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重构一下:明代纺织业的历史演变

重构一下:明代纺织业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3-05-2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纺织的发展明朝时期的纺织技术更趋发展。官营纺织生产和民间纺织生产都有很大发展。这一方面极大地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一方面也刺激了纺织物品种的发展。这些奖励植棉的政策无疑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为棉纺织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明代纺织机具的重大改进和革新主要有下面几项:一是轧花工具的改进。明代在纺织工艺技术上也大大地超越前代。明代对于织布以前为经纱上浆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

重构一下:明代纺织业的历史演变

明代纺织的发展

明朝时期的纺织技术更趋发展。这首先表现在纺织也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其生产规模、组织结构以及劳动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官营纺织生产和民间纺织生产都有很大发展。江南三织造——南京、苏州和杭州的织造局(或称织造府),生产的织物供皇室和政府使用,设有规模很大的“机房”,且产品豪奢华丽而耗料费劲,不计成本。这一方面极大地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一方面也刺激了纺织物品种的发展。民间纺织行业也兴盛起来,工艺技术、织物品种等方面,都超越前代水平,呈现一片繁荣兴棉花到了明代开始推广到黄河流域,进而遍及全国。棉布很快地取代丝麻成为广大人民的衣被之源。

明代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除了棉纤维具有“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粆苎,免绩辑之工,得御寒之益”的优良特性外,与政府大力提倡植棉也是分不开的。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令各地农民,“若有余力开地植棉,率蠲其税”(《洪武实录》卷232)。这些奖励植棉的政策无疑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为棉纺织提供了大量的原料。

明代棉纱、棉布的生产规模相当庞大,我们可以从官府每年征收棉布的巨额数量看出来。据《明实录》所载:洪武年间(1368~1398年)每年征收棉布60万匹,而到永乐年间(1403~1424年),就骤增到90万匹,在短短三十年间,征收量就增加一半。当时从事棉布生产的,除了官办的国营工场和私人的手工作坊外,更多的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出现“十室之内必有一机”,“棉布寸土皆有”的盛况(宋应星《天工开物》)。江南的松江已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其产品上贡宫廷,下销全国,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誉。松江还生产出一些名优产品如尤墩布、眉织布、丁娘子布。明朝著名诗人朱彝尊还特地写诗称颂“丁娘子布”:“丁娘子,尔何人?织成细布光如银。舍人笥中刚一匹,赠我为衣御冬日……晒却浑如飞瀑悬,看来只讶神云活。为想鸣梭傍碧窗,掺掺女手更无双。”

纺织机具的改进是纺织技术发展的必要前提。明代纺织机具的重大改进和革新主要有下面几项:

一是轧花工具的改进。籽棉轧去棉籽而成皮棉是棉花初步加工的重要工序。元代轧棉的搅车需要三人或四人同时操作,产量低,使用很不方便。明代作了重大改进,只要一人自摇、自踏、自喂。一人每日工作十二小时,可轧籽棉十斤,出皮棉三斤,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二是弹花工具的革新。棉花去籽之后,下一步工序便是开松去杂,即所谓弹棉。明代采用“以木为弓,蜡丝为弦”,“长五尺许,上圆而锐,下方而阔,弦粗如五股线。置弓花衣中,以槌击弦作响,则惊而腾起,散如雪,轻如烟”。其生产效率要提高数倍。除了这种“木弓蜡弦”的弹弓外,还有一种悬弓,即将弹弓悬吊在缚在柱旁的弯竹竿的顶端,弹花时可以省却时时举弓之劳,操作更为省力。

三是脚踏纺车的改进。经黄道婆改进的三锭纺车,到了明代中叶又增加到四锭,广泛用于棉纱加工。

四是罗织机的创新。纱罗织物虽然早在商周时代即已出现,但织罗结构一直比较简单,只用一片绞综和一片地综。到了明代,对罗织机作了重大革新,创造出三梭罗、五梭罗、七梭罗、秋罗等新的品种。其织造原理主要在于起综方法的不同。在绞经和地经绞缠一次,连续织入三根纬线称为三梭罗;织入五根或七根纬线的称为五梭罗或七梭罗;织两梭平纹,一梭起绞,形成横路的称为秋罗。这些新颖的纱罗织物,凉爽透风,用作夏服,舒适宜人,极受欢迎。

