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长孙惠:唐太宗明主的得力助手

长孙惠:唐太宗明主的得力助手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经请媒人说合,长孙晟十三岁的女儿长孙惠嫁给了李渊和窦氏的次子李世民。政变获得胜利,李世民当了皇帝,是为唐太宗,长孙惠自然而然地成为皇后。长孙皇后的胞兄长孙无忌,早与唐太宗结下生死之交,亦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为宰相之一。唐太宗觉得皇后的话不无道理,改将长孙安业处以流放。长孙皇后对于亲生的儿女要求严格。魏徵历来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唐太宗也享有从谏如流的美誉。

长孙惠:唐太宗明主的得力助手

中华后妃中的一些人,真正母仪天下,放眼高墙深院外的世界,关注朝廷大事,关注国计民生,每当这时,她们的聪明才智多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惠,就是这样一个人。

长孙惠,洛阳人,鲜卑族。出身官宦世家。高祖、曾祖、祖父在西魏、北周时,均为高官显爵。父亲长孙晟在隋朝时任右骁卫将军,建有一系列的军功。长孙晟之兄长孙炽,与李渊关系亲密,听说过李渊嫡妻窦氏的故事,惊叹不已。窦氏生了四个儿子。长孙炽经常对弟弟长孙晟说:“窦氏明睿,其子必奇,应当图为婚姻。”经请媒人说合,长孙晟十三岁的女儿长孙惠嫁给了李渊和窦氏的次子李世民。

李渊建唐,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李建成为太子,“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者皆赌徒大侠”。而李世民统领大军,东征西讨,相继平定薛仁杲、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功冠天下。他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英雄豪杰,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无不出类拔萃。

李建成面对功勋显赫、威望极高的李世民,深感太子地位受到了威胁,便和齐王李元吉串通一气,蒙蔽父亲,利用庶母各嫔妃,竭力攻击和诋毁李世民,甚至企图加以杀害。李世民忍无可忍,遂和亲信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长孙无忌等密谋,毅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长孙惠时为秦王妃,积极参与这次政变,和房玄龄等一起制订了“奇谋密计”。政变开始,李世民给将士授甲,她“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政变获得胜利,李世民当了皇帝,是为唐太宗,长孙惠自然而然地成为皇后。

长孙皇后身为国母,最注重简朴,不爱奢华。她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只戴普普通通的首饰,基本上没有什么珍玩之类的异物。饮食也比较简单,力戒铺张和浪费。她不干预政事,一旦干预,其意见多有精辟之处,绝非常人可比。

长孙皇后的胞兄长孙无忌,早与唐太宗结下生死之交,亦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唐太宗非常信任这位国舅,时时引入内室,商谈军国大事。这使长孙皇后感到不安。她诚恳地对唐太宗说:“臣妾身处皇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再在朝中擅权。汉朝吕氏、霍氏外戚乱政的先例,当以为戒。”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为宰相之一。长孙皇后认为这样不妥,专门派人告诉哥哥,务要辞去这个职衔。长孙无忌照办,改任其他职务。长孙皇后欣赏哥哥的明智之举,“喜见颜间”。她还有个异母兄长长孙安业,为人尖刻。长孙无忌和长孙惠童年时代,曾被长孙安业赶出家门。长孙皇后对于这件往事虽然很难忘怀,但出于姐弟情分,仍然关照长孙安业,使之当上了监门将军。然而,这个长孙安业劣习不改,酗酒闹事,甚至参加一起谋反活动,按罪当诛。长孙皇后经过考虑,决定为长孙安业求情,说:“长孙安业罪死无赦。可是,此人历来与臣妾有隙,族人皆知。皇上依法将他斩首,别人会说臣妾挟嫌报复,这恐怕有损皇上的名声。所以,这事还需斟酌。”唐太宗觉得皇后的话不无道理,改将长孙安业处以流放。

