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甄宓:天生丽质,红颜薄命

甄宓:天生丽质,红颜薄命

时间:2023-12-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甄逸生有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就是甄宓。甄宓三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张氏含辛茹苦,将几个儿女抚养成人。甄宓十余岁时天下大乱,连年饥荒,民不聊生。甄宓婚后尽力侍奉婆婆刘夫人,孝敬贤惠,因此极受宠爱,婆媳关系至为融洽。甄宓担心婆婆的病情,焦虑忧怖,昼夜涕泣。她受到曹丕的宠爱,除了天生丽质、姿容出众外,而且有一套抚慰、笼络曹丕的办法。甄宓走红后,曹丕莫名其妙地要休掉任氏。

甄宓:天生丽质,红颜薄命

曹操一生功勋显赫,位极人臣,但并没有当皇帝。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不满足于魏王丞相的名号,废了东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就是魏文帝。魏文帝嫡妻甄宓却没能当上皇后,其中有一段非常曲折的故事。

甄宓,中山无极(今河北定县)人。甄氏家族曾是一个名门望族,东汉时逐渐衰败,甄宓父亲甄逸只是一个县令。甄逸生有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就是甄宓。甄宓三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张氏含辛茹苦,将几个儿女抚养成人。

甄宓自小长得聪明美丽,婉约娴静。有个方士给她相面,说:“此女贵不可言!”鉴于此,张氏给予甄宓以严格的封建文化教育,使之养成了知书识礼、温柔敦厚、稳重文静的品格。一次,街上来了一班杂技艺人,吹吹打打,表演杂技,轰动邻里。家里人都拥上阁楼观看,高声喝彩。唯独甄宓端坐着绣花,神情专注。兄姐唤她上楼看热闹。她说:“杂耍之类,不是女孩儿家应当观看的。”俨然一副淑女的模样。

甄宓又爱上了读书写字,常用哥哥的砚台笔墨。哥哥戏谑地说:“你呀,当习女工,不当舞文弄墨。读书作文是男人的事,你掺和进来,难道想当女博士不成?”甄宓回答说:“听说古代贤女,没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自己鉴戒的。我不读书,怎么会知道古代的事呢?”哥哥们听了她的话,暗暗钦佩妹妹的志气与见识。

甄宓十余岁时天下大乱,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她的母亲和哥哥从长远考虑,趁机变卖部分家产,买进金银珠宝。甄宓反对这样做,说:“乱世不宜积攒宝物,匹夫无事,怀璧有罪。现在,穷苦民众都在挨饿,我们应当购买粮食赈济穷人,广施恩惠,这才是正道。”张氏和儿子觉得她的话有道理,购买粮食,赈济灾民,因而在当地赢得了很好的名声。

甄宓十四岁时,二哥甄俨病死。甄宓心地善良,敬重寡嫂,关心侄儿,慈爱甚笃。张氏对于儿媳、孙子管束严厉,致使晚辈常有诚惶诚恐之感。甄宓规劝母亲说:“哥哥不幸早逝,嫂子年轻守节,拉扯着儿子,内心很苦。母亲应当体谅嫂子,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让他们母子感到家的温暖。”她说得非常动情,以至于泪流满面,哽咽无声。张氏大受感动,从此改变了对于儿媳和孙子的态度,还让甄宓和儿媳一起居住,姑嫂寝坐相随,友爱亲密,好得就像一个人。

甄氏姿容艳丽,品德贤淑,一时远近闻名,前来说媒的不绝于门。当时,军阀袁绍割据在冀州。他听说辖内有甄氏这样一个品貌超群的姑娘,派人替其次子袁熙求婚。于是,十七岁的甄宓便成了袁熙的妻子、袁绍的儿媳。甄宓婚后尽力侍奉婆婆刘夫人,孝敬贤惠,因此极受宠爱,婆媳关系至为融洽。当袁熙出为幽州刺史时,刘夫人舍不得儿媳离开,特意将她留下陪伴自己,住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吐血而死。袁绍长子袁潭和少子袁尚之间又起了内讧,互相攻杀。袁熙为人平庸,面对兄弟内讧,没有任何作为。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大军攻克邺城。袁府中刘夫人和甄宓依偎在一起,惊恐万状。这时,一位青年将领直入袁府内室。甄宓紧伏在刘夫人膝上,浑身发抖,不敢抬头。青年将领说:“刘夫人不必害怕,请这位新人抬起头来。”刘夫人让甄宓抬头。青年将领一见,顿时目瞪口呆,因为他所见到的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少妇,由于受了惊吓,且娇且怜,显得格外的妖冶和妩媚。许久,青年将领才说:“请问她是……”刘夫人说:“她是我的儿媳,袁熙之妻。”青年将领高兴地说:“好!我包你们平安无事!”