明代在纺织工艺技术上也大大地超越前代。首先是交织织物的涌现。秦汉隋唐以来的纺织品,大多采用一种原料制织,直到明代才广泛使用两种不同原料进行交织,涌现出很多交织织物。其中著名的有广东东莞生产的麻经丝纬的渔冻布;广东宝安生产的棉经麻纬的罾布;福建漳州生产的棉、丝、麻三合一的假罗。这些交织品制作精细、质量优良、服用性能良好。(www.daowen.com)

其次表现在织锦工艺的提高。明锦无论在织造技术上,还是在花色品种上都大大超过宋锦。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大量明锦以及定陵出土的锦缎衣服皆可为证。明锦在继承宋锦的基础上更有所发扬光大,锦上织造的花纹图案更为复杂,色彩搭配也鲜艳华丽。特别令人注目的是妆花缎和织金锦的高超技艺,已达到空前的地步。妆花缎是用多种彩色的纬丝在缎纹地组织上分段挖花,形成色彩鲜艳的花纹,所谓“锦上添花”盖起源于此。当时南京生产的云锦,品种有17个之多,名闻全国。织金锦是用金丝或银丝在锦缎上织出花纹。其中又分为库金——用金箔包缠在丝线上;加金——用金线镶嵌在花纹四周;刻金——部分花纹使用金线;金宝地——全部用金线织成地组织,再加彩色花纹。这种织金锦缎,织造精细,显金面广,色彩绚烂,富丽堂皇,是十分华贵的衣料。

明代的起绒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汉代的绒圈锦,南宋的绒背锦、茸纱,元代的剪绒“怯锦里”等都是起绒织物的雏形,而明代的漳绒才是真正的割绒织物,与我们现代绒类织物的制作原理极其相似。在定陵孝端皇后棺内陪葬的一件双面绒织物,经过分析,在一个完全组织内,地经与绒经之比为2:1,地经细而纬纱粗,经密为600根/10厘米,纬密为60根/10厘米。经密比纬密大10倍。绒毛高度约7毫米,织绒技巧十分高超。

   

明代南京云锦织物——万历织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栏妆花缎衬褶袍(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品)

明代的浆纱工艺也有提高。明代对于织布以前为经纱上浆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纱罗织物由于轻薄必须上浆,绫绸织物由于厚实则可浆可不浆。所用的浆料有两种:一为小麦淀粉,一为牛皮胶水。上浆方法是将浆液浸涂于筘上,再在经纱上来回推动,使浆液渗入经纱后再阴干。浆经工序当时称作“过糊”。(见宋应星《天工开物》)

明代在印染工艺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染色用的植物性染料据《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所载,已有几十种之多,常用的色谱就有二十多种,由于套染技术的提高,色谱更日益扩大。芜湖是当时全国染色业的中心,设有专门染制各种单色的作坊,在染料选用和染色工艺上都有很高的技术。现在传世的明代染织物,虽历时四五百年,但其色泽仍然鲜艳如新。明代还发明了拔染技术,即利用某些化学药品褪去深色织物上的色彩而取得白色花纹。

明代提花技术又有所提高,将织机上的五层经线改为四层,织成品细薄实用,节省原料,降低成本。因而产品激增,品种繁多,被称为“巧变百出,花色日新”。明代纹样图案的风格及其造型在中国图案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出现了几何形和自然形的纹样,以及接近自然形的装饰性纹样,形成了我国古典图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过于拘束在自然形体的结构上,而是集组了许多花卉的优点,富于艺术想象。明代纺织品中较有代表性的品种有妆花、改机、漳缎、云布、丝布等。仅以妆花为例,就有17个品种,其结花技术是后来提花机纹样装置的先驱。苏州、杭州、成都、广州、福建等地盛产各种丝绸,畅销国内外。

明代由于纺织技术的高度进步,生产出来的纺织品更是品种繁多,丰富多彩。棉、毛、丝、麻各类纺织品无不具备,特别是丝织物,我们现代所有的各种丝织品如纺、绉、纱、罗、绸、缎、绫、锦、绢、绒等等,当时也一一俱全。后世称之为云锦的南京织锦,在当时已经形成了其基本风格。明代纺织丝绸的海外贸易,主要针是对南洋各国和日本等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