长孙皇后对于亲生的儿女要求严格。她生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李承乾、李泰、李治和长乐公主。李承乾已被立为太子,其乳母遂安夫人爱讲排场爱图阔气,常嫌东宫器物简陋,时时要这要那,永不满足。长孙皇后告诫遂安夫人说:“为太子者,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物用邪?”唐太宗的嫔妃很多,嫔妃的儿女也多。长孙皇后对于她们及其儿女显得宽厚仁慈,从不争风吃醋。嫔妃中有人生病,她总是亲自过问和照料,甚至节省自己的药费和膳费,给生病的嫔妃送去关怀和温暖。豫章公主幼年丧母,长孙皇后将她接到自己宫中抚养,视如亲生,疼爱备至。(www.daowen.com)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发生的一件事,最能体现长孙皇后的品行。长乐公主出嫁。唐太宗喜爱这个女儿,命有司(官署)给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其价值超出其他公主的一倍。大臣魏徵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长乐公主虽是长孙皇后亲生,但她的嫁妆不应特殊,特殊了必有亲疏之嫌和厚薄之分,有违定制。唐太宗将魏徵的话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大为感动,说:“臣妾常听陛下称赞魏徵,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谏陛下,方知他真乃社稷之臣也!臣妾与陛下为结发夫妇,曲尽恩礼。但臣妾每次说话的时候,必先看看陛下的脸色,不敢轻犯威严。而魏徵作为臣属,敢于直言力谏,非常难得,陛下不可不从。”说完,她请唐太宗赏赐给魏徵四百匹绢和四百缗钱,并捎话给魏徵说:“闻公正直,今乃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

魏徵历来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唐太宗也享有从谏如流的美誉。但是,唐太宗也有气量小的时候,一次退朝竟恨恨地说:“朕非要杀掉这个乡巴佬不可!”长孙皇后询问缘由。唐太宗说:“魏徵呗!他常在朝廷上给朕难堪,使朕蒙受羞辱。”长孙皇后不便再问,退至内殿,特地穿戴皇后的服饰,恭立于庭。唐太宗不解其故,问其原因。长孙皇后郑重地说:“臣妾听说,主明臣直。今见魏徵正直,由此可见陛下贤明。臣妾特向陛下致贺。”她的举动,使唐太宗有所领悟,从此再不提说要杀魏徵的话了。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已经病了两年的长孙皇后,病情越发严重。太子李承乾热爱母亲,想请父亲实行大赦,为之祈福;还想让道士作法,保佑母亲康复。长孙皇后摇头拒绝,说:“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变。祈福、作法之类,都是骗人的把戏。我没做恶事,何必信那一套东西?况且,赦令乃国家大事,佛、道只是方士之术,不可轻易为之。记住,千万不要因为我而乱了国家大法!”李承乾把这些话告诉父亲和一些大臣,众人无不钦佩长孙皇后的见识。这时,宰相房玄龄遭人陷害,被贬徙外地。长孙皇后临终之时,仍牵挂着这位功臣,请求唐太宗说:“玄龄久事陛下,参与奇计密谋,若不是大罪过,切勿弃之。”她反对外戚的权力过重,说:“臣妾家以恩泽进宠,无德而禄,容易因此招祸,请不要再给家人封官晋爵,他们以现行官职奉朝就足够了。”她还关心死后的丧事,说:“臣妾生无益时,死不可厚葬,愿因山为垅,不用起坟,不用棺槨,器以瓦木,约费送终就行了。”最后,她叮嘱唐太宗说:“陛下纳忠容谏,勿听谗言,省游猎,罢作役,体恤黎民,臣妾死无恨矣。”死时只有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生前写过一本名为《女则》的书,用以自律和自勉。唐太宗在她死后读了这本书,越发哀恸,告诉群臣说:“此书可用垂后。朕看到此书,想到内失良佐,哀不可已!”

“良佐”,用后世的话说就是“贤内助”。长孙皇后短暂的一生,的的确确充当了唐太宗的贤内助,默默地为“贞观之治”作出了贡献。

唐太宗的嫔妃中,徐惠略有名气。徐惠酷爱读书,擅长辞赋,先为才人,转升充容。贞观末年,军旅勤兴,宫室广建,民众劳苦,负担沉重。对此,徐惠颇有感触,曾给唐太宗上过一篇奏疏,直抒己见,予以劝谏。疏中说:“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伎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侈丽纤美,不可以不遏。”这样的词语,出自一个嫔妃的笔下,诚属难得。唐太宗喜爱徐惠的才华,给予她特别优厚的赏赐。唐太宗死后,徐惠哀而成疾,拒绝服药,说:“皇帝待我情深意厚,我当为犬马,到阴间去伺候他。”结果紧接着唐太宗而死,时年二十四岁。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文韬武略,功业煊赫,为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然其后宫生活,亦多荒淫之处。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弟弟李元吉。李元吉妻子杨氏,体态丰盈,姿容艳美。他顿生怜香惜玉之心,竟将弟媳纳入后宫,封为爱妃。杨氏给他生了个儿子李明,封曹王。长孙皇后死后,他曾想立杨氏为皇后。只是由于魏徵等人的反对,立后之事才作罢。再就是长孙皇后死后一年,唐太宗年近四十岁,又纳了个十四岁的少女为才人,理由是她长得很美,豆蔻年华,光彩照人。这个少女便是武则天,不久将成为左右唐王朝的风流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