这位青年将领不是别人,正是曹操之子曹丕,时任中郎将。他早就听说过甄氏的美貌,今日一见,名不虚传。他立刻去见曹操,提出要娶甄宓为妻。其实,曹操也早听说甄宓的美貌,有意纳为姬妾,不想让儿子捷足先登,快了自己一步,心甚怏怏,只得顺水推舟,答应曹丕的要求。这样,甄氏就从袁熙的妻子变成了曹丕的妻子。曹丕青年英武,各方面条件远胜过袁熙。甄宓嫁得这样一个如意郎君,恰也心满意足。她熟知封建礼教的底蕴,使出善解人意的本领,取悦丈夫,孝敬公婆,关爱弟妹,施惠下人,方方面面做得周全而得体,因而曹家都很喜欢这个新成员。

甄宓嫁给曹丕的次年便生了儿子曹叡,接着又生了个女儿,后封东乡公主。曹操有了孙子,曹丕有了长子,更是欢喜不尽。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西征关中,嫡妻卞夫人随行。途中,卞夫人生病,留于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甄宓担心婆婆的病情,焦虑忧怖,昼夜涕泣。侍女们告诉她说:“卞夫人病已好转,不妨事的。”她犹不信,说:“婆母在家,每次生病,总会历时很久。这次怎么会很快好转呢?不对,你们是在骗我!”直到卞夫人亲自写信给她,说身体确已康复,她才有了笑脸。越年,卞夫人回到邺城。甄宓前去问候请安,悲喜交加。卞夫人深受感动,说:“你真是个孝顺媳妇啊!”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东征,卞夫人、曹丕带着曹叡、东乡公主随行,甄宓因病留住邺城。第二年大军归来,卞夫人见甄宓面色红润,精神焕发,说:“怪了,媳妇和儿女分别这么长时间,你难道不想他们吗?瞧你脸色这样好,好像没事儿似的。”甄宓笑着说:“我的儿子、女儿有爷爷、奶奶疼着爱着,我何用操心?”这话说得非常得体,曹操和卞夫人听了,很觉受用。

甄宓比曹丕年长五岁,且是再嫁之妇。她受到曹丕的宠爱,除了天生丽质、姿容出众外,而且有一套抚慰、笼络曹丕的办法。她不像有的女人那样,热衷于争风吃醋,将丈夫占为私有。相反,她倒是鼓动曹丕多多宠幸其他的姬妾。她说:“古代帝王子孙茂盛,那是因为姬妾众多的缘故。但愿夫君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她对于曹丕的其他姬妾,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从不得罪任何人。曹丕原有一姬任氏,曾经得宠。甄宓走红后,曹丕莫名其妙地要休掉任氏。甄宓不解缘由,说:“任氏出身望族,容貌和德行都不错,夫君为何要休掉她呢?”曹丕说:“任氏性情狷急,常嫌我心志不专,前后不一,我讨厌这种女人。”甄氏听后,流着泪替任氏求情,说:“妾受敬遇之恩,人所共知。夫君若将任氏赶走,别人会以为妾心胸狭窄,容不得姐妹。这样,妾就要上惧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议,很难做人。所以,还请夫君三思。”甄宓这番话没能阻止曹丕休掉任氏,但从中可见她的谦和、温顺气度。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晋封为魏王。其后,围绕王位继承人问题,曹操的儿子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甄宓没有全力支持丈夫,这导致了她悲惨的结局。

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卞夫人亲生的曹彰、曹丕、曹植三兄弟,都有资格继承王位。三兄弟中,曹植擅长诗文,才华横溢,脍炙人口的《铜台赋》就出自他手。因此,曹操有意立曹植为世子(相当于太子)。曹丕一心想成为世子,所以特别嫉恨曹植,进而也迁恨于甄宓。因为甄宓对于曹氏兄弟之争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而且还努力周旋和调解,避免使兄弟间的矛盾公开化和尖锐化。这在曹丕看来,不可原谅,妻子不帮丈夫,那么她还算妻子吗?

