受命于天。秦始皇也成为第一个真正将封禅理论付诸实施的古代帝王。

开拓、稳定边疆也是巩固统一政策的重要内容。秦在北部边疆的威胁来自匈奴。匈奴是崛起于战国后期的一个北方民族,在秦兼并六国前后,它也逐步征服了蒙古高原上的一些部族,建立起南抵阴山、北至贝加尔湖的强大草原国家,其君主称为单于。匈奴人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具有较强的掠夺性。19战国末年,匈奴向南发展,占领了河套地区,即史书中所称河南地,对秦朝构成重大威胁。秦始皇统一后,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至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终于夺回河南地,设置郡县,移民屯垦。为抵御匈奴侵扰,秦朝利用战国时秦、赵、燕诸国北边边墙,加以整修连贯,筑成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这是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

在南方,秦始皇发动了对越人的战争。越是当时自长江下游直至南海交州湾沿海地区居民的泛称,因其种姓繁多,又称百越。其人断发文身,从事渔猎和粗放的农业生产。秦并六国后,派尉屠睢统军50万,继续开拓东南、南部沿海地区。越人凭借复杂的地形进行抵抗,秦军经过三年苦战才基本完成征服工作,统帅尉屠睢也在战斗中丧生。为解决战时的后勤运输问题,秦朝官员在湘水、漓水之间开凿了灵渠(在今广西兴安)。灵渠长仅30余公里,但却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航运之利泽被后世。秦廷既平百越,随即在其地设置郡县,修筑道路,并征发内地百姓前往戍守,浙、闽、两广地区自此纳入中原政权版图。另外在西南夷居住的云、贵地区,秦朝也派人前往招抚,加强了西南与中原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