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夏、商之后的中国古代第三个朝代是周,它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王朝。约公元前1027年,周部族灭商,标志着周王朝的建立。至公元前256年,周为秦所灭,历时长达770余年。周的国都本在关中,后东迁至河南洛阳一带。以东迁为界,史家称周的前期为西周,后期为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战国作为中国古代大一统专制帝国形成的前夜,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将在下文单独介绍。本章主要叙述西周和春秋两个时期的历史内容。
西周的历史始于约公元前1027年,止于公元前771年,首尾历时约257年,占了周朝历史的三分之一。在这一时期内,周王室从名义和事实两方面都享有全国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基本得到维持。从第一任天子周武王算起,西周共有12位国君,其间还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共和”无君时期。
周部族很早就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活动。传说其始祖名弃,其母出行时踏巨人足印,感孕而生之。弃因长于种植,曾被尧任命为农官,号后稷,姬姓。其后裔约十余传至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又约九传至古公亶父,迁居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周人在这里营城建屋,将民众划分为若干邑落进行管理,国家雏形渐备,周的国号也因地而定,古公被其后代追尊为“太王”。此时正值商朝后期,周服属于商,成为商的外服方国之一。古公之子季历即位后,积极拓展国势,引起商人的不安,最终为商王所杀。季历之子昌继续统治周国,并曾在商任官,又被商纣王封为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姬昌在发展生产、整顿内政的同时,对周围的部族、方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周的力量日益强大。与此同时,商朝国势衰落,政事日非,诸侯方国逐渐归附于周。据称姬昌在位50年,到他的晚年周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仍然“服事殷”,〔1〕在名义上仍保持商朝属国的地位。他死后,被追尊为周文王。
周文王之子姬发嗣位,是为周代第一任天子周武王。武王将国都迁至镐(今陕西长安西北),积极准备伐商。他即位不久即进军到孟津(今河南孟县),会集诸侯,确立了反商联盟。此时商纣王淫暴不已,属下分崩离析。约在公元前1027年,武王终于率领西方、西南诸多方国部族组成的联军大举伐商。联军进至牧野(今河南汲县北),逼近商都,纣王调集军队迎战。商军人数很多,《诗经·大雅·大明》云“殷商之旅,其会如林”。但他们士气低落,一接战就倒戈迎降。武王乘胜进入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亡。商朝虽不复存在,但商的残余势力仍很强大。武王遂封纣之子武庚于商王畿,命其统治商人余部,同时将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亦分封于商王畿附近,对武庚和商人进行监视,称为“三监”。武王又派兵征伐商的东部诸侯,大批小国向周归降。东方形势初定之后,武王回到镐京,举行典礼,正式宣布周王朝建立。
周武王灭商后数年即卒,太子诵即位,是为成王。此时周朝新建,统治尚未完全稳定,成王年幼不能主持大局,故由其叔父、武王之弟周公旦(名旦,周为采邑所在地)摄政。武王诸弟中管叔最年长,他对周公执政不满,遂与蔡叔等散布周公终将篡位的流言,并联合武庚一同举事。图谋趁机复商的武庚又纠合了旧日服属于商的东方诸方国、部族共同作乱。一时反周声势十分浩大,周王朝面临严峻的挑战。周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2〕在稳定内部后,亲率大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平定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并征服了卷入叛乱的大批东方方国、部族。此次东征彻底打败了商的残余势力,史家或将其形容为第二次灭商,其作战之艰苦大大超出武王第一次灭商。周对东方的统治也由此真正奠定。随后在周公主持下,周王朝又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巩固胜利成果的重要措施:
营建东都——周初都城本在关中的镐京,亦名宗周。这一带是周人发祥之地,但在此建都不利于控制东方。武王灭商之初,就计划在河南西部的夏人故居地建设新都,未及实行而卒。至此由周公主持,建东都于雒邑(今河南洛阳东),定名成周。周公将参与武庚叛乱的商朝遗民(当时称为“殷顽民”)迁徙到成周附近,给田耕种,加以严密监视,逐渐消化了这支反抗势力。此后西周两都并存,天子常居于宗周,而成周则成为周朝在关东的统治中心,驻有官员、军队,既能控御东方诸侯,又充当宗周门户,拱卫王室。
大行分封——周灭商前后,已开始将子弟亲属分封于新征服地区,但大规模的分封是在周公东征以后进行的,并且延续了较长时间。分封在当时称为“封建”,即分封土地、建立国家之意。据载仅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如武王幼弟康叔封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汲县北);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后改国号为晋),都翼(今山西翼城东南);同姓贵族召公奭封于燕,都蓟(今北京)。一时“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3〕也有部分异姓诸侯。如世代与姬姓周族通婚的姜姓部族(传说中的周始祖弃之母即为姜姓)首领师尚父(又称姜太公,在牧野之战中曾任周军前锋)被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以承商祀,都商丘(今属河南)。此外边远地区的一些古老方国、部族亦仍因其故地而封。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在自己国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后者称为卿大夫。分封的做法至晚在商已经出现,但当时主要是对自然形成的方国、部族加以名义封号,没有形成严密制度和有效的控制办法,被分封者大多叛服不常。周朝的分封则更为彻底,它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4〕