曹丕觉得甄宓不是自己争权的帮手,相反倒可能是个不利因素。他开始冷淡她和疏远她,另寻红颜知己。恰好郭氏迎合曹丕心理,积极支持丈夫争夺世子之位。她,很快取代了甄宓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深得欢心,大受宠幸。

郭氏,安平广宗(今河北威县东)人,极富心计。她的父亲曾说:“这是我家女中王。”由此,她的名字便叫郭女王。郭女王成为曹丕的姬妾,野心很大,还想当“女中王”,所以屡屡替丈夫出谋划策,讨好曹操和卞夫人,陷害曹植。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终于作出决定,立曹丕为世子。曹丕如愿以偿,更加器重郭女王。

曹操健在,曹丕还不敢把甄宓怎么样。甄宓名义上是世子妃,实际上并不享有世子妃的待遇。三年后,曹操死,曹丕废汉建魏,当了皇帝。皇帝乃天下至尊,没有必要再装模作样、遮遮掩掩了。他定都洛阳,封郭女王为贵嫔,又新封了李贵人和阴贵人,却没给甄宓任何名号,让她独自留住邺城。

甄宓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心里非常痛苦。她虽然怨恨丈夫,但眷爱之情依然如故。为此,她写了一首《塘上行》的诗,以抒情怀: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www.daowen.com)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诗中的“薤”、“枲”、“菅”、“蒯”,均为植物名称。甄宓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描写了自己遭到“弃捐”的“苦悲”心境,也抒发了自己热爱丈夫的忠贞感情,流露出强烈的身世感慨。没料想,这首诗竟给她带来了杀身之祸。

春风得意的曹丕,在郭贵嫔的蛊惑下,正在寻找除去甄宓的机会。他读了《塘上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认为诗中“有怨言”。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他遣使至邺城,赐甄宓死。甄宓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含恨自尽,时年四十岁。

曹丕和郭贵嫔,害死甄宓犹不解恨,不仅不按礼仪安葬,还令“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是他们心虚的表现,害怕甄宓的冤魂索命,因而采用极端的手段,以起“镇邪”的作用。甄宓,一位美貌贤淑的女人,结局竟这样悲惨,正应了一句老话:红颜薄命。

甄宓死后,曹丕欲立郭贵嫔为皇后。许多大臣上书反对,说:“若使贱人暴贵,臣等恐后世下陵上替,开张无度,乱自上起也。”但是,曹丕以为郭贵嫔有功于自己,应当得到回报,所以硬是立了她为皇后。郭皇后没有生过儿女。曹丕让她母养曹叡,以利培养彼此间的感情。然而,曹叡已经十七岁,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不爱庶母,反而怀有一种仇恨情绪。这样一来,曹丕防着儿子,迟迟不立曹叡为太子。

一次,曹丕带着曹叡到野外打猎,发现一只母鹿和两只幼鹿。曹丕连发两箭,将母鹿和一只幼鹿射死,命曹叡射杀另一只幼鹿。曹叡开弓,怎么也不肯放箭。曹丕催促说:“快放箭呀!”曹叡说:“父皇已杀其母,儿臣不忍复杀其子。”说罢,泪流满面,凄苦万分。此情此景,使曹丕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他想到甄宓的惨死,似乎有所悔悟。事后不久,即立曹叡为太子。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驾崩。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魏明帝深深怀念生母甄宓,追谥她为文明皇后,并用皇后的礼仪重新予以安葬,别立寝庙,布告天下。郭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地位尊崇,内心却惴惴不安。青龙三年(公元235年),魏明帝向郭太后询问生母被害的经过。郭太后心里发憷,强词夺理地说:“她是先帝杀害的,为什么要责问我?况且,你身为人子,追仇死父,难道要为前母而枉杀后母吗?”魏明帝知道眼前的后母正是杀害生母的凶手之一,也就不顾她是什么皇太后,断然下令将她杀死,并叮嘱殡者:“披发覆面,以糠塞口。”郭女王,一个阴险凶恶的女人,当了十余年的“女中王”,终于命归西天,死后一如甄宓死后遭遇的情景,也算是报应。

现在再来说说民间流传的曹植与甄宓的爱情故事。曹植作过一篇《洛神赋》,赋中描写了一位艳丽绝伦的美女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成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彩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据传,赋中所写的美女就是甄宓。最早将《洛神赋》和甄宓联系在一起的是唐代学者李善。他在注释《洛神赋》时写道:“魏东阿王(曹植)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曹操)回于五官中郎将(曹丕)。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曹丕)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郭女王)谗死,帝亦寻悟,因令太子(曹叡)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辕轩,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此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词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令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耳。’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这段注释生动有趣,极富浪漫情调。然其牵强附会,不足凭信。因为甄宓再嫁曹丕时已二十三岁,而当时曹植才十三岁,很难设想他们叔嫂之间会产生什么恋情。当然,曹植笔下的洛神当有所本,洛神的美丽和多情,肯定有甄宓的影子。甄宓化作洛神,寄托了世人的某些美好理想与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