制礼作乐——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典章制度,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各种礼仪又配有相应的乐舞。这套礼乐制度是在系统地总结前代礼仪体系、社会规范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而形成的,周公就是这一发展、完善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周朝礼乐制度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很多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此在下节详述。(www.daowen.com)
史载周公共摄政7年,然后归政于成王。周公虽不在周朝历代国君之列,但他巩固周室统一、奠定周朝制度的业绩,使其在周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超出了所有的周朝国王。他也因此成为后世儒家着力渲染、崇拜的“圣人”之一。
周朝第二、三任天子成王、康王在位的阶段,被史家称誉为“成康之治”。与商朝相比,周人的政治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不像商王那样迷信、盲目地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而是以务实态度将天命与“德”的概念结合起来,认为自己的先王承受天命是因为有德,以后如果失德,也就会失去天命。要想维系天命,就必须做到“明德”,具体包括敬天、孝祖、保民等内容。周初统治者特别注意扭转商末奢靡之风,禁止族人酗酒,这反映在现存商周青铜礼器上。在商朝常见的各类酒器,到西周多趋于消失。成、康时期,内政修明,统治稳定,“天下安宁,刑错(措)四十余年不用”。〔5〕对外方面,王室力量较强,对诸侯控制紧密,命诸侯对边远方国发动战争,也都获胜。这一阶段是西周的鼎盛时期。
康王之子昭王即位后,将经营重点转向南方的楚国。楚也是周初诸侯之一,早期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但它是由土著部族发展而来的,性质上近似于商朝方国,不属于周的宗室、功臣分封系统,因而与周的关系不十分牢固,叛服无定。昭王打算彻底解决楚国问题,数次率军南伐,但并未获得大胜,相反自己却在途中溺死于汉水。昭王之死标志着周朝经营南方的受挫。昭王之子穆王在位时,又与西北的戎、狄和东南的淮夷两面作战,已颇见捉襟见肘之象。史载穆王好巡游,足迹所至范围甚广,间接反映出周与边疆各族交往的史实,也说明此时周的国势总体而言尚属稳定。穆王以下数王嗣位,仅能守成,国力逐渐下降。
西周第10任天子厉王在位时,统治危机终于爆发。厉王在古史中以贪暴著称,据说他任命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引起社会上下一片反对。所谓“专利”,即是将原来公有的社会财富资源——山林川泽等收归王室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不准一般贵族和平民使用。此举可能起到了增强王室和国家财力的作用,但却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为压制舆论的不满情绪,厉王又专门派人“监谤”,发现有异议者则杀之,结果人人自危,不敢议论,道路以目。大臣召公劝谏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6〕厉王不听。终于在公元前841年,中小贵族和平民发动大规模暴动,史称“国人暴动”,周王朝受到沉重打击,厉王被迫出奔于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逃到召公家中,召公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愤怒的国人杀死,才使太子脱险。厉王居彘14年而死,在此期间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行政事,以“共和”纪年。一说“共和”是指周公(周公旦之后)、召公两大臣共同摄政。共和元年,亦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厉王死后,“共和”结束,太子静嗣位,是为宣王。他任用贤臣,整顿武备,励精图治,使西周王朝的衰颓局面有所挽回,号为“宣王中兴”。自西周中叶以来,西北地区的戎、狄、猃狁诸族逐渐强盛,因其临近西周王畿,故已成为周室的主要威胁。宣王多次对上述诸族进行征讨,俘获甚众。对东南淮夷、南方楚国作战,也数次获胜。为巩固战果,宣王还续行分封,在邻边地区又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宣王在位46年,到其后期“中兴局面”已近于终止,国势又走向衰退。在几次对外作战失败后,宣王不得不破例对黄土高原上的村社人口、土地进行调查登记,希望借以加强国力。此举表明周朝的实力已趋于空虚。
宣王死后,子幽王即位。幽王生活荒淫,任用佞幸,朝政腐败,对外作战“日蹙国百里”。〔7〕加上天灾频仍,统治危机已相当严重。而幽王本人的家庭纠纷直接导致了西周的覆亡。幽王原娶申侯之女为后,生太子宜臼,后因宠爱美人褒姒,改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将申后及太子宜臼废掉。宜臼逃往母家申国(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幽王又发兵伐申。申侯遂联合西方的犬戎合击幽王,犬戎攻杀幽王、伯服于骊山之下。时值公元前771年,西周至此灭亡。申侯等拥立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平王为避犬戎,不敢再返回旧都镐京,而迁至东都成周定居。此后周王室遂一直居于东都,关中的旧都被完全放弃。史称东迁后的周朝为东周。
西周